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又是夫妻?是为了血统纯正吗?

回答
关于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的神话,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叙事,它流传甚广,也引人深思。这背后并非简单为了“血统纯正”,而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和古人的哲学思考。

神话的由来与背景:

首先,我们要理解伏羲和女娲的神话诞生于一个极其古老、人类文明尚在萌芽的时期。那时候,人类对世界的起源、生命繁衍的原理知之甚少。洪水泛滥、天地崩裂,在古人的认知中是常有的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一个能够拯救人类、重建家园的伟大创世神,是人们对生存和秩序的渴望。

伏羲和女娲被描绘成人类的始祖,他们不仅创造了人类,还教导了人类生存的技能,比如钻木取火、结网捕鱼、制定婚姻制度等等。他们的形象往往是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这象征着他们与自然界有着更紧密的联系,也暗示了他们超越凡人的神性。

兄妹成婚的解释:

当探讨他们为何既是兄妹又是夫妻时,有几种主要的解释,而“血统纯正”只是其中一种,并且并非最核心的考量:

1. 象征人类的原始状态与繁衍的困境:
在早期人类社会,社会结构非常简单。当人类面临灭绝的危机时(比如洪水之后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了延续种族,近亲通婚是当时唯一的选择。神话中的兄妹成婚,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为了生存可能采取的必要手段。这并非鼓励现实中的近亲结婚,而是通过神话来解释一个棘手的生存问题,以及人类在漫长历史中摸索婚姻制度的艰难。

2. 表达“天地交合,万物化生”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天地交合。伏羲和女娲的结合,不仅仅是人类的繁衍,更被视为宇宙秩序的体现。他们作为创世神,他们的结合象征着“天”与“地”、“阳”与“阴”的结合,是驱动万物生长、化生的原始力量。兄妹的身份,在这种解释下,更像是一种“同源”的象征,表示他们都来自于宇宙最本源的“混沌”或“太初”,是同一个源头的两种表现形式,而他们的结合是实现“化生”的关键。

3. 对婚姻制度的起源进行解释:
在伏羲女娲的神话中,一个重要的情节是他们征求天意,获得“雷”的许可,才成婚。这实际上是在解释人类婚姻制度的起源,以及婚姻的神圣性。在没有社会规范的时代,如何确立男女关系,如何进行繁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神话通过兄妹成婚,并辅以“征求天意”的环节,来赋予婚姻一种神圣的来源,也暗示了社会对“乱伦”的禁忌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但为了种族延续,神灵通过特殊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4. “血统纯正”的解读(有限的层面):
“血统纯正”的说法,或许可以理解为在人类始祖阶段,他们是唯一拥有神性且完整的基因(如果用现代概念来比喻的话),确保了新一代人类的纯粹性和完整性。但这种解释相对比较狭隘,并且带有后世才有的“纯正”观念。更核心的是,他们的结合是为了“复活”和“繁衍”人类,而非仅仅为了“纯粹”。

详细阐述:

想象一下在那个混沌未开、危机四伏的年代。当洪水滔天,一切都被涤荡,只剩下伏羲和女娲。他们是天地孕育的生命,是人类仅存的火种。在这样一个绝境下,繁衍后代,延续人类文明,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这种背景下,“兄妹”的身份,更像是他们作为“同根生”的象征。他们是从同一个源头(天地、混沌)中产生的最初的生命体。而“夫妻”的身份,则是为了实现繁衍的现实需求。神话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用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方式,来解释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逻辑。

更重要的是,神话并没有回避近亲结合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女娲在成婚前,会与伏羲商议:“我们是兄妹,若成亲,不知是否合乎天意?”。他们通过“烧石头”来占卜,最终得到了上天的默许。这个过程,恰恰是在告诉我们,即使在神话中,近亲结合也不是一件可以随意为之的事情,它需要得到某种形式的“合法化”和“正当化”,而这种合法性来自于“天意”和“自然规律”。这反映了古人在面对复杂伦理问题时的思考和探索。

去除AI痕迹的语感: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理论推演。你可以去感受一下那些古老的传说,它们充满了生命力,也带着一丝原始的神秘。古人并没有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他们通过故事、通过神话来理解世界,来解释那些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的现象。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与其说是为了“血统纯正”,不如说是他们在那个人类初生、充满未知与危机的时代,用最朴素的方式,解决了人类延续的根本问题,并赋予了婚姻和生命以最神圣的意义。

