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闰土抓的猹具体是哪一种生物?

回答
在《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我们都熟悉了那个在田野间矫健的身影——闰土。而他手中那柄锋利的猹刀,以及那句“猹”的描述,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这“猹”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是什么样的生物呢?

首先得明确一点,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给“猹”一个严格的科学分类。他所描写的“猹”,更多的是基于他童年记忆中,在绍兴农村见过的、对他而言熟悉而又带着一丝神秘色彩的动物。所以,与其说它是某一个精确的物种,不如说它是鲁迅笔下一种生动、形象的概括。

从课文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猹”的一些特征:

外形: “猹”的个头不算大,但“有象猪一样的嘴脸,发出的却还是猋猋的鬼叫”。这句描述很关键。“象猪一样的嘴脸”说明它有着猪的某些特征,比如鼻子部位比较突出,可能是吻部发达,适合拱地。而“鬼叫”则暗示了它发出的声音可能比较尖锐、刺耳,或者在夜间活动时让人感到惊悚。
习性: 闰土抓的这只“猹”,最主要的活动是“咬瓜”。这说明它是一种农田里的害兽,会破坏庄稼,特别是瓜类。它“看见人,却不惊跑”,反而“横在直愣愣地站着”,一副“凶横恶相”,并且还能“先吐着嘴里的白沫”,这显示出它有一定的攻击性,并不害怕人类,甚至可能是一种带有警告意味的行为。它似乎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那猹就躲在草窠里,夜晚出来活动”,这一点也符合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习性。
危险性: 鲁迅写道,大人们曾经说过“猹”是“恶鸟”,这虽然是用“鸟”来形容,但从后面的描述来看,它显然不是鸟类,而是被形容为“恶”的动物。闰土之所以能抓到它,是因为他“很小心”,并且“知道它要踩着泥,而且只在晚饭后到田里去”,说明这是一种有固定活动规律的动物。而且,闰土能够用叉子对付它,说明它虽然“凶横”,但也不是那么难以制服。

那么,根据这些特征,我们来推测一下,“猹”最有可能指的是哪一种生物呢?

在中国的农村,特别是江浙一带,会糟蹋瓜类、并且体型类似猪的动物,最常见的、也最符合描述的,很可能是一种 野猪的幼崽,或者是一种 野猪科的其他动物。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

1. 外形: 野猪的幼崽,尤其是刚断奶不久的幼崽,体型相对较小,但已经能看出一些野猪的模样,比如吻部发达,常用来拱土寻找食物。它们的嘴脸也确实有点像小猪。而鲁迅也提到“象猪一样的嘴脸”,这是非常贴切的比喻。
2. 习性: 野猪(包括幼崽)的确是农田的破坏者,它们喜欢拱土,寻找植物的根茎、块茎,也同样会啃食成熟的瓜类。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会在固定的区域活动。夜间活动也是野猪的常见习性。
3. 攻击性: 野猪虽然通常惧怕人类,但如果感到受到威胁,或者作为幼崽的母猪在附近,它们也会表现出攻击性,发出警告性的叫声或做出示威动作。鲁迅笔下“不惊跑”、“凶横恶相”、“吐白沫”等描写,也与此相符。
4. “鬼叫”: 野猪在受到惊吓或感到威胁时,会发出尖锐的嚎叫声,这种声音在夜晚传来,确实会给人一种“鬼叫”的联想。

除了野猪幼崽,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 獾。

獾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它们体型也相对较小,长相也有些相似之处,同样是杂食性动物,会吃植物的根茎,也可能会糟蹋农田里的作物。有些种类的獾在受到惊吓时,也会发出比较尖锐的叫声。然而,与野猪相比,獾的“嘴脸”可能没有那么“猪一样的”标志性,而且通常獾更喜欢挖洞生活,而不是像野猪那样直接出现在田埂上。

考虑到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绍兴),以及他对“猹”的生动描绘, 野猪幼崽 仍然是最被广泛认可和最符合描述的推测。这种动物在当时的农村并不罕见,它们对农田的破坏力也足以让农民头疼。

鲁迅先生的“猹”,或许并非只是某一种动物的严谨科学称谓,而是一个集合了多种特征、又带有童年色彩的艺术形象。它既是闰土勇敢的对手,也是田野间一种令人又爱又恨的生灵。通过这一个“猹”,我们不仅看到了少年闰土的童趣和勇敢,也仿佛看到了中国乡村泥土的芬芳和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猹”这个字出自鲁迅1921年的短篇小说《故乡》,里面节选的《少年闰土》进了语文课本因而大部分人都见过这字,不过我估计看过《故乡》的大部分人中的大部分除了那句抖机灵常用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外只剩下模模糊糊的印象了。

废话少说,原文是这样的:

(闰土:)“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原文里鲁迅也表示并不知道猹是什么个东西,这不奇怪,我们对身边的大部分物种都只有个模糊的认识,记得最清楚的也就是水果们。

虽然原文里鲁迅是糊弄过去了,不过别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比如前苏联的柏烈伟(C.A.ПoЛeВoй),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北京大学俄文系任教。他看过鲁迅的作品后挺欣赏,就打算将其翻译成俄语,1927年就通过鲁迅的学生李霁野询问过鲁迅《阿Q正传》的授权,鲁迅自然就同意了,不过到后来却不见他的译本出版,这事也就无疾而终。

