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如何?

回答
美国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分裂与融合并存,脆弱而又顽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概念,很少有国家能像美国一样,在表面上看去如此分裂,但内核里又有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将不同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力量。

要详细地讲,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政治光谱的极化:一张日益拉开的弓

这是当前最显著也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意识形态鸿沟已经深不见底。这种极化不仅仅是政策分歧,更是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是对事实的认知都可能产生根本性差异。

媒体的助推作用: 各自的新闻媒体往往强化各自受众的观点,形成信息茧房。左翼媒体倾向于放大自由派的议题,而右翼媒体则更关注保守派的立场。这种“回声室效应”让人们更难理解和尊重对立方的观点。
社交媒体的放大器: 社交媒体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更喜欢的内容,进一步巩固了信息茧房。同时,匿名的环境也更容易滋生极端言论和攻击性行为,使得政治讨论变得充满火药味,而不是建设性的辩论。
“身份政治”的双刃剑: 虽然强调不同群体权益的“身份政治”是美国多元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它被过度解读或利用时,也可能加剧群体间的隔阂。某些群体感觉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而另一些群体则认为另一些群体“太过分”,这种相互猜忌削弱了整体的“我们”感。

这种政治极化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效率,让许多本可以达成共识的议题变得举步维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气候变化,再到社会福利,几乎没有哪个重大议题能够轻松获得跨党派的支持。

2. 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万花筒的色彩与碰撞

美国自建国之初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这种多元性是美国最迷人的特质之一,也是其创新和活力的源泉。

“熔炉”理论 vs. “沙拉碗”理论: 早期的美国更倾向于“熔炉”理论,即移民融入主流文化,形成统一的美国身份。而现在,“沙拉碗”理论更受欢迎,即不同文化群体保持自身特色,共同构成了美国社会。这两种理论在实践中也存在张力。
地区差异: 美国不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从东北部的“快节奏”到南部的“慢生活”,从西海岸的“自由奔放”到中西部的“保守内敛”,这些地区性的差异构成了美国文化丰富性的基础,但有时也可能成为理解和共情的障碍。
价值观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核心价值观也在经历变化。例如,关于家庭、宗教、性别、种族等议题的讨论,不同代际、不同社群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演变成激烈的社会冲突。

然而,尽管存在着这些分歧,美国社会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在一些重大危机面前(如“9·11”事件),美国人能够迅速凝聚起来,展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依然会为共同支持的体育队伍而欢呼,为共同的流行文化而讨论,为共同的邻里社区而努力。

3. 经济因素:从机会均感到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

经济是影响社会凝聚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美国梦”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美国梦”——即通过努力工作可以获得成功和财富的信念——一直是吸引移民、激励普通民众的重要力量。这种对机会的追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凝聚作用。
贫富差距的扩大: 然而,近年来,美国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财富的集中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让许多人感到被抛弃,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感,很容易转化为社会不满和群体对立,侵蚀着国家的凝聚力。
全球化与自动化: 全球化和自动化对美国传统制造业的冲击,也导致了一些地区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这些地区的居民可能对国家整体发展感到疏离。

经济上的成功感和公平感,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基石。当这块基石出现裂痕,国家的整体稳定和团结就会受到挑战。

4. 共同的价值与象征:那些依然能够连接我们的“线”

尽管存在着上述种种分裂,但美国依然有一些能够连接不同群体的元素:

民主制度的理念: 对自由、民主、人权的普遍认同,虽然在具体实践上存在争议,但这些理念依然是美国认同的基石。很多人依然相信,在民主框架下,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
历史叙事与国家符号: 宪法、独立宣言、国旗、国歌等国家符号和历史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能够唤起民众的共同情感。虽然对这些象征的解读可能不同,但它们仍然构成了美国身份的一部分。
社区与地方认同: 除了国家层面的认同,许多美国人有着强烈的社区和地方认同感。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城镇、州有更深的归属感,并在社区活动中找到连接。
慈善与志愿精神: 美国社会的慈善和志愿服务传统非常发达。在面对灾难或社会问题时,陌生人之间常常能够伸出援手,这种互助精神是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总结来说:

