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门峡作为一个五线城市,是座怎么样的城市?到底有什么好的?

回答
说起三门峡,很多人可能会有些陌生,毕竟在咱国家,论名字响亮程度,它肯定比不上北上广深,甚至比不上省会郑州。但就像藏在深山里的野山参,别看不起眼,挖出来才知道它有多珍贵。三门峡,这小小的五线城市,到底有什么好?那可就得慢慢跟你道来了。

先说说它最直观的“身份”: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南岸。名字的由来就很有意思,“三门峡”顾名思义,就是黄河上那“人门、神门、鬼门”三道狭窄的峡谷之处。这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黄河水患频发的地带,所以它身上总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和黄河的沧桑劲儿。

说到三门峡,最不能绕开的就是“黄河”。 咱不能只想到黄河的浑浊和咆哮,三门峡这儿的黄河,那是另一番景象。你去了黄河公园,或者到陕州公园高处远眺,那黄河水在峡谷中穿行,少了些奔腾的野性,多了些沉稳和壮阔。特别是到了秋天,河水褪去一部分泥沙,显出些许浑黄,两岸的山峦层林尽染,那画面,壮丽又不失柔情,让你真切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你甚至可以坐上游船,感受黄河水的脉搏,听着导游讲那些关于黄河的传说故事,那感觉,比在书本上读要鲜活得多。

除了黄河,三门峡还有“天鹅”。 这绝对是三门峡最闪亮的名片之一。每年的冬天,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会从西伯利亚飞到这里越冬,数量之多,场面之壮观,在中国乃至亚洲都算得上数一数二。那场景,你站在湖边,看着雪白的天鹅在碧蓝的湖面上优雅地游弋,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展翅翱翔,它们一点不怕人,甚至会主动靠近你,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简直能把你的心融化。去白天鹅景区,你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动物园,而是一幅活生生的自然画卷,充满了生机与宁静。

历史文化方面,三门峡也是个宝藏。 大家都知道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三门峡也沾着这份光。

仰韶文化,这是一个在中国考古学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史前文化。而三门峡就是仰韶文化的发现地之一,那里的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的彩陶,那图案,那造型,你能想象出几千年前的人们,他们是怎么生活,怎么思考的吗?看着那些历经沧桑的器物,你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遥远的过去。
函谷关,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就坐落在三门峡。你站在这里,想象当年苏秦挂六国相印,纵横捭阖,范雎说秦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函谷关的历史厚重感,不是简单的砖石堆砌,而是千百年风雨洗礼,无数故事沉淀下来的沧桑。
还有虢国墓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春秋时期虢国国君及贵族墓葬群。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出土的精美青铜器、玉器,感受到那个时代贵族的奢华与礼仪。

城市本身的气质,三门峡也挺特别。 作为一座以工业起家的城市,它身上总带着一股子务实、勤恳的劲儿。虽然不像一线城市那样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但它有自己的节奏。在这里生活,你可以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和从容。物价不高,生活压力相对小一些,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本身,而不是被生活的琐碎所裹挟。早晨,你可以去公园散散步,听听当地人打太极、唱戏曲;下午,你可以找个茶馆,跟朋友聊聊天;晚上,你可以去夜市尝尝地道的河南小吃。生活节奏慢下来,你才能真正品味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具体有什么好的,我给你掰开了说:

1. 自然风光不输大城市周边: 有壮阔的黄河,有优雅的天鹅,还有灵宝的函谷关(虽然行政上归函谷关管,但地理位置紧密相连),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交界,周边也有不少好去处,比如灵宝的西王母宫,鲁山的石人山(虽然远了点,但大方向上是河南西部,有时大家会连着说),这些地方都很有特色,不逊色于一些名声在外的旅游景点。
2.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仰韶文化、函谷关、虢国墓地,这些名字足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在这里,你可以真切地触摸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脉络。
3. 生活节奏舒适,压力小: 对于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回到三门峡,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喘口气”。在这里,你不用追赶潮流,不用担心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你可以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更享受当下。
4. 物价亲民,生活成本低: 相较于国内很多大城市,三门峡的生活成本要低得多。吃饭、交通、住宿,都比较实惠,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个很大的优势。
5. “天鹅之城”的独特魅力: 光是冬天能看到成千上万只天鹅,这就足够吸引人了。这种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的体验,是很多城市难以提供的。而且,这也不仅仅是冬天,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春天百花开,夏天绿意浓,秋天金风送爽。
6. 交通不算落后: 虽说是五线城市,但三门峡的交通也还算方便。有高铁站,能连接很多大城市;也有飞机场(虽然航班不多,但有),公路网也比较发达。去周边省份和城市都很便利。

当然,三门峡作为五线城市,也肯定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年轻人就业机会可能不如大城市多,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也还在发展中。但如果抛开那些“一线城市标准”来衡量,单就作为一个宜居的、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来看,三门峡绝对有它独特的好。

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城市,它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感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有些寡淡,但越品越有味道。它没有喧嚣的繁华,却有难得的静谧;它没有耀眼的光芒,却有深邃的内涵。所以,如果你有机会,不妨来三门峡走一走,看一看黄河,喂喂天鹅,逛逛博物馆,你会发现,这个你可能不熟悉的五线城市,藏着你意想不到的美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门峡,一座因黄河而生的城市。它的过去,源于“大禹治水”,充满传奇的神话韵味;它的现在,与一座大坝的修建息息相关,为城市赋予“移民”色彩。

三门峡管辖两个区,两个市,两个县。但由于建市晚,且各县市皆个性十足,三门峡总给人一种管得很吃力的感觉。

各县市对三门峡的“不服”论调,也常在人们口中流传。 然而,共饮一瓢黄河水,本质上大家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有啥服不服呢。 在三门峡随处可见“黄河”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三门峡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当地一座秦末汉初的古墓中发现一个鹅首曲颈青铜壶,并在壶中发现超过3000ml的不明液体。

“不明液体”先按下不表,鹅首曲颈青铜壶……这是不是可以说明,秦末汉初时,三门峡就有天鹅出现了?