到了1929年,柏烈伟又打算翻译鲁迅别的小说,再次通过李霁野问鲁迅关于选目的意见,鲁迅是这样回复的:

柏烈伟先生要译我的小说,请他随便译就是,我并没有一点不愿意之处,至于那几篇好,请他选定就是了,他是研究文学的,恐怕会看得比我自己还清楚。

事就这样成了。

但翻译到《故乡》的时候,看见“猹”这个字,柏烈伟立马就懵逼了,怎么翻都找不到关于这种地外生物的记载,便通过翻译家章衣萍找鲁迅讨说法。

鲁迅就回信道:

这“猹”字是自己造的,大概是獾一类的东西。(章衣萍《青年集》)

于是又如此糊弄过去,到最后柏烈伟到底怎么翻译,答主我不会俄语也就不得而知,以后学会了再来补。

说点题外话,关于这个柏烈伟,虽然1920年介绍共产国际的代表威金斯基认识了李大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也有点贡献,不过后来报假账侵吞公款被发现,就抛弃国籍跑美利坚去了。


这边应付完,1928年新上任的《辞海》主编舒新城,为了编纂词典需要,又找鲁迅为“猹”字讨说法来了。

1929年5月4日,鲁迅回复舒新城的信里是这样说的:

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吧。

这倒是明确一点,事主的鲁迅这么多年来也的确不知道猹到底是什么个东西,总体上是偏向认为是獾的,事情好歹有点眉目。

因为舒新城知道是鲁迅生造出来的字,1936年出版的《辞海》也便没收录这字,不过建国后鲁迅的地位今非昔比,字典中就纷纷加入了“猹”字,不过注释为“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这样模糊,着实不应当是辞典的作风,新版的词典中应该加入了这个是鲁迅生造的字的解释。

(以下部分参见果壳网

猹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既然没人知道是什么,所以就只好猜是獾了,中国的獾又分为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獾(

Meles meles

即狗獾)、鼬獾(

Melogale moschata

)三种,因为原文”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中已经出现了猪獾的身影,所以就排除掉,剩下狗獾和鼬獾两种。

鉴于《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中说:

猹,毛一般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趾端有长而锐利的爪,善于掘土,穴居在山野,昼伏夜出。

符合狗獾的外观特征,加上鲁迅也没提到鼬獾会放臭气这个明显的特征,最大的可能性还是狗獾。

//就是这货

当然,实际上到底是不是,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

user avatar

是这个

user avatar


奶奶是绍兴人的表示,找到家人核对了
就是这个,叫田猹。

一般不超过四斤


这个回答中的图更接近zhihu.com/question/3482



朋友圈看到有人抓到一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我们都熟悉了那个在田野间矫健的身影——闰土。而他手中那柄锋利的猹刀,以及那句“猹”的描述,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这“猹”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是什么样的生物呢?首先得明确一点,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给“猹”一个严格的科学分类。他所描写的“猹”,更多的是基于.............
  • 回答
    张杰被冠以“闰土”这个绰号,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网络传播力的故事,而且这个绰号最初也并非出自善意,但如今已演变成一种带着点亲切和调侃意味的称呼。要说清楚这个,得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一、 “闰土”的来源:一个经典的小品形象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闰土”这个名字本身来源于哪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中.............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闰月这件事儿,特别是关于闰正月和闰腊月。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农历里,闰月的出现是为了协调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距,让我们的农历日期能大致对上四季的更替。为什么会有闰月?简单来说,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大约是365.24天,这就是我们说的公历年。而我们农历一个月是按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来定的,.............
  • 回答
    李闰珉(Yiruma)的钢琴音乐,在我听来,更像是一种触碰灵魂的细语,而非激昂的宣言。他的旋律,总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悄悄地潜入你的心房,然后在那儿留下温暖的印记。初识李闰珉,很多人可能都是从《River Flows in You》开始的。这首曲子,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带着一种自然的流动感,温柔而.............
  • 回答
    关于农历的“误差大”和“闰一个月”的问题,其实是人们对农历与公历(阳历)之间差异的一种理解。农历并非“误差大”,而是它遵循的是一套与公历完全不同的计时体系,它试图在观测月亮周期(朔望月)和太阳周期(回归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农历的本质:阴阳.............
  • 回答
    那些坚信蜀汉是正统的观点,在看待“西梁”和“北汉”这类政权时,往往会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基于“大义”的评判标准。他们并非简单地认为这些政权“不为正统”,而是会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去寻找其“不正”的依据,最终将其归类到“闰”或“伪”的范畴。首先,在正统论的核心——“继承”和“道统”的逻辑下,蜀汉之所以能.............
  • 回答
    农历中的闰月,说起来是个颇有学问又充满智慧的安排,绝非随意为之。它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地将阴历和阳历的节拍协调起来,保证了我们日子的准确性。闰月的“诞生”:为了天时与地利的平衡咱们先说说为什么需要闰月。咱们日常说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的一种。它既要跟着月亮走(阴历),保证我们知道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