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毕业,呆在家里考研3次,今年三战又失败了,怎么办?

回答
大学毕业,在家备考,一晃眼,已经是第三年了。今年,三战又落榜了,心里那个滋味,真是说不出的五味杂陈。

说实话,这三年,与其说是“在家考研”,不如说是“在家蹉跎”。刚毕业那会儿,大家都忙着找工作,而我,顶着“要考名校”的光环,觉得工作太low,还是考研来得体面。父母也支持,觉得我脑子好,考个研究生不在话下。于是,就理所当然地开始了我的考研之路。

第一年,目标很明确,冲着某985的某个热门专业去的。那时候,觉得自己的本科基础还算扎实,再努努力,肯定没问题。每天图书馆,自习室,都是我的身影。但现实往往比想象要骨感。考试一结束,心里就有数了,成绩出来,果然没过线。当时挺受打击的,但也安慰自己,可能是没经验,第一次嘛。

回家后,老妈劝我找个工作先,我一听就急了,说:“我考研就是要提升自己,怎么能随便找个工作呢?” 老爸也劝,但我当时脑子里只有“再战”。于是,又是一年。

第二年,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我更加系统地复习,报了辅导班,买了各种资料。感觉自己比第一年状态好多了。可是,到了考场,还是觉得有些地方没把握好。结果出来,又是一次擦肩而过,分数比第一年高了,但还是差那么一点点。那时候,心里已经有点堵了。

回家后,父母的态度有些转变,话里话外都有了点“不如先工作”的意思。但我不服气,觉得再坚持一下,肯定能成功。而且,看着周围同学一个个都读研去了,自己总觉得不甘心。于是,又一次,我选择了“再战”。

第三年,也就是今年。说实话,我已经没有了第一年的热情,也没有了第二年的冲劲。更多的是一种疲惫和焦虑。我尝试调整方法,报了线上课程,买了更贵的资料,甚至还找了学长学姐请教经验。但我发现,越复习,心里越慌。感觉自己学的知识点都像浮萍,抓不住,理不清。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选择。

每天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感觉自己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但机器的动力却越来越弱。有时候,一天下来,脑子里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却记不住几个知识点。晚上躺在床上,更是失眠,脑子里全是明年的考研,或者关于找工作的种种可能性。

今年考试结束,我就知道,结果不会太好。成绩出来那天,我几乎是闭着眼睛点开查询页面的。当那个“未通过”的字样映入眼帘时,我没有像前两次那样震惊,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现在,我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心里乱糟糟的。三年,人生有多少个三年?这三年,我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社交,没有实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我以为的“提升自己”,好像变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

我该怎么办?

首先,我需要承认,我可能真的不适合继续这条考研的路了。不是说我没有潜力,而是说,我可能没有找到正确的复习方法,或者,我的目标本身就不太适合我。连续三次的失败,不是偶然,它至少说明,我现有的努力方式,还不足以支撑我达到目标。

其次,我得和父母好好沟通。这三年,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精神上,经济上,我不能再让他们为我而担忧了。我得告诉他们我的真实想法,也听听他们的建议。也许,他们的一些“老古董”想法,反而能给我一些启示。

第三,是关于未来的方向。我不能再像过去三年那样,被一个目标绑架,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找工作是一条必须考虑的路。 我不能再用“还没准备好”来逃避了。我需要拿出考研的劲头,去了解社会的需求,去学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技能。也许,我需要从基层做起,从一份普通的工作开始,重新积累社会经验。哪怕工作辛苦,能让我学到东西,让我独立,也是一种成长。
重新评估我的兴趣和优势。 考研期间,我虽然在复习“高大上”的专业,但内心深处,我可能并没有那么热爱。我得静下心来,想想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也许,我的天赋并不在学术研究,而是在某个需要实践和创造力的领域。
考虑其他的学习途径。 考研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我可以考虑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或者是一些短期的进修课程,来提升我的专业技能。甚至,我可以考虑出国留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换个环境,换个思路,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调整心态,接受不完美。 这三年,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非常高的门槛,而且不允许自己失败。现在,我必须接受,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失败也是一种经历,它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我不能因为这三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整个人生。