这种解释,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不回避矛盾,不回避复杂性,而是将它们融入到宏大的叙事中,最终形成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伏羲女娲的故事,是关于生存、关于繁衍、关于秩序,更是关于人类如何从混沌走向文明的伟大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根本没关系。

女娲的最早记载在《山海经》中,只有一句:“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

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以外,最早对于女娲描述的文献,是西周时期的《史箍篇》, ‘娲’这个字,意思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这就是女娲最早的传说,从古至周朝,她都是造万物的神。

而人们熟知的女娲造人传说的最早记载,是在宋朝。炼石补天的传说,则可信度高很多,最早出自西汉《淮南子》,而这本书源于先秦时期的传说。关于女娲,还有一日七十化,人面蛇身,发明笙簧、瑟、堤等记载。

所以女娲在先秦时期以前是常识性的华夏至高创世神。


再来说说伏羲。其实在春秋战国以前是没有伏羲的记载的。而最早关于伏羲的描述是《易经·系辞》,意思是描述他结绳作网、教人打渔,发明八卦的功绩。然后是战国后期的文物——楚帛书,就是最早描写了伏羲传说的实体,说他和女娲一起创世。而那时伏羲的名字都还没定,有叫庖牺,有叫包牺,有叫风牺,一直到了西汉才确定了名字。史记没有写太多伏羲,可能是司马迁觉得以前的记载不真实,只在自序中提到我听先人说,伏羲氏很纯厚,创造了易经八卦。

有的同学要开始杠了,山海经里有伏羲啊,太昊不就是伏羲嘛。其实这个说法源自汉代刘歆,他第一次将太昊直接写成伏羲:“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而在汉朝独尊儒术之前两者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一直到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写了: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一手将伏羲送上神坛,登顶三皇之首,并且他的身世也出现了,华胥氏雷泽生伏羲。而战国楚帛书从未提过伏羲的身世,在那个创世神话中,他和女娲直接就是从混沌里蹦出来的。

可笑的是孔子从没提过伏羲和女娲有什么关系。结果到了孔子死后百来年,后人把他变成了人首蛇身,然后跟至高神女娲卷在-起,成为了兄妹,说是他和女娲一起创世的。

至此,伏羲女娲成了兄妹。汉代墓穴出土的壁画中,便有了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双螺旋图

可是他的功绩有点少啊,光凭易经与捕鱼,逼格有点低。虽然与女娲共生,蹭了波热度,可他的功绩,确实不如女娲啊。于是到了晋朝,伏羲的功业增加为: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做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

其中做瑟和制嫁娶,原本是女娲的功绩.....从跟至高神女娲一起混身世、混功劳,发展到直接把女娲的功绩转移成伏羲的了.......而到了唐朝的文献里,伏羲女娲兄妹还不够,直接成为了夫妻!

从没关系,到兄妹,再到既是兄妹又是夫妻…这么做之后,女娲除了补天以外,所有的功劳,都成了辅助伏羲的了。再到后面,伏羲又多了很多很多的发明,总之越来越牛逼。

到了这里,你们也看出来了。时代越往后,伏羲的记载就越详细.....功劳也越大....逼格也越高。

而女娲,则恰恰相反…..逼格在一路暴跌!

