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运放恒流源中C1、R2分别起什么作用,值是怎么确定的?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运放恒流源中的 C1 和 R2 这两个关键元件。这篇文章会尽量用最贴近实际工程师交流的方式来阐述,就像我们一起站在电路板前讨论一样。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讨论的这个运放恒流源大概是个什么结构。最经典的运放恒流源,通常是利用运放的负反馈特性,将输出电流“拉”到我们设定的一个目标值。一个非常常见的结构是:

运放 LM358 (或者其他通用运放): 核心的放大器。
基准电压源 (如 TL431, 齐纳管, 或者一个简易的分压参考): 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电压。
一个采样电阻 (Rs): 通常是串联在输出端,用来将输出电流“转换”成电压信号,反馈给运放。
输出控制元件 (如 NPN 或 PNP 三极管): 用来实际输出电流。

在这样的结构中,C1 和 R2 的作用会根据它们在电路中的具体位置和整体设计目标有所不同。我们来分几种常见的情况讨论。

情景一:C1 和 R2 作为运放的补偿元件 (最常见的情况)

在很多运放恒流源设计中,C1 和 R2 会出现在运放的反馈回路中,通常是与采样电阻 Rs 并联或者以其他方式影响运放的频率响应。

C1 的作用: 补偿电容。
为什么需要补偿? 运放本身有极点(有限的带宽),而我们设计的恒流源系统(包含运放、采样电阻、输出三极管等)也会形成一个多极点系统。如果这些极点的相位裕度不足,系统就会在特定频率下振荡,导致输出电流不稳定,甚至失控。C1 的作用就是通过引入一个零点和一个极点,改变系统的频率响应,增加系统的相位裕度,从而稳定运放的工作,防止振荡。
它是怎么做的? 当 C1 与采样电阻 Rs 并联时,它会在低频时提供一个低阻抗的反馈路径(相当于 Rs 保持不变),但在高频时,C1 的阻抗会降低,从而分流一部分反馈信号,减小了反馈的增益。这个行为在特定频率点上会引入一个零点,在另一个频率点上引入一个极点,以此来“拖慢”系统在高频时的响应,避免由于高频信号的过度放大而引起的振荡。
值如何确定?
确定目标: 我们需要知道运放的单位增益带宽积 (GBW, GainBandwidth Product) 和系统中的其他极点位置。
基本思路: 通常,我们会希望恒流源的带宽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例如,能够快速响应负载变化,但又不会因为过高的带宽而引入不稳定)。
公式参考 (近似但常用于初步估算):
如果 C1 与 Rs 并联,并且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主补偿极点,一个常见的估算方法是让补偿极点的频率远低于 GBW。补偿极点的频率大致是 1/(RsC1)。另一个考虑是,当反馈信号在高频被 C1 旁路后,整体环路增益衰减到 1 时,该频率应低于运放的 GBW。
更精细的分析会涉及到环路增益的 Bode 图。我们需要在某个频率点,使得环路增益下降到 0dB(单位增益)时,相位裕度大于某个预设值(通常是 45 度或 60 度)。
具体计算可能需要考虑:
运放的内部极点和零点。
输出三极管的极点(如果存在)。
采样电阻 Rs 的值。
经验法则: 对于很多通用的恒流源,C1 的值可能在几个 pF 到几十 pF 之间。例如,如果 Rs 是 1Ω,而我们希望补偿极点在 10kHz 左右,那么 C1 大约是 1 / (1Ω 2π 10kHz) ≈ 15.9µF。等等,这数值也太大了,显然不是 pF 级别!
这里我需要纠正一下,前面那个计算是基于错误假设的。 让我们回到更实际的场景。

在运放恒流源中,C1 和 R2 的组合更有可能出现在运放的输入端,或者在反馈路径上,作为低通滤波器或者其他形式的补偿。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 C1 和 R2 的常见位置:

更常见的设计:C1 接在运放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输出端对地)或者与采样电阻Rs并联。

