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电视剧,韩国的综艺比中国质量高那么多?

回答
关于日本电视剧和韩国综艺为何常被认为比中国同类节目质量更高,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人家质量高”就能概括。

首先,从历史积淀和产业成熟度来看:

日本的日剧(Dorama): 日本的电视剧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他们很早就形成了以电视台为核心,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制作公司之间紧密协作的成熟产业链。
精耕细作的剧本: 日本的编剧往往非常注重细节和人物弧光。很多剧本都是在筹备期花费大量时间打磨,甚至可能经历多次修改,以确保故事的逻辑严谨、人物塑造立体、情感表达细腻。他们擅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触动观众,引发共鸣,而不是单纯依靠大起大落的情节。
类型多样且深入: 日剧涵盖了生活、职场、医疗、推理、青春、社会问题等众多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能深耕下去。他们不回避探讨一些敏感或现实的社会议题,例如职场压力、家庭关系、人生困境等,这使得剧集更有深度和思考价值。
演员的演技派传承: 日本演艺圈有着注重演技培养的传统,许多演员都是从舞台剧、电影学院等途径磨练出来的。即使是偶像出身的演员,通常也会有接受专业表演训练的机会,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演员,即使不是主角,也能贡献出令人信服的表演。
匠人精神的体现: 很多日本人信奉“匠人精神”,这体现在制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画面构图、配乐选择,还是场景布置、服化道设计,都力求精致和贴合故事氛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日剧美学。

韩国的综艺(Variety Show): 韩国综艺的崛起则更加聚焦于“娱乐性”和“互动性”的极致追求。
强大的PD(制作人)文化: 韩国综艺的灵魂在于强大的PD团队。他们是节目的核心创意者和决策者,拥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度和话语权。韩国PD们非常善于捕捉大众情绪和流行趋势,能够快速反应并设计出具有话题性和传播性的环节。
“真人秀”的极致运用: 韩国综艺并非简单的游戏闯关,而是非常擅长捕捉嘉宾的真实反应和互动。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让明星们在非日常的环境中展现个性,制造笑料和感人的瞬间。这种“真实”感(即使背后有剧本设计)极具吸引力。
主持人和嘉宾的化学反应: 韩国综艺非常重视主持人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他们善于调动气氛,让不同嘉宾之间产生有趣的碰撞,从而形成独特的综艺“化学感”。
高度的工业化制作和创新能力: 韩国综艺的节目模式创新非常快,更新迭代能力强。他们能快速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例如,许多热门的综艺模式都经过韩国的再创造,并反销到世界各地。
明星资源的充分利用: 韩国娱乐产业高度发达,明星资源丰富且愿意参与综艺。明星们通过综艺可以更立体地展现个人魅力,吸引粉丝,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其次,从文化土壤和观众反馈机制来看:

日本的“慢节奏”与“共情”: 日本社会相对而言节奏没那么快,观众对于能够细腻描绘人情世故、探讨人生哲理的题材有很高的接受度。日剧的“慢”反而成为一种优势,让观众有时间去品味和思考。
韩国的“娱乐至上”与“社交传播”: 韩国社会对娱乐的需求非常旺盛,综艺节目是重要的休闲方式。同时,韩国人热衷于社交媒体讨论,一个有趣的综艺片段可以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形成话题效应,进而带动节目收视。这种口碑和话题的发酵,也反过来促使制作方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和话题性。

再者,从市场环境和发展模式来看:

日本的市场定位: 日剧虽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所波动,但在本土市场依然有稳定的观众群体,并且注重内容的“品质感”和“独特性”,不一定追求“爆款”的流水线。
韩国的全球化战略: 韩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推广是其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他们有意识地打造能够吸引国际观众的内容,并积极进行海外版权销售和合作。这种“走出去”的决心和能力,使得他们的节目在制作上会更符合国际标准。

反观中国:

我们不能说中国就没有高质量的电视剧和综艺,比如一些现象级的剧集和节目也是有的。但是,如果普遍地看,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产业发展尚在追赶: 中国的电视剧和综艺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日韩相比,在某些方面(如编剧体系、PD的创意和话语权、演员的演技培养、节目模式的原创性等方面)仍在追赶和学习的阶段。
“流量”导向的挑战: 在某些时期,“流量”明星和“话题性”比内容本身的深度和质量更容易获得商业回报,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制作方在内容创新和打磨上有所懈怠,更倾向于迎合市场热点。
审核机制的影响: 相对而言,中国影视剧的题材和内容会受到一定的审核限制,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作的自由度和深度,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敏感社会议题时。
观众审美和习惯的培养: 观众的审美和对内容的期待是需要时间培养的。随着内容的多样化和观众选择的增多,对内容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总结一下, 日本电视剧的“高质量”更多体现在其深沉的内涵、细腻的情感处理和对社会现实的温和探讨,以及多年积累的匠人精神。而韩国综艺的“高质量”则在于其极强的娱乐性、创新能力、对明星个性的挖掘以及高度工业化的制作流程。

