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每年有 80 万的医学生毕业,然而成为医生的只有 2.2 万」?

回答
看到“每年有80万医学生毕业,但最终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这样的数据,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会涌现出很多疑问和感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把这个数字拆解开来看。这80万“医学生毕业”,指的范围可能非常广。在中国,医学生的培养体系是分层次的,从本科(五年制、八年制)、硕士到博士。即使是本科毕业,也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独立行医。它更像是一个敲门砖,证明你具备了医学基础知识和初步的临床技能。

那么,为什么从8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跌落到2.2万这个相对较小的数字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环节和原因需要细致分析:

1. “毕业”的定义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学历与执业的鸿沟: 这里的“毕业”更多是指完成了院校的学业,拿到了医学学位证书。但要真正成为一名能够独立看病的“医生”,还需要经历漫长而严格的“毕业后培训”阶段。这个阶段在中国通常被称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
规培的筛选与淘汰: 规培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医学生毕业后,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然后才能进入规培基地进行为期几年(一般是3年)的系统临床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能通过考试,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能顺利完成规培并获得执业资格。有些人可能在理论考试中受挫,有些人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不适合医生这个职业,选择转行,还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通过规培考核。
规培名额与录取: 虽然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毕业,但规培基地的培训名额是有限的,而且不同科室的竞争程度也不同。一些热门的专科,规培名额会更加紧张,这也会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规培阶段就“卡住”了。
医师资格考试的门槛: 即便完成了规培,最终成为合格的“医生”还需要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个考试非常严格,是对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全面考察。很多人可能在这一步也面临挑战。

2. 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与现实考量

并非所有医学生都想当临床医生: 80万毕业的医学生,并非全部志在临床一线。医学领域非常广阔,毕业后可以选择的道路有很多:
继续深造: 许多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医学研究、生物技术、制药等与医学相关的领域,但他们可能不直接从事临床工作。
医药行业: 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都需要医学背景的人才,例如医药代表、研发人员、临床试验协调员等。
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 在疾控中心、医院管理部门、政府卫生部门等机构工作,从事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医院管理等工作。
医学教育: 成为一名医学教师,在医学院校任教。
转行: 医学学习虽然系统,但高强度和高压力也可能让一些人发现自己更适合其他领域,或者出于生活压力等原因选择转行。

现实的职业环境与压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意味着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的轮班,以及可能存在的医患关系压力。并非所有人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坚持,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受这样的压力。有些人可能在更早的阶段就因为认识到这些挑战而选择了其他职业道路。

3. 培养体系的匹配度问题

人才需求与供给的错配: 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慢”的培养过程。一个成熟的医生需要多年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而80万的毕业数据,更多反映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医学类专业的普及。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市场对临床医生的即时需求量。
培养质量的差异: 虽然整体毕业人数多,但不同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临床实践机会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最终能否顺利走上临床岗位。
专科人才的稀缺: 即使总的毕业生多,但在某些紧缺的专科,如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精神科等领域,合格的专业人才可能依然不足。而一些相对饱和的科室,竞争可能更激烈。

4. 数据的解读与潜在含义

一种“漏斗效应”: 这个“80万对2.2万”的比例,更像是一种职业生涯发展的“漏斗效应”。从“有医学知识”到“能够独立行医”,中间经历了考试、培训、选择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过滤掉一部分人。
警示与思考: 这个数据也可能反映出我们医疗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人才分流的必要性: 是否应该在更早的阶段,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所有人都“一股脑”地涌向临床?
职业吸引力与发展: 医生这个职业的吸引力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认可度等。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吸引和留住足够多的优秀人才,那么即便毕业生多,最终能成为成熟医生的人数也会受限。
培训体系的优化: 规培制度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

总而言之,“每年80万医学生毕业,但成为医生只有2.2万”这个数字,绝不是简单说有多少医学生“浪费”了。它揭示了从一个具备医学知识的毕业生,到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的漫长而严苛的道路。这其中包含了学历认证、执业考试、专业培训、职业选择、个人意愿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数字背后所反映的医学人才培养、职业发展和医疗体系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发现类似问题快成了「月经帖」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来问:「为什么每年毕业这么多医学生都不做医生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学医了?」「为什么每年医学生选择做医生的比例越来越低了?」诸如此类。而且马上要高考了,估计类似问题又会多起来了。

这些问题其实不是在提问,或者说提问的人其实是有答案的,无非就是想表达:「你看看吧,这么差的医疗环境,你们再不对我们好一点,照这样下去,就没人做医生啦!」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下面,我就用数据来终结这样的提问。以后谁再问出这样的问题,就让他来看这个回答吧。