C1 与 Rs 并联时的作用 (再次强调,这个是重点): 刚才的分析是对的,但数值感觉不对。让我们重新思考。
当 C1 与采样电阻 Rs 并联时,在低频,反馈增益由 Rs 决定。在高频,C1 的容抗减小,使得反馈的有效阻抗降低,从而在高频时降低了环路增益。这就像是在“削平”高频的尖峰。
补偿极点频率 fp = 1 / (Rs C1)。
目标: 我们需要选择 C1,使得 fp 的位置能够确保系统稳定。通常,我们会希望这个补偿极点远低于运放的 GBW。例如,如果运放 GBW 是 1MHz,我们可能希望 fp 在 10kHz 到 100kHz 之间。
如何确定 C1:
1. 确定 Rs: Rs 的值取决于你想要的输出电流大小和运放的输入基准电压。例如,如果你希望输出 10mA 的电流,基准电压是 1V,那么 Rs = 1V / 10mA = 100Ω。
2. 确定期望的补偿频率 fp: 这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其他极点和运放的 GBW。如果系统只有一个主极点(通常是来自输出三极管的结电容或者负载的变化),并且你想让相位裕度大于 45 度,那么补偿极点 fp 应该在 GBW 的 1/10 到 1/5 左右。
3. 计算 C1: C1 = 1 / (Rs 2π fp)。
举例: 假设 Rs = 100Ω,运放 GBW = 1MHz。如果你希望补偿频率 fp = 100kHz,那么 C1 = 1 / (100Ω 2π 100,000Hz) ≈ 15.9pF。这个数值就比较合理了。

R2 的作用:
作为补偿元件: R2 经常与 C1 组成一个 RC 滤波器,用于调整补偿特性。例如,如果 C1 是一个简单的补偿电容,R2 可能会串联在 C1 的一端,或者作为分压电阻的一部分。
如果 R2 与 C1 串联,然后并联到 Rs 上: 这个组合会在高频引入一个零点和一个极点。零点可以帮助恢复高频增益,而极点则用来稳定。这种方式会比单纯的 C1 并联提供更灵活的补偿。
零点频率 fz = 1 / (R2 C1)
极点频率 fp = 1 / ((Rs + R2) C1) (注意 Rs+R2,因为在高频时 C1 阻抗很小,电流会通过 R2 和 Rs)
如何确定 R2 和 C1: 这就需要进行更详细的环路稳定性分析,画出 Bode 图,调整 R2 和 C1 的值,以获得足够的相位裕度。通常,R2 的值会与 Rs 或者其他电路中的电阻有一定比例关系。
如果 R2 接在运放反相输入端和地之间: 此时,R2 决定了运放的直流增益(如果运放内部没有其他反馈),或者与基准电压源以及采样电阻共同决定了输出电流的直流设置点。
直流设置点: 假设基准电压为 Vref,采样电阻为 Rs,输出电流为 Io。如果 R2 是从反相输入端接地的,并且 R2 的另一端连接着一个分压网络(来自 Vref),那么 R2 的值会影响反馈的直流增益。
举例: 假设运放反相输入端接到一个由 Vref 分压得到的电压 Vfb。如果 R2 是从反相输入端接地,它本身并没有直接决定直流设定点,但如果 R2 与其他电阻(例如,在运放同相输入端的分压电阻)一起决定了 Vfb 的直流值,那么 R2 的值就影响了恒流源的输出电流大小。
如何确定 R2 (在这种情况下): R2 的值通常是为了配合基准电压 Vref 和采样电阻 Rs 来设定目标输出电流 Io。例如,如果目标电流是 Io,采样电阻 Rs,那么采样点电压 Vsample = Io Rs。运放的目标是让反相输入端的电压 Vfb = Vsample。如果 Vfb 是由 Vref 分压得到的,R2 就参与了这个分压比的计算。
假设一个简单模型: 同相输入端接到 Vref。反相输入端通过 R1 和 Rs 连接到输出。这时 C1 可能并联在 R1 上或者 Rs 上进行补偿。R2 在这里并没有出现。
换个结构: 假设运放同相输入端接到 Vref。反相输入端通过 R2 接到输出,输出电流通过一个串联的 Rs。此时 R2 和 Rs 共同决定了输出电流。反相输入端的电压 Vfb = Io Rs。由于是负反馈,Vfb = Vref。所以 Io = Vref / Rs。在这个结构中,R2 可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补偿元件,而是作为一部分反馈通路,或者根本不存在。