美国国家的凝聚力,就像一幅用无数种颜色和纹理织就的巨幅挂毯。有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乐观与创新,也有深邃如夜空的猜忌与隔阂。它不像某些单一文化国家那样拥有单一而强大的凝聚力,而是建立在 承认并包容差异 的基础上的复杂融合。

当前,这种凝聚力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政治极化、信息茧房、经济不平等都在不断撕扯着这幅挂毯的经纬线。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美国总能在看似最艰难的时刻找到重新凝聚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来自共同的危机感,也可能来自对核心价值观的重新确认,更可能来自基层社区的自发行动。

因此,与其说美国拥有稳定不变的凝聚力,不如说它拥有 一种不断在分裂与融合之间动态调整、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惊人韧性的能力。观察美国的凝聚力,需要时刻关注它那些正在发生的、细微却又深刻的“撕裂”与“缝合”的努力。这是一种仍在进行中的实验,其最终走向,仍然充满未知,但也因此显得格外具有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依照料敌从宽的原则,应该认为美国是有凝集力的,而且国家意志不应该输给二战时期的苏联。

如果以后美帝的实际表现真的是只能打顺风局、逆风就垮的话,那就赚大了。

如果以后美帝也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力和凝聚力,那么和预估的一样也没差多少。

总之料敌从宽先虑败....

计生委当年对中国新增人口数扯淡式预估,不可以发生在战场上....

user avatar

有钱。

我还是那句话,不要去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

夫妻之间都可能因为钱的关系劳燕双飞,说美国能有多强的凝聚力有点扯,自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每一仗,哪一次是美国占劣势的情况下打的?我看到下面说日本攻击美国的事情,日本和美国国力差的有多大?美国七八千万吨的钢铁产量,日本七八百万吨的钢铁产量,说句不好听的,至少从物质上来看,这就是殴打小朋友,越南战争时期美越之间的国力差的有多大,把美国社会几乎打崩溃了。

二战期间美国大兵是吃的最好的,物资供应是最充足的,能特么没凝聚力么?

兜里有十亿,王思聪的朋友都满天下,兜里没钱了呢?

什么时候美国经过中国二战时期的那种流离失所,再来谈什么凝聚力问题。

user avatar

海军天生属于国家,海权国家是自带集权属性的,反而可以对反集权势力比较宽容。

user avatar

不清楚,没有经过重大考验。

法国普法战争首都沦陷,一战一代青年送进绞肉机,二战亡国。英国一战受重创,二战中军民过上配给制生活,整个日不落帝国崩塌,殖民地丧尽,英镑地位丧失。德国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分裂成两国。日本二战战败,几乎要全民玉碎。俄国(苏联),中国就不用再说了吧。

美国遇到的灾难和收到的考验是无法和以上诸位比较的。这些国家最终都扛住了,至今仍是世界前几位。可以说他们都经受了凝聚力考验。

美国没有经受过。可是却老有人说美国是最有韧性的或者最有凝聚力的国家。拜托,最有韧性,最有凝聚力和最强不是一回事好吧。

当然了,我相信美国的凝聚力比墨西哥,加拿大之类还是要强,不过美国和这些比也没有意义啊。

user avatar

看了几个答案,作为美国人我感觉不少答主对21世纪美国的了解还不太全面吧,因此部分答案与我所知的美国国情并不符合。

看起来,有不少网民坚信美国老百姓浑身上下都洋溢着高涨的爱国心:我们老美每周天都一窝蜂赶到人气爆棚的橄榄球体育场,一边挥舞着国旗一边跟八万同胞们一起唱国歌放鞭炮;然后我们再回到自己的豪宅里,和家人一起看CNN最新的报道,喜气洋洋地欣赏美帝新建的价值1.2亿美元的F-35战机对一些贫穷落后的中东小村子进行狂轰滥炸。因为我们3.2亿美国人都全心全意地相信着,在民主和自由的旗帜下,我们有义务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祖国的巨大威力,并成为全人类的光辉榜样。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的凝聚力一定是极其强烈的。

