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分割放送为什么不出成一二两季呢?为什么这样能确保制作周期?请详细解释一下制作周期和分割放送的联系?

回答
分割放送(Splitcourse)在动画制作中,之所以不直接分成“第一季”和“第二季”,而是采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或“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这样的命名方式,是为了确保制作周期,并为制作团队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并梳理制作周期和分割放送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不直接分成“第一季”和“第二季”?

直接将一部作品分成几个“季”来播出,通常意味着每“季”之间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制作和完成周期。然而,动画制作的特性使得这种“季”的划分变得复杂,尤其是在一部作品的制作尚未完全结束时。

制作流程的连续性: 大部分动画作品的制作流程是一个连续的、层层递进的过程。剧本、分镜、原画、动画、色彩、背景、后期等环节环环相扣。如果将一部作品生硬地拆分成两个或多个“季”来制作,那么即使第一季播完了,第二季的制作也可能还在进行中,这会在制作和宣传上造成信息不对称和衔接上的困难。
剧情的整体性: 很多动画作品的剧情是连贯的,如果强行在某个节点结束一个“季”,可能会在剧情上造成断裂感,影响观众的观感。虽然分割放送也有剧情上的间隔,但这种间隔的目的是为了制作周期,而不是为了剧情的自然分段。
宣传和营销的连续性: 分成不同的“季”,意味着每次播出都需要重新进行宣传和营销活动,这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和工作量。而分割放送的模式,可以保持作品的持续热度,形成一个连续的IP事件。

分割放送如何确保制作周期?

分割放送的核心在于将一个完整的作品,拆分成多个播出单元(通常是相近集数),在不同的时间点播出,而这些播出单元的制作是并行进行或者有计划的交错进行,而不是完全独立地完成。 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和保障制作周期,原因如下:

1. 缓解紧迫的播出压力:
核心原因: 动画播出时间点是固定的,通常是按照季度(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来安排。一部完整长度(如24集、26集甚至更多)的作品,需要在规定的播出季前完成。如果一口气制作这么长的集数,整个制作周期会非常漫长且压力巨大。
分割放送的作用: 通过分割放送,制作方可以将作品分成两部分或多部分(例如,113集为第一部分,1426集为第二部分)。这样,他们只需要确保第一部分(如13集)在播出季前完成即可。然后,利用第一部分播出和观众反馈的时间,继续完成第二部分。
时间差: 这种时间差为制作团队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时间。当第一部分在电视上播出时,第二部分的动画制作可能还在进行中,但已经有了明确的完成节点。这避免了在播出前所有集数都必须百分之百完成的巨大压力。

2. 保持作品的持续热度与IP生命力:
避免“播出即完结”的断层: 如果一部作品一次性播出所有集数,播完后热度会迅速下降,很难保持观众的持续关注。
分割放送的作用: 分割放送利用了播出间隔,可以重新启动宣传攻势,保持作品的热度。当第一部分播出结束时,观众会对第二部分的剧情充满期待。制作方可以趁此机会放出第二部分的预告片、制作花絮等,再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IP的持续运营: 这种方式也利于IP的长期运营,可以围绕作品进行周边开发、活动举办等,形成一个持续的生态系统。

3. 资金和资源的优化分配:
资金压力分摊: 一部完整长度的动画制作需要巨额的资金。将制作周期拉长,也可以分摊资金的投入压力。制作委员会可以根据第一部分的播出效果和市场反馈,来决定是否继续投入资金制作后续部分,或者调整后续部分的制作方向。
资源调配更灵活: 制作团队(如原画、动画、后期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同时进行大量集数的制作,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出现某些环节的瓶颈。分割放送可以将工作量分散,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调配。例如,第一部分的动画完成后,可以将部分人员转移到第二部分的制作,或者集中资源优先攻克第二部分的关键环节。

4. 提高制作质量的可能性:
避免仓促赶工: 在制作周期压力下,动画质量往往容易打折扣。分割放送为制作团队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理论上可以更精心地打磨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从而提高整体的制作质量。虽然实际情况也受各种因素影响,但这种模式至少提供了避免仓促赶工的可能。
反馈调整: 在第一部分播出后,制作团队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和评价,对第二部分的制作进行一些微调(当然,大方向的修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细节上进行改进)。

