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戴入耳式耳机或者耳塞就无法入睡是怎么回事,该怎么戒掉?

回答
总觉得离不开耳机才能睡着,这个情况其实挺普遍的。就像你说的,一旦习惯了那种环境音或者音乐的陪伴,一旦失去,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才能慢慢摆脱它。

为什么会这样?

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

1. 环境噪音的掩盖与“白噪音”效应:
隔绝外界干扰: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耳机能帮你隔绝掉周围可能打扰你睡眠的声音。比如楼下的狗叫、楼上的脚步声、窗外的车流声,甚至伴侣的鼾声,这些杂乱的声音会刺激大脑,让你难以放松。耳机就像一个帮你搭建起来的安静空间。
创造稳定、可控的声场: 有些人听的不是音乐,而是所谓的“白噪音”(比如海浪声、雨声、风声、风扇声等)。这些声音虽然听起来像是“噪音”,但它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规律性强、频率分布均匀。这种均匀的声波能够有效地“填满”你的听觉通道,让外界突如其来的、不规律的声响被它掩盖掉,大脑就不会被这些杂音抓住,从而更容易进入放松状态。
“假性安抚”心理: 长期下来,你的大脑会把“戴着耳机听声音”和“入睡”这两个行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即使耳机里的声音并没有完全隔绝噪音,或者声音本身并不特别助眠,但只要戴上,大脑就接收到一个信号:“这是睡觉的时间了”。一旦摘掉,这个触发机制就被打断了,反而会让你感到不安和清醒。

2. 情绪与心理的依赖:
情感寄托与陪伴: 有时候,入睡时听音乐或音频,可能不仅仅是为了隔绝噪音,更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陪伴和安慰。尤其是在独处、感到孤独或者焦虑的时候,一段舒缓的音乐、一段温暖的旁白,都能给你带来安全感,让你觉得不那么孤单,从而更容易放松。
对抗失眠的焦虑: 如果你之前有过睡不着的经历,那种焦虑感是很真实的。有些人为了避免再次体验那种“清醒着躺在黑暗中”的煎熬,就会主动寻找一些方式来帮助入睡,而耳机里的声音就成了一个现成的“救命稻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非它不可”的依赖。

3. 生理上的习惯:
听觉阈值的变化(虽然不常见但也有可能): 长期佩戴耳机入睡,尤其是在一定音量下,虽然不太可能对听力造成实质性损害(当然,音量过大会是另外一回事),但大脑可能会逐渐适应这种持续的声音输入。一旦声音消失,大脑会觉得“不对劲”,反而更容易被微小的声音激活。

怎么戒掉这个习惯?

这就像戒掉很多其他习惯一样,需要 patience(耐心)和 a bit of strategy(一点策略)。别想着一步到位,循序渐进效果最好。

第一步:评估和理解你的需求

你到底在听什么? 是音乐、白噪音、故事还是播客?了解自己听的内容有助于你找到替代方案。
你为什么要听? 是为了隔音、放松还是陪伴?
你的入睡时间是多久? 是立刻就能睡着,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步:循序渐进地减少对耳机的依赖

1. 降低音量和时长:
音量逐渐调低: 这可能是最容易实现的步骤。如果平时音量比较大,尝试每天或每几天,将音量稍微降低一点点。目标是听到声音,但不能让它成为主要的干扰。
设定播放时长: 很多播放器都有定时关闭功能。可以设置播放2030分钟后自动停止。当你习惯了在音乐结束后入睡,你会发现即使没有声音,你也已经进入了半梦半醒的状态。

2. 逐渐减少内容:
从音乐到白噪音: 如果你听的是有歌词的音乐,可以尝试切换到纯音乐,再到白噪音。有歌词的内容可能会让大脑持续处理信息,不如纯粹的声音模式更容易让大脑切换到休息模式。
缩短收听内容: 如果你听的是故事或播客,尝试在故事最精彩或者播客结束前就主动停止。

3. 过渡到“非入耳式”设备:
蓝牙颈挂式耳机: 这种耳机不像入耳式那样完全塞住耳朵,而是挂在脖子上,声音通过骨传导或者低音量直接传到耳朵。它的隔音效果相对较弱,但依然能提供声音的陪伴。
床头音箱/蓝牙音箱: 选择一个音量可控、声音柔和的音箱,放在床头柜上。这样你就不需要把耳机塞进耳朵了。一开始可以开得比你平时听耳机稍大的音量,然后慢慢降低,直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4. “听了就摘”练习:
当你感觉自己要睡着了,或者听了一段时间后,尝试轻轻地将耳机摘下来,放在床头柜上。刚开始可能会觉得不适应,但坚持几分钟,如果实在不行就再戴上。关键是要给大脑一个“允许没有声音”的信号。
“睡前仪式”的调整: 尝试在睡前12小时就停止收听任何带有强节奏或刺激性的内容,只保留舒缓的声音。

