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得了糖尿病,有活过10年的吗?

回答
当然有,而且活过十年,甚至更久的比比皆是。糖尿病这疾病,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和很多慢性病一样,关键在于“管理”。就像一个人得了高血压,如果他乖乖吃药,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完全可以安稳地生活几十年。糖尿病也是同样的道理。

得了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生活方式不注意,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高糖高油食物吃太多,加上运动量不足,身体的胰岛素“罢工”了,或者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居高不下。但一旦被诊断出来,这反而是个机会,一个让你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生活方式的机会。

想象一下,你可能需要每天监测自己的血糖,了解自己的身体在不同时间、吃了不同食物后的血糖变化。这就像给自己配了一个“身体温度计”,让你能更清楚地知道身体的状况。然后,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饮食建议。这通常意味着要少吃那些容易让血糖飙升的食物,比如甜点、含糖饮料、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转而多选择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严苛”,但很多糖友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让整个人感觉更有精神,身体也更轻盈。

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不需要是什么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快走、慢跑、游泳、瑜伽,任何能让你动起来的运动都有帮助。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糖分。想想看,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小时,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还能让身体更健康,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

当然,如果光靠饮食和运动还不够,医生还会根据情况开降糖药物,甚至是胰岛素。胰岛素疗法听起来很“严重”,但其实现代医学的胰岛素种类非常多,注射的方式也越来越方便,很多糖友都能很好地适应。就像生病了需要吃药一样,胰岛素只是帮助身体更好地调节血糖的工具。

关键在于,糖尿病并不是一个“绝症”,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打交道”的慢性病。那些活过十年甚至更久的糖友,他们通常都是积极主动地与疾病“合作”。他们不会因为被诊断出糖尿病就放弃自己,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生活的新起点。他们会定期复查,关注并发症的早期迹象,比如眼部、肾脏、神经方面的变化,并且及时处理。

很多我认识的糖友,他们不仅活过了十年,并且生活得有声有色。他们可能依然能享受美食(但会更聪明地选择),依然能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甚至还能去旅行,去追求自己的爱好。他们学会了与糖尿病和平共处,而不是被它束缚。

所以,得了糖尿病,活过十年绝对不是不可能,而是非常普遍的。这背后,是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是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是与医疗团队的良好配合,以及一种不放弃、不屈服于疾病的精神。说到底,控制好糖尿病,也是在为自己争取一个更长久、更健康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突然发现这几天糖尿病的关注度很高,这我也没搜索什么关于糖尿病的问题啊。

直到今天去内分泌科会诊,听同事谈到,才反应过来14号就是世界糖尿病日啊。

好,废话有点多,下面言归正传!

这个问题乍一看到,觉得挺搞笑的。糖尿病(注:本文仅谈论2型糖尿病,以下所有糖尿病均指代2型糖尿病)又不是肿瘤、心力衰竭、尿毒症这样严重的慢性病,怎么还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年存活率」的问题了。说真的,只要你能把血糖控制好,别说十年了,20年、30年、50年,都没问题啊!

等等!这里好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血糖控制好!那么,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呢?嗯,那还真的挺危险的。

咱们还是来看一组数据:

  • 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为0.67%[1]
  • 1994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为2.28%[2]
  • 2002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为4.5%[3]
  • 2007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为9.7%[4]
  • 2010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为9.7%[5]
  • 2013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为10.4% [6]

很明显,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一路攀升。而更可怕的是,在这些糖尿病人群中,有很多人也没有进行正规的治疗,甚至都没有被诊断出来;而且,即便是已经在进行治疗的患者,其血糖控制情况也不容乐观。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糖尿病的发病率节节攀升呢?