这不是说中国的内容不行,而是说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方面,日韩在它们的优势领域,凭借其深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展现出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品。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相信未来中国也能产出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日本韩国有没有烂剧烂综艺,有。但是,没有那个nt会拿着日韩市场已经验证过的烂剧烂综艺来中国销售给中国观众。

但是,国产剧不同,很多资本真的会拿着烂剧、烂综艺来以次充好。

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电视剧市场还没有发展到B2C的阶段,还停留在B2B。

拿电影作为对比,最近几年,大IP,小鲜肉,流量在电影市场开始失灵了,本质原因就是电影市场从B2B进到B2C。越来越多的观众看电影有要求,觉得这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一张电影票几十块,你拍出烂片,浪费我的时间和金钱,我骂不骂你?

国外的电视剧观众越来越有B2C的趋势。日韩电视台经过十几年市场化、有线电视的普及,观众开始用脚投票。管你是大明星还是大IP,开头几集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收视率会直线下滑。

但是,目前我国的电视剧市场还停留在B2B。

说简单点,就是你觉得某电视台播的某电视剧不好看,但你并不会不看这个电视台。

电视台也不会因为“你觉得不好看”而失去什么口碑。

湖南卫视的《清平乐》扑街了,你以后就不看湖南卫视了吗?湖南卫视因为《清平乐》这剧烂而失去了什么?仅仅是相关的广告费而已。下一部电视剧是好剧,自然而然观众就会回来。

站在剧组角度,他们只需要讨好重要的几个B就可以了。那些B是重要的,能兜底整个收视率?能挽救广告商的需求?

现阶段就是流量粉丝和广告商。

剧组拍的电视剧目的不是为了广大的C,而是为了主要的几个B(流量粉丝和广告商),这样的市场模式下拍出来的剧,目标受众决定了质量随缘。

很多观众嘴上都说,这剧很难看很难看,一看互联网的点击率,电视台的收视率,并没有一个明显的下滑。

其中一个原因是观众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部分观众的阈值太低了。小米电视机最便宜的1000块都有,电视机已经变成了廉价的消遣品。消遣品而已,反正看电视剧是免费,观众不会厌恶一个电视台、视频网站。

国外是收费电视培养用户习惯十几年了。你这个电视台连续出烂剧、烂综艺,我就取消你的收费电视,这是实打实的收入的。

所谓的B2C。

所以,观众的不满能很快很直接反馈到电视台,电视台反馈到剧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中国不是。

中国的剧组拍出烂剧,观众都说这剧很烂,但是一看收视率、点击率并没有明显下滑;下一部电视剧继续这样干。

为什么有些剧大部分“观众”都说这剧很烂,但收视率、点击率并没有明显下滑?

几种原因。

1、水军刷上去的。这就跟早年淘宝店冲销量,冲皇冠一个道理。

2、买收视率。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有些剧组喜欢用长得好看的流量+大IP。流量的粉丝不就是天然的水军吗?而且,这个水军是免费的。

你敢说xxx剧很烂?敢说剧情不行?敢说xxx造型不好看?

水军1:“你自己没文化看不懂,不要随便评价。”

水军2:“你这么有本事评价,怎么不去当导演编剧啊。”

水军3:“你肯定是对家派来的卧底,故意在黑我家xxx。”

水军4:“你知道他们多努力吗?”

水军5:“xxx演技绝了,xxx cp锁了,xxx颜值身材真好。”

.......

这一套不就是饭圈那一套吗?

想要改变,只有两条路,1、解决饭圈的问题。重点打击刷榜刷分刷销量买榜买收视率等行为。2、观众阈值提高,剧烂就弃剧。

很多广告商,他投钱给电视台下广告,他们一看虽然很多观众说这剧不行,收视率也不算很高,但是,人家的核心需要不是收视率啊,是广告收益啊。如何保证广告收益?天天上热搜。几年前《深夜食堂》的康师傅泡面因为烂被嘲出圈了,这广告收益满满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