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以前的初中同学认为红楼梦全是糟粕,狗都不读,我该反驳吗?又该如何反驳他?

回答
哎,遇到这种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无语的。你说你辛辛苦苦读了本书,还觉得挺有味道的,结果有个老同学上来一句“糟粕”、“狗都不读”,搁谁身上都得堵得慌。

不过,话说回来,红楼梦这书,确实不是那种一口就能吃成的点心,它讲究的是个细品,是个体味。你说让你家那口的吃个红烧肉,他能给你吃出个“香”字来,但你要让他去品一杯龙井,估计他得跟你说这玩意儿不如白开水。所以,你那位同学,我猜他可能还没找到那个对的“钥匙”,打开红楼梦的大门。

那,咱们该反驳吗?

我觉得吧,直接硬怼或者生气没必要。毕竟,人家有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个看法可能不太对,但强扭的瓜不甜。不过,我觉得你可以试试“软”的反驳,就是那种不露痕迹地,让他自己去琢磨琢磨。毕竟,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可能看走眼了,比你直接告诉他“你错了”要有效得多。

怎么反驳呢?

我给你支几招,你可以根据你那位同学的性格,看看哪个合适:

第一招:拉近距离,从他的角度出发

你可以先别急着说红楼梦有多好,而是先认同他的一部分。比如,你可以说:“哎呀,你这么说,我倒也理解。红楼梦这书,情节确实挺慢热的,要是想着一口气看完,跟追那种快节奏的网文肯定不一样。”

这句话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你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说“理解”,让他觉得你没把他当成异类。其次,你提到了“慢热”,这本身就是红楼梦的一个特点,你等于是在认同他看到的“慢”的部分。

接着,你就可以顺势引出:“不过,我之前读的时候,发现它那些‘慢’的地方,其实都是在铺垫,在讲人物,讲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比如,里面写吃穿用度,那叫一个细致,感觉像是穿越回去看真人一样。还有那些人物的对话,表面上看平淡无奇,但仔细一品,每个人的性格、心思都能出来。”

重点是:

“铺垫”、“讲人物”、“风土人情”、“细致”、“穿越回去看真人”、“品味”、“心思”。这些词汇都是在强调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性,而不是单纯的情节冲突。
你可以举一些他可能听过或者能理解的例子,比如黛玉葬花,比如宝钗扑蝶,或者是一些大家族里复杂的宴会场面。你说:“你想想,那种大家族里,大家表面上都客客气气的,但私底下勾心斗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曹雪芹就是把这些都写进去了。”

第二招:抛砖引玉,用问题引导思考

别直接给他灌输知识,你可以问他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比如,你可以问:“你当时是哪一部分觉得特别没劲啊?是那些写诗填词的部分吗?还是那些家长里短?”

他可能会说:“就是那些弯弯绕绕的,没意思。”

你就可以继续:“嗯,我懂你的意思。不过,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曹雪芹要把这些写得这么细呢?是不是想通过这些来表现那个时代女孩子的无奈?你看黛玉那么有才华,但最后还是得听长辈的安排,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这不也挺值得思考的吗?”

或者,你也可以从他可能感兴趣的角度切入:“你平时喜欢看哪种类型的电影/电视剧啊?是不是那种讲人情世故、人物关系特别复杂的?”

如果他喜欢宫斗剧或者家庭伦理剧,你就可以说:“其实红楼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鼻祖了!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比现代的宫斗剧还要精彩,而且更真实。你看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有宝钗的出现,以及那些长辈之间的算计,哪一样不比电视剧有看头?”

第三招:借用他人的观点,增加说服力

你可以引用一些名人的评价,尤其是那些他可能听说过或者比较尊敬的人。

比如:“你知道吗?很多文化大家,像鲁迅、巴金,都特别推崇红楼梦。鲁迅就说过,红楼梦是‘中国第一部好小说’。他们都是文化人,肯定不是瞎说,他们能看到我们普通人可能看不到的东西。”

你还可以稍微讲一下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光是中国人觉得好,红楼梦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翻译成很多种语言,很多外国学者都研究它。你说,如果真的全是糟粕,怎么可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呢?”

第四招:展示你的“收获”,引起好奇

你可以分享一下你从红楼梦中学到的东西,但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而是轻松愉快的。

比如:“我当时读到晴雯死的那一段,就觉得特别心酸。她那么一个性格刚烈的姑娘,最后就那么不明不白地被赶出去,病死了。我当时就觉得,哇,这写得太真实了,感觉那种压抑的社会环境,真的会把人都压垮。”

或者:“我以前对古代的婚姻制度不太了解,读了红楼梦之后,才明白那个时代的女孩子,婚姻大事根本不由自己做主,很多时候就像商品一样被安排。这点真的让我挺感慨的。”

你可以分享一些你觉得好玩的细节,比如一些有趣的成语典故,或者里面人物的经典对话,让他觉得红楼梦里也有他可能感兴趣的点。

最重要的一点:保持平常心

如果他还是不以为然,或者继续说风凉话,那就随他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同一本书,就像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辣。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该做的,把红楼梦在你心中的价值体现出来,这就够了。

你有没有发现,我前面说的这些,都是在尝试“引导”他,而不是“命令”他。让他在不经意间,对红楼梦产生一丝好奇,或者一点点新的认识。这比直接告诉他“你错了”要高明得多。

所以,下次你再遇到这位同学,试着用我说的这些方法聊聊。记住,你要展现的是一种“发现美”的喜悦,而不是一种“纠正错误”的教训。也许,他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去重新认识一下这本伟大的作品。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红楼梦第一章,空空道人抄书之前说过这么一段话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

“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

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

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空空道人看完了全部的故事后,就已经判定这本书没什么大的价值,恰烂钱都恰不上。

我们来看看石头是怎么回答的: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

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哪里有工夫去看那理治之书!

