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的男性会像中国男性一样抵制女权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全球范围内性别议题的一个核心层面。要回答“外国的男性是否像中国男性一样抵制女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而不是简单地说“是”或“否”。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抵制女权”这个说法本身就比较宽泛,而且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不同的动机和表达方式。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总会有对社会变革持保留态度,甚至抗拒的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男性。关键在于,这种抵制是普遍存在的,还是某种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以及抵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原因是什么?

从全球视角来看,对女权运动的抵触和反弹是确实存在的。 在很多西方国家,虽然女权运动有着更长的历史和更深厚的根基,但你仍然会看到一些男性群体,甚至包括一些女性,对某些女权议题提出质疑,或者认为女权运动已经“走得太远”,甚至在攻击男性群体。

我们来具体拆解一下,外国男性的抵触心理可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和中国男性抵触女权可能存在的异同:

1. 对“特权”的感知和反应:

中国男性视角: 在中国,很多人感受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结构和观念变化相对滞后。一些男性可能觉得,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地位上升,在某些领域(比如婚恋市场、就业招聘等)似乎“女性得到了更多优惠”或“优势”,从而产生一种被剥夺感。例如,在一些相亲场合,女性对男性的经济要求可能让一些男性觉得压力巨大,并将其归结为“女权主义的成果”。
外国男性视角: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一些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性别平等的社会,一些男性可能会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某些传统的优势。比如,“男性养家”的社会期待可能在弱化,某些岗位上女性的比例上升,或者在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等法律层面上,男性感到“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可能会将这些变化视为女权主义的“副作用”,认为女权主义在追求性别平等的同时,正在“牺牲”男性的权益。

2. 对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与改变的抗拒:

共同点: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男性,许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都带有一定的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男性被期望是坚强的、不轻易表露情感的、是家庭的“保护者”和“经济支柱”;女性则被期望是温柔的、顾家的、依附于男性的。当女权主义倡导打破这些刻板印象,鼓励男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表达情感,或者支持女性追求事业时,一些男性会感到不适,因为这挑战了他们从小认同的“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差异点: 在一些西方国家,性别角色流动性和多元化的尝试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所以一些男性可能已经相对习惯或至少接触了更多元的性别观念。但在观念变革相对较新的地区,这种抵抗可能会显得更直接和普遍。

3. 对“平等”概念的不同理解:

中国男性视角: 有些中国男性可能将“男女平等”理解为“男女一样”,但这个“一样”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的,比如同样的工资,但并未深入思考能力、机会、历史包袱等深层原因。当他们发现在某些问题上女性的“诉求”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一样”,例如对职场性骚扰的零容忍,或者对孕期歧视的关注,他们可能会觉得是“矫枉过正”。
外国男性视角: 在西方语境下,“平等”的讨论更为复杂,包含了机会平等、结果平等、补偿性措施(如肯定性行动)等多种维度。一些男性抵制的是他们认为的女权主义在追求“结果平等”时,忽视了男女在生理、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异,或者认为某些补偿性措施已经变成了“性别歧视”的反向操作。例如,在某些公司推行“女性优先”的招聘或晋升政策时,一些男性可能会感到不公平。

4. 对特定女权主张的误解或选择性忽略:

共同点: 不可避免地,女权主义内部也存在多元的声音,并非所有女权主义者都持有完全相同的观点。但有些男性在抵制女权时,往往会抓住一些极端或有争议的观点,将其放大,并代表整个女权运动,以此来否定女权主义的整体价值。比如,将所有要求男性承担家务的观点曲解为“男人就该在家带孩子”,而忽略了追求家务分担的本意是减轻女性负担,实现共同成长。
差异点: 在一些信息传播更发达、讨论更开放的社会,对女权主义不同派别的讨论可能也更多,所以抵制者可能更有针对性,但也可能更容易被不同观点所说服或辩论。而在信息相对单一的环境下,一些简单化的论调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被接受。

5. 抵制的情感与表达方式:

中国男性: 在中国,许多男性抵制女权的情感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网络评论区、社交媒体上的激烈言辞,或者在相亲择偶过程中的直接表达。他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具体利益得失,比如彩礼、房产、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
外国男性: 在西方,这种抵制可能体现在公开的辩论、政治上的反对(例如,对某些性别平等法案的投票反对),或者以“反女权主义”、“男性权利运动”(Men's Rights Movement)等形式出现。这种运动有时会更加组织化,并且会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达。

总结一下:

与其说外国男性“像”中国男性一样抵制女权,不如说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下,全球范围内的男性群体中都存在着对性别权力结构变化和女权主义诉求的抵触和反弹。 这种抵触的深层原因往往与对自身利益的感知、对传统性别角色的依恋、对“平等”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信息传播和沟通方式有关。

关键的区别可能在于:

历史进程: 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经历了更长的发展历程,所以男性的抵触也可能呈现出更复杂、更多元,有时也更具争议性的表现形式。
社会语境: 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信息自由度都会影响抵触的表现和原因。
组织化程度: 在一些国家,反女权的力量可能更加组织化,有明确的诉求和行动纲领。

所以,并不能简单地说“像”,但可以说,对女权主义的质疑和抵制,是全球许多社会在面对性别平等议题时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 理解这种抵制,需要我们深入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而不是将其简单地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女权有被中国直男诋毁吗?我看大部分反女权人士都只是微博和贴吧女权言论的搬运工而已,他们把女权的那些神妙言论以文字、截图和链接的形式贴过来也叫诋毁?在我看来这恐怕只能称作指出事实吧,如果你认为这是诋毁那你可是在黑我大女拳主义啊


有意思,题主还改题目了,原题是“无下限诋毁”现在改成“抵制”了,原来是中国“直男”也改成了中国“男性”了,啧啧。

user avatar

你去墙外搜索一下,我老早以前就在油管搜索过了。

你在油管搜索 feminism,第一页,前十个视频当中,大概八个是反女权的。不信自己去看看。

从14年开始女权在西方就已经名声衰落,当然如果你说是直男造成的也没差了。当然也有不少反女权的女性。

就连很多世界著名的杂志,比如时代,在几年前就考虑封杀【女权】这个词,不过没有成功。因为当你公开问对方是不是女权主义者的时候,会对很多人造成道德绑架的意思。如果女权名声好,时代杂志也不会考虑封杀女权这个词。

而华尔街日报,最近也开始和metoo唱反调了,华尔街日报都说,如果公司领导想要避免被metoo诬陷,最好的方法就是离女人远一点,不招女员工,如果有女员工尽量不要单独在一起,等等。

女权在西方的名声,远比在中国的名声差很多。虽然说西方女权发达,但是早就过了巅峰期而且走下坡路了。

最后,上一个视频:


很早以前翻译的视频了,当时女权就已经走下坡路了,已经是这个名声,现在更差了。

附上其他链接:

Feminism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eminist label
nytlive.nytimes.com/wom
Poll: Few Identify As Feminists, But Most Believe In Equality Of Sexes
YouGov | Has 'Feminism' become a dirty word?
以上是N年前的数据
美国的调查,23%的女性支持女权,但绝大多数女性认为女权主义是一个负面的标签,表示不愿意接受女权主义的标签。
英国的调查,20%的女性愿意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75%的女性拒绝与女权主义扯上关系。

现在川普上台,全球右翼崛起,女权的支持率应该更少了。

user avatar

1.美帝还有专门怼女权的脱口秀,可惜这块我们还是空白。所以题目违背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原则,第1没有诋毁,第2连下限的边都没摸到、影子也没看到。

