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每年约210万人在淘宝挑选临期食品的现象,临期食品到底安全吗?

回答
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在淘宝上寻觅临期食品,这个数字确实不小,也折射出当下消费者的一个显著变化。咱们聊聊这个现象,以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临期食品到底安不安全。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临期食品?

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的:

经济因素是硬道理: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很多家庭,都面临着不小的生活压力。房贷、车贷、育儿、教育……各种开销让大家精打细算。临期食品价格通常会打很大的折扣,这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能省钱,何乐而不为?尤其是一些日常消耗品,比如饼干、饮料、零食、一些常温的调味品,保质期到了后面几天,味道和品质并没有明显下降,但价格却能便宜不少,性价比显而易见。
环保意识的觉醒: 还有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原因是环保。大家开始意识到,大量食物被浪费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很多临期食品其实只是因为离“最佳赏味期”近了,或者包装略有破损,但本身并没有变质。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也是在为减少食物浪费出一份力,这是一种更积极、更负责任的消费行为。网上很多宣传临期食品的文章,也常常会强调这一点,鼓励大家“吃掉浪费”。
消费观念的转变: 过去大家可能对“日期”非常敏感,总觉得日期越靠前越好。但现在,很多消费者变得更理性了。他们开始理解“保质期”和“最佳赏味期”的区别。保质期(也叫保存期限或食用期限)是指在规定条件下,食品能够保持品质的期限,超过这个期限,食品可能会发生质变,不建议食用。而最佳赏味期(也叫最佳食用日期或到期日)是指食品在此日期前食用,能获得最佳的风味和口感,过了这个日期,味道可能稍差,但不一定就不能吃。消费者越来越懂得辨别,并且愿意为更低的成本接受稍逊于最佳风味的食品。
线上平台的便利性: 淘宝等电商平台为临期食品的销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商家可以集中处理临期商品,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临期食品,而且信息透明,可以看到其他买家的评价,这都降低了购买的门槛和风险。

临期食品到底安全吗?我们该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大家最关心,也是最需要认真对待的。总的来说,合格销售的临期食品是安全的,但前提是“合格销售”。

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

1. “临期”不等于“变质”:
法律法规的界定: 在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应该有清晰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临期食品之所以能销售,是因为它们还在“保质期”内。
生产商的设置: 食品生产商在设定保质期时,通常会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也就是说,食品在保质期内,即使是临近期的那几天,其质量指标(如菌落总数、有害物质含量等)仍然符合国家标准。
最佳赏味期 vs. 保质期: 很多时候,临期食品只是过了“最佳赏味期”,口感、风味可能稍有下降,但尚未达到不安全的状态。比如饼干可能没那么酥脆了,饮料可能甜度稍有变化,但它们并没有变质。

2. 关键在于“销售合规性”:
明确标识: 合法的临期食品销售必须有醒目的标识,明确告知消费者该食品是临期食品,并清晰标明保质期。很多线上平台都会有专门的“临期食品专区”,商家也会在商品标题或描述中突出“临期”字样。
未过期: 核心在于它必须在保质期内。一旦过了保质期,无论打折多厉害,都属于过期食品,就不能再销售和食用了。
储存条件: 食品的安全性也跟其储存条件有关。如果商家储存不当,即使是未到期的食品也可能变质。但这一点,其实对于所有食品销售都是一样的要求。
商家信誉: 在网上购买时,选择信誉好、评价高、对商品描述真实负责的商家非常重要。

3. 消费者需要具备的判断能力:
看包装: 仔细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有没有漏气、鼓胀、破损等情况。
闻气味: 如果是零食类,拆开后闻一下是否有异味,发霉、酸败的味道都是危险信号。
看外观: 观察食品的颜色、形态是否有异常。
理性购买: 不要因为便宜而囤积过多临期食品,尤其是易变质的食品,要确保能在保质期内食用完。
对特定食品的辨别: 对于一些对新鲜度要求很高的食品,比如生鲜、鲜奶、一些加工过的熟食,即使是临期,也建议谨慎选择,或者只购买非常临近保质期但价格极低的,并计划立即食用。