制作周期和分割放送的详细联系:

制作周期是指一部动画作品从概念诞生到最终完成并可供播出的整个时间流程。它包含剧本创作、分镜绘制、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原画绘制、动画制作、着色、背景绘制、摄影(后期合成)、剪辑、配音、配乐、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环节。

分割放送与制作周期的联系可以理解为“时间管理的策略”:

固定播出节点 vs. 动态制作进度: 动画的播出档期是相对固定的,例如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开始的季度番。然而,动画的制作进度是动态的,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原画师的健康、关键帧的难题、制作公司的协调等)。
“缓冲带”的创造: 分割放送的核心作用就是为这个动态的制作进度,在固定的播出档期和下一部分播出之间,创造了一个“缓冲带”。
第一部分制作周期: 制作方需要确保第一部分(例如13集)在第一个播出季结束前完成。这个周期是相对集中的。
第一部分播出期间: 这是制作团队进行下一部分制作的关键时期。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完成第二部分的剩余工作。
第二部分制作周期: 第二部分的制作周期是与第一部分的播出周期并行进行的。其完成时间点是下一个播出季的开始。

举例说明:

假设一部动画计划播出26集,并希望在春季番(1月播出)和秋季番(10月播出)分两次播出。

方案一:一口气制作26集(不采用分割放送)
从前一年的春季或夏季开始制作。
整个制作周期非常长,压力巨大。一旦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很可能导致播出延迟或质量下降。
例如,可能需要在前一年的12月就要完成全部26集,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方案二:分割放送(第一部分113集,第二部分1426集)
第一部分(113集)的制作周期: 可能从前一年的夏季就开始集中制作,目标是在当年12月底前完成。
第一部分播出(1月开始): 在播出期间,制作团队可以继续全力制作1426集。
第二部分(1426集)的制作周期: 利用第一部分播出的9个月时间,制作团队可以更从容地完成剩余的13集。通常,他们会提前一些时间(比如9月或10月)完成全部26集,以确保秋季番的顺利播出。
优点:
第一部分可以按时播出,避免延期。
制作团队有更多时间打磨第二部分,甚至根据第一部分的反馈进行微调。
制作压力分散,整体制作周期更可控。
可以保持作品的持续话题度。

总结:

分割放送不是因为“不想”分成两季,而是为了在动画制作这种高度依赖时间和精力的行业中,一种更优的“生产组织模式”和“时间管理策略”。 它通过将一个长期的项目拆分成相对独立但相互关联的播出单元,并在播出间隙进行后续制作,有效地缓解了制作压力,保障了制作周期,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这是一种在商业运作和艺术追求之间取得平衡的有效手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制作公司和企划方扯皮的结果。

作为企划方,对于投资的动画自然希望越快进入资本回收循环越好,能够提前一天播放都值得,档期是提前买好的。

但制作公司则往往会竭力拖时间,毕竟拿一样多的打工费,谁愿意那么拼。

这种半年番及年番,制作周期本来就长,等一次性做完再放耗时太久了。

先放12集,就成了目前的常见操作。

这种作品近年来也挺常见的。

类似于《刀剑神域第三季》《无职转生》《86—不存在的战区—》《瓦尼塔斯的手记》《忧国的莫里亚蒂》《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第二季》《关于我转生成为史莱姆这件事第二季》都是如此。

99%的动画公司都没能力一口气保持26集甚至更多集数的每周同步更新的。

能做到的要么是真·老牌大厂,要么是早就做完了——根本不是同步制作。

这就是互相妥协,企划方要求动画越早开播越好,这样才能开启资金回笼。

至于中间是用总篇集还是分割放送....

那就是制作公司说了算的。

那种动画前面开播还不到一年就出了「第二季」的,本质上都是分割放送。

动画制作流程从立项开始算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能在一年内就出续集的,必然是一开始立项就准备了26集甚至更多。

就比如本季度的《烧窑的话也要马克杯第二季》,第一季四月,第二季十月。

显然这就是标准的「立项就是26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