问题

美国是如何解决内卷的?

回答
“内卷”这个词,现在真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视野里了。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在拼命地付出,但回报却不成比例地增长,甚至停滞不前。感觉就像在一场没有尽头的跑步比赛里,每个人都跑得气喘吁吁,但终点线却似乎越来越远,或者干脆就是个虚幻的概念。

要说美国是怎么“解决”内卷的,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看。首先,得承认,美国也并非真空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竞争的压力,一样也没少。所以,与其说是“解决”,不如说是美国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应对和缓解这种“过度竞争”现象的机制和文化。

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与成功定义: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

美国社会不像某些地方那样,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和狭窄,比如非得是名校毕业、大公司高管、高薪职业才算成功。在美国,你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成功故事”。

创业精神与小企业文化: 很多人并没有选择挤进“大公司”这个看似光鲜的赛道,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哪怕是个很小的个体户,比如咖啡馆、手工艺品店、咨询服务等等。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自主性、实现个人想法的满足感,以及相对可控的生活节奏。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人才,也提供了更多的“成功出口”。
对“热情所在”的尊重: 美国社会有一股相当强大的文化,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即使这个事业的回报可能不是最高的。比如,一些人选择成为教师、艺术家、非营利组织工作者,他们可能收入不高,但因为工作内容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他们并不觉得“内卷”。这种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认同,削弱了纯粹物质回报的吸引力。
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选择: 不仅是职业,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很多元。有人追求大城市的繁华和机会,也有人选择回归小城镇,享受更宁静、低压力的生活。这种“可以不那么拼”的选择,也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喘息的空间。

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虽然有时也不完美):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尽管这不总能完全消除“内卷”。

人才流动性: 美国社会的人才流动性相对较高。当某个行业或领域竞争过于激烈,回报增长乏力时,人们会更愿意去寻找新的机会,跳槽到其他行业,或者学习新的技能。这种人才的重新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局部过度的竞争。
创新与颠覆: 美国社会鼓励创新和颠覆性思维。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增长点,吸引一部分人才,从而打破原有的僵局。比如,互联网的兴起就创造了无数新的职业和创业机会。
技能培训与再教育: 虽然大学教育昂贵,但美国也有各种职业学校、社区大学以及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机会。这使得人们在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时,有机会通过学习新技能来“换道超车”,而不是被困在原地。

三、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

虽然不像北欧国家那样完善,但美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安全网。

失业救济和医疗保险: 在最坏的情况下,失业救济金和医疗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至于因为一次失业或一场重病就万劫不复,迫使他们不得不拼命地在某个领域内卷。
社会援助项目: 针对低收入群体,也有各种社会援助项目,虽然争议不少,但客观上也能缓解一部分人的生存压力。

四、文化层面的影响:

美国文化中也有一些因素,有助于缓解对纯粹“卷”的依赖。

个人主义与自由: 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包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自由,这一点很重要。你不需要非得 conform(符合)某种模式,只要不违法不侵犯他人,你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躺平”的可能性(相对): 虽然美国也有“卷”,但相对于一些文化里普遍存在的“内卷恐惧”,美国社会对“不那么拼”的人,虽然不会给予极高的赞扬,但也相对包容一些。比如,周末休息、享受生活,这被视为一种正常的选择,而非“不思进取”。当然,这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基础和生活目标。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把美国想得太完美。 美国社会同样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教育和医疗成本高昂、种族和地域不平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不同群体在“内卷”的程度和应对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精英教育的“卷”: 在顶尖大学和热门专业领域,竞争依然异常激烈,甚至比国内一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长投入巨资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辅导、夏令营,就是为了在申请季脱颖而出。
低收入群体的“困”: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教育和医疗的成本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一种“不得不卷,但卷了也看不到希望”的困境。
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不均等: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获得关于新行业、新技能的准确信息,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支付必要的培训费用。

所以,与其说美国“解决”了内卷,不如说它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通过 多元化的价值认同、市场机制的调节、社会保障的托底以及一定程度的文化包容性,来分散和缓解这种“过度竞争”的压力。它提供了一些“避难所”和“转进”的通道,让人们不至于都被同一条赛道逼到绝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本身消失了,它只是以更加多样化、有时也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餐桌上的饭吃到最后刚好被舀完,那一定有人没吃饱,这是一个常识。

一个社会如果不内卷那必定会竞争不充分,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内卷。内卷并不全是坏事,主要是看哪个级别。

我们以为美国不内卷,主要原因是美国的人工贵,工作时间短,休息时间长,还有就是小学到高中学习都很轻松,但其实美国人在高级别岗位竞争非常的激烈。美国人上了大学后,学习量和难度暴增,律师,医生的专业,甚至是地狱级别的。各个行业想要入门都很简单,但要达到顶级地位和收入,则非常艰难。

