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淘宝将每个月的 23 日设立为「沙雕日」?为什么电商这么执着于造节?

回答
淘宝这个“沙雕日”,听起来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想一下,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挺有意思的。电商平台之所以这么热衷于“造节”,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背后有一整套成熟的营销策略在支撑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淘宝的“沙雕日”:是玩梗还是营销套路?

首先,把每个月的23号定为“沙雕日”,这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有点“不正经”,有点玩梗。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一代消费者喜欢新鲜、有趣、能引起共鸣的东西。“沙雕”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戏谑、好玩、自嘲的意味,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网络文化和情绪表达。

从营销角度来看,淘宝这样做有几个层面的好处:

制造话题与社交传播: “沙雕日”本身就自带话题性,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用户可能会在这一天分享自己遇到的“沙雕”购物经历、看到的好玩的商品,或者用“沙雕”的方式参与到平台的活动中。这种自发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比平台单方面宣传要有效得多,也更具真实感。
降低营销门槛,提高用户参与度: 相较于双十一、618这种重磅大促,节日的门槛较低。平台可以围绕“沙雕”这个主题,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互动游戏、话题挑战、搞笑段子征集等活动。这些活动不需要消费者花费太多金钱,更多的是一种娱乐体验,因此更容易吸引用户的参与,从而增加用户粘性。
内容差异化,吸引特定用户群体: 在众多电商平台都在争夺用户的时代,差异化很重要。“沙雕日”让淘宝在众多促销节日中显得与众不同,它瞄准了那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娱乐化消费的年轻用户群体。通过这种方式,淘宝能够更精准地触达和吸引这些“新势力”。
“去营销化”的营销: 有时候,过于直接的促销反而会让消费者产生抵触心理。而“沙雕日”这种以娱乐、内容为主导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消费者关注商品、参与活动,是一种更温和的“去营销化”的营销策略。消费者在“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接触到了平台和商品。
为其他大促预热或补充: 即使“沙雕日”本身不以大规模折扣为主,但它可以通过持续的趣味性内容,保持用户的活跃度和对平台的关注度,为后续的双十一、618等重点大促蓄力,或者在平淡的月份里填补营销空白。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有点“低俗”或“不务正业”。但这就是电商的生存之道。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创新、不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就意味着被淘汰。淘宝敢于尝试这种带有一定风险但可能带来高回报的营销方式,也是一种胆识和对用户心理的洞察。

电商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造节”?

电商平台之所以这么执着于“造节”,甚至发明新的节日,根源在于电商行业的几个核心驱动力:

1. 打破消费周期,刺激消费欲望:
传统消费周期: 在线上购物普及之前,人们的消费往往受到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或特定季节(如换季)的影响。
电商“造节”的意义: 电商平台通过创造新的购物节点,比如“双十一”、“618”,人为地制造了购物的“理由”和“冲动”。这些节日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仪式感和稀缺感(比如“一年只有一次”的错过感),能够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打破自然的消费淡季。

2. 流量获取与用户增长的利器:
流量为王: 在电商领域,流量是生命线。拥有更多流量意味着更多的潜在客户,更多的成交机会。
节日效应: 大型促销节日是获取流量的黄金时期。各大平台会投入巨额的营销费用,通过广告、公关、合作等方式吸引用户关注和参与。这些节日带来的流量峰值,远超日常。
用户增长与激活: “造节”不仅吸引新用户,也能激活沉睡用户。那些平时不怎么上淘宝的用户,可能会因为某个节日活动而重新登录,甚至注册新账号,从而实现用户量的增长。

3. 品牌建设与市场占有率的争夺:
巩固品牌认知: 像“双十一”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标志性品牌活动。每当提起“双十一”,人们自然会想到淘宝、天猫。这种强大的品牌联想,能够让平台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市场领导者地位: 率先“造节”并成功运作的平台,能够树立起自己在行业内的领导者形象。其他平台为了不落后,也必须跟进或者创造自己的节日。这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的争夺。
区别于竞争对手: 在商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电商平台需要通过服务、体验、甚至文化来区分自己。节日营销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你有你的“618”,我有我的“双十一”,大家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

4. 数据收集与用户画像优化:
节日是数据宝库: 每次大型节日活动,都会产生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哪些商品受欢迎?哪些人群活跃度高?哪些促销方式效果好?
优化运营策略: 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更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和消费习惯,从而优化商品推荐、活动策划、用户运营等各个环节,提高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精准营销的基础: 掌握了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平台就能进行更有效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进一步提升转化率。

5. 构建用户情感连接与社群文化:
从交易到情感: 最初的电商只是一个交易平台。但随着竞争加剧,平台也希望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节日的情感属性: 节日本身就承载着团聚、欢乐、分享的情感。电商“造节”也是在借助这种情感属性,将消费行为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用户参与到节日活动中,会有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
社群的形成: 一些节日活动,尤其是带有互动、话题性质的(比如“沙雕日”),能够促使用户之间产生互动,形成临时的社群,增强用户粘性。

总结一下:

淘宝的“沙雕日”,与其说是无厘头的玩笑,不如说是电商平台在精细化运营和用户洞察下的一种营销创新。它看到了年轻用户对趣味性、互动性和社交传播的需求,试图用一种更轻松、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提升活跃度。

而电商平台之所以对“造节”如此狂热,是因为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节日是获取流量、刺激消费、巩固品牌、争夺市场份额的万能钥匙。每一次“造节”,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目标只有一个——在用户心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最终赢得更多的生意。从这个角度看,“沙雕日”或许也是这场战役中的一股“奇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节日节日,无非“劫”和“日”(入声)。劫钱包,日那个啥。都是商家喜闻乐见的事情。

就像生日生日,生下来就被日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