先说结论:医学生毕业后,选择做医生的比例并没有降低。

以下的所有数据来源,均来自2016年卫计委的统计年鉴。

在年鉴中,从1981年开始,就有了比较完整的执业医师、毕业医学生的数据。我做了下面的这些统计。

先看看每年中国的执业医师数量(不含助理医师)。


这是1981-2015年,中国医生的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02年有个小的减少,是因为此前出台了执业医师法,规定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人才能获得执照。有相当一部分老医生不符合执业医师的要求,因此没有获得执业资格,所以那一年中国的医生数较前一年有减少。但此后每年都在增加。


这张图,是每年医生增加的数量。我们看到2002年出现了一次负增长,此后,每年增加的医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按照执业医师法,新增的执业医师,绝大多数应该来自当年毕业的医学生。所以,我们看一下,每年新增医生数量,和当年毕业的医学生数量的比值,呈现怎样的变化。

有两点说明:

1. 上个世纪,大学(包括本科和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比较少,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执业医师是中专学历。比如1994年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是47090人,但是新增的医生数是52904人。因此在统计医学毕业生时,包括了医学专业的中专毕业生。执业医师法之后,只统计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毕业生。

2. 因为2002年发生了一次负增长,2003年有过一次补偿性的增量。因此,统计的时候,2002和2003年就没有统计进去,只统计了2004-2015年12年间的情况。为了作比较,又统计了1990-2001年的情况作为对照。


这是两个12年中,新增医生数/毕业医学生数比值的波动情况,蓝色是1990-2001年,红色是2004-2015年,二者是在大体一致的范围内波动。


这是这两个12年中,这一比值变化的散点趋势图。上面的是1990-2001年,下面的是2004-2015年。可以看到前面的12年中,比值略有下降;而2004-2015年这12年,这一比值则保持稳定。并没有出现医学生毕业之后做医生的比例下降的情况。

那么除了医生数量之外,医学生的数量有没有变化呢?


这是1981-2015年,大学毕业生中,医学生的占比。可以看到,除了八十年代有过大的波动之外,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个比值稳中有升——更多的人选择了医学专业。


这是1981-2015年,研究生毕业生中,医学生的占比,其中有几年缺少数据,因此显示为0。不过就有数据的这些年来看,这个比例也是一直稳定的。

可以说,对于学生来说,医学专业的吸引力,也没有下降。

数据统计说完了,最后再啰嗦两句。

我相信,发出那些提问的人,大多数是年轻医生,更大可能是没毕业的医学生。他们被自己的带教老师,或者上级医生的抱怨所充斥,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要知道,那些抱怨的医生,不过是出于职业倦怠而发发牢骚;不单是医生,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刚入行或者即将入行的新人,不要被这样抱怨带偏了。

现在医疗环境好吗?当然不好,我甚至都认为是没法再差了。这话都说了10多年了,和我做医学生的时候相比,抱怨的内容都没什么新花样。但是,又能怎样?上层决策者们,他们不会听某个从业人员的抱怨,就做出决策;更不会被知乎上这样的提问「点醒」。他们是要看数据的。当他们看到的数据,是像上面这样的平稳发展,那么大规模剧变改革的动力在哪里呢?你们一个个口口声声说不要做医生了,「将来孩子学医就打断他的腿」。但是数据告诉我:医学生的比例没有减少;医学生毕业后做医生的比例没有减少;医生的增长情况,也没有减少。或许,某些局部会出现小的问题,比如儿科医生少了点,那么就做小修小补就行了,大的基本面并没有什么问题 。

所以,如果你真的受够了这样的医疗环境,那么不要动嘴,用行动说话;如果你只是想发泄一下,甚至只是希望用别人的行动,带来自己未来环境的改善,那么就呵呵了。

最后回答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毕业生,但是新增医生的人数还那么少?最大的原因是——执业医师考试!当然不能让所有毕业生都那么轻松的做医生了,人命关天的事情,当然要设门槛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摆在那呢。

要说起来,每年毕业法学生那么多,只有很少人作律师;每年也只有很少人做注会,做建筑师,不都是因为相关执业证书没那么容易考吗?

所以,考虑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是不是真的想要做个医生。想好之后,付诸行动,而不是去问这样的问题。

user avatar

我经常跟后辈说,在社会上混,要想不被忽悠,就一定要有常识。

什么是常识?就是任何事情,你不能犯数量级的错误....

而数量级的错误,很容易用日常生活经验就能识别.....识别不了,就是没有生活经验,或者缺乏思考能力,很容易被忽悠...

这个言论,就是数量级的错误....


先说80w...

大学本科才400w,五个大学本科生中一个就是医学生?回忆一下高中同学的去向就知道了。

开设临床专业的医学院/医科大学200个不到,80w的话,每个学校临床专业每年4000人?随便去一个医学院看看一个年级有没有4000人....甚至随便拿个大学招生简章看看,一个大学平均一年才招多少人?

