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人听力不好不戴助听器会怎样?

回答
听力老化的悄无声息:当助听器缺席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经历着微妙而必然的变化,听力也概莫能外。对于许多老人来说,听力下降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他们本人可能都未曾完全意识到其严重性。当助听器这位“老友”缺席时,那些原本清脆的声音将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模糊和静音的世界。

沟通的障碍:从细微误解到孤立无援

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影响便是沟通上的困难。起初,这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你说什么?”或者需要对方重复。但随着听力下降的加剧,对话的流畅性会被严重打断。老人可能无法捕捉到完整的句子,只能听懂零散的词语,这使得理解对方的意图变得困难。

亲友间的隔阂加深: 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不再是轻松愉快的时光,反而成为一种挑战。老人可能因为听不清而产生误解,甚至觉得对方在刻意忽视自己,久而久之,会选择沉默,避免尴尬和挫败感。家庭聚会、朋友间的谈笑风生,对他们而言可能变成了遥远而难以企及的场景。
社会交往的退缩: 参与社区活动、与邻居交流、甚至在商店购物,都可能因为听不清而变得令人不安。老人害怕被视为“麻烦”,或是因为无法理解服务人员的提示而感到尴尬,这种心理上的压力会促使他们减少外出,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
信息获取的闭塞: 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广播里的信息都可能变得模糊不清。老人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外界信息,对周围的世界变得陌生,甚至可能错过重要的通知或生活常识。

安全隐患:看不见的危险潜伏

听力下降不仅仅是沟通不便,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声音是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途径,一旦这一途径受损,危险便可能悄无声息地靠近。

交通安全: 车辆的鸣笛声、引擎声、甚至刹车声,都是提醒行人注意的信号。听力不好的老人可能无法及时听到这些声音,在过马路时更容易发生危险。他们对周围车流的判断也可能失准。
居家安全: 煤气泄漏、火警警报、甚至是家人急促的呼唤,都可能因为听不清而延误了宝贵的反应时间。水龙头漏水、门外有人敲门,这些细微的声响都可能被忽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危险。
紧急情况下的响应: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火灾或地震,清晰的声音提示至关重要。听力不好的老人可能无法及时收到警报,更无法理解疏散指令,其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生活质量的下降:从热闹到寂静的落差

声音是生活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声音褪去,生活便会失去许多乐趣和活力。

丧失对声音的享受: 鸟鸣婉转、音乐悠扬、孩子们的笑声,这些曾经能带来愉悦的声音,现在可能只剩下模糊的感知,甚至完全听不到。对音乐的热爱可能被搁置,对大自然的声音也无法再尽情欣赏。
影响认知功能: 长期处于听力受损的状态,大脑接收的声音信息减少,可能影响大脑的激活和认知功能的维持。一些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与认知能力下降、甚至痴呆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联。缺乏听觉刺激,大脑的“锻炼”机会也在减少。
情绪和心理健康: 沟通障碍和社交孤立很容易导致沮丧、焦虑甚至抑郁。老人会因为无法融入生活而感到失落,长期的孤独感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降低,生活失去了意义。
独立性的挑战: 许多需要听觉辅助的活动,比如接听电话、参与会议、甚至观看需要听声音的电视节目,都会变得困难。这可能迫使老人依赖他人,丧失一部分独立性,这对于渴望保持尊严和自主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

错失的“黄金康复期”

等到老人终于意识到听力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考虑佩戴助听器时,往往已经错过了听力康复的“黄金时期”。大脑对声音信号的适应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也可能需要更长的适应期,效果也可能不如早期干预。大脑长期缺乏声音输入,可能会导致“听觉通路”的萎缩,使得即使声音进入耳朵,大脑也难以有效处理和理解。

结语

听力不好并非小事,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悄地将老人与世界隔离开来。助听器不仅仅是一个辅助设备,更是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乐趣、保障安全、维持社会联系的关键。鼓励和支持家中的老人,关注他们的听力健康,及时寻求专业的诊断和帮助,是每个家庭应尽的责任,也是让他们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当我们把助听器看作是连接他们与这个喧闹而美好的世界的一座桥梁时,才能真正理解它的价值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的问题是:言语识别率下降,别的不好也没啥。

至于说增加老年痴呆的可能性,这倒不是因为听力,而是因为听力下降了影响交流和沟通,因此增加可能性。如果是一个听力不好,但偏偏个性是“社交型”的老人,是不可能增加老年痴呆可能性的。

在这里多说几句,其实老人不配助听器的理由很多,但选择配助听器的老人往往是听力损失已经到重度以上了才配。这是有原因的,完全可以理解。

一个类似话题中, @李宗兰

老师的回答非常全面,我100%认可。特别是担心外观,认为人老了听力不好是正常,觉得太贵,一些不规范验配或者对助听器概念(误认为一些放大器是助听器)导致对助听器性能的错误认知,这些原因都是非常常见的。


她的回答原文在此:为什么很多老年人不愿意佩戴助听器?