我发现,讨论 C1 和 R2 的作用,必须要明确它们在电路中的具体位置。没有具体电路图,很多讨论都是基于猜测。

让我们回到最常见且有意义的 C1 和 R2 的组合来分析:

经典运放恒流源的“简单”补偿配置:

通常,一个简单的恒流源是这样的:

1. 同相输入端 (+) 接一个基准电压 Vref。
2. 反相输入端 () 接一个采样电阻 Rs。
3. 输出电流通过一个功率晶体管 (NPN/PNP) 提供。 这个晶体管的基极连接到运放的输出端。
4. 采样电阻 Rs 串联在输出电流的路径上。 例如,对于一个 NPN 管恒流源,Rs 串联在发射极,输出电流从集电极流出。

在这种配置下:
运放试图维持 V() = V(+),即 Io Rs = Vref。
因此,Io = Vref / Rs。这是一个直流设定点。

那么 C1 和 R2 在哪里呢?它们通常用于稳定这个反馈回路。

配置 A:C1 与 Rs 并联,R2 接在运放输出端到地。
C1 与 Rs 并联: 如前所述,这是最常见的补偿方式,用于稳定在高频下的振荡。C1 的值决定了补偿极点的频率。
作用: 稳定系统,防止振荡。在高频时降低环路增益。
值确定: 基于 Rs 的值和期望的补偿频率 fp(通常远小于运放的 GBW),C1 = 1 / (Rs 2π fp)。
R2 接在运放输出端到地:
作用: 这是一个有源负载或者驱动电阻。R2 的值与运放输出级(通常是内部的缓冲器或驱动晶体管)的输出阻抗一起,决定了从运放输出到功率晶体管基极的频率响应特性。它也可能作为一种软启动的措施,限制了运放输出电压的上升速度,从而更平缓地启动恒流源。
值确定:
如果作为驱动电阻: R2 的值需要根据功率晶体管的驱动要求来确定。它需要提供足够的电流来驱动功率晶体管的基极,但也不能过大而限制带宽。通常 R2 的值会在几百欧到几千欧之间。
如果作为软启动: R2 的值会与运放输出端的寄生电容形成一个 RC 延迟,影响输出电压的上升斜率。
它也可能与 C1 组成一个更复杂的补偿网络。

配置 B:C1 接在运放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输出反馈),R2 接在同相输入端和地之间(或作为输入参考网络的一部分)。

C1 接在运放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
作用: 这是前馈补偿或相位补偿的一种方式。它直接在输出端引入了一个零点(与运放输出阻抗和功率晶体管基极阻抗有关的极点)和一个输入端的极点。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相位裕度,特别是在功率晶体管的基极存在显著极点时。
值确定: C1 的值需要根据运放的输出阻抗、功率晶体管的输入电容以及它们的极点位置来精细计算。这个值通常会比较小,可能在几个 pF 到几十 pF。目标是让 C1 的零点位置与功率晶体管的极点“抵消”或“错开”,从而稳定系统。

