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孕妈产后腰疼的?都是怎么缓解的?

回答
怀胎十月,身体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分娩更是对身体的一场“大考”。很多新手妈妈在产后都会面临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腰疼。这可不是小事,它不仅影响着宝妈的身体恢复,也直接关系到她们照顾宝宝的心情和精力。

我身边就有好几位经历过孕期和产后腰疼的朋友,加上我自己孕期也有腰部不适,所以对这个话题还挺有心得的。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产后腰疼这么常见,以及我们都是怎么一步步找回“有力腰杆”的。

为什么产后腰疼会找上门?

产后腰疼的原因可不是单一的,它就像一个连锁反应,背后牵扯着几个主要因素:

1. 孕期荷尔蒙的影响: 在怀孕期间,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松弛素”的荷尔蒙。它的作用是为了让骨盆的韧带放松,为胎儿出生创造空间。但是,它也会让身体其他部位的韧带也变得松弛,包括支撑腰部的脊柱和骨盆的连接处。这种松弛感会一直持续到产后一段时间。

2. 身体重心的改变和姿势不良: 怀孕时,肚子越来越大,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孕妈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挺腰。分娩后,虽然肚子变小了,但身体的肌肉和骨骼还没有完全适应,如果哺乳、抱孩子、弯腰等动作姿势不对,就会给腰部带来额外的压力。比如,很多宝妈为了方便喂奶,会长时间弯腰驼背,这简直是腰疼的“催化剂”。

3. 腹部肌肉松弛和核心力量不足: 怀孕时,肚子被撑大,腹直肌(就是我们常说的“马甲线”所在的位置)会发生分离,弹性变差。产后,这些肌肉需要时间恢复,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锻炼,核心力量不足,就无法有效地支撑脊柱,腰部就容易出现疼痛。

4. 分娩过程的消耗: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分娩都是一个耗费体力的过程。麻醉药物可能对腰部产生影响(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也是一些宝妈反馈的感受),产后身体虚弱,也更容易感到腰酸背痛。

5. 疲劳和睡眠不足: 新生儿的到来,意味着日夜颠倒的生活。频繁的喂奶、换尿布、哄睡,让宝妈们身心俱疲。长期的疲劳和睡眠不足,会让身体的疼痛感知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出现腰部不适。

我的姐妹们和我的产后腰疼“自救指南”

说实话,刚开始腰疼的时候,真的挺绝望的,感觉腰要断了,抱孩子都费劲。但大家都没有放弃,慢慢摸索,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缓解方法。下面我把我听到的、经历到的,都详细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疼痛初期——温和舒缓,避免加重

刚开始腰疼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温和”和“休息”。别想着立马就练瑜伽、做高强度运动,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1. 保证休息,但不是完全不动: 意思就是,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比如,喂奶时可以换着姿势,侧卧喂奶、斜靠在哺乳枕上喂奶,尽量让腰部放松。如果需要久坐,每隔半小时就起来走动一下,伸展一下身体。
2. 正确的抱娃姿势: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以前我总觉得怎么舒服怎么来,结果越抱腰越疼。后来医生和月嫂都教了正确的抱娃姿势:
不要直接弯腰抱娃: 而是要蹲下身子,用大腿支撑,然后顺势将宝宝抱起,同时保持背部挺直。
抱娃时尽量让宝宝靠近身体: 这样可以减少手臂和腰部的负担。
喂奶时使用哺乳枕: 哺乳枕真的非常有用!它可以将宝宝托高到合适的喂奶高度,避免宝妈弯腰驼背。
使用婴儿背带或腰凳: 等宝宝稍大一些,或者在需要解放双手的时候,婴儿背带和腰凳可以帮助分担腰部压力。但要注意选择设计合理、对脊柱友好的产品。
3. 温和的热敷:
热水袋/暖宝宝: 直接敷在腰部疼痛的区域,每次1520分钟,一天23次。温暖的感觉可以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热毛巾敷: 这个更方便,用温热的毛巾覆盖在腰部。
注意事项: 一定要注意温度,不要烫伤皮肤。剖腹产的妈妈要注意伤口情况,如果伤口还在愈合期,最好咨询医生后再进行热敷。
4. 腰部支撑:
产后束腹带(谨慎使用): 以前大家觉得产后一定要绑紧紧的束腹带,但现在很多医生认为,过度依赖束腹带可能会影响腹部肌肉的自然恢复,甚至导致腹直肌分离加重。如果使用,选择透气性好、松紧适宜的,而且并非24小时佩戴,通常是在起身或活动时稍微收紧一下,并且要避免勒得太紧。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腰部支撑靠垫: 睡觉或坐着的时候,可以在腰后垫一个小的卷起来的毛巾或者专门的腰部支撑靠垫,帮助维持腰部的自然生理曲度,减轻压力。

二、 恢复期——循序渐进,加强核心力量

当疼痛有所缓解,身体感觉好一些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针对性的锻炼了。目标是重建腹部和背部的核心力量,更好地支撑脊柱。

