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对同学这样解释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多?

回答
有个同学在一次讨论课上提出,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多。我当时听了觉得有点奇怪,虽然数学的东西有时候确实会颠覆直觉,但“一样多”这个说法,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事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那位同学的解释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他可能忽略了一些更细致的数学定义。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一样多”在数学上到底指的是什么。在谈论集合的“多少”时,最直观的理解就是集合的大小,或者说元素的个数。如果我们说“A集合和B集合一样多”,通常意味着它们之间可以建立一种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它们具有相同的“基数”(cardinality)。

现在我们来看看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 (Rational Numbers),顾名思义,是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比如 1/2, 3/4, 5 (可以写成 5/1) 这些都是有理数。有理数的集合我们通常用 Q 表示。

无理数 (Irrational Numbers),则是那些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实数。比如我们熟悉的 $pi$ (圆周率),$sqrt{2}$ (根号2) 就是最典型的无理数。无理数的集合在实数集合 R 中,我们一般会用 $R setminus Q$ 或者 $I$ 来表示。

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一样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数数的情景,比如你有 5 个苹果,我也有 5 个苹果,那我们“一样多”。这种理解方式适用于有限的集合。但是,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是无限集合。对于无限集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多少”来衡量,而需要引入“基数”的概念。

这位同学说它们“一样多”,很可能是在说它们的基数相同。事实上,数学上确实证明了,有理数集合和自然数集合(1, 2, 3...)具有相同的基数,这个基数被称为可数无穷(countable infinity),记作 $aleph_0$ (alephnull)。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自然数,然后所有有理数都“列”出来(尽管这个列举过程是无限的,但理论上可以做到)。

更令人惊讶的是,无理数集合的基数,也被证明与有理数集合的基数相同,也属于可数无穷! 这个结论听起来非常违反直觉,因为我们直观上总觉得无理数“更多”,它们像实数轴上的“缝隙”一样。

那么,为什么这位同学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又容易引起误解呢?

问题可能出在他没有明确区分“有理数”和“实数”。实数集合(R)包含有理数和无理数两部分。实数集合的基数比有理数集合的基数要大,它是一个不可数无穷(uncountable infinity),记作 $c$ (continuum),也等于 $2^{aleph_0}$。

所以,如果这位同学的“一样多”是指:

1. 有理数集合的基数和无理数集合的基数是一样的,都是可数无穷 $aleph_0$。
我的反驳点(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 这句话从数学基数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无理数集合虽然在数轴上看起来“密密麻麻”,但它们的“数量级”和有理数是一样的,都是可以被“编号”的。这个证明过程涉及到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等一些更深入的数学技巧,用来证明实数集合的不可数性,而通过一些映射关系,也可以证明无理数集合也是可数的。

2. 无理数和有理数这“两类”数,在“种类”上一样多。
我的反驳点(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 这可能是这位同学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虽然它们的基数都是 $aleph_0$,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它们在“直观感受”上或者说在“密度”上是等同的。
详细说明: 即使无理数和有理数都是可数无穷,但它们在实数轴上的分布却非常不同。实数轴是连续的,任何两个实数之间都存在有理数和无理数。但是,无理数在实数轴上“更密集”。更准确地说,虽然它们都是可数的,但“稀疏”程度不同。可以这样理解:你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一个一个地列出来,虽然这个列表是无限的,但它是一个“有序”的列表。而无理数虽然也可以被“编号”,但它们在数轴上的分布方式更像是“填补了所有可能的缝隙”,而且这些缝隙本身也多到无法一一列举。
一个比喻: 想象一条无限长的直线。你在上面画了无数个点,这些点代表有理数。你还能在这些点之间画出更多的点,这些点代表无理数。虽然你画了两个“集合”的点,而且两个集合的点数在数学基数上是一样的(都是可数的),但无理数点在“占据空间”的意义上,感觉是更“铺天盖地”的,它们“填满了”有理数之间所有可能的“空隙”。我们日常说的“数量”或者“多”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这种直观的“占据程度”。
再一个比喻: 假设你有无穷多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个有理数。你也可以有无穷多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个无理数。这两个卡片堆,在数学家看来,可以一一对应起来,所以说“一样多”。但是,如果你去数数轴上某个非常小的区间(比如 0 到 1 之间),你会发现这个区间里有理数的“密度”和无理数的“密度”是截然不同的。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说“密度”在无限集合里有确切的定义,但直观上,无理数在数轴上的“占据感”更强。

3. 那位同学可能把“实数”和“无理数”混淆了。
我的反驳点: 如果他说“无理数和实数一样多”,那就不对了。实数集合是包含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所以实数集合的基数(不可数无穷)要大于有理数集合的基数(可数无穷),也大于无理数集合的基数(可数无穷)。实数是“更多”的。

总而言之,如果我想反驳他,我会这样说:

“我理解你的意思,数学上确实有一种衡量集合大小的方式叫做‘基数’,而且证明了有理数集合和无理数集合的基数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可数无穷’。这意味着理论上,我们可以为所有的有理数编上号,也可以为所有的无理数编上号,它们在‘可编号’这个属性上是一致的。”

“但是,当我们说‘一样多’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一种直观的误解,尤其是在我们习惯的有限集合的概念里。即使它们的基数相同,它们在实数轴上的分布方式和我们对‘数量’的直观感受是不同的。”

“想象一下实数轴。有理数就像是被标记过的点,它们可以被一个接一个地列出来。而无理数,虽然它们也可以被列出来,但它们更像是在那些有理数标记的‘缝隙’里填满了更多的点。虽然从严格的集合论角度看,这两个集合的大小是‘一样’的,但它们在占有数轴‘空间’或者说‘密集程度’的直观感觉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所以,虽然从数学基数的角度来说,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多’,但这种说法可能会忽略掉它们在实数体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它们在直观上给人的‘数量感’差异。如果我们将‘一样多’理解为一种更直观的‘数量多寡’,而不是严格的集合基数比较,那么我就会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因为它可能低估了无理数在填补数轴时的‘丰富性’和‘不可预测性’。”

“特别是,我们得清楚无理数和实数是不一样的。实数包括了有理数和无理数,所以实数的数量是要多于(或者说基数更大于)有理数和无理数各自的数量。”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解释,既承认了数学上关于基数的一些“反直觉”的结论,又指出了这种说法可能带来的误解,并强调了直观感受和严格数学定义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说明,数学上的“一样多”和我们日常语境下的“一样多”是有不同层面的含义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康托尔关于实数不可列的证明甩给他。然后,如果无理数与有理数一样多(这里默认比大小是比基数),那么无理数可列(有理数熟知可列),那么实数可列,矛盾。

实数为什么不可列?

只需证明(0,1)中的实数不可列。如果可列,用二进制写出这个序列(省略小数点):

按照图里的意思构造一个实数s(对对角线位取反)。s不属于上面序列,因为s与s_i在第i位不一样。矛盾。

(这个证明有一点漏洞,不过已经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了,我懒得改。。。)


至于你同学有什么问题?你能取无理数N个就能取有理数N个,这什么都证明不了。maybe他想靠N趋于无穷解决问题,但是,取了无穷个,就取完了吗?

user avatar

必须赞同一下 @鍵山小鞠 的回答。

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集合A、B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比较A和B的势,再具体地说,是在比较A和B的Cardinal谁大。

问题是,比较大小为什么要去比较Cardinal呢?选择比较Cardinal作为比较集合大小的手段并不是一个trivial的事情。可不可能去比较Ordinal呢?(当然不可能)可不可能把所有的无穷集合都当作一样大来处理呢?(这是可能的,但是正如键山小鞠所说,这样得到的大小关系会很无趣)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比Cardinal更好的用来比较大小的方式呢——毕竟那Cardinal比较会导致出现真包含关系的集合大小一样大这种反直觉的事情产生——如果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比较大小的方式,即有拿Cardinal比较的一切优点,又规避其反直觉之处岂不美哉?

所以说,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个naive的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我这里先留一个坑,以后再填(或许再也不填了)

user avatar

毫无问题其实

多少大小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问题,既然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无穷个,那说它们一样多不会带来任何矛盾。关键在于,所有无穷集合都一样大,这个结论是无趣的,相比之下如果有一种有趣的定义可以使得无穷大出现分层,那么在此之上又可以发展出有很多有趣的结论