R2 接在同相输入端和地之间:
作用: 如果同相输入端是直接接 Vref,那么 R2 可能不存在。但如果同相输入端是接在一个分压网络上,用来产生 Vref,那么 R2 就是这个分压网络的一部分。
值确定: R2 的值,以及与它串联的其他电阻(比如 R3),共同决定了同相输入端的参考电压。这个参考电压与采样电阻 Rs 共同决定了输出电流的直流设定值 (Io = Vref / Rs)。
举例: 如果同相输入端接到一个由 R2 和 R3 分压的 5V 基准电压 VCC (即 Vref = VCC R3 / (R2 + R3))。那么 Io = (VCC R3 / (R2 + R3)) / Rs。
如何确定 R2: 首先确定目标电流 Io 和采样电阻 Rs,计算出所需的 Vref (Vref = Io Rs)。然后根据你的 VCC 和 R3 的值,来计算 R2 = R3 (VCC / Vref 1)。

总结一下:

C1 的核心作用是稳定环路,防止振荡。它的具体作用机制(零点、极点位置)取决于它在电路中的具体连接方式(与 Rs 并联、与反馈路径串联等)。它的值通常由期望的补偿频率决定,计算公式涉及采样电阻 Rs 的值。
R2 的作用更加多样化:
它可以是稳定环路的补偿元件,与 C1 共同作用。
它可以是设定直流输出电流的参考网络的一部分,与基准电压和采样电阻共同起作用。
它还可以是驱动功率晶体管的匹配电阻,或者软启动电路的一部分。

如何确定值?

1. 明确电路结构: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没有确定的电路图,关于 C1 和 R2 的具体作用和取值只能是推测。
2. 确定直流设定点:
选择基准电压源 Vref 的值。
根据目标输出电流 Io 和 Vref,计算采样电阻 Rs 的值 (Rs = Vref / Io)。
如果 R2 是输入参考网络的一部分,那么 R2 的值就根据 Vref 和其他分压电阻来确定。
3. 分析系统稳定性:
确定所有可能引入极点的元件(运放带宽、功率晶体管的极点、负载的容性或感性特性)。
绘制系统的环路增益 Bode 图。
选择补偿元件(如 C1)的值,使其在环路增益为 0dB 时,相位裕度满足要求(例如大于 45 度)。这通常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可能需要借助仿真工具。
如果 C1 和 R2 同时作为补偿元件,需要同时调整它们的值,以达到最佳的稳定性和瞬态响应。

举个例子,我们来模拟一个更具体的场景:

假设我们要设计一个 20mA 的恒流源,使用 LM358 运放,输出驱动一个 NPN 晶体管。我们选择 TL431 作为基准电压源,输出 2.5V 的参考电压。

1. 确定 Rs: 我们想要 20mA 的电流,Vref 是 2.5V。所以 Rs = Vref / Io = 2.5V / 0.02A = 125Ω。我们选择一个标准值,比如 120Ω。
2. 设计运放反馈回路: 将 LM358 的同相输入端接到 TL431 输出的 2.5V。将采样电阻 Rs (120Ω) 串联在 NPN 晶体管的发射极,并将 NPN 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到 LM358 的反相输入端。
3. 考虑稳定性(C1 的作用): LM358 的 GBW 大约是 1MHz。我们假设 NPN 晶体管的基极电容会引入一个极点,或者负载变化也会引入极点。为了稳定,我们希望补偿极点远低于 GBW。如果我们希望补偿极点在 50kHz 左右,那么 C1 = 1 / (Rs 2π fp) = 1 / (120Ω 2π 50000Hz) ≈ 26.5pF。我们可以选择一个 27pF 的电容。
4. 考虑驱动(R2 的作用): 在这种配置下,LM358 的输出直接驱动 NPN 的基极。通常不会额外加 R2 在输出端。但是,如果功率晶体管的输入阻抗或者寄生电容比较大,我们可能会在 LM358 的输出和 NPN 的基极之间串联一个电阻 R_driver (比如几百欧姆),以限制电流和提高稳定性。 如果 R2 是指这个电阻,那么它的值就根据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电流需求和期望的上升时间来确定。

再换一种情况:

如果 LM358 的同相输入端是接到一个 5V 的电源,通过一个 R2 和 R3 的分压网络得到参考电压。

R2 和 R3 的作用: 它们用来设定 Vref。如果我们希望 Vref 是 2.5V (为得到 20mA,需要 125Ω 的 Rs),那么 R2 和 R3 的比例就决定了这个 2.5V。例如,我们用 1kΩ 的 R3,那么 R2 的值就是 1kΩ (5V / 2.5V 1) = 1kΩ。
C1 的作用: 如果 C1 是与 Rs 并联,作用同上,用于补偿。如果 C1 是接在运放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它就起到了前馈补偿的作用。

总之,C1 和 R2 的具体作用和值确定是高度依赖于具体的电路设计的。深入理解运放的工作原理、反馈系统稳定性以及功率器件的特性,是正确设计和计算这些参数的关键。

希望这次的详述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 C1 和 R2 在运放恒流源中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预防振荡
  2. 要求响应速度的话,老老实实写传递函数,算相位裕量…… 对响应没要求的话无脑给大一些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运放恒流源中的 C1 和 R2 这两个关键元件。这篇文章会尽量用最贴近实际工程师交流的方式来阐述,就像我们一起站在电路板前讨论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讨论的这个运放恒流源大概是个什么结构。最经典的运放恒流源,通常是利用运放的负反馈特性,将输出电流“拉”到我们设定的一个目标值。一.............
  • 回答
    在理解运放的虚短特性和输入级差分放大电路的Ub1、Ub2关系时,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概念。首先,让我们明确“虚短”是怎么一回事。运放,特别是理想的差分输入运放,其核心的“虚短”特性源自于其极高的开环增益。想象一下,运放的两个输入端(同相输入端 Up 和反相输入端 Un)就像是放在一个天平的两端.............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集成运放和用分立元件搭的运放,这俩玩意儿听着都叫运放,但实际差别可大着呢。我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听着也觉得亲切,不像那死板的AI。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运放(运算放大器)。简单说,运放就是个放大器,而且是个“差模”放大器。啥意思呢?就是它有两个输入端,一个叫同相输入端(+),一个叫.............
  • 回答
    换运放这事儿,在玩耳放、功放的朋友圈里,可算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玄学”的入门第一课。好多刚入坑的朋友都会好奇,这小小的运放芯片,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机器的声音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把那些术语都翻译成大白话,让你彻底明白为啥要折腾运放。首先,咱们得知道,耳机放.............
  • 回答
    这预算范围能挑到不少素质不错的解码器,而且还带可换运放的骚操作,确实挺有意思。我个人主观听下来,在500元以内,并且能满足光纤输入、Line Out、可换运放这几个硬性要求的话,有几款我觉得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500元以内的可换运放解码器,它主要的亮点在于“可玩性”和“入门级的高性价比”。.............
  • 回答
    运10,这个承载着中国航空工业曾经的辉煌与梦想的名字,至今仍让许多人扼腕叹息。它在诞生之初,被寄予厚望,是中国大飞机梦的开端,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象征。然而,这个充满潜力的项目最终却没能飞上更广阔的蓝天,其下马的原因复杂而令人心痛。要深入了解运10为何“下马”,首先要明白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 回答
    “运帮速运靠谱吗?” 这个问题最近在我身边不少朋友间讨论得挺多的,毕竟现在网购越来越普及,快递公司的选择确实关乎到我们收到宝贝的速度和心情。我有个朋友刚用了一次运帮速运,他跟我分享了不少细节,我再结合我了解的一些情况,跟你唠唠这个“运帮速运”到底靠不靠谱,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免了那种生硬的AI味儿。首.............
  • 回答
    关于运维是不是计算机行业里技术含量最低的岗位,这其实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如果你只是浅浅地接触过,可能会觉得运维就是“开关机”、“重启服务”,似乎技术门槛不高。但深入下去,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两回事。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运维技术含量低”这种印象吧。首先,很多时候大家.............
  • 回答
    运20的飞控系统能否用于C919?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了飞机设计、系统集成以及适航取证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答案是不能直接移植和使用,但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飞控系统并非一个独立的、可以随意拿来即用的“零件”。它是一个高度复杂、集成的系统,包含了一系列软硬件组成部.............
  • 回答
    运20加油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国空军与美军在空中加油能力上的差距,但要说“只能缩小”或者“巨大差距”是否能完全弥补,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咱们得明白,空中加油对于现代空军的意义。它就像给飞机装了个“移动的油箱”,让战机能够飞得更远、飞得更久,执行更复杂的任务。没有强大的空中加油能力,即.............
