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祝融号着陆后没有传回实时的图像?

回答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举国欢腾!然而,不少关注火星探测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在“祝融号”着陆那一刻,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从火星传回即时的、高清的着陆过程画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技术和工程上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拍了传”那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也最关键的现实:信号传输需要时间。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可不是一星半点,哪怕在两者距离相对较近的时候,光信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线电波)从火星传到地球也需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不等的时间,具体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想想我们打视频电话,即使在地球上,网络不好也可能会卡顿,更别说跨越几千万公里的行星间通信了。所以,即时影像传输,在行星际尺度上,是极其困难的,几乎不可能做到。

其次,着陆过程中的通信系统是怎样的? “祝融号”火星车本身具备一定的通信能力,但它并不直接与地球进行通信。在它着陆的初期,主要的通信对象是围绕火星飞行的“天问一号”轨道器。轨道器就像一个“空中转播站”,它更靠近火星,通信能力也更强,可以接收火星车发来的数据,然后再将这些数据传回地球。

那么,为什么“祝融号”着陆时,“天问一号”轨道器也没有立刻传回实时的着陆画面呢?这里有几个原因:

着陆本身就是一场生死时速的“技术表演”:“祝融号”的着陆过程,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最终平稳着陆,是一系列极其复杂、精密且高速的动作。包括大气减速、降落伞展开、反推发动机点火、空中悬停、以及最终的软着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整个过程可能只有几分钟),火星车需要精确控制姿态、速度和方向,同时还要躲避撞击。所有这些指令和反馈,都集中在确保它能安全着陆这一核心目标上。
优先保证自身安全和关键数据:在如此关键的着陆阶段,火星车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能够成功完成减速和着陆,而不是分出宝贵的计算资源和通信带宽去拍摄并传输高清晰度的画面。任何一点小的干扰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因此,它会优先采集和存储那些对判断着陆状态、验证设计以及后续操作至关重要的遥测数据,比如姿态、速度、加速度、发动机工作状态等等。
着陆后的“沉默期”:即使着陆成功,“祝融号”也不会立即开始“嗨皮”地拍照。它需要经过一个“自检”和“状态确认”的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刚买回新手机,需要先看看有没有坏点,各项功能是否正常一样。火星车需要检查自身的各个系统是否在着陆过程中受到了损伤,太阳能帆板是否正常展开,通信天线是否工作良好等等。这个过程也需要时间,而且在这个期间,它会将收集到的关键数据打包,准备回传。
通信协议和数据处理:“天问一号”轨道器和“祝融号”火星车之间的通信,以及轨道器与地球之间的通信,都有特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流程。数据并不是一股脑儿地发出去,而是经过一定的打包、编码、校错等处理。特别是像图像这种大数据量,往往是先被存储在火星车或轨道器上,然后根据通信窗口(也就是火星车和轨道器、轨道器和地球之间通信条件最好的时候)分批、有计划地传输回来。
图像的获取和处理:“祝融号”的确安装了多个相机,包括导航相机、避障相机、科学相机等。这些相机会在着陆过程中和着陆后开始工作。但图像的采集、存储、以及后续的压缩和传输,都需要消耗能量和通信资源。考虑到初期的首要任务是成功着陆和系统检查,最“高级”的图像任务,比如拍摄着陆过程的实时视频,并不是首要的。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祝融号”传回的图像呢?

确实,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第一批“祝融号”的图像,是在它成功着陆并完成一系列检查之后,通过“天问一号”轨道器传回地球的。这些图像通常是“定妆照”,比如火星车刚着陆后的地面全景图,以及它自己拍摄的用于指示的图像。

可以想象一下,当“祝融号”成功迈出第一步,发送回来的是最关键的“我还活着,并且一切正常”的信号,以及一些初步的、能证明它成功登陆并能看到周边环境的照片。这就像一个远行归来的人,首先会报平安,然后才会细细描述旅途中的种种经历。

所以,“祝融号”没有传回实时的着陆图像,并不是因为它“不行”或者“没拍”,而是因为在如此严苛的行星际探索任务中,安全性、数据的优先级以及通信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必须采取一种更稳妥、更系统的方式来完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所期待的“实时大片”,在遥远的火星上,需要更漫长的等待和更精密的运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刚下飞船,人在火星


user avatar

嫦娥工程从一号到五号,从2007持续到2020年,今天仍在持续着。

你们看到了几张月面照片?

