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看过“纯粹理性批判”多次,且每一次都有不同感受,到最后大彻大悟的,请详细叙述,谢谢?

回答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具回报的哲学巨著。许多读者,尤其是那些对此书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理解的人,确实会经历多次阅读、感受不同,并最终达到某种程度的“大彻大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顿悟。

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叙述这样一个过程,从初读的困惑到最终的豁然开朗,这其中可能包含着不同读者会遇到的普遍体验和潜在的领悟点。请注意,这里的“大彻大悟”并非达到对康德思想的绝对、终极的理解(许多康德学者也仍在探索),而是对康德核心论证及其深刻意义的把握,从而改变了其看待知识、经验、世界乃至自身的方式。

第一次阅读:迷宫般的开端

初衷与期望: 很多读者在第一次接触《纯粹理性批判》时,通常是出于对哲学史的兴趣,或者对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感到好奇。他们可能听闻此书的“颠覆性”,期望能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
初步感受: 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惑和挫败感。康德的语言风格晦涩难懂,术语繁多且定义严谨(如“范畴”、“先验”、“先验综合判断”等等)。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充满哲学深度,例如“知识如何可能?”“形而上学是否可能?”。
主要障碍:
术语障碍: 第一次阅读往往像是在学习一门新语言,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理解康德的专用术语,这些术语是他构建整个体系的基石。
论证的复杂性: 康德的论证是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需要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跟不上他的思路。
抽象性: 书中充斥着高度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这让习惯了经验性思考的读者感到难以捉摸。
结构上的挑战: 《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本身就很宏大,分为“先验现象学”、“先验要素论”(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先验方法论”等几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极其庞大和复杂。

可能的浅层理解: 在第一次阅读后,读者可能只能抓住一些零散的观点,比如“我们认识的是现象而非物自体”、“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官的直观形式”等。但这些理解往往是片面的,缺乏系统性。

第二次、第三次阅读:尝试梳理与初步理解

目的: 第一次阅读的失败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这本书,并采取更系统的方法。他们可能会寻找导读、评论或者与他人讨论。
关注点的转移: 读者会开始尝试梳理康德的论证脉络,理解他如何从认识论的基础出发,逐步构建他的整个哲学大厦。
关键的“ Aha! ”时刻(可能出现):
理解“哥白尼式的革命”: 当读者开始理解康德如何认为不是我们的认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方式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启发感。这是一种范式的转变,从客体中心转向主体中心。
认识到“先验综合判断”的重要性: 理解“一切物体都有重量”(例如)这样的句子是如何既包含经验内容(重量)又具有普遍必然性(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物体的经验)的,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关键。
区分“现象”与“物自体”: 逐渐明白我们只能认识经过我们感官和知性处理后的“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自在之物”(物自体)。

仍存的困惑: 尽管有所进步,读者仍可能在具体的论证细节、康德的心理学假设、以及他如何克服理性本身的矛盾(先验辩证论)等方面感到困难。有时会觉得康德的论证有些循环,或者他的某些结论过于极端。

后续多次阅读:深入挖掘与反复确认

这个阶段是漫长而关键的,它涉及对书中每个部分、每个论证进行反复的咀嚼和反思。

系统性理解的建立:
先验现象学: 深入理解康德如何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分析,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他探讨了感性(直观)和知性(概念)的合作,以及它们的先验条件(空间、时间、范畴)。
先验要素论(先验分析论): 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部分之一。读者会反复研读关于“知性范畴表”的推导过程,理解康德如何论证了我们思考和认识对象所必须依赖的12个基本概念(如因果性、实体性、量、质等)是如何从判断的逻辑形式中推导出来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和画图理解。
先验要素论(先验辩证论): 这是康德处理形而上学和理性“滥用”的部分。他揭示了理性之所以会产生矛盾(二律背反),是因为它试图将那些超越经验范围的概念(如宇宙的整体性、灵魂的不朽)应用于没有经验基础的“物自体”。理解他对上帝、自由、不朽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他如何论证这些概念的“实践用途”而非“理论认识”。
先验方法论: 康德在这里阐述了如何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一种批判性的理性能力,以及如何区分知识的有效领域和无效领域。