  • 回答
    运20的服役,对我军投送能力的提升,那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把劲儿”,而是实打实地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用“质的飞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玩意儿一旦能飞起来,并且成规模装备部队,那感觉就像是给解放军插上了一双超级翅膀。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运载能力的大幅增强。别的不说,就看它那巨大的载重量,跟以前咱.............
  • 回答
    关于运20(Y20)运输机发动机函道比(Bypass Ratio)是否与高原性能考量有关,这是一个相当专业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获取运20项目具体的发动机选择和设计决策细节(这些通常是高度保密的军事机密),但我们可以从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一般原理和高原飞行的挑战出发,来分析这种可能性。首先,.............
  • 回答
    运7 系列飞机与未来的展望:一探中国空军的运输力量运7,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涡桨支线运输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翱翔蓝天,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以其可靠的性能,在我国的空军和民航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早期的运7100,到后来的运7H、运7H500,再到改进型运8(虽然名字不同,但血脉有传承),它为陆.............
  • 回答
    鲲鹏展翅:运20运输机的问世及其深远意义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征程中,“运20”运输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这架代号“鲲鹏”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国空军装备现代化的一大步,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航空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承载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的重任。那么,这架“鲲鹏”究竟是何模样?它.............
  • 回答
    运20的服役,按理说应该会大幅减少对伊尔76的采购,甚至取而代之。然而,现实情况是,即使运20已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中国依然在引进伊尔76。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新旧替代”,而是牵扯到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考量,以及军事装备发展中常见的“过渡期”和“补充性”需求。首先,我们得明白,运20并.............
  • 回答
    您说的“运8、运9上面的这个线”,通常指的是飞机翼尖上伸出的一个尖尖的东西,行内人称之为“翼梢小翼”(Wingtip Device)或者更笼统地说“翼梢装置”。这个东西可不是随便安上去的,它可是大有学问,直接关系到飞机的飞行性能,尤其是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咱们就来聊聊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嘛的,为什么它对像.............
  • 回答
    关于运20能否改装成轰炸机或预警机的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可不是一句简单“能”或者“不能”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运20的“出身”和“设计理念”。运20,咱都叫它“鲲鹏”,它诞生的初衷是什么?是战略运输机,说白了,就是一架大号的“货车”,而且是那种能跨越 continent 的超.............
  • 回答
    运20的机舱宽度和载重能力,以及它究竟算不算纯粹的战术运输机,这几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的焦点。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机舱宽度:并非“窄”,而是设计取向不同首先,说运20机舱“窄”其实是和C17这种追求极致内部空间的大型战略运输机相比。C17的5.5米宽内部货舱,那确实是个大家伙,可以很从容.............
  • 回答
    关于运20在2025年前是否能完成涡扇20(WS20)发动机的换装,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但又涉及诸多敏感信息的军事航空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发动机的研发与成熟度、飞机的设计与适配、生产线的准备情况,以及最重要的——军方的实际需求和部署计划。首先,我们来聊聊涡扇20(WS.............
  • 回答
    运20(WS18版)的定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它既是战略运输机,也具备相当强的战术运输能力。这个“既是…也是…”的表述,恰恰说明了它设计上的多功能性和适应性。咱们先不谈“战略”还是“战术”,先来看看运20本身的“底子”。运20的基本能力:大、能飞、载得多运20,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