首先,和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一样,糖尿病通常也被理解为富贵病。这本身确实也没什么错,根据2015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7],我国的成年人超重率达到了30.1%,肥胖率则达到了11.9%;而与之相对的是,在2002年,我国成年人的超重率只有22.8%和7.1%。

很明显,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肥胖就成了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副反应产物。而肥胖,和糖尿病简直就是如影随形的好基友,肥胖走到哪,糖尿病就走到哪。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它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可以说是密切的相关。

其次,就是生活节律的改变。很多年以前的中国人,都会面临着大量的体力劳动,不管是务农、做工,都得身体力行,这个耗能其实是很大的。在那个年代,估计健身房是没有什么用武之地的。

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工作只需要在电脑面前完成,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身体的耗能也在不断降低;而与此同时,长期的工作压力也会导致人们一直处于一个应激状态,这也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最后,遗传。很不幸的是,虽然白人的肥胖率一直高于我们亚裔人,但是根据统计显示,在同一地区居住的亚裔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确实显著高于白人[6]。


那么,糖尿病人这么多,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可以这么说,糖尿病是很多疾病的基础,一旦有了糖尿病,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比如糖尿病是导致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的最主要的原因 之一;

比如,糖尿病是导致肾功能不全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比如,糖尿病会引发各种感染;

比如,糖尿病会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病变;

当然,在所有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心血管疾病仍然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 。


所以,我们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和生活干预的时候,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评估、诊疗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而在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胰岛素:原理很简单,你不是胰岛素不够用嘛,我就给你额外补充胰岛素。不过说实话,胰岛素的剂量调整也是个技术活。一方面,很多时候,患者用了胰岛素之后血糖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另一方面,胰岛素又可以分为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怎么搭配使用也是很重要的。也因此,内分泌科的会诊班一般都是全院不停的跑。

2.口服降糖药:有很多种,如何选择药物也是个技术活……很多时候,也得请内分泌科来会诊(在医院里,也流传着「内分泌科负责全院血糖」的调侃)……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之所以把这个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都是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从而促使其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

磺脲类药物可能是历史最悠久的降糖药了,在上个世纪,人们在使用磺胺治疗伤寒时,发现磺胺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后来,使用磺胺治疗尿路感染时,又发现了相同的现象;于是,不久之后,磺脲类药物营运而生。 [8]

双胍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促进脂肪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来控制血糖的。很多年来,双胍类药物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重要用药。

插个题外话,双胍来自于胍,而在上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发现胍能够降低血糖,只不过,胍具有比较明显的肝毒性,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但是,双胍却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

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葡萄糖在小肠内的吸收,从而发挥降血糖作用,因此,尤其适合于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SGLT2抑制剂:近两年刚上市并且备受瞩目的新药,它的原理比较特殊,简单来说就是:你不是糖多嘛,那我就帮你多排掉一点糖。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可对将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而这个重吸收的过程,极大程度的依赖SGLT2(葡萄糖转运体)的作用。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超过了一个限值的话,这些葡萄糖就不能被全部重吸收,这时候,一部分葡萄糖就会随着尿液排出(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的原因)。而这个限值,就被成为肾糖阈。但是,糖尿病人的肾糖阈偏偏比正常人要高,也就是说,血糖必须达到一个更高的限值,多余的糖分才会被排出。

这时候,如果我们想一个办法,来抑制SGLT2降低肾糖阈,那么,就可以降低肾小管对于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而SGLT2抑制剂,就是我们寻找的这个药物。

SGLT2抑制剂在具体的使用中,降糖的疗效大致与双胍类药物相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SGLT2抑制剂能够降低收缩压、以及减轻体重。而且,SGLT2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因为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心衰住院率。 [9-10]


除了药物,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营养治疗: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确实是很严格的,包括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限制盐(钠)的摄入、戒烟、戒酒。记住,管不住嘴,吃再多药,都没用!

运动治疗:规律的运动可以很好的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并且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是做运动之前,一定要记得两点——遵医嘱运动、以及贵在坚持!


参考文献:

[1]纪立农.丰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措施的临床证据链,建立基于中国人群证据的糖尿病防治指南——纪念第1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发布10周年[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1):1-4.

[2]Pan XR,Yang WY,Li GW,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1994. 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operative Group[J]. Diabetes Care, 1997, 20(11):1664-1669.

[3]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4]Yang W,Lu J,Weng J,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5]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6]Wang L,Gao P,Zhang M,et al.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JAMA,2017,317(24):2515-2523.

[7]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8] ]杨宝峰. 苏定冯[M]. 药理学.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9]Zinman B,Wanner C,Lachin JM,et al.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15, 373(22):2117-2128.

[10]Neal B,Perkovic V,Mahaffey KW,et al. Canagliflozin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events in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17, 377(7):644-65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