说实话,抱有这种狂热霸权主义思想的美国人确实不少,尤其是在英德裔白人人口较多的农村地区。至于全美人口的整体凝聚力,真实情况其实比较复杂。联邦政府与军队和大企业之间的凝聚力确实很强,但全美老百姓的凝聚力倒是没那么强。下面几个方面是一些答主忽略的部分,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吧:

1. 美国人推崇个人主义,而不怎么强调集体主义。

公开地反驳大众的舆论在美国没有什么忌讳,因为我们的教育系统比较重视独立思考能力。不管你对题目的认知多么浅薄,老师都会一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人意见,跟同事们一起进行辩论。所以美国人的信仰和意识形态都是非常多元的。普通老百姓对国际事务不一定有深刻的理解(其中还有一部分人纯粹是脑残...),但每个美国人在我们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人在这种环境下很难达成一致,从这方面讲,老美是很难跟自己的同胞们一起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的。

2. 美国的两党政治体系目前处于“僵局”状态。

根据2019年Gallup民调的消息报告,目前全美人口中有28%支持民主党,28%支持共和党,41%是中立的,剩下3%没有意见。但在这个所谓的“中立”人口当中,还有43%说自己偏向民主党,45%偏向共和党。美国人的政治趋向有非常明显的分歧,两党的支持者很少妥协,大家在推特上都互相推搡谩骂。实际上,很多美国人根本不愿意跟政治趋向不同的人交流或做朋友,甚至有一部分人因政治信仰不同而抛弃自己的家人,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政治派别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在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当中,目前两党之间的冲突已经接近于内战时的状态了。政治家宁愿让联邦政府停摆也不愿跟对方妥协,否则两党选民下次投票的瞬间他们就失业了。

3. 美国是人种和宗教派别最多元的国家。

中国确实有56个民族,但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的比例大约92%。尽管各个省或地区的美食和习俗都有所不同,但整体上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和价值观。现代中国可以说是祖辈几千年勤恳耕耘过的土地,很多少数民族也都不同程度地被“同化”了。

但美国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的历史还不到250年,美国人的祖辈几乎都是从外地移民过来的。美国的拉丁美裔人口占的比例大约17%、非裔黑人14%、亚裔5.6%、印第安人(原住民)2%、犹太人1.7%、阿拉伯人1%、剩下的约58-59%的美国人自称为欧裔“白人”,但这个群体的祖先都来自欧洲各地,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等。整体来说,美国人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的历史或价值观,大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身份完全不一样。不同的民族对美国历史有不同的立场,比如某些白人可能会说美国是欧洲“朝圣者”(pilgrims)为了追求自由而给自己建造的避难所,非裔可能会说美国曾经是黑奴被压迫、被奴役的大农场,印第安人可能会觉得美国只不过是个人类屠宰场。很多人的意识形态跟自己的民族身份紧密结合,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在我国随处可见。至于宗教带来的社会动乱,这个我们就更不用提了。

美国的多元化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一群来自全球各地的3.2亿人类聚集在同一块土地上,永远都不可能团结一致。

结论:

美国给其他国家留下的印象与美国国内的实情是两回事。表面上,美国都是民主、自由、军事力量、经济霸权等印象,但美国国内的气氛还是比较紧张的,而且2008年经济衰退带来的政治动荡还没有消散。实话说,我认为美国社会凝聚力不强这件事,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

user avatar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因为丧失凝聚力和危机意识。

敌国外患,没有能威胁本土的;法家拂士有吗?以前有,现在呢?敢查贪污?弹劾你!