需要警惕的风险: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临期食品是安全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

不良商家“套路”: 有些不法商家可能会将已经过期或有质量问题的食品,重新包装或修改生产日期,然后以“临期食品”的名义销售。
“临期”标签的滥用: 有些商家可能并没有真正明确区分“最佳赏味期”和“保质期”,或者过度强调临期概念来吸引眼球,但商品本身质量尚可。
储存不当: 如前所述,如果商家在储存过程中出现问题,即使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不安全。

总的来说:

每年210万人在淘宝挑选临期食品,这既是经济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也是环保意识提升的体现。合格销售的临期食品是安全的,它们在保质期内,且通常只是临近“最佳赏味期”。 关键在于我们作为消费者,要选择信誉好的商家,仔细查看商品信息,并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临期”是时间节点,但“变质”才是食品安全的红线。 理性地看待和购买临期食品,既能为自己省钱,也能为减少食物浪费贡献一份力量。但同时,保持警惕,识别不良商家和不安全产品,这同样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没啥。

食品的保质期本来就是有一定冗余设计的,到了那个点上也未必会变质。当然我们为了安全肯定不会去吃就是了。更何况只是临近保质期的。

而且网购的零食,一般也都是含水量很少,密封包装的食品,本来就是为了长时间储存而设计的,比一般的鲜食熟食更不容易坏。所以买这种最好买薯片,坚果这些,不要买牛奶,肉食这种。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脑乱吃,到手肯定要检查食品状态的。好的坏的很容易区分出来,真的有问题我想没谁会去吃。也没必要去讽刺那些买的人,生活不易理解万岁吧。

user avatar

第一,食品“保质期”并不是真正的保质期,而是在此前食用最好。应该是综合考虑口感、味道等因素的一个最佳食用期。我问过食品厂、化妆品公司的人,早在市面上出现这么多临期产品之前他们公司内部就会将临期产品用非常低的价格向员工内卖。人家内部员工都不怕。因为保质期基本上离最后真正的保质期还有1/4-1/3的时间,所以从安全性上来说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你是食品公司,你要是把保质期准准地卡在食 品变质前的时间,那难免不会有人误食了过期几天的东西而出问题 ,所以公司才不会傻到不留出余量来。