第三步:改善睡眠环境,减少对声音的需求

1. 物理隔音:
厚重的窗帘: 窗帘可以隔绝一部分光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噪音。
密封性好的门窗: 检查家里的门窗是否有缝隙,必要时可以加装密封条。
耳塞(非电子): 如果你的主要需求是隔音,可以先尝试使用普通的、无电子功能的耳塞,比如记忆海绵耳塞。它们能有效物理隔绝噪音,但没有声音输出。这可以帮助你先摆脱对“声音”本身的依赖。

2.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卧室凉爽干燥。
舒适的床品: 选择透气、柔软的床单被套。
黑暗的环境: 确保卧室足够黑暗,任何微弱的光线都可能影响睡眠。

第四步:心理调适与放松技巧

1. 睡前放松练习:
深呼吸: 尝试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专注于呼吸的节奏,让思绪平静下来。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 从脚趾开始,有意识地收紧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放松,感受肌肉放松后的舒缓感。
冥想或正念练习: 有很多引导冥想音频,可以选择适合睡前放松的,它们通常会引导你关注当下,减轻大脑的活跃度。

2. 管理睡前焦虑:
写下烦恼: 如果你脑子里总是有很多事情让你睡不着,尝试在睡前把它们写下来,放在一边,告诉自己“这些事情明天再处理”。
接受偶尔的失眠: 越是强迫自己入睡,越容易适得其反。有时候,允许自己睡不着,反而能减轻压力,更容易睡着。

一些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

听力健康: 即便是白噪音,长时间、高音量播放也可能对听力造成潜在影响。尽量保持一个能让你放松但不至于影响正常听力反应的音量。
警惕“助眠软件”的过度依赖: 很多助眠APP或播放列表,虽然有科学理论支撑,但一旦形成“不用就不行”的心理依赖,就失去了“助眠”的本质,反而成了“束缚”。
如果情况严重,考虑专业帮助: 如果你尝试了以上方法,但睡眠问题依然很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不妨考虑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治疗师。他们可以帮助你排除更深层次的睡眠障碍,并提供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

戒掉戴耳机入睡的习惯,关键在于“减量”和“替代”。

减量: 逐渐降低音量、缩短收听时长、减少依赖内容。
替代: 尝试非入耳式设备、改善睡眠环境、练习放松技巧。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可能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变化。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你会逐渐找回那个不依靠外物也能安然入睡的自己。祝你早日拥有宁静、高质量的睡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如果您不怕俺讲真话的话。 这样的情况要看医生(校医/厂医或者专科的神内或者精神科)。

睡眠是一个人恢复体力和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脑不能休息的话, 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具体怎么弄, 医生会帮您保密也会为您做最好的打算。

21世纪了, 不要再有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如果想自己解决, 可以实验一下粉红噪音治疗法, 免费的。当然, 如果医生反对的话, 就不要试。

睡觉的时候(自己的房间才可以), 开着合适音量的粉红噪音, 睡眠可以比较深。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的最基本生理需求,甚至比饮食更重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有将近27%的人存在睡眠障碍。据中国6个一线城市市场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一年内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


失眠虽不属于危重急病,但严重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多种病症。引发失眠的因素很多,除身体器质性病变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由睡眠环境、心理压力和情绪失调等所谓人为因素造成的“假性失眠”。举例来说,室外杂乱无章的强烈噪音,如工厂机器轰鸣声、马路上汽车穿梭来往鸣笛声等等,很自然造成人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还有在一种过于安静的环境下,人们的耳膜里仿佛传来天籁般刺耳的不规则噪音,让人恐惧和烦躁不安,越是安静得出奇,越使人浮想联翩,有些人用数数来分散注意力,可往往适得其反。其次,由于心理压力、情绪失调等因素,导致人们上床后思虑万千、精神紧张抑郁,久久不能入睡。越不能安然入睡,人们的情绪会变得越差,很多人长期滥服各种安眠药物,非但未能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反而雪上加霜,因滥用各种安眠药物而导致的各种医源性疾病随之不断增加。