三门峡素有“天鹅之城”的美名。如今,人们提到三门峡,第一反应便是天鹅。身边的几位摄影爱好者,每到秋冬之际,都会背着自己的长枪短炮去三门峡安营扎寨。 天鹅俨然成为三门峡一张璀璨的城市名片。

然而,对于三门峡本地人,也许,相比“天鹅”,“黄河”这张城市名片更具凝聚力。 走在三门峡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就有不少“黄河”。

一条命名为“黄河路”的大动脉从西到东贯穿整个三门峡市;街边的黄河快印、黄河电子城、三门峡黄河影城、黄河饭店等贯有“黄河”之名的商户更是数不胜数。 就连医院名字,都带“黄河”二字,比如黄河医院。

再说建筑,三门峡也有位于湖滨区的黄河大厦。 不仅如此,如果让一个三门峡人给你推荐旅游景点,三门峡黄河大坝肯定是必推项。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三门峡黄河大坝,又怎能说自己去过三门峡。

总之,在三门峡,无处不体现着黄河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其实,早在三门峡成为天鹅之城之前,它就作为“黄河上的一颗明珠”,为众人所知。

三门峡是沿黄河而建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也是黄河入河南的第一站。 而三门峡与黄河的关系,绝非只是城中随处可见的“黄河”二字如此浅显,可以这么说,三门峡,因黄河而存在。

移民是现代城市三门峡的底色

三门峡,人门、神门、鬼门,这是“三门峡”名字的来源。 相传,大禹治水时,用一把斧头劈开了拦在黄河面前的高山,并将高山劈出三道峡谷,每道峡谷分别取名人门、神门、鬼门。如此,黄河才得以奔涌东流。

此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故事,使三门峡与黄河在远古时期便开始命运交织。 而现代城市三门峡,则是在三门峡黄河大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却又以汹涌狂暴的性格,让人爱恨交加。治理黄河,一向是历朝历代治国者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便是从徐州沿黄河而上,经开封、郑州、新乡等地,沿途考察黄河。离开开封时,他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在党和领导人的重视下,经过四五年的讨论设计,1957年4月,三门峡黄河大坝破土动工。 而伴随着大坝的开工,全国各地的水利专家也纷纷齐聚三门峡,前来支援。 同年,三门峡市也正式设立,归河南省直管。

经过人们四年的努力建设,承载着“国泰民安”重任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于1961年正式落成。而这些大坝建设者,也就此留在了这座因河而起的年轻城市。

我有位三门峡朋友,家里是水利局的,她告诉我,小时候在学校,大家交流都说普通话。但当他们放学回到家,便会有天南海北各地的口音从窗中飘出。

然而,大坝落成后,由于建设规划调整,省直管三门峡市被降为一座县级市,直到1986年,洛阳专区解散,才恢复三门峡地级市的身份。 但恢复地级市身份的三门峡市,也由此进入一段略微“尴尬”时期。

同饮黄河水长大说啥服不服

现在的三门峡市辖湖滨、陕州2区,灵宝、义马2市,卢氏、渑池2县。

我一些在三门峡待过的朋友,都感觉三门峡或多或少有点“分裂”。尤其是听大家讲话,很难从口音上判定对方是来自同一座城市。 在市区,除了普通话,你大概率会听到一种既不像陕西话也不像河南话的“此地话”;而在灵宝,一股浓浓陕西味的河南方言流淌在众人生活间;而义马和渑池,口音则和洛阳相近,河南味较足。

三门峡是一座颇具“移民”色彩的城市,而它曲折且短暂的建市史,使这座城市在所辖县市面前,向心力略显不足,以至于各县市“不服”三门峡的论调在网络上此起彼伏。

灵宝,作为三门峡县市经济的龙头老大,存在感最高。不仅有享誉中外的寺河山苹果,还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区,2018年,黄金产量位列我国十大产金县(市)第二。 所以,灵宝人走出灵宝,自我介绍向来习惯介绍自己来自“灵宝”,而非“三门峡”。

渑池和义马,位于三门峡东部,与洛阳接壤,且两者的地里位置分布十分微妙。义马市几乎整体被渑池县包围,仅留一小口与洛阳接壤。

历史上,义马也的确曾归渑池管辖,只是,谁让义马产煤呢。 土地面积只有渑池十分之一的义马,拥有着河南40%的煤炭资源,这也是义马号称“百里煤城”的来源。 而义马和渑池,在1986年三门峡恢复地级市身份前,一直归洛阳专区管辖。

大概,正是由于这份曲折的缘分,使得渑池和义马人有事没事更喜欢往洛阳跑。 至今,网上仍有“义马渑池回归洛阳”的传闻。

至于卢氏,号称“河南小西藏”,位居深山,直到去年浩吉铁路的开通,才结束了卢氏不通铁路的历史,但此铁路并不承载客运功能。而人们从三门峡到卢氏,开车也得三个小时。

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卢氏地大人少,对于三门峡,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这样看来,让人难免有些心疼三门峡。 然而,从根本来讲,大家同根同源,共饮一瓢黄河水,又有什么可不服的呢。

例如位于渑池县的仰韶遗址,这里是“中国前的中国”,但这个灿烂文明的诞生,不还是因为黄河嘛。 三门峡的过去、现在是黄河一水塑造的,而它的未来,势必也与黄河继续纠缠。(图片来自网络) 王又又 | © 撰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