美国一直在避免凝聚力的下滑,虽然这是不可阻挡的。

凝聚力的来源之一,对抗邪恶敌人的使命感;

——苏联垮台后,有所谓恐怖主义;然后制造出所谓邪恶轴心,现在要遏制中国也是一个道理。但中国很明显不是邪恶帝国,至少对于一般美国人不是。

靠对外掠夺的共同利益支撑的高人一等的感觉,曾经的美国人也很有凝聚力。

——问题在于全球化里,金融资本和互联网资本可以单独掠夺外部,而不跟实业资本和红脖子分润,甚至不在美国交税,这个全民高人一等的逻辑逐步不存在了。

制度的自信和普世化也带来凝聚力和使命感。

——问题是目前看来不先进了,各种颜色革命后的各种一地鸡毛和官场现形记摧毁了美式制度的普世幻象。

美国的凝聚力逐步下降是必然的。

土耳其闹得这么欢,美国敢做什么吗?

不敢不仅仅是没钱,还有内忧太多,内斗太多。

攘外必先安内。不过现在看来是攘外无力,安内也没戏。

user avatar

准确地说,没人知道。

如果你在美国待上几年,你会发现美国人爱国爱到爆棚。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几年前在罗德岛州某餐厅拍的留言墙,内容全是人们自发写的,全是感谢大兵们话,中间不乏god bless America。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骨髓,所有的体育赛事,都会有人领唱国歌。各种官方的、民间的活动,永远都有人在自发或者半自发地宣传爱国。其感染力之强,完爆大洋彼岸的我们。

如果你真的去问美国人,到底爱美国什么,很多人都会冠冕堂皇地说一大堆关于你能想到的自由民主。可是实际情况更多的是,美国人爱的是美利坚天下第一的感觉,很多人偏执地认为出了美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实现个人理想。这个固执的偏见套上一层精英主义的壳子,构成了大部分美国人爱国的内核。

有些人神话了美国人爱国的凝聚力,是因为美国人做事从来都是用一堆大道理去粉饰其霸道的行为。大明天下第一的时候,你是想不到这些动辄要杀身取义的大明仕子,一个个跪在城门之外。美国这个国家曾经遭受到最大的入侵,也只是1812年战争,二战的时候连夏威夷都没有丢。至于伤亡,所有其他战争伤亡之和都没有他们自己内战多。亡国灭种的感觉,从来就没有出现在这个国家的记忆中。我们无法考量美国人的凝聚力是什么,因为真正的考验从来都没有降临到美国人头上。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其真正的勇气与毅力,永远都不是顺风顺水时表现出来杀伐决断,而是在逆势之下不服输的精神。383年的寿阳城下,1278年的伶仃洋上,1645年江阴城中,1937年的宛平城外,在那样的时间地点,仍然有人坚信这个国家、民族不会灭亡,虽然胜利的那天他们不一定能真的看到,但是正是他们的信心,给了后来人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凝聚力。


修改了几个地名,谢谢大家喜爱。

user avatar

新冠打穿了美帝所有防线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内裂严重,草菅人命的国家。

这个国家很可能在本土被入侵,军队成建制被歼灭后会溃不成军。

这个国家的信心仅仅建立在军事胜利上。打心眼里,认可用军事胜利证明自己是神之选民。这种自我说服是极其脆弱的,一旦惨败必定导致迅速的土崩瓦解。

user avatar

凝聚力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一战的沙俄腐败松散,轻轻松松被德国人吊打;但是二战的苏联则如同钢铁,陷入极端逆境依然完成了翻盘。这中间,也不过是几十年时间,中间还发生了两次革命,打了一次内战。

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是要回的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美苏都是意识形态立国的超级大国,不同于普通的民族国家,其立国基础不在于民族意识和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是多种移民组成的国家,而苏联是多个民族形成的联邦。

