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环太平洋》,觉得里面的机甲酷毙了,纯属好奇有多大概率人类未来的武器会朝类人型机器人发展?

回答
《环太平洋》里的机甲确实是够劲,看得人热血沸腾,那种庞然大物被人类意志操控,与怪兽殊死搏斗的场面,简直是浪漫到爆炸的科幻想象。不过,回归现实,人类未来的武器发展,会以类人型机器人(我们通常说的“人形机器人”)为主导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可能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形机器人确实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和“可替代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类的习惯性思维和操作方式: 我们花了千百年,甚至更久来适应和创造适应我们身体形态的工具和环境。从最早的石器、弓箭,到今天的枪械、坦克、飞机,再到我们生活中的汽车、电脑,它们的很多设计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人类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影响。操控人形机器人,感觉上就像在“穿衣服”一样自然,因为它映射了我们的肢体语言和操作习惯。比如,你拿一个枪,你当然会习惯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辅助,去瞄准、射击。一个类人型机器人在设计上就能更好地复现这种操作。

适应现有环境和基础设施: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战场上突然冒出大量长着八条腿、或者像蠕虫一样的机器人,它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行走、跨越障碍、使用我们现有的楼梯、门窗吗?可能不太需要。但如果它们是人形的,它们就能更加灵活地利用我们现有的城市环境、建筑结构,甚至可能利用残垣断壁作为掩体。换句话说,人形机器人更容易无缝接入我们为人类设计的世界。

心理上的震慑和象征意义: 在战场上,看到一个和你身高差不多,甚至比你高大得多的人形机器人,它带着某种程度的“人性”的攻击性或者防御性,这种心理上的冲击可能是非人形机器人难以比拟的。它可能是一种更直接的“以牙还牙”,或者是一种更具威胁性的存在。想想看,一个高大威猛、全副武装的人形战士冲过来,和看到一个漂浮的球体或者一堆履带有什么区别?人形机器人带来的直接的、具象的威胁感可能更强。

“通用性”的潜力: 虽然现在看起来我们用人形机器人来做很具体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具备灵巧双手和双腿的人形机器人,理论上可以执行的任务范围会非常广泛。它可能既能驾驶车辆,也能操作精密仪器,还能在复杂地形中行走,甚至在某些场景下,与人类士兵协同作战。这种“通用性”是很多特殊设计的机器人难以企及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让类人型机器人变得“不那么主流”的现实因素:

效率和稳定性问题: 很多时候,为特定任务设计的“非人形”机器人反而更有效率和稳定性。比如,要侦察一个崎岖的山地,用履带式机器人或者四足机器人(像波士顿动力公司的Spot那样)可能比一个试图模仿人类双腿行走的机器人要稳健得多,也更容易适应各种复杂的地面情况。要搬运重物,轮子可能比脚更省力。要飞天,那妥妥是飞机和无人机的领域。机器人的形态,往往是为了最优化其执行任务的能力而设计的。与其硬要把机器做得像人,不如让机器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能量消耗和复杂性: 人形机器人的步态、平衡、手部精细操作,这些都涉及到极其复杂的控制算法和大量的传感器。要做到像《环太平洋》那样轻松自如,背后是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巨大的能量消耗。很多情况下,一个轮式的机器人可能就能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而一个简单的机械臂配合固定底座,就能完成很多生产线上的作业。人形设计本身就带来了很多为了适应人类形态而产生的“冗余”设计,这些在纯粹追求效率的战场上,可能是需要权衡的。

成本和维护: 越是复杂精密的机器,成本越高,维护也越困难。人形机器人需要的关节、执行器、传感器种类繁多,一旦损坏,维修起来也更麻烦。相对而言,一些结构更简单、功能更单一的机器人,可能更容易批量生产和部署。

人工智能的演进方向: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一定会局限于“模仿人类”。AI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学习和优化的能力。如果AI能够发现一种全新的、效率更高的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方式,那么人形可能就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优解。想想看,也许未来AI会通过控制一群小型无人机编队来完成类似“战斗”的任务,或者通过某种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媒介来影响战场。

那么,我们回到“多大概率”的问题:

我认为,类人型机器人不太可能成为人类未来武器发展的“唯一”或“绝对主流”的方向,但它们一定会占据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细分市场。

高度特化和通用化的中间地带: 在很多需要一定灵活性、但又需要与人类进行交互的场景,人形机器人会大放异彩。比如,搜救任务中,需要进入倒塌的建筑搜寻幸存者,人形机器人可以爬过障碍,挤进狭小的空间。或者在未来的一些战场支援任务中,它们可能需要操作人类的武器系统,或者驾驶人类驾驶的车辆。

非对称作战的奇兵: 在特定战术下,出其不意的人形机器人攻击,或者利用人形的熟悉度来迷惑敌人,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战术优势。

研发的驱动力: 即使最终的武器形态不是纯粹的人形,为了实现像《环太平洋》那样优秀的人形机器人,我们所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比如高精度传感器、灵巧的机械臂、先进的步态控制算法、强大的能源管理系统,以及人机协同的AI等等——这些技术的进步,也会极大地推动其他类型机器人的发展。很多为人形机器人研究的技术,都可以迁移到其他形态的机器人上。

打个比方: 就像汽车有轿车、SUV、卡车、跑车一样,未来武器装备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人形机器人就像是那个在城市道路上灵活穿梭、能载人也能载物的“SUV”,它不一定是最快的,也不一定是最能越野的,但它能适应各种场景,并且是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