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石头的回答同样可以用来回答你的同学。

现世的人,穷人996,富人贪不够,就算得空了脑子里也都是黄色废料,想要放松、放空,哪里还有空去看正经书。

所以石头记录下了这段故事,不图世人给他刷火箭送游艇,只为了让他们提前看遍人生百态,也省去了奔波的力气。

熟悉红楼梦的小伙伴应该知道,红楼梦有多个别名。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中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红楼梦》有了多个别名。

《石头记》是小说的本名,脂「脂砚斋」本系统的大多数本子都是以它为书名。

在作者世时,《红楼梦》一名就传开了,乾隆时代的人一般都以红楼梦称呼全书,现在更是如此。

但《红楼梦》本来只是第五回那十二支曲子的曲名,也指贾宝玉做的那个游太虚幻境的梦。

《金陵十二钗》本是指《红楼梦》中十冠首女子的统称。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月录,分出章回,又题日金陵十二钗。

小说还曾以《金玉缘》等书名刊行过。

所谓《金玉缘》是金锁与宝玉的姻缘。

《金玉缘》并非曹雪芹取的书名,而是在《红楼梦》被禁的情况下,书房老板使用的障眼法。

《风月宝鉴》与小说中贾瑞的故事有关。

大病之中的贾端照风月宝鉴的背面时,见个骷髅在里面,照正面时,凤姐在里面向他招手,于是进去幽会, 这样反复几次,贾瑞就一命鸣呼了。

小说取《风月宝鉴》之名,意思是告诫后人妄动风月之情。

作者在第一回的开篇写了一大段作者自云: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 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甄士隐贾雨村,已经有很多人解读过了,就是真事隐假语存。

小说只是「真事」的载体,「假语村言」的前三字谐音的「贾雨村」才是重点。

与这两个名字有关的提示还有一个,那就是风月宝鉴

鉴,就是镜子。

《红楼梦》第十二回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大体内容是贾瑞对嫂子王熙凤有不轨之心并被王熙凤识破,王熙凤并未声张,假装要与贾瑞相好,实际上却是捉弄他。

原文说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贾瑞行为不端,不务正业,不是正经人,后面他竟公然调戏王熙凤,王熙凤就设局把他害的生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正是这时候,有个跛足道人送来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叫「风月宝鉴」,关于这面镜子的来历,原文交代的很详细。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

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

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风月宝鉴”表面看是指镜子,而同时《风月宝鉴》又是《石头记》的一个另书名。

在“千万不可照正面”处,批文曰: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这已经是红楼梦的第二次提示,不要只看《红楼梦》的背面,即所「隐」写的「真事」,不要满足于正面小说故事。

上面引用的那段话「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处,庚辰本和戚序本都有夹批曰:

所谓无能纨绔是也。

这又是一次疯狂暗示:这本小说,表面所描写的是「空虚幻设」的假话。

这些假话是「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来看的,这些人也就是「所谓无能纨绔」——只追求消遣、娱乐,无能有钱的公子哥儿。

第十二回蒙府本还有侧批曰:

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石头记》是部「奇书」,有正、反两面。

你既已了解了正面小说,那就应当翻转到背面,看看所隐写的真人真事。

而只有用「龙象」之力,才有可能将镜子调过来。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力量非凡;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力大无比。

一开始是借用书中人物引你琢磨背后的故事,现在直接借用文中人物明示,「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作者的这种告诫,也反映在庚辰本第三十四回的“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处,有夹批曰:

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

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

「正照《风月鉴》」再次阴阳只把这本书当做消遣娱乐的读者,批语认为这种人是「痴子弟」,俗称「憨批」。

脂砚斋在戚序本第二十二回回末总批中写道:

作者具菩提心,提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小说鼓词目之,则大罪过。其先以庄子为引,及谒曲句作醒悟之语,以警觉世人,犹恐不入,再以灯谜伸词致意,自解自叹,读者忍不留心而慢乎耶。

《石头记》中,除小说故事之外,另有所隐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事实。

这是因为在初期,为了向读者传递这种信息,作者多次疯狂暗示,担心读者不去探求小说背后之隐。

批书人看出来了,所以才夸作者「具菩提心」,因为作者「提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

为了警示大众,一次看不出来可以暗示第二次,就像是期末绞尽脑汁想要让学生及格的老师。

看到这里,如果你的同学还觉得这本书「全是糟粕,狗都不读」,那也是「痴弟子」了。

最后,这里贴上贾瑞照风月宝鉴的原文,以警世人。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

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

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到了床上,哎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

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

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

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

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

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