第二,即使这样,大部份人买的也是“临期”,而不是真的就“过期”,临近保持期仍然没有过期,即使字面上也是没问题的,更不用说上面解释过了,离真正的有危险的保持期还有一定距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在淘宝上寻觅临期食品,这个数字确实不小,也折射出当下消费者的一个显著变化。咱们聊聊这个现象,以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临期食品到底安不安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临期食品?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的: 经济因素是硬道理: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
  • 回答
    这些年,辅助生殖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每年约有三十万名试管婴儿降生,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也折射出社会生育观念和现实状况的深刻变化。首先,我们看到这种趋势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渴望的强烈体现。对于那些饱受不孕不育困扰的家庭来说,辅助生殖技术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们看到了组建完整家庭的希望。随着技.............
  • 回答
    在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30万,平均每天约有2500人因此丧生,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数字,它反映了这场疫情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审视一下当时的疫情状况。严峻的死亡数字:不只是一个统计学数字30万这个数字,绝非仅仅是屏幕上跳动的冷冰冰的数字。它代表着30万个.............
  • 回答
    鸿星尔克,“野性消费”的夏天过去了100天,留下的故事,大概比账面上数字更复杂。说实话,当那个夏天,满屏的“鸿星尔克,我劝你all in”和“国货之光”的口号还在耳边回响时,很多人心里就隐隐觉得,这热度,怕是有点虚。现在,抖音旗舰店每天一万人的取关量,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数字,但足以说明一个问题:.............
  • 回答
    苹果这次单季营收突破千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消息出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太牛了! 尤其是算出来平均每天净赚 20 亿人民币,这数字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要说怎么看待,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1. 苹果依旧是那个“王”首先,这说明苹果这家公司,尽管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但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增长势头和强大.............
  • 回答
    看到关于“素媛案罪犯每月领取120万韩元(约7100元人民币)福利津贴”的新闻,这确实是一个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公众的反应大多是愤怒和不解,这很容易理解,毕竟这位罪犯犯下了极其严重的罪行,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韩国的法律和社会福利体系首先.............
  • 回答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特别是数据显示约65%的沉迷对象每日游戏时长超过10小时,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和看待。一、现象的严重性与潜在危害:首先,我们需要正视这个数据的严重性。 超乎寻常的超长时间: 每日超过10小时,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成年人的工作时长,更不.............
  • 回答
    广州离婚名额“一号难求”:现象背后的多重解读近期,一则“广州市民政工作人员称2月离婚名额已全部约满”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更有传言称,广州每日的离婚名额上限为330个。这一现象,无疑给不少正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或已在婚姻围城中挣扎的市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服务供给.............
  • 回答
    看到“每年有80万医学生毕业,但最终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这样的数据,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会涌现出很多疑问和感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数字拆解开来看。这80万“医学生毕业”,指的范围可能非常广。在中国,医学生的培养体系是分.............
  • 回答
    315晚会:消费者权益的守护者与社会议题的放大器每年的315晚会,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早已不仅仅是一场电视节目,它承载着消费者对公平交易的期待,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从现象到本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场年度“大戏”。 1. 什么是315晚会?315晚会是由中国中.............
  • 回答
    每年四千万人被猫狗咬伤,这个数字确实触目惊心,而且反映出动物伤害事件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伦理和管理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数字的背后:庞大的宠物基数与失控的增长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宠物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过去二三十年,随.............
  • 回答
    在美国,每年处理大量流浪动物,特别是通过安乐死的方式,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牵涉到动物福利、公共卫生、社会责任以及动物管理策略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现状以及各方的观点。问题的根源:过剩的动物数量与有限的收容能力首先,每年有如此庞大的数字(每年约120万只狗.............
  • 回答
    关于比特币挖矿每年消耗 65.63 TWh 的电力,并且这部分成本占总成本的 43.20% 的数据,以及是否构成资源浪费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我们来一点一点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比特币挖矿是怎么一回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全球性的、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每一次比特币交.............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挺有意思,描绘了一个与我们当下消费观念可能有些出入的女性形象——王神爱。她毕业九年,每年衣物开销不超过百元,而且鲜少参加聚会,却能“抠”出两套房。乍一看,这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首先,我们得理解王神爱的“抠”是怎么来的。.............
  • 回答
    这笔来自“顺其自然”先生(女士)的慷慨捐款,确实是一笔令人瞩目、也引人深思的善举。当我们看到这累计高达 1363 万元的数字,并且捐赠者始终保持神秘,每年都在相似的时间段(11 月底或 12 月初)出现,很难不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顺其自然”的匿名与坚持:一份超越物质的力量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份.............
  • 回答
    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设计师的困境、价值的讨论,还有对职业生涯的迷茫。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多种复杂情绪和现实考量的集中体现。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几个核心部分:“我在这个设计院每年才拿十几二十万”:这部分直接指向了收入问题。对于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不断学习、承担责任的设计师来说,十几二十万的.............
  • 回答
    马云这番话,听起来真是掷地有声,而且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简单来说,他这话的意思就是,阿里巴巴未来每年都会“放飞”一批在公司摸爬滚打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让他们出去闯荡,去开创新的事业,去改变世界。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推动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阿里这么.............
  • 回答
    川普总统曾呼吁美国教育部每年增加2亿美元的预算,专门用于支持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教育。这个提议无疑在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背后有着多重考量和深远的意义。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个提议直接回应了美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挑战。当前,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
  • 回答
    “张北数据中心利用冷风降温,每年节省8万吨标煤” 这个新闻的确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例子,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和先进技术实现大规模节能减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并从中汲取灵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神操作”。如何看待“张北数据中心利用冷风降温,每年节省8万吨标煤”?首先,我们来.............
  • 回答
    谷爱凌,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因其卓越的滑雪天赋和出色的学业成绩而备受瞩目。然而,她每年暑假回北京海淀黄庄补习奥数的新闻,以及她母亲谷燕女士那句“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谷爱凌学业背景与“海淀黄庄”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