真正的数据: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本科生(影像、病理、儿科、麻醉等可以考执医的专业)10来万人,还有口腔、中医等特定的临床专业,外加一部分大专生。可以考医师资格的专科生数量我一直不太清楚,但不会太多。而且专科生是要先考助理医师的。

全部加起来,撑死了也就20w。


多出来的的几十万是什么?

大学本科+专科的学生,包括基础、护理、药学、医技、公卫等医学大类,其中护理是最多的....医学类本科+专科加起来也不会每年80w。要凑够80w的话,估计要把医学类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全部加起来才够....

所以,这个80w,少说也注水了4-5倍......



再说2w医生,这就更扯淡了....

一年2w个的话,全国1000家三级医院,每个医院只分到20个人?那临床专业的人进三甲不要太容易?去看看招聘简章和一个岗位多少人报名就知道了....

注册医师的数据很好查,每年都有健康公报....


08年171w执业医师(增加7w)、加助理208w。

18年301w执业医师(增加17w),加助理360w..

08-18年10年间执业医师增加130w,平均1年13w。

07-08年考执业证的主流是00年前后入学的,那时候扩招还不多,所以医学生数量也少得多...

17-18考执业证的是10年前后入学的人,所以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左右...这几年应该都是近20w的增幅....

至于执业医师考试为啥通过率一直就30%左右?其实你看看助理医师数量就知道了....每年20w不到的临床本科生大部分顺利通过,那60w大专学历的助理医师,先考助理再去考执业医师,两关都一次通过的凤毛麟角,一大半都需要考几次才过(我见过考了10几年通不过的)....两个平均一下,30%的通过率不就很正常?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80-90w,这包括了临床口腔中医公卫等所有项目....估计80w的数据就是考到执业医师报名人数想当然来的....

然而,助理医师+没有通过的那部分人,反复考试考试才是报名人数的大头....

18年没找到....有14年数据,一半的人都是考助理医师的(通过率还更低)。助理医师资格拿到满年限之后,他们还会去考执业医师,想想他们的通过率.....

至于执业医师报名人数下降....跟临床本科的人更没啥关系了。因为国家降低了基层助理医师们的门槛.....他们通过率高了,反复考试的人少了,总报名人数自然少了....

14年临床医师报名27.2w,通过率85%*62%,也就是14w人通过。公卫数量很少,加上口腔和中医也就18w水平。而过去十年平均每年13w的注册医师净增加量(注册医师增加量是新增注册医师减去退休及离开医疗行业的那部分人),所以医生改行率能有多高?

(这里我先打一个预防针:未来十几年时间,60-70年这代医生逐渐退休,退休医生人数会大幅增加,新增医生和退休人数的差值会逐渐缩小,总注册医师的增幅会逐渐缩小,最终注册医师数量基本稳定在一个值,估计是执业+助理400多w左右,即千分之三出头....所以,再过几年注册医生数量增加值缩小至几万水平,不要又跑来大惊小怪了)



所以,每年增加2w医生,这个少说也是打了2折.....

分子缩小到1/5,分母扩大5倍....

整出一个2/80的比例。真是厉害啊....

然而事实呢?本科临床相关专业(能考执业医师的这部分人),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大约70-80%都成为了医生...

不当医生的那部分人,大多数也是去了医疗相关岗位。临床背景的人去医药企业,不论专业知识结构还是人脉资源,都有特殊优势。

你炒股都知道要买喝酒吃药的股票,医药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在10-20%,临床专业不想当医生去医药企业博一把,不也很正常?更多的临床背景加入医药企业,有利于医药行业良性发展,这也是国家希望看到的。

所以,所有大学专业中,临床医学基本上是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本科专业之一了....

这都能一遍一遍说临床专业的人都改行了,我也是服了


ps:卫生职称体系中的下乡、援边要求是确实是必要的...医生确实应该多了解下基层的情况,免得连基本国情都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注 执业医师人数是以取得医师执业证人数为准的,所以读研读博不影响,规培是否完成也不影响,因为大部分人会选择同时挂靠在某个医院。当然如果选择不工作考研,就会影响,但这种人一般还是少。大部分医学生只要有医师资格,都会找个医院挂靠。

改行一般会申请注册变更,所以影响不大。当然也有人会人不在了,证还找个地方挂靠,这样就会影响。



谢邀,虽然是3年前的问题。但我依然想回答的原因是,今天看到了一张图。

毫无疑问,如果单纯看到这一张图。会得到中国医生新增人数大幅减少的结论。但是这个问题下面, @田吉顺 老师引用的数据与之矛盾。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于是我也去查了一下近几年的卫生健康委《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默认田吉顺老师的数据是对的,只简单统计了近几年的部分数据。

