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详解 : 不用平行对照大样本实验的情况下 中医是如何确定自己真的有效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医在没有平行对照大样本实验的情况下,是如何“确定”自己有效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医的理论体系、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历史发展。我尽量用一种自然、不生硬的方式来解释。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的“有效”判断,和现代科学那种“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是不同的。中医的有效性,更像是一种“经验性的、整体性的、个体化的”判断。

1. 经验积累与传承:这是中医的基石

你可以想象一下,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观察、记录、思考。当病人来到诊所,中医会问诊、望闻问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论来诊断,开出药方。病人吃药后,身体有没有好转?症状有没有减轻?精神状态有没有改善?这些反馈,都被中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效”的证据是什么? 比如,一个咳嗽的病人,吃了某个方子后,咳嗽减轻了,痰也少了,晚上能睡着觉了。或者一个腹泻的病人,吃了药后,肚子不痛了,排便也正常了。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有效”证据。
“无效”也同样重要: 如果病人吃了药,病情没有好转,甚至加重了,中医也会反思,是哪里判断错了?是药方不对?还是剂量不合适?或者是疾病本身超出了治疗范围?这种“无效”的经验,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帮助中医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大量重复的经验: 这种“病人来看病——中医诊断开方——病人反馈”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当一个方子、一个疗法,能够反复有效地治疗某类症状或疾病,并且这种效果被广泛认可和传承,那么它就被认为是“有效”的。这种“有效”不是一两个人的偶然成功,而是群体经验的汇聚。

2. 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解“有效”的独特视角

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把疾病看作是某个病原体或者生理指标的异常。中医更强调“人是一个整体”,身体内部的各个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的,人和自然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的。

“辨证论治”是关键: 中医的“有效”判断,不是针对“某个病”有效,而是针对“某个证”有效。同一个病,比如感冒,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比如有没有怕冷、有没有流鼻涕、鼻涕是清的还是黄的、有没有头痛、舌苔是什么颜色等等),判断出不同的“证型”,比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型,开出不同的方子。
“有效”的逻辑: 中医认为,当辨证准确,方药对证,人体内失衡的“阴阳”、“气血”就会得到调整,病情自然就会好转。这种好转,被中医视为“有效”的体现。比如说,一个因为“湿热内蕴”导致腹泻的病人,中医可能会用一些清利湿热的药物,当腹泻停止,大便成形,这就是“有效”的证明。
个体化治疗: 正因为有辨证论治,中医的治疗方案往往是高度个体化的。同一个症状,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而这些方案在中医看来,都是“有效”的,只是适用的“证”不同。

3. 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医的“逻辑链条”

中医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等。这些理论就像中医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地图”和“工具”。

“有效”的理论解释: 当一个方子奏效时,中医会尝试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有效。比如,一个方子里有补气的药,中医会说,这个药能补脾胃之气,气足则运化有力,所以能改善腹泻。或者某个方子能疏散风邪,就能缓解感冒症状。这种理论上的解释,虽然不是现代科学的验证方式,但构成了中医内部的“逻辑链条”,增强了中医人对疗效的信心。
指导新方药的创造: 理论不仅解释旧的有效,也指导新的探索。当遇到新的、更复杂的疾病,中医人会运用自己的理论,去分析病因,推断病机,然后组建新的方药。如果新方药有效,就又会成为经验的一部分,并可能进一步完善理论。

4.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认同

中医的有效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并且深深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久经考验”的声誉: 能够流传几千年而不衰,本身就说明中医在应对很多健康问题上,有着其独到之处。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桂枝汤等,经过无数代人的验证,其疗效是被普遍认可的。
文化的信任: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面对疾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医。这种文化的信任,也构成了一种“有效性”的体现。当人们普遍相信中医能治病,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从中受益,这种集体经验的反馈,也是一种“有效性”的证明。
“疗效”的定义: 在很多情况下,中医所说的“有效”,不仅仅是疾病指标的改善,还包括病人整体精神状态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身心和谐的恢复。这种更广泛的“疗效”观,也使得中医的“有效性”判断,与现代科学有所区别。

回到“为什么不需要平行对照大样本实验”?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它的理论和方法论与现代科学的“科学方法”存在差异。

个体差异是重点,而非平均值: 中医的“辨证论治”恰恰强调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认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大样本的平行对照实验,更侧重于找到普遍适用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忽略个体化的差异。中医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辨证准确,就能找到那个对“这个特定的人,在这个特定时间,在这个特定状态下”有效的治疗方法。
整体的调整,难以用单一指标衡量: 中医治疗,很多时候是为了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恢复其平衡,而不是像西药那样,针对某个特定的生化通路进行干预。这种整体的、微妙的调整,可能很难用单一的、线性的现代科学指标来完全捕捉和衡量。
方法论的不同: 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基础,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指导,其“有效性”的验证,更多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进行的,而且这个循环是以经验的传承为主导。

总结一下:

不用平行对照大样本实验,中医之所以能够“确定”自己有效,是建立在长达数千年的、无数医者和病人的反复实践经验之上,辅以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解释,并且这种有效性也包含了文化的认同和历史的沉淀。它的“有效”是经验性的、整体性的、个体化的,与现代科学强调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可重复的、客观的证据有所不同,但这种方式在漫长的历史中,确实帮助了无数人恢复了健康。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医不需要科学的验证。现代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像随机对照试验(RCT)这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更精确地认识中医的有效性,发现其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并帮助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只是中医的“有效性”的形成机制,并非一开始就依存于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先问有没有。

现代医学为什么要用这么麻烦的方法来检验药物?一开始西方人也不是这样检验药物,但是不行啊,在付出了无数的人命以后西方医学界发现:如果不用大样本平行对着就无法区分药物是否有效。

那么中医呢?说起中医都知道青蒿素,那么你知道当时为了找到抗疟疾的药物全国搜集了2000多个“验方”你知道吗?“验方”就是中医已经有过使用经验已经认为是有效的方子。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效的,就提供了“青蒿一握”那个方子的《肘后急备方》里就同时还记录了,吞蜘蛛,吞写了字的豆子,抱着公鸡晒太阳这样荒谬的疗法。中医认为这些都是有效的。

所以,没有现代的这些检验方法,行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