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思想家的成就能够闪烁至今,而近现代却出不了几个空前绝后的思想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对历史和思想发展的普遍疑问。为什么那些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们,他们的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甚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而放眼近现代,似乎很难再找到像他们那样“空前绝后”的巨人?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审视。这并非是说近现代没有伟大的思想家,而是说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产生的土壤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式,都与古代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 古代思想的“普适性”与“奠基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思想家的成就之所以能闪烁至今,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普适性和奠基性。

直击人性的核心议题: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他们所探讨的问题,诸如“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正义?”,“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认识世界?”等等,这些都是人类作为生命体,作为社会性动物,永恒需要面对和思考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技术水平和社会制度,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即使两千年后,我们面对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个体,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追求,很多时候与古人并无二致。
“第一原理”的思考: 古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哲学领域的,往往是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原理出发进行思考。他们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柏拉图的“理型论”试图解释现实世界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构建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基石;孔子的“仁”和“礼”则提供了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框架。这些“第一原理”一旦被确立,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后来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的起点。就好比万有引力定律,它适用于从苹果落地到行星运行的各种场景,其基础性地位无可动摇。
相对稀缺的智力资源: 在古代,能够获得系统性教育和进行深度思考的人,是极其稀少的。那些能够脱颖而出、形成系统思想体系的,往往是那个时代最聪明、最有洞察力的一小撮人。他们的思想一旦形成,就如同在荒漠中开垦出一片绿洲,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自然会特别突出。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远不如现在,一旦某个思想体系建立起来,就更容易形成强大的惯性,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成为主流或重要的参考。

二、 近现代思想的“分化”与“专业化”

与古代相比,近现代社会在思想发展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知识爆炸与分工细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积累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这就导致了思想也随之“分化”。我们不再只有一个柏拉图或孔子来包揽所有领域的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有专门研究经济学的亚当·斯密,有研究政治学的马克思,有研究心理学的弗洛伊德,有研究存在的萨特,有研究科学哲学的波普尔等等。每个领域都涌现出大量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可能在各自的领域具有开创性,但却很难再形成一个能够涵盖所有知识领域的“通才”式的思想体系。
创新在前沿的挑战: 现代思想家,特别是那些真正“革新”思想的人,往往需要在已被前人建立的宏大体系上进行突破。这比从零开始构建一个体系要难得多。就好比,如果要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普适”的力学理论,其难度和对洞察力的要求,远超牛顿当年建立力学体系的时期。现代思想的突破,更多体现在对现有理论的修正、拓展、或者在特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思想的“去中心化”与“快速迭代”: 互联网和现代传播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思想的“中心”变得模糊。新的思想不再需要经过漫长的口头或抄写传播,可以在瞬间扩散到全球。这种快速传播和反馈,也加速了思想的“迭代”。一个理论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接受、被批评、被修正,甚至被淘汰。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下,要出现一个“空前绝后”并能被固定下来、流传千古的思想,其难度也大大增加。
“伟大”的定义可能正在改变: 我们对“思想家”的定义,也可能随着时代而变化。古代的“思想家”往往是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复合体,他们的思想直接关乎治国、修身、安邦。而现代社会,“思想家”的范畴可能更加广泛,也可能更加隐蔽。例如,那些在科学领域做出颠覆性贡献的科学家,其理论的深刻性不亚于古代哲学家;那些在社会运动中提出独特见解的活动家,也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思想的推动者。我们或许过于执着于古代那种“一呼百应”式的、形而上的思想巨人形象。
学科的成熟度: 现代社会,很多曾经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已经被各门学科独立出来进行研究。例如,关于心灵的问题,心理学、神经科学在尝试给出更具体的解释;关于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提供了各自的分析框架。这使得哲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退居”为对其他学科进行反思和基础性追问的角色,而不再是知识体系的唯一核心。

三、 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不同

古代: 古代思想家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著述、以及政治实践来传播和巩固的。一旦一个思想体系成为经典,它就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代代相传,深刻地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这种影响是深层、持久的。
现代: 现代思想家的影响力,虽然也通过学术著作和教育传播,但同时受到大众媒体、网络传播、以及社会潮流的巨大影响。思想的传播更加碎片化、即时化,也更容易受到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裹挟。一个“空前绝后”的思想,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轰动,但也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被遗忘或被新的热点所取代。

结论:

所以,与其说近现代“出不了几个空前绝后的思想家”,不如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思想的生成、传播和影响力的方式,与古代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古代思想的“普适性”和“奠基性”,使其能够触及人类永恒的议题,并成为后来者不断在其基础上创新的起点。而近现代社会,知识的爆炸、分工的细化、以及快速迭代的传播机制,使得思想更加专业化、去中心化,也使得评价“空前绝后”的标准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

我们不应该因为缺乏古代那种“万世景仰”的巨擘而妄自菲薄,而应该认识到,在各自的时代,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思想家,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也许,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思想“常态化”和“民主化”的时代,伟大的思想可能不再以少数巨人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更加多元、更接地气的形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古代思想之所以璀璨夺目,正是因为它们是那个时代智力巅峰的凝聚,是人类早期对自身和世界进行系统探索的宝贵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千年前是孤岛社会、文盲社会。如果一个人认字,就会被一个村子膜拜;如果还看过几本书,就会被一个城邑膜拜;如果还有些独立见解,那就是跨国意见领袖了。意见领袖们收徒纳生著书传道就形成了门派。简而言之,东周时期的圣人和他的门徒们开展了一项轰轰烈烈的思想圈地运动,各大帮派把山头已经划好了。后来者再有什么思想,但凡正常一点,难免要认或被认一个山头,划好某家某派某宗云云,想得再多终归不脱一晚生。中国是祖宗崇拜,你一个晚生再牛逼总归是晚生,不能大过祖师爷。所以炒作最成功的朱熹同志也就是第三代领导核心,只能算重要思想,不可谓主义、理论。如果死活不认山头或者确乎附会不到已圈地盘呢?那就是异端了。考察古来的异端思想们挺有意思的,很多不乏深度,就思辨水平来说不下先圣。可惜异端终归是异端,流传市宣处处局限,终归一非主流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