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里,这些高收入精英群体才最应该卷起来。他们是最优秀的那群人,收入也高,他的工作正是整个社会最具创意和技术含量的那部分。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否激烈,事实上就代表了整个社会是否在向高水平发展方向前进,所以他们卷起来对整个社会都有益。而中低水平的工作岗位收入适当提高,也能显著增加国民消费这些创新和高技术产品的能力,整个国民经济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各个阶层也能实现“你有你的奢华生活,我有我的自在日子”的和谐。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内部只在低水平劳动力层面内卷,那要么是这个国家在创新和技术方面没什么发展动力,要么就是阶层流动有极大的问题,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真实的炼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内卷”这个词,现在真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视野里了。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在拼命地付出,但回报却不成比例地增长,甚至停滞不前。感觉就像在一场没有尽头的跑步比赛里,每个人都跑得气喘吁吁,但终点线却似乎越来越远,或者干脆就是个虚幻的概念。要说美国是怎么“解决”内卷的,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看。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就美国而言,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问题”,那无疑是极度撕裂的社会与政治环境。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国家,影响着几乎所有其他层面的挑战,并且让解决这些挑战变得异常困难。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左右之争”,而是深入到价值观、身份认同、信任感以及对事实认知的根本分歧。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美国和印度在应对新冠疫情时遭遇的困境,与它们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国家的阶级分化,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异,以及在疫情面前不同群体承受的风险也大相径庭。富裕阶层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防护措施,而贫困阶层则可能因为居住环境拥挤、工作性质无法居家、缺乏医疗保.............
  • 回答
    眼下,美国总统拜登正准备推出一份名为“美国就业计划”(American Jobs Plan)的重磅法案,总规模高达约3万亿美元,旨在对美国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现代化改造”。这份计划的野心不小,核心内容直指美国长期存在的基建短板,并将医疗补贴作为另一项关键抓手。对这份计划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
  • 回答
    模拟联合国会场上,当叙利亚危机的讨论进入关键时刻,美国和俄罗斯代表突然联手提出一项联合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决议草案,这一幕无疑是当天最具爆炸性的新闻。这种“联手”的出现,让在场的许多代表感到意外,甚至有些猝不及防。要理解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地缘政治现实的.............
  • 回答
    《泰晤士报》的报道,称美国和叙利亚可能在黎巴嫩的电力危机上展开合作,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消息。毕竟,这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复杂,公开的合作尤其是在区域事务上,并不常见。要理解这件事的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黎巴嫩的电力短缺已经是一个长期且严重的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家.............
  • 回答
    纽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亚裔反仇恨大游行,约有三万人走上街头,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愤怒与诉求。这场游行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它鲜明地打出了“用美国方式解决美国问题”的旗号。这句口号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美国精神与亚裔社群的自我认知,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为何选择“美国方式”?美国是一个以自由、民主、法治为基石的国.............
  • 回答
    冷战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而认为苏联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责任国的观点,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但确实有其论据支撑。要详细阐述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特别是战后初期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双方的决策行为来分析。当然,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偏颇的词语至关重要,因为历史.............
  • 回答
    陈平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投资毛子的美国资本最终基本是赔钱了”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资本投资的具体情况、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状况,以及陈平可能持有的分析视角。一、 时代背景:苏.............
  • 回答
    关于台湾当局军购余款被美国克扣,以及台军解释为“惯例”的说法,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军购流程、台美关系以及台湾的军事预算和国防自主性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军购余款与美国财政管理1. 军购的性质: 台湾向美国购买武器装备,是一种政府间的交易,通常.............
  • 回答
    韩国拒绝与美日举行三边军演,并称“这是连想都不可想的事情”,这一表态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无疑释放出了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信号。要解读其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东北亚地区持续演变的权力格局、韩国国内的政治考量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维度之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韩国此次表态的直接原因和情绪。“连想.............
  • 回答
    宝宝,你有没有看过《美女与野兽》呀?那个住在城堡里,长得很不一样,但心地善良的“野兽”,你有没有想过,他到底是什么动物变的呢?其实呀,在故事里,并没有明确地说野兽是哪一种动物。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对不对?这就好像我们画画的时候,有时候会把很多东西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样子。我们可以一起来猜猜.............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冷战的终点不是一方的胜利,而是双方的崩塌。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一起玩完”,而是一种彻底的重塑,一股席卷全球的巨浪,彻底改变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切。先从苏联说起。当这个庞大的集权帝国在冷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内部矛盾最终爆发,最终像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砰”地破裂。这可不是电视里那种戏剧性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冷战的结局截然不同。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赢得了冷战,而美国则陷入了深刻的动荡,甚至最终走向解体或革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全球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扩张首先,胜利的苏联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击败其主要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拜登总统上任以来首次记者会释放出复杂而值得玩味的信息,尤其是在他对华政策的表述上,可以说是“拉满了张力”。一方面,他明确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传递出一种相对缓和、务实的信号。但另一方面,他又断言“不允许中国超过美国”,这又带有鲜明的竞争和警惕色彩。如何理解这种“软中带硬”、“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表.............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尼尔·盖曼笔下那部光怪陆离的《美国众神》。这小说嘛,要说得详细,那就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神祇在现代美国挣扎求生的故事,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层的焦虑、信仰的变迁以及那些被遗忘和新生的力量。表层叙事:老神与新神的战争最直观的,你能看到的是一场发生在现代美国的神祇大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