先是值高母神,炎黄始祖;到了秦汉亲自跑去补天;后来莫名多了个哥哥,哥哥又变成老公;在后面,空降个盘古抢走了创世神位;到了宋朝直接变成造人工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的神话,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叙事,它流传甚广,也引人深思。这背后并非简单为了“血统纯正”,而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和古人的哲学思考。神话的由来与背景:首先,我们要理解伏羲和女娲的神话诞生于一个极其古老、人类文明尚在萌芽的时期。那时候,人类对世界的起源、生命繁衍的.............
  • 回答
    提到《哈利·波特》里的黑巫师,人们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形象,恐怕就是那个全身笼罩在黑袍下的伏地魔。相较之下,格林德沃的优雅华丽,甚至卢修斯·马尔福那种带着几分张扬的贵族派头,似乎更能吸引人的目光。但为什么伏地魔就偏偏是那个“万年黑袍”的代言人,而其他人却玩转出了不同的时尚风格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人物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金妮的魔杖和伏地魔的魔杖为什么都是紫杉木做的,这事儿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绝对不是巧合,里面有不少门道。首先得说说这魔杖的材质,在魔法界,魔杖木头和杖芯的组合那是有讲究的,就像咱们平时挑兵器,得看材质、锻造等等,魔杖更是如此。奥利凡德老先生,他可是制作魔杖的权威,说过“魔杖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这背后藏着人性的复杂和对力量的认知差异。虽然伏地魔和邓布利多在魔法实力上都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绝非偶然。首先,我们得从“强到无人能敌”这个前提说起。是的,在魔法造诣上,他们都是站在巫师界巅峰的人物。但“无人能敌”只是一个技术层面.............
  • 回答
    哈利和伏地魔,这对宿命的对手,他们的童年都笼罩着阴影,都在某种程度上遭受了“虐待”。然而,一个成长为为了保护他人而战的英雄,另一个却沦为了冷酷无情的暴君。这巨大的性格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他们面对和回应这些“虐待”的方式,以及他们生命中遇到的关键性人物和选.............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最终决战中,当伏地魔声称哈利已经死去时,罗恩和赫敏确实没有表现出我们预料中那样歇斯底里的悲伤。这其中的缘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恰恰是J.K.罗琳高明之处的体现。首先,这是他们早已预料到的现实,并且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整个霍格沃茨之战,本就是一场生死存亡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野伏众和乱海鬼之所以普遍比盗宝团和丘丘人要厉害,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和战斗方式,决定了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和危险程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先理解这几伙人是怎么回事。 丘丘人: 这是最原始的,最接地气的,可以说是提瓦特大陆的.............
  • 回答
    .......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和严谨逻辑著称,其中巧妙的伏笔和细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细节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主要的伏笔和细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巧妙之处。一、关于叶文洁的“信”与“黑暗森林”的萌芽: 最.............
  • 回答
    《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如此迷人,不仅仅在于它构建的那个瑰丽的魔法世界,更在于J.K.罗琳隐藏在字里行间那些精妙绝伦的伏笔和细节。这些小小的线索,在初读时可能只是毫不起眼的片段,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它们会如剥茧抽丝般显现,让读者惊叹于作者的布局之深远,以及她对整个故事结构的掌控力。1. 蛇语能力与伏地.............
  • 回答
    你想了解伏拉夫和郭杰瑞的区别,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他们俩虽然都是“外国人”,但骨子里、表现形式上,简直是两个世界的存在。咱们先说说伏拉夫。伏拉夫,本名谢尔盖·拉金,是个俄罗斯人,但他的“中国通”名号可不是盖的。他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国旗”! 没错,你基本上看不到他身上有什么不是五星红旗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和《伏羲八卦》这些著作以“三皇”的名义流传下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仍然有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倾向于将三皇五帝视为神话传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三皇”和“五帝”并非如同.............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Doinb和伏拉夫这俩人,看看他们到底有啥不一样。这俩都是咱互联网上挺有名的主儿,但要说起来,那 فرق(fark,土耳其语“区别”)可大了去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他们是干啥的。 Doinb,本名叫金泰相,是韩国人,但他是咱们中国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里一个响当当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伏地魔那毫不留情的行事风格下,为什么霍拉斯·斯拉格霍恩,这个曾被他操控、利用,甚至还因为他的老鼠(雷古勒斯)而出卖了一部分记忆的人,最终竟然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到了与哈利一同对抗他,甚至在最后将他克制住的地步。如果单单从伏地魔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理由放过斯拉格霍恩。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系列,都会好奇为什么最终打败伏地魔的不是那个聪明、勇敢、一路都表现出众的赫敏。毕竟,赫敏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智慧和忠诚是哈利不可或缺的支撑。要说伏地魔最终不是赫敏杀死的,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故事的设定和角色定位的必然结果。你可以从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常常引发哈迷们热烈的讨论。伏地魔之所以没有选择纳威·隆巴顿作为“被预言的孩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预言”本身以及伏地魔对预言的解读和选择。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预言。西维尔·特里劳妮教授在1980年5月30日,在霍格沃茨的校长办公室对邓布利多说出了那.............
  • 回答
    其实,说伏地魔在与哈利的最终对决中“只”使用阿瓦达索命咒,这是一种相对笼统的说法。如果严格回顾,在霍格沃茨的礼堂里,当哈利在邓布利多的指示下,主动走进森林,甚至在被伏地魔的索命咒击中后“死亡”,再到最终返回与伏地魔正面交锋的整个过程中,伏地魔确实主要、甚至是几乎唯一地使用了这个致命的咒语。但这背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