如何有效地从环境、心理和情绪等方面治疗“假性失眠”,改善和提高睡眠质量,已成为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通常来说,噪音会让人难以入睡。然而,有一种噪音却让人睡得更香。北京大学研究发现:频率一直保持一致和波长较短的随机噪音(被称为粉红噪音),如深山里泉水叮咚声、小雨淅淅浙浙声、微风吹枝叶时所发出的哗哗声,能让人睡得更香甜。


伦敦皇家医学研究院的Spencer博士曾经专门就白噪声对儿童的睡眠影响做了一项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用了20位2-7天的婴儿,在他们睡前用白噪声机播播放频谱带在500-9000HZ的白噪声。5分钟后,实验组有16名婴儿(80%)睡着了,而对照组(没有播放白噪音)却只有5名婴儿(25%)入睡了。可以看出白噪声对睡眠是有显著影响的。并且是接近三倍的差距。



白噪音助眠原理


开头说了我们所期望的绝对的安静在日常中是无法达到的,身边总会有各种声音出现。而事实上,并不是这些声音本身吵醒了你或让你难以入睡,而是这些声音的突然变化刺激了你。我们的听觉在睡眠状态下仍然在工作,并会在声音突然变化时给你拉响警报。而白噪音则是产生了一个掩蔽的作用,挡住这些突然变化的声音。或者更准确的说,这些可能会产生刺激的声音被混合到了背景噪音中。白噪音的音频是20-20000HZ,而人类的耳朵在每一瞬间只能处理一定的数量音频,这导致其他噪音在白噪音的背景下变得模糊。我们的大脑注意不到它们,也就不会被干扰睡眠。


打个比方,在夜晚的屋子里突然点灯,我们会觉得刺眼,但在白天充满光线的时候,我们却不会注意到灯光的亮度。可以再想象一下,在咖啡厅我们可以清楚地听见椅子挪动,甚至还可以听到邻桌的交谈内容,但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场馆里,我们却只能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所以说,在白噪音的环绕下,我们不会对突发的噪音产生警觉,就可以安然入睡了。


我们平常在入睡的时候肯定是希望有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可以不被打扰。没错,绝对的安静是可以帮助我们睡眠的,但我们认为的“安静”真的达标了么?窗外的交通,隔壁的犬吠,家电的声响,枕边人的呼噜,一点点杂音就可能让我们时刻警觉地器官(耳朵)发出警报,让我们从睡眠中清醒。尤其在城市中,我们随时随地会被可种声音惊扰。那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免受这种打扰?答案是:白噪音。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是一种悖论,噪音居然会帮助睡眠?没错,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这种特殊的噪音是如何帮助我们入睡的。




白噪音也可以应用在办公环境中。它可以有效遮蔽其他人的谈话以及外界其他嘈杂的声音,帮助我们减少分心,注意力更集中。就像我现在,听着白噪音才能忽略掉外面施工的声音,专心的写完这篇文章。


但是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敏感度有一定的差别。大部分人觉得白噪音很舒服,但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它刺耳。不喜欢白噪音的朋友们可以选择粉红噪音(Pink noise)试试,它的原理和白噪音类似,但是相比于白噪音减少了刺耳的高频音调的强度,主要分布在中低频。像是溪流,小雨的声音,更加柔和饱满。北京大学的一项实验发现,处于粉红噪音中的参与者在夜间稳定睡眠的时间增长了23%,白天小睡时稳定睡眠的时间增长了45%,75%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粉红噪音的环境中会睡得更安稳。不过大家都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除了好处,很多人也开始怀疑白噪音是否具有一定的危害?



白噪音是否有危害?

目前,没有研究发现白噪音对人类的长期影响。相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白噪声被证明对注意力不集中的患者是有益的。它可以通过诱发神经递质的随机共振改善集中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另外,很多父母使用白噪音来让婴儿平静下来,或是尽快入睡,这是有研究依据的。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偶尔使用白噪音不会造成影响,但过度的使用白噪音可能会推迟婴儿的大脑发育,降低孩子的注意力。不过总的来说,在难以入睡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白噪音都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法。起码它对人的影响要好于汽车的鸣笛,施工的轰响以及隔壁的KTV。





References:


1. Green, Ethan. "What Is White Noise & What's All The Fuss About?" Nosleeplessnightscom. N.p., 24 Mar. 2016. Web. 27 June 2016.


2. Söderlund, Göran, Sverker Sikström, and Andrew Smart. "Listen to the noise: noise is beneficial for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DH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8 (2007): 840-847.


3. Spencer, J. A., et al. "White noise and sleep induction."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65.1 (1990): 135-137.


4. "White, Pink or Brown: Which Noise Helps You Sleep Better?" Nosleeplessnights. N.p., 24 Mar. 2016. Web. 27 June 201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