我想补充一个考虑的角度,或许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记得在某国际六大助听器品牌的全球峰会上,时任全球CEO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芬兰、瑞典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助听器验配率很低?”(美国的验配率是24%,丹麦瑞士这样的国家是40-45%,澳大利亚是35%,中国目前是2%刚刚起步)

回答里有说意识不够等等。有一位行业大佬做出了如下回答:“恰恰是北欧国家,因为靠近北极圈,下班后的社交活动很少,对沟通的需求度并不高。进而助听器验配率不高。“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否绝对正确,但是它引出了一个作为从业人员非常容易忽视的一个事实和逻辑:“配助听器不是因为听力损失,而是因为影响交流。”

中国市场是目前全球助听器市场增长最快速的,各大厂商都加大了对中国的投入。目前中国助听器是一个50亿市场,但是验配率才2%。即使比不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就算验配率到12%,这也是一个300亿级别的市场,甚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有配助听器意识的人群变老,助听器市场可以更快的发展。

但是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够正确的。消费者意识的提升,固然会发生平稳的增长,但是并不会是一个可以拿国外做对比的预测。除了会受到验配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汉语环境导致的助听器验配需求,是远远低过英语(或类似的字母类语言)的需求的。这点是一个事实存在,逻辑正确,但从业人员却很少跳出来想明白的。

还是回答那句话:“配助听器,不是因为听力下降,而是因为影响了沟通所以需要。”这句话看上去是废话,但真的需要深入思考。

这是一张常见的发音在频率图上的分布,横坐标是频率,纵坐标是可听到的最小声音(我看这上面的字母,应该是英文发音,不是汉语拼音。但基本上可以类比。)

我们会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汉语发音的频率分布和英文等通用语是不一样的。

1、英语有大量的以ssh h开头或者结尾的词汇,这部分属于高频。与汉语相比,英文中高频发音成分要更多。同时,因为高频发音中有很多并不是声带震动,而是气声,导致发音时主要的能量并不在高频发音里。举个汉语的例子就知道了,比如吃饭,chifan。ch和f是高频,但是i和an是中低频,主要的声音能量是在i和an,ch和f本身的音量也不大。

2、英语等语言,存在大量的连读、略读。汉语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反而存在重读和更多的语气。

3、英语等语言,每一个新的词汇出现,对应的是一个新的字母组合或者发音组合。而汉语则有大量的同音字,词汇的组合以汉字的重新组合为准。因此英语的能力指标有词汇量,但汉语却基本上很少提词汇量这件事。

4、英语等语言,词汇中有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而汉语则大多数由汉字组成,汉字多为单音节词。

5、汉语有“四声”,英语虽然有升降调,但没有明确的四声音调。

6、汉语中的诗词,在韵律上要相对英语更明显,也更具可读性,识别也更容易。

这些规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首先要知道,大部分的听力损失是从高频开始下降。老年性耳聋,也大多数表现为高频下降更严重。

那么如果发生听力损失,对英语等语言的影响大?还是对汉语的影响大?

结论很明确:听力损失对英语的影响更大。一旦高频发生轻度、中度损失,很可能已经开始影响沟通。而汉语,即使听力下降,不下降到重度,或者说不是全频率下降,对沟通的影响并不没有非常大,还是能凑合的。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老人的高频听力下降,吃饭chifan,实际上听到的是ian,ch和f听不到。那么结合口型,或者结合场景,老人很容易猜到说的是吃饭。

因此,我们回到这篇文章里很重要的那句废话:“配助听器,不是因为听力损失,而是因为影响了沟通,所以需要”。因此,很多老人不是到了重度听损,是不会选择佩戴助听器的。


由以上理由,还有两个推论,需要大家重视:


1、由于听损不严重的时候,对交流影响不大,很多老人来配助听器的时候听力损失已经很重、听损时间已经很长,实际上大脑的听觉记忆和语言能力都已经退化严重。这种情况在验配助听器时,千万不能只考虑佩戴后的助听听阈评估,一定要定期做言语识别率测试,以言语识别率的提升为优先评估效果的指标。

2、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