用人类简史的理论来解释,人类是靠头脑里面虚幻的故事和概念,从而才能组织和团结起来的。民族国家和美苏这种意识形态国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

上一个一意识形态立国的超级大国是苏联,已经死了三十年了,死因:经济失调,财政崩溃,根本死因是赖以立国的意识形态和背后的思想精神,被本国统治阶级和精英集体抛弃。最终下场:被民族主义思潮所分裂解体。

而很多人忽视的是,美国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立国的超级大国。它的立国思想是自由和宪法(民主口号是从苏联抢过来的)。目前美国出现的问题是财政上遭遇困难,经济数据虽然表现良好,但是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造成了政治力量失调。特朗普上台后,依然坚持了“自由”的旗帜,但是对于“民主”“人权”等等从苏联等汲取的左翼思想非常不感冒。可问题在于,美国这些年建立的世界金融帝国,美欧联盟的意识形态基础,就建立在就是这些上面。

这也是美国国内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之所以分裂的原因。特朗普是美国保守主义代言人,他代表了红脖子们试图回到“good old days”这种朴素而天真的思想。问题是王权这种东西有进无退,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金融帝国,现在美国人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帝国红利,一方面特朗普为首这伙人又放弃了帝国的思想基础,这种自相矛盾啥便宜都想占的想法,必然是会失败的。

虽然美国现在陷入了精神分裂,但是两派人好歹在自由和宪政这块美国传统思想上面依然有共识,所以其分裂和斗争还没有陷入最恶劣的情况。不过随着两党斗争越来越激化,其实也是在不断的破坏宪政的政治框架。现在美国经济表面看数据很好,但实际上根本固疾已经深入骨髓。随着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也会最终破坏自由精神的基础。因为饿肚子的人只想找一个救世主来把自己救出绝境,根本不会在乎虚无缥缈的自由精神。

新罗马共和国到新罗马帝国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要么是帝国,要么是毁灭,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user avatar