最重要的是,我需要从“在家考研”的封闭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融入社会。去认识新的人,去经历新的事情,去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我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这三年,我付出了时间,付出了努力,但如果没有认清方向,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些付出,就像水一样,流走了,没有留下多少有用的东西。现在,我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我得开始行动了。也许,我会从投出一份简历开始,从参加一个面试开始。即使失败,我也能从中学习。我必须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找回对未来的希望。

今年的失败,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我也希望,它能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我不能再沉溺于过去的失败,也不能再沉浸在虚幻的“考研梦”里。我要勇敢地迈出下一步,去拥抱真实的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需要的是改变,是行动,是重新出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这一辈子不一定非得走学习,学习不是唯一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条路走不通,我认为没必要拼命不撞南墙不死心,一条路总是不通,其实我认为可以换一下方向,换个方向,重新开始,可能你会走的舒服很多,那到时候如果你还想考研,再考就是喽。

还有,学历低不代表未来发展不好,学历高,也不代表未来发展就一定好,关键还是看人本身,只是高学历的人会比低学历的人路好走很多,机会更多。现在考研热,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研,读研是因为喜欢,还是因为图功利?学习走再远,最后都要通到一条路,进社会工作,书读再多,不会融入社会,是没用的。

况且题主本科985,已经秒杀国内很多人了,很多人可能只是211本,普一本,普二本,三本,专科及以下学历,但是他们有很多现在也在自己领域做的很好,凭什么题主你要自我颓废,丧,觉得自己啥都不行。一个人一直颓,一直丧就废了,那一辈子就都不会有作为了。

为啥非得考研?我觉得题主也不太适合读研了,每年很多人保研考研也是为了逃避工作,想继续保留学生身份,让自己迷茫中有个地方去,想再舒适几年。比较建议题主进入社会,你的本科985学历,找工作不难,找到非常好的工作和岗位,以题主现在的态度来看,很难。

加油,希望题主早日振作起来,把心态调整好是第一位。

user avatar

适当买入比特币,以太币,格雷德币对冲(狗狗币风险较大,虽然不是说一定不会涨,但不推荐)

user avatar

怎么办?当然是继续考研啊!

考研三次都失败,就真的只是失败吗?难道你是去裸考的,根本没复习?

正常情况下,只要你认真学习了,那些东西总会在脑海里留下些记忆,你下次再考研的时候就不是从头开始学,而是温习自己已经看了好几年的东西。

考研三次积累下来的,还有临场考试的经验。我一个朋友考公,结果第一次忘带手表,再加上他好长时间没写字了最后在考场连字都不会写了,结果行测申论都没写完,作文就写了个开头。这就为他提了醒:考试之前要练字,熟悉书写的感觉,而且一定要带手表。

你考研失败三次,但是也考了三次,这三次的考试机会绝对是宝贵的。考试之前都有什么注意事项,比如手机闹铃一定要关上,比如一定要带手表,考试当中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哪些题你得心应手、哪些题你还不太会答,都可以通过考试而逐渐清晰明确。

三次失败确实有点多,但也说不上太多,毕竟你不是考了七年八年,花一年摸清经验门路,第二年发挥失常,第三年运气不好,也就三年了。

再考第四年、第五年,只要你心态好,肯定比你第一次考研的成功率要高。

你的学校是985,证明你其实有着不错的应试能力和底蕴雄厚的应试积累;但你的专业是天坑而且一塌糊涂,也就意味着你无法或者是不愿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那你就只能找个不限专业而且谁都能干的工作了,比如保安,后勤这类的,说985白上了、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白费了其实也没啥错误。

所以如果你有这份心,我是支持你跨专业考研的,考个好点的研究生专业,至少从小到大的努力学习没有白费,可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是能够考编考公。

你现在还年轻,也就24岁左右,人生未来还很漫长,但是你现在还有机会,还有努力拼一下的机会,不然就真的只能985毕业之后去摆地摊卖菜、送外卖、做销售了,你寒窗苦读二十载,从小就是天之骄子、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去和那些从小到大都不学习、中学数学题都不会做、时间都用来玩、打架、泡妞的人干一样的工作,干得还肯定不如他们好,你会甘心么