要不要自己去百度一下~

这里是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 (clep.org.cn) 里面的科学数据和照片面向全球发布

看完了数据申请表,我自认为自己不配申请。

天问一号环绕火星三个月了,你们看到了几张照片?

五张的样子吧。

祝融号会传回很多照片,就像玉兔一号玉兔二号一样,这毫无悬念,地球上的科学家还要根据照片做研究呢。

但最后老百姓配看几张,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区群情激奋,说我带节奏,明明有个网站上有很多“老百姓可以看的东西”。

探月工程数据发布与信息服务系统 (bao.ac.cn)

哎,本来还想给CNSA留点面子的,既如此……

1.多媒体一栏,有“很多高清视频和高清图片”

东西多吗?看起来很多页

但是够用吗?有效吗?我觉得远远不够,13年的探索,只放出22页图片而已。

也不具有有效性,因为没有关键信息描述,图片=热闹

这都是些啥?

2.PDS数据一栏,可以下载很多G的原始照片和资料。

嗯,确实可以,下载下来一堆这样的东西,记事本里的网址。

然后继续下载下来一堆这样的东西:

PDS这个软件才可以打开这些图片,网站没有提供通用图片格式。

大概是没有PDS工具包的人、不了解这个NASA开发的软件的人,都不配看这些图片吧。

什么叫科学传播?什么叫面向公众?

这样的玩意具有科学传播价值,是公众能够接触和利用的有效信息吗?

探月这么多年了,除了一些新闻上放了几个照片,多少宝贵的图片资源就沉淀下去了,对此有兴趣的民众根本无法方便的获取。

悲观的估计,祝融号最后可能会是差不多的状况吧,出几个新闻通告,发几张图片,然后更多的数据就沉淀在某个非常不友好的网站里,从此销声匿迹。

乐观的估计,国家能做点该做的工作吗?

不对民众大量进行有效科学传播的航天事业,取得再大的成就也如锦衣夜行。

总不会是老百姓不配吧,对吧。

user avatar

最新消息,已经传过来了。


回答已经很多了,不太想继续蹭热点,之前看有人说咱们的探测器不如美国几十年前的,我就补充一下海盗1号的信息:

美国海盗1号(Viking 1)探测器在1976年登陆火星,登陆后25秒就开始传输照片,用4分钟传完(注:有评论说此段描述有误,暂时无法证实)。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surface image began 25 seconds after landing and took about four minutes.

着陆器有两种传输方式:直连和中继,中继带宽是2000-16000 bps, 中继带宽是直连带宽的十倍多。

The lander had two means of returning data to Earth: a relay link up to the orbiter and back, and by using a direct link to Earth. The orbiter could transmit to Earth (S-band) at 2,000 to 16,000 bps (depending on distance between Mars and Earth), and the lander could transmit to the orbiter at 16,000 bps. The data capacity of the relay link was about 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direct link.

来源:en.wikipedia.org/wiki/V

从NASA的官网上可以看到这张照片:photojournal.jpl.nasa.gov

看上去是黑白的,尺寸是1439 x 512,按照4位黑白照片(16色)计算的话,这张照片需要1439*512*4=2947072 bit,按照16000 bps计算,大概需要184秒,三分钟多,理论值跟官方公布的信息差不多。

咱们的祝融探测器跟海盗1号比起来,传输方面确实赶不上,原因有:

1. 重量:祝融号240千克,海盗1