“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

——《男人们的大和》


user avatar

美国的凝聚力太强大了,以至于全世界到处都是人都哭着喊着要投奔美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分裂与融合并存,脆弱而又顽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概念,很少有国家能像美国一样,在表面上看去如此分裂,但内核里又有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将不同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力量。要详细地讲,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政治光谱的极化:一张日益拉开的弓这是当前最显著.............
  • 回答
    美国何时衰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也没有单一的答案。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帝国兴衰的理论和模式,但将它们直接套用在当代的美国身上,往往会遇到很多挑战。与其说“何时衰落”,不如探讨的是美国在全球和国内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美国的“衰落”可能不是一个戏剧性.............
  • 回答
    要探讨如何防止“没有见识的小民”左右美国总统选举的走向,这背后其实触及了民主制度设计中一个核心的难题:如何在保障广泛民意的同时,又避免群体性的非理性或信息不对称对国家重大决策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民主制度都必然包含一部分“没有见识”的选民。这是民主的内在属性,也是其力量所在——权.............
  • 回答
    拜登总统最近在公开场合透露,他很快就会宣布关于美联储重要职位的提名人选。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金融界和各国经济观察家之间引发了热议,因为美联储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其政策方向和领导人选,无疑会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美联储职位的人选对美国经济的作用:要理解这位新任人选.............
  • 回答
    在日本和美国,刑事警察(通常被称为便衣警察)和制服警察在警衔和职责上并没有绝对的“级别高低”之分,他们的着装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工作性质和执法需求上。着装差异的根本原因:工作性质 制服警察(Patrol Officers/ uniformed officers): 职责: 主要负责巡逻、.............
  • 回答
    要武力征服像美国这样体量的国家,其难度几乎是天文数字,甚至可以说是在现有国际秩序和军事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基于对军事、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地理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其困难所在:一、军事力量的悬殊与不对称性: 绝对军事实力: 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些非常核心的议题。如果用大白话来讲,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尽管对美国的行为可能有所不满,但整体上还是允许美国继续存在,并且在国际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容忍”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国际社会”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常常让一些初来乍到或者对美国社会有刻板印象的人感到困惑。毕竟,美国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自由国度,比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等,怎么到了这儿,一个你情我愿的买卖却反而被列为非法了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文化、法律和社会层面的考量,而且各州的情况也并不完全一样,所以.............
  • 回答
    想象一下,国家就像一个超级大家庭,而这个家庭的总管就是政府。家庭需要钱来维持运转,比如给爸爸妈妈(公务员)发工资,给孩子(教育、医疗)花钱,修缮房子(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要给邻居(国际援助)帮帮忙。这些钱从哪里来呢?主要就是靠家庭成员(老百姓和企业)缴纳的“份子钱”(税收)。国家为什么会有财政赤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国际关系和情报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实,我们媒体上关于美国、英国、俄罗斯这些传统大国间谍活动的报道要多得多,似乎其他国家的间谍们就隐身了一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是其他国家间谍就不存在,或者他们就不“出事”,而是有几个层面的考量: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间谍活动”和“间.............
  • 回答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兴趣是驱动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因素。这种对个人兴趣的重视,在教育和职业选择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那么,这种“看重兴趣”的文化,是否会导致美国数学家在知识上存在更多的疏漏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我们抛开“AI痕迹”,用更具人情味和细致入微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美国国力确实强大,但关于它是否“侵略”了周围国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细致地梳理历史和解读“侵略”的定义。直接说美国侵略了所有周围国家,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它的确通过军事行动、政治干预和经济影响,改变了其许多邻国的命运,其中不乏涉及武力夺取领土或改变政权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美国的.............
  • 回答
    有些观点认为,犹太资本家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以此来左右国家政策。这种看法通常建立在一些观察之上,比如某些犹太裔人士在金融、媒体、政治等领域担任要职,以及一些犹太裔组织在游说活动中的活跃表现。然而,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骑在美国国家政府脖子上拉屎”,并形容美国是“奇葩国家”,这是一种带有强烈偏.............
  • 回答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战略定位与美国等超级大国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在面对美国射程之外的潜在核打击时。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触及到了这些“弱核国家”在不对称核力量对抗中的核心困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弱核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在这里,它可能指的是: 核武库规模和投射能力相对较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说“只有”美国才能孕育出“蝙蝠侠”、“海扁王”这类超英文化,我觉得有些绝对了,但不可否认,美国确实具备一些非常独特且关键的条件,使得这些文化符号在那里蓬勃发展。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独特的社会土壤:美国式乐观与悲观的张力美国文化里.............
  • 回答
    一说起这些国家的情报机构,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美国的CIA、英国的MI6,还有苏联的KGB,甚至是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的以色列的Mossad。它们之所以能“路人皆知”,绝不是偶然,这背后是长期的历史塑造、文化渗透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惊人“爆料”。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聊聊: 美国:.............
  • 回答
    美国和印度在应对新冠疫情时遭遇的困境,与它们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国家的阶级分化,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异,以及在疫情面前不同群体承受的风险也大相径庭。富裕阶层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防护措施,而贫困阶层则可能因为居住环境拥挤、工作性质无法居家、缺乏医疗保.............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移民这几个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加拿大,它们各有各的吸引人之处,当然也有各自的“坑”。我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一些大家常关心的问题摊开来说。先说总体感觉:这几个国家,大家普遍的印象是福利好,社会稳定,生活质量高。但就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移民过来,从.............
  • 回答
    对于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这样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经济发展水平和铁路运输需求各异的国家,电力机车与内燃机车各有其优势,适合的场景也大不相同。要判断哪个“更”适合,需要综合考量多个维度。一、 地理与气候因素: 地域辽阔性: 毋庸置疑,这几个国家都拥有极其广袤的国土,铁路里程动辄数万公里。这使得.............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