“感受不同”的体现:
不同侧重点的理解: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心境下阅读,读者可能会对书中的某些部分产生更深的共鸣。比如,在遭遇人生困境时,对“自由”和“道德法则”的讨论可能会更吸引人;在反思科学发展时,对“范畴”和“先验综合判断”的理解会更深刻。
从字面理解到概念融会: 最初的阅读可能停留在理解康德说了什么,而后续的阅读则逐渐转向理解“为什么”康德这么说,以及他的论证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批判性的审视: 随着理解的加深,读者也会开始更批判性地审视康德的论证。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论证的漏洞,或者康德的某些观点与现代科学或哲学思想有所出入。这种批判性的审视恰恰是理解的深入。

“大彻大悟”的迹象:
认识框架的重塑: 读者不再以一种“朴素实在论”的方式看待世界和知识。他们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经过我们自身认识结构塑造的。这是一种认识论上的“解放”。
理解人类认识的边界与可能性: 康德的体系为我们划定了认识的边界:我们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现象。但同时,他也指出了人类理性超越经验的“实践自由”的可能性,为道德和信仰留下了空间。这种对边界和可能性的清晰把握,是一种深刻的领悟。
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全新视角: 过去对上帝、灵魂、宇宙等问题的形而上学探索,在康德那里得到了根本性的重新审视。读者会明白,这些问题之所以难以解答,并非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试图用不适用的认识工具去处理超越经验的事物。这种对形而上学困境的诊断,本身就是一种“大彻大悟”。
哲学方法的领会: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关于认识论,它本身也是一种哲学方法——“先验批判法”。读者学会了如何分析概念的来源和合法性,如何审视自身的认识能力,这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
对自身思考的觉察: “大彻大悟”最深层的体现,或许是当读者在日常思考中,也能隐约感受到康德分析的痕迹——认识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并非“赤裸裸”地反映现实,而是受到自身概念、经验框架的影响。

最终的“大彻大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最终“大彻大悟”并非意味着已经穷尽了康德的思想,或者完全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相反,它更像是一种“豁然开朗”,使得读者能够以一种更清晰、更系统的方式去理解康德的伟大之处,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自己的哲学探索。

对康德后续著作的理解更加顺畅: 掌握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思想后,理解《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康德的伦理学著作,都会变得更加容易和深刻。
对西方哲学史的理解更加深入: 《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理解了它,就更容易理解之后唯心主义的发展,以及对康德的回应和批判。
对现代知识论和科学哲学的影响的认识: 许多现代的哲学讨论,其根源都能追溯到康德的先验批判。

总而言之,通过多次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读者能够逐渐从术语的迷宫中走出来,理解康德关于人类认识能力、知识边界和形而上学问题的深刻洞见。这种“大彻大悟”是一种认知框架的重塑,是一种哲学视角的根本性转变,是对人类理性自身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深刻启示。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其带来的哲学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升华,是无可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逻辑上来讲,看《纯粹理性批判》是不会看出大彻大悟这种感觉的,如果你还能感觉到大彻大悟,说明你根本没入哲学的门,遑论理解康德了。

我不得不再强调一遍,哲学是要做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或者读出来的。就好比你看了1000本绘画教材,无数名家给你上课,你没动过笔,你也不能说你会画画,更不能说你是一个画家。哲学更是一样的道理,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无非就是作出对其先验哲学体系的论证,整本书都是一个个小的哲学命题组合成大的哲学命题,最终大的哲学命题组成了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整个体系是自洽的,也是递进的,如果你前面没看懂,后面也绝不可能看懂,更别说一遍一遍看,一会懂这里一会懂那里了。