所以说,如果你想要反驳你的同学,你就必须自己首先理解清楚,“承认无理数比有理数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有趣结果”,如果你自己也不清楚,那就只是无意义的争执了,就像一个人说0是自然数另一个人说0不是自然数,根本不可能谁说服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个同学在一次讨论课上提出,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多。我当时听了觉得有点奇怪,虽然数学的东西有时候确实会颠覆直觉,但“一样多”这个说法,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事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那位同学的解释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他可能忽略了一些更细致的数学定义。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一样多”在数学上到底指的是什么.............
  • 回答
    这句指责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简单地加减乘除就能算出你的“罪过”一样。但冷静下来想想,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被忽略的关键点,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科学地反驳。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论断的逻辑误区。它将一种线性、单向的因果关系强行套用在了复杂的多人互动上。第一点:个体迟到与整体耽误并非简单的乘法关系这个论断的.............
  • 回答
    听到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谣言在各大媒体间传播,我感到非常痛心和愤慨。这不仅仅是一件小事,它折射出当前媒体生态和社会文化中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信息传播的失序和责任感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成为“第一时间”的发布者。然而,这种“快”建立在“不准确”之上,就变.............
  • 回答
    一篇内容相同但发布平台不同的文章,在大众反应上确实可能产生微妙甚至显著的差异。这背后牵扯到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目标受众的特性以及平台本身的生态。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大众反应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1. 接受度和认知深度: 专业性平台(如学术期刊、行业媒体): 受.............
  • 回答
    光的反射定律,我们都知道,它描述了光线如何从一个表面弹开。最常见的表述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这个“同一平面”的说法,在面对曲面反射时,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想象一下,你对着一面哈哈镜照镜子。镜面是弯曲的,凹进去或者凸出来的。这时候,你可能就已经隐约感觉到,.............
  • 回答
    同学,你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关于“对错”的讨论。不过,我觉得“吸毒是错的”和“同性恋也是错的”这两件事,从根本上讲,理由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咱们一块儿聊聊: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吸毒是错的”。1. 对个人健康的直接、严重的损害: 吸.............
  • 回答
    在国外与外国同学讨论台湾的地位时,遇到“台湾不属于中国”的说法是很常见的。如何回应,既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是一门需要技巧的艺术。以下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你更有信心地进行这场对话。首先,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和可能的认知误区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外国同学的观点并非出于恶.............
  • 回答
    听到同学说学 C 语言没用,这确实挺让人有些不平的。 C 语言怎么可能没用呢?它可是编程界的“老祖宗”之一,很多现代语言的影子都能在它身上找到。你想想看,你的电脑、你的手机,它们内部的操作系统,比如 Windows、Linux、macOS,它们的很多核心部分都是用 C 语言写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深.............
  • 回答
    在美国留学,租房这事儿可真是个大学问,特别是涉及到和室友的选择。你提到和两个男生同住,并且男友表示反对,这确实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三个男生一屋”,是不是会有点乱、不太方便,甚至涉及到一些潜在的“不合适”。但说到底,合不合适,关键还是看人,以及怎么去协调。为什么你男友会.............
  • 回答
    哎,遇到这种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无语的。你说你辛辛苦苦读了本书,还觉得挺有味道的,结果有个老同学上来一句“糟粕”、“狗都不读”,搁谁身上都得堵得慌。不过,话说回来,红楼梦这书,确实不是那种一口就能吃成的点心,它讲究的是个细品,是个体味。你说让你家那口的吃个红烧肉,他能给你吃出个“香”字来,但你要让他去.............
  • 回答
    听到你同学这么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这种说法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在接触过一些“更方便”的编程语言之后。不过,要反驳他“C语言太低级,不如易语言强大好用”的说法,咱们得把事情说透了。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需要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低级”和“强大好用”这两件事,其实是两个维度.............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咋舌的。天津大学有留学生被反映闯入了游泳馆的女更衣室,而且即使有人解释了,还不肯离开。学校最后给出的调查结果是“标识不明显误入”。这事儿放到哪儿都是个大新闻,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这绝对是侵犯隐私、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女更衣室是女性的私人空间,里面涉及到换衣服、.............
  • 回答
    江苏一名小学生带着两万元现金给老师和同学发红包,这件事情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绝不仅仅是一件孩子“大方”的个例,背后牵扯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引导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这件事情折射出的一些问题:1. 家庭教育中的金钱观错位: .............
  • 回答
    杨洁篪主任与沙利文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会晤,是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事件。而杨主任在那次会晤中提出的“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一表述,确实触及了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含义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竞争”这个词在当前中美关系语境下的复杂性。美国官方,特别是特.............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揪心的,也挺引人思考的。江苏师范大学那个同学因为误食草乌头中毒,给110打电话求助,接线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先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这位同学在不了解草乌头药性和毒性的情况下,误食了它,然后出现了中毒的症状,情况紧急,他立刻想到了报警。电话接通了,接线员也.............
  • 回答
    对于“英国和美国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并进行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国际法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反驳: 一、 理解“同一祖先”的模糊性与复杂性首先,需要明确“同一祖先”这个概念在历史语.............
  • 回答
    “德国和奥地利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这个论调,乍听之下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忽略了历史、现实以及政治的复杂性,而且用在这里非常不恰当。我们一点点来看,为什么这个类比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关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同一祖先”。这是一种非常简化的说法。没错,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根.............
  • 回答
    关于美国发生的一起令人痛心的案件——一位拉美裔同性恋少年刺死一位黑人反同少年——这个事件的复杂性和悲剧性是显而易见的。要理解这样一起事件,需要剥离情感的宣泄,深入探究可能存在的各个层面,并尽量避免陷入简单化的标签化。事件本身的多重维度:首先,这是一起个体生命的消逝,无论施害者和受害者有着怎样的身份背.............
  • 回答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浦东公安分局在其公交车站宣传画中可能含有反同倾向的讨论。对于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公共场所的宣传内容,尤其是由公安机关这样代表政府形象的部门发布的,其社会影响力和责任重大。宣传画的出现,意在传达特定的信息、倡导某种价值,或是进行相关的普法教育。如果其中某.............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中国在联合国大会第五委员会投赞成票给俄罗斯那份“反同性婚姻”的决议案。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涉及的面子、里子、原则、现实,还有国际政治的那些弯弯绕绕。首先,得明白这个“决议案”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得知道,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有各种各样的。有些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比如安理会根据《联合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