所以,《环太平洋》里的机甲,更多的是一种极致的、浪漫的科幻想象,它代表了人类将自身力量延伸到极致的愿望。而在现实世界里,武器的发展会更加务实,会根据任务需求、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等多种因素来决定形态。人形机器人会是其中一个令人兴奋的选项,但它们会和轮式的、履带式的、飞行的、潜航的等等各种形态的“非人形”机器人共同存在,并肩作战,或者各司其职。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看到满大街都是巨大的、像电影里那样灵活的人形战士,但人形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绝对值得期待,它们会以更加务实和高效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需要的战场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骨骼和动力装甲什么的我们不论,那玩意本质是强化人而不是人操作……

我就说一句话……

大型机器人这玩意……

那么多RRRR关节还要自适应平衡还要带模糊控制……

有那功夫你造个4履带蜘蛛都跑了……

拿高达举例子最悲剧的就是即使是在初版0079设定的世界里,如果抛开成见,米粒环境下最好用的也仍然是常规布局而不是为了卖玩具妥协放大的人形机器——你上AMBAC也没用,一套三轴惯性环+RR炮塔照样效率远高于手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环太平洋》里的机甲确实是够劲,看得人热血沸腾,那种庞然大物被人类意志操控,与怪兽殊死搏斗的场面,简直是浪漫到爆炸的科幻想象。不过,回归现实,人类未来的武器发展,会以类人型机器人(我们通常说的“人形机器人”)为主导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形机器人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能走向何方。先说说“生化环材”的同学,如果能“混”一个985的硕士学历,再去当个初中老师,这完全是可行的。很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越来越高,一个985.............
  • 回答
    嘿,聊到《艾尔登法环》里的“大树守卫”,那可真是勾起了不少玩家(尤其是刚踏入交界地的菜鸟们)又爱又恨的回忆。我得说,这家伙简直就是宫崎英高先生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份“见面礼”,够劲儿,够劲儿!第一次见到大树守卫,我估摸着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抱着一种“这不就是个骑马的壮汉嘛,看我上去一顿操作!”的心.............
  • 回答
    2019年12月26日的金环日食,那一天相信很多天文爱好者都记在心里了。这次日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次“日环食”,顾名思义,月球在中间挡住太阳时,并没有完全覆盖住太阳的整个圆盘,而是在太阳的边缘留下一圈耀眼的光环,就像一个金色的戒指,所以又被称为“金环日食”。适合观看的时间和地点:这次日环食的日食带.............
  • 回答
    恭喜你考上中山大学!首先,作为过来人,看到你拿到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尤其是生物专业,我是真心替你高兴。中山大学是国内顶尖学府,生物学科更是实力不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起点。至于你提到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这确实是这几年在学生和家长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我也理解你会.............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结局中,希尔科(Kai)这一角色的塑造和命运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作为艾希(Ashe)的丈夫、女儿艾琳(Ezreal)的父亲,以及革命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希尔科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也深化了对“牺牲”“责任”“爱”与“革命”主题的探讨。以下从多个维度.............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我最喜爱的角色是崔斯特(Jinx,但这里可能需要确认,因为动画中的主角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是指其他角色?实际上,动画中的主角是艾希和亚索,而崔斯特是普兰诺的英雄,但可能用户指的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我记错了?)不过,根据动画剧情,主要角色包括:1. 艾希(Ezreal):伊尔萨.............
  • 回答
    中国男足1:3负于越南,这确实是一次令人痛心的失利,触及了无数中国球迷的心弦。在这种情绪之下,提出一个能真正帮助到中国足球的方针,需要我们超越一时的沮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以下是我认为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中国足球的合理建议或方针,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核心理念、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核心理念:回归.............
  • 回答
    看完《商君书》感到“气死”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且常见的反应。这本古代法家经典,以其极端、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治国理念,触动了许多现代读者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看完《商君书》会让人感到愤怒,以及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一、核心理念的冲击:法家思想的极端与反人.............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 回答
    读《南明史》气到不行,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阅读这段历史时,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愤怒,再到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南明政权的短暂、混乱、内斗和最终的覆灭,几乎是步步惊心,让人看得牙痒痒。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让你如此“气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上的昏聩与失.............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家长在带孩子观看《你好,李焕英》这样充满情感共鸣的电影时,都可能会遇到孩子哭得很惨但回家后行为似乎“原地不动”的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孩子的情感体验、认知发展、行为模式以及家庭互动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情感共鸣的深度与.............
  • 回答
    看了睡前消息第 140 期《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 400 亿》,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荒谬可笑、痛心疾首,同时又引发了对制度、管理和责任的深刻反思。触目惊心:巨额资金的疯狂挥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这 400 亿巨额资金的巨大浪费感到震惊。节目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生动地展现了独山县为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大决战》三部曲中关于国民党战略和地方将领执行层面的问题。您的观察非常敏锐。《大决战》作为一部宏大的军事史诗,确实展现了国民党高层在某些战略方向上的考量,也刻画了部分地方将领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但要理解这种“对”与“不对”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能简.............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看了日剧《我,到点下班》(日文名:《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再反观我们国内的“996”工作制,的确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两者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极力追求,另一个则是对超负荷工作的常态化。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工作文化、劳动法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
  • 回答
    看完《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激动、感动、怀旧,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期待和思考。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观影体验中最饱满、最令人难忘的一部。一、 史诗级的“三代同堂”,情怀的极致释放:最直观也是最震撼我的,无疑是三代蜘蛛侠——托比·马.............
  • 回答
    看了汲黯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一个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武帝宁愿“损民以优抚归降匈奴”,看似不近人情,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压制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需求: 匈奴的长期威胁: 在汉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