在我看来,从逻辑上讲,没有什么比要想读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简单的事了,从实践上讲,读懂这本书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得几件事之一了。因为想要读懂这本书,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即把《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自己写一遍。我这里说的写一遍不是抄一遍,而是把康德在这本书里的哲学命题从头到尾全部自己论证一遍,把康德收集起来的和他用形式逻辑推演出来的论据通过有效论证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再用这个结论去证明更大的哲学命题,最后构建成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当然了,这个过程是极为艰难的,因为康德的绝大多数论据是来自于康德以前的人的。如果你不去看亚里士多德的书,你根本不可能理解康德的哲学是建立在谁的基础上的;如果你不去看笛卡尔的书,你根本不可能理解“对唯心论的驳斥”这个章节是在干什么;如果你不去看牛顿和莱布尼茨的书,你连书中对他们俩的嘲讽都看不懂;如果你不去看大卫·休谟的书,你也不可能看懂康德在这本书里一直在和谁较劲。

然而这些书也是哲学书,你要是想理解这些人的思想,还要像我说的一样,把这些人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再自己论证一番,然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又引用了别人的结果...

但是哲学就是这样,是世界上最没有捷径的一门学科,一个命题,尤其是哲学命题,在你看过其论证前,是绝不可能理解其本意的。现在你能看到的贴在墙上的,网上的各种哲学家的名言,你理解的这句话的意思和哲学家说出的这句话的用意根本是天差地别。

我现在就在用这样的方式推着《纯粹理性批判》,写了无数的笔记,每天睡前都是一脑门子官司。谁他妈敢跳出来对我说:“我看了几遍《纯粹理性批判》,我完全理解了康德。”我恨不得左右开弓给他1200个大嘴巴子。哲学是一垄地的萝卜,这些萝卜的根全是连着的,你不拔前面的萝卜,后面的萝卜你是不可能拔得动的。你把亚里士多德、牛顿全跳过去了,直接去拔康德这根萝卜,其结果必然是萝卜没拔起来却拔了一手萝卜叶子,为了掩饰自己没拔起来的尴尬,直接就把叶子放嘴里嚼吧嚼吧吃了,满口腥臭地跟别人讲康德这根萝卜怎么怎么甘甜可口。