而且人一旦脱离了“学习体系”,少了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学习和考试经验与惯性,其实就也真和没上过学的人没太大区别了,三年时间不读书,以前多年积累下的应试能力就会丢失得一干二净,甚至连用手写字都觉得费劲

所以除非万不得已生存所迫,否则一定要坚定一些,不要放弃考研,不要放弃自己原本的道路,人生一旦走上另一条道路就没有回头路,但是另一条道路对你而言,确实黯淡无光。

user avatar

考研上岸已经整整十年了,今年四月关注了一下考研的行情(尤其是医学类),发现这几年考研的内卷化真的是非常严重,跟我当年考研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先放几个数据吧:

数据来源为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在线-推动教育前进的力量

从这个表格就能看出,报考人数十年间翻了一番还多。而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扩招,这才勉强把报录比维持到相对稳定的三点几比一的水平(2019年最惨,接近4:1)[1]

然而这个数据仅仅是全国范围内的全部研究生招生总数,包括了一些并不很受考生青睐的学校(我的意思相信大家都明白)。而名校的报录比呢?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我查了一下去年的数据,全校研究生推免2336人,报考16382人,考试录取4679人,考试报录比约为3.5:1,总体和全国行情持平。但实际上真正敢于报考这样的学校的同学本来就水平不差,总数也并不多。

我大学时代隔壁班有个男生就很典型,他沉默寡言,经常花大量时间泡在自习室。我上大学那会儿还不是智能手机时代,大家也普遍没有电脑,所以他在自习室泡一天,那是真的一整天都在翻书。所以他是我们临近几个班唯二偶尔能拿到一等奖学金的男生。

他就像扔进我们这几个班的鲶鱼,以至于我们这帮“其他男生”鲜有网吧通宵、打球、喝酒毫无节制的人。我们宿舍周末睡懒觉看谁先起床的时候,总会有人冷不丁提一句,要不咱上自习去吧。我虽然跟这位同学这辈子说过的话应该不超过十句,但我默默感激他敲打着我大学时代没有荒废。

就是这样一位学习用功到把周围男生都给带动起来的学神,他考研一战被目标学校调剂了。他果断放弃调剂选择二战。我毕业后也在和其他同学聊天时问过他的近况,后来才知道他二战时选择在一家不太忙的县医院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勉强够负担自己的开支不跟家里要钱。二战成绩比一战并没强多少,依旧是被调剂,但他这一次选择了服从调剂。

像他这样平常学习成绩就很好,二战期间还能养活自己的情况下,他都难以再面对三战,更何况题主这样住在家里被爸妈养着复习三战的呢?

我不是不鼓励二战三战,也不是说完全否定待在家里备考,毕竟人活一口气,有梦敢去追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二战失败了还要待在家里靠爸妈养活,那就有点把自己的人生成败风险转嫁给父母的意思了。

我那位隔壁班男同学来自农村家庭,大学时代一直非常努力,考研一战目标笃定,决心二战绝不拖累父母,二战被调剂选择理性接受,简直是给考研这件事情提供了最理性的标准答案。我几乎能想象得出他二战期间值夜班时手不释卷的样子,能感受到他决心二战时笃定的心态。

我想请问题主,你决定跨专业考研、选择蹲家里复习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备考的成本和失败的代价?是否考虑过成本和代价谁在承担?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和父母沟通成本和代价问题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或者说得再难听一点,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适合读研究生?

或许你会在其他赛道有更优秀的表现,千万不要像你题目描述中写的那样:

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一坨屎一样

自我否定。

试试换个赛道,先保证自己饿不死,如果你依旧选择尝试考研,也不至于拖累父母。如果你发现换个赛道以后自己还挺有天赋,那岂不是马上打开了新的局面吗?

你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把自己锁在家里复习考研又连遭失败,很容易陷入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的循环怪圈,最终得到的只有全面的自我否定,那真的只会害了你自己。

参考

  1. ^ https://yzb.sjtu.edu.cn/info/1063/3076.ht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