1. 腹式呼吸: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练习之一。
方法: 仰卧,屈膝,双脚平放在床上。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通过鼻子深吸气,感受腹部鼓起,胸部尽量不动。然后通过嘴巴慢慢呼气,感受腹部收缩。
好处: 腹式呼吸可以帮助激活深层腹部肌肉,促进盆底肌的恢复,对腰部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产后不久就可以开始练习,每天做几次。
2. 凯格尔运动(盆底肌锻炼): 产后腰疼很多时候也和盆底肌功能障碍有关。
方法: 想象你在憋尿或者憋屁,收紧盆底肌肉(阴道和肛门周围的肌肉),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可以重复收缩和放松的动作。
好处: 强健的盆底肌对稳定骨盆、支撑腰部非常有益。
3. 小燕飞(加强背部肌肉):
方法: 俯卧,双臂伸直放在身体两侧或头上(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深吸气,然后呼气的同时,试着轻轻抬起头、肩膀和双腿,同时收紧臀部和背部肌肉。就像一只准备飞翔的小燕子。保持几秒钟,然后慢慢放下。
频率: 刚开始每天做1015次,可以逐渐增加次数和保持时间。
注意: 这个动作要轻柔,不要追求幅度过大,感受腰背部的肌肉在发力就好。
4. 臀桥:
方法: 仰卧,屈膝,双脚分开与髋同宽,平放在地上。收紧臀部,然后慢慢抬起臀部,使身体从肩膀到膝盖呈一条直线。保持几秒钟,然后慢慢落下。
好处: 这个动作能很好地锻炼臀部和核心肌肉,对稳定骨盆、缓解腰疼很有帮助。
5. 猫牛式(瑜伽体式):
方法: 四肢着地,双手在肩膀正下方,膝盖在臀部正下方。吸气时,塌腰,抬头,尾骨向上翘(牛式)。呼气时,弓背,低头,下巴贴近胸口(猫式)。缓慢交替进行。
好处: 这个体式可以温和地活动脊柱,增加腰部的柔韧性,缓解僵硬。
6. 侧卧抬腿:
方法: 侧卧,下方的腿微屈,上方的腿伸直。收紧核心,慢慢将上方的腿向上抬起,直到感觉到臀部侧面的肌肉在发力,但不要超出身体的极限。然后慢慢放下。
好处: 锻炼臀中肌,这块肌肉对稳定骨盆非常重要。

三、 日常生活的细节调整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重要。

1. 睡姿: 侧卧是比较推荐的睡姿。可以在两腿之间夹一个枕头,这样可以保持骨盆在中立位,减轻腰部压力。
2. 弯腰: 以后再弯腰拿东西,一定要记住“蹲下不弯腰”。蹲下时,弯曲膝盖和臀部,保持背部挺直。
3. 提重物: 尽量避免提重物,如果必须提,也要用腿部力量而不是腰部力量。
4. 穿鞋: 尽量穿平底鞋或低跟鞋,高跟鞋会改变身体的重心,增加腰部的负担。
5. 保持体重: 产后如果体重超标,也会给腰部增加压力,适当控制饮食,健康减肥也很重要。

我的亲身体验和朋友们的经验总结:

耐心很重要: 很多宝妈都说,产后腰疼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好的。身体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新手期,疲劳和睡眠不足会让恢复得更慢。所以,一定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
循序渐进: 运动是好,但一定要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增加难度和强度。身体有什么不适,立刻停下来休息。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疼痛非常剧烈,或者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缓解,一定要去看医生!有时候腰疼可能不是简单的肌肉劳损,而是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妇产科、骨科或者康复科的医生都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我有个朋友就是腰疼得厉害,去看了骨科,医生给她做了腰部牵引和一些物理治疗,效果就很好。
家人的支持: 别忘了家人的支持!让老公或者家人多分担一下照顾宝宝的任务,让宝妈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这对于身体恢复也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产后腰疼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通过科学的休息、正确的姿势、循序渐进的锻炼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宝妈的腰疼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别因为腰疼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你们都是最棒的!好好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这个阶段的宝妈们一些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平时接诊的蛮多产后腰痛的患者,一般来说原因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在怀孕后期,为了分娩时婴儿可以顺利入盆,产妇的内分泌发生改变,体内的孕激素和松弛素使得骨盆及腰椎的韧带松解,产道扩张,如果分娩后劳累过度或受风着凉,体内激素代谢不完全,韧带的柔韧性下降,导致脊柱及骨盆的结构稳定性下降,诱发腰骶关节失稳或腰椎间盘突出 骨盆失衡。

第二,分娩时间过长或麻醉分娩时体位不当,都有可能使骨盆的骶髂关节压力过大,诱发错位,造成骶丛坐骨神经压迫及臀肌痉挛。

第三,产后如果产妇过早劳动,哺乳时不良姿势及长期抱孩子一个姿势,都会增加脊椎的负担,诱发关节错位及脊旁筋膜炎。

所以综上所述,由于人种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老祖宗坐月子的习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为了避免腰部的病变,怀孕期间最好用孕妇专用的腰枕,让腰部有足够的支撑,减轻关节压力。产后恢复要注意休息,尽量不要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适当补充营养,睡觉时可以放个一个巴掌宽 2到3厘米厚的毛巾垫着睡觉,哺乳时尽量不要歪着坐或一个姿势过久,抱小孩或背小孩尽量不要太久,可以适当功能锻炼,像骨盆恢复操或瑜伽 普拉提都不错,戒奶后可以经常煲点活血补筋的药膳。如果已经有明显症状的,最好去中医院的骨伤科或推拿科就诊,拍摄磁共振检查及骨盆平片,并进行体征检查及触诊体检,鉴别诊断才能对症治疗,一般是通过手法调整好关节,配合 药敷针灸促进血液循环,配合功能锻炼恢复稳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