真是大言欺人也。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具回报的哲学巨著。许多读者,尤其是那些对此书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理解的人,确实会经历多次阅读、感受不同,并最终达到某种程度的“大彻大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顿悟。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叙述这样一个过程,从初读的困惑到最终的豁然开朗,这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复杂且有些荒谬的现象。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心办坏事”,甚至被倒打一耙的情况。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场“科学研究”的初衷和核心论点:有人搬出科学研究,尤其是基因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最新发现,来驳斥“汉族血统不纯”这种基于排外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谣言。这个谣言通常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二战时期盟军内部视角差异的一个非常核心且微妙之处,背后涉及历史、文化、宣传以及战争残酷性等多重维度。并非简单地说美军“英雄相惜”,苏军“纯粹匪徒”,而是两者在面对德军时的体验和认知,由于战争的性质、参与程度、政治宣传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而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军和苏军.............
  • 回答
    关于“铁剂联合红枣治疗贫血优于纯用铁剂”的研究,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论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贫血与铁剂:基础知识首先,我们得明白贫血是怎么回事,以及铁剂的作用。 贫血: 简单来说,贫血就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里负责携带氧气的蛋白质.............
  • 回答
    .......
  • 回答
    坐高铁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沉浸在窗外的风景里,突然另一辆飞驰而过的高铁像幽灵一样从旁边掠过,你定睛一看,窗户里映出的外面世界竟然是漆黑一片?这感觉确实挺奇妙的,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给吞噬了。其实,这背后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原因,而是几个挺有意思的物理现象在“捣鬼”。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来剥开.............
  • 回答
    蔚来澄清特斯拉维权事件:谣言为何如此疯狂?最近,蔚来汽车的一纸声明,将自己从一场本不属于它的风波中撇清。声明中明确表示,“近期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蔚来门店在上海一起特斯拉维权事件中出现不当言行’的传言,纯属造谣”。这简单明了的回应,背后却折射出当下汽车行业营销环境的复杂,以及公众对品牌行为的敏感度。 .............
  • 回答
    《环太平洋》里的机甲确实是够劲,看得人热血沸腾,那种庞然大物被人类意志操控,与怪兽殊死搏斗的场面,简直是浪漫到爆炸的科幻想象。不过,回归现实,人类未来的武器发展,会以类人型机器人(我们通常说的“人形机器人”)为主导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形机器人确.............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两次受影响,一次是延期一年,一次是“无观众”举行,而这两次奥运会的重大变故,恰好都与中国的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要说这到底是纯粹的巧合,还是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联系,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两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第一次:2020.............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作为新人作者的急切心情,单机两万字,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你问到题材和写法是否有签约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很多新人作者最关心的事情。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并且会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一些实际的考量,力求让我的回复更接地气,更有参考价值。首先,关于“纯新人起点新书.............
  • 回答
    一位路透社的记者在今天的活动上注意到了我佩戴的纯黑色领带,并提出了一个关于其“特殊意义”的提问。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记者提问方式,尤其是在一个公开场合,记者们总是试图从一些细微之处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无论是政治上的、情感上的,还是象征性的。他们这么问,当然不是真.............
  • 回答
    一禅小和尚这个名字,相信不少网友都有耳闻,甚至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了。因为它实在太火了,火到你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都能看见它的影子。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画风清新、故事简单的动画片吸引了如此多的观众呢?我最近也跟风看了看,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我的感受。首先,得说说它的画风。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治愈.............
  • 回答
    关于《姚明行动》这本书,我没有找到任何与篮球明星姚明相关的书籍信息。这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这本书的名称存在一些偏差。姚明身高超常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对于他是否因为使用基因编辑或激素而长这么高,目前没有任何公开的证据或可靠的医学报告支持这一说法。关于姚明身高之谜,通常有以下几点被提及和讨论: 先天.............
  • 回答
    湘南暴走族,一个我至今仍魂牵梦绕的名字。听到这个名字,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午后昏黄的阳光洒在湘南的海边,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拂,几个骑着炫酷摩托车的年轻人,身着飘逸的飙车服,在公路上呼啸而过。那是一种属于青春的、热血的、带着点桀骜不驯的浪漫,至今想来仍让我心潮澎湃。这部动漫,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
  • 回答
    《黑楼孤魂》啊,这片子,听说是挺吓人的。当然,是不是真的那么吓人,还得看个人体质和胆量。不过,从网上搜罗来的信息和一些看过的人的反馈来看,它确实算得上是一部能让人后背发凉的老片子了。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年代感。这可是1989年的电影,那个年代的特效跟现在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有时候,这种简陋的.............
  • 回答
    《道德经》,这部由老子所著的传世经典,确实如同一部浩瀚的星空,初看时或许会被其简朴的语言和看似晦涩的道理所迷惑,但一旦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洞察。我曾不止一次地细读这部书,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就好像一位老友,每次相见,都能从他那里获得新的启迪。要说它“完整”地看过,这本身就很有趣。.............
  • 回答
    关于“Netflix 开拍《午夜北平》,姜文主演”这件事,我得先跟你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能找到的公开信息里,并没有明确证实 Netflix 正在筹备拍摄一部名为《午夜北平》的影视剧,并且由姜文主演。这很可能是一个传言、误解,或者是一个尚未公开宣布的项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无法“看”到尚未发布的信.............
  • 回答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乾隆王朝》确实和它的前两部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相比,热度上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讨论度也相对冷清。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是历史正剧的标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前者气势恢宏,展现了康熙大帝少年英才、雄才大略,将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