首先看一下总执业医师人数。

结合田老师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执业医师总数仍然呈稳步上升趋势。

但我对这一个数据有所质疑,因为中国总人口是在上涨的,所以你只看绝对值没有意义,必须要看执业医师总数相对总人口的变化情况才能说明问题。

所以我统计了近几年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

依然在稳步上升,证明人均医生数量确实增加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接下来分别查看了城市/农村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数),包括人均护士数量,都是稳步上升的,说明我国群众享受到的医疗资源确实在提升,这是很不容易的结果。

但我还有一个质疑,上面的数字只能说明数量,说明不了质量。为了验证质量,我又统计了执业医师平均学历的变化,如图。


因为时间跨度拉大更容易体现差别(主要是懒),我直接采取了2002年至今的数据,可以看出,近20年里,我国执业医师平均学历,本科以上逐年增高,大专以下逐年下降,可以看出,从学历这一点上,医生水平日益提升。

好了,到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医生目前质量双高,卫生事业欣欣向荣。

你可以在某些场合,比如向领导汇报时,这么理解。但仍然无法解释开头的那张图。

所以我又采取了2002年至今医生群体年龄层的变化。

这就有意思了,近20年里。年轻医师的比例急剧下降,尤其是34岁以下这个年龄层,20年里几乎少了一半。55岁以上的“老医生”人数则急剧上升,增加了接近4倍!

我又看了一下按年限分的数据。毕竟医生群体老龄化,也可能是中国人老龄化的体现。

尽管这么悬殊的年龄差距,单纯用人口老龄化解释也很牵强。



比上面那个表好看了一些,但还是能显示出,20年以下这个工作年限,医生数量仍然持续在下降,对应的是20年以上工作年限的逐渐上升。

医生群体在变老。

好了,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为什么每年报考医师资格证的人数趋少?

是医学生招的少了吗,我拉了近三年的毕业医学生人数,1118163,1167775,1199252,不但没少还在增加。

为什么年轻医生大幅度减少,医生总数却还在稳步增加?

我有一个答案。

这些多了的人,都是2002年没有通过医师资格考试的残余。

@田吉顺 老师“可能”犯的错误是,他和很多人一样,高估了中国的平均医疗水平。他默认每年增加的执业医师人数就是来自于每年毕业的医学生。他认为,2002年我国开始强制推行医师资格证上岗,过了十几年,怎么着也能拿到证吧,难道还有无证行医几十年的人吗?

很遗憾,据我所知,这种人真不少。做医学考试培训的行内人都知道,中国有相当多的人,甚至头发斑白,半辈子都没有拿到医师资格证,他们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医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市场。当然,这些人随着时间的关系,总数在逐渐减少。所以体现在医师资格证报考人数上,逐年在减少。而我国统计执业医师人数是不算无证行医的人的,随着他们逐步拿到医师资格证,自然被计入了每年新增的医生人数,弥补了年轻医生的流失。

随着我国医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医生平均学历确实逐年提高,很多人通过努力,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在职研究生等等,体现出的就是平均学历的上涨。

但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加入,这就是竭泽而渔。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老百姓感觉到看病难,因为每年优秀的医学生都会选择读研读博,毕业后他们会努力挤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宁可改行也不会选择回到小地方。而二三线以下的小城市,则有着大量无证行医的医生填补这一市场,但他们水平有限,无法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所以加剧了人们对家门口医院的不信任,又拼命向大城市挤。

但至少目前还不是最难的时候,因为从数据可以看出来,中间年龄层,从医5-20年的医生群体,也就是30-40岁的这些人,数量暂时还保持稳定。而真正数量减半的那一代来临时,距今还有大概10年时间。

希望我们还有时间改变。


上述统计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时间不完整,比如工作年鉴没有给出具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只能笼统用医学生人数代替,比如年鉴只计算了医师执业证人数,没有减去中途改行的人数,但我想,大趋势依然是可以参考的。

user avatar

今天正好有个医生朋友,准备从公立医院辞职…

然后医院开出来的条件是:辞职可以,赔偿3000万。

我都看傻眼了…

因为朋友的老婆也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医院会直接联系他身边所有亲属劝阻辞职…

不得不说,这一套玩的真溜!

如果已知这种结果的话…恐怕很多人就不会选择从医了吧?

不但跳槽自由度这么低,收入也就中等,甚至相对于普遍硕博的学历来说,医生的收入是偏低的。

怪不得满地的私立医院…公立这么玩,早晚有一天自己玩死…

突然联想到前一阵阅文的事…

跟这比起来,阅文就是个弟弟啊…



user avatar

每年生化环材那么多专业毕业生,做学术研究,搞科研的能有几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