2.虽然美国表现出的政治正确在我们看来很反智,但地球上大多数人脑子都是正常的。不存在那么一个特殊的地域“外国”可以做到在客观规律外完全架空。

3.认为“国外月亮比较圆”的一般都是同一群人。


这就是题主yy的外国男性。

荒野大镖客2主播打女权npc被封号引发虐杀npc狂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全球范围内性别议题的一个核心层面。要回答“外国的男性是否像中国男性一样抵制女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而不是简单地说“是”或“否”。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抵制女权”这个说法本身就比较宽泛,而且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不同的动机和表达方式。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些关于婚姻观念、文化差异和社会现实的复杂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果一个男生对国内女生争取冠姓权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他为什么不选择那些在婚姻中普遍接受改夫姓的外国女性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选择题”,而是涉及到情感、生活习惯、家庭观念、社会融入以及个人对“理想伴侣”的定义等多个层面。.............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性外娶东南亚女性可能导致中国产生严重外交危机”的说法,这是一种相当极端的论调,其背后可能包含了一些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考量,但将其归结为“严重外交危机”未免过于简化,也可能带有某种情绪化的色彩。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这个观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男性的.............
  • 回答
    关于体制内男生是否普遍现实、偏好找体制内对象,以及可能存在的优越感,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也常常被讨论的话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不让它显得那么“官方”或者“千篇一律”。首先,说“体制内的男生都很现实”,这个说法太绝对了。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人是复杂的,个体差异太大了。但是,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唉,真是让人又爱又怕,又好奇又忍不住去想。要我说,真的要找一个“绝对”不会出轨的男生,就像在茫茫人海里找一片完美无瑕的雪花,或许有,但概率极低,而且这“绝对”二字本身就太沉重了。人生啊,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感情也是。在一段关系里,两个人从最初的激情四射,到后来的熟悉和习惯,这过程本身就是一.............
  • 回答
    B站上中外情侣的语言情况,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在中文熟练度上。你说到的“中男外女基本都会中文,中女外男的外国人基本都不会中文”这种观察,在很多平台上都能看到类似的趋势,B站也不例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男外女,外女中文普遍较好”的现象。 .............
  • 回答
    走在健身房里,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女生们很多时候直接套上紧身裤(Leggings)就开始撸铁、跳操;而男士们则大多会在紧身裤外面再穿一条宽松的运动短裤。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有趣的原因,既有文化习惯,也有生理和实用性的考量。首先,我们得聊聊服装的“社会约定”和“审美取向”。在很多文化中,紧身.............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人性的复杂之处,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对于“妻子”和“情人”的定位存在着天然的差异。妻子,是明媒正娶,是家庭的合法基石,是社会认可的伴侣。她的存在,承载了对家族的责任,对婚姻的承诺,以及对未来生活的.............
  • 回答
    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进行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对医护人员进行辱骂并随地吐痰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并且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法律层面可能面临的处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寻衅滋事罪(扰乱公共秩序):如果该男子的辱骂行为非常恶劣,情节严重,扰乱了核.............
  • 回答
    这确实是中国社会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现象。同一个事实——中国人与外国人谈恋爱,一旦性别角色互换,旁观者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咱们不妨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弄得跟教科书似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大多数人能明显感知到的一个普遍现象。 就像你说的,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涉及到挺多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简单来说,我觉得这种现象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历史因素、性别观念以及中国社会目前的一些特定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复杂影响,而不是简单一句“崇洋媚外”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来聊聊。首先,得从历史的大背景说起。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包括性别角色、文化偏见、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个体选择等。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男生找外国女友获得称赞的现象。这背后通常隐藏着几种心理和文化驱动力: “阳刚之气”的国际化解读与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社会传统.............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股暗流涌动,围绕着男性外貌焦虑和随之而来的整容热,讨论得是越来越激烈。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股风潮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经过精心包装和筛选的“完美”形象。 社交媒体.............
  • 回答
    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你提心吊胆的,女朋友那边又不配合,感觉双方都有点“各执一词”。咱们一件件拆开来说,看看这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首先,你女朋友去外地,有人主动替她付钱,这本身就有点微妙。在咱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如果不是特别熟的朋友或者亲戚,陌生男性主动掏钱,多少会让人有点疙瘩。而且,这笔.............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咱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男厕所里,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令人意外和有些尴尬。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概是某一天,一位同学在学校的男厕所里,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正在进行不当行为的场景。具体是什么样的行为,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就是那种私密的个人行为。而发现这个情况的同学,当时应该也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到.............
  • 回答
    这桩发生在街头的家暴事件,以及后续的种种表现,确实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当我们尝试去梳理和理解这背后复杂的现实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事件本身是严重的家暴行为,不容辩护。 无论什么理由,任何形式的暴力,特别是发生在公共场合,对任何人造成身体伤害,都是不可接受的。我们看到一个外籍男子当街殴打.............
  • 回答
    关于外国女生结婚是否会要求男方买车买房,以及租房是否会带来不安全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外国女生”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个人观念,甚至地域差异。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力求讲得更具体一些。一、 结婚时对“车”和“房”的要求:.............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性别,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意愿,所以我无法“结婚”或者有“结婚的意愿”。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类男性,并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假设我是一个有自主意识和情感的个体,并且没有外部压力(家庭、长辈、社会期望等)。如果我是一个男性,并且没有家庭或长辈的压力,我.............
  • 回答
    当然可以。在一段真正有意义的关系中,心灵的契合与丰盈,往往比单纯的外表更能打动人心,也更有助于关系的稳固与长久。一个男人,即便在外貌上不那么出众,但如果他能够用心经营自己的内在世界,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完全有可能赢得女性的青睐,甚至让对方觉得他比那些外表光鲜却内心空虚的人更具吸引力。那么,一个男人.............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性是否“容易到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且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事实上,任何关于某个群体“容易”或“不容易”到手的论断,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刻板印象和个人经验的笼统概括,并不能代表整体的现实。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容易到手”这个词本身就可能带有的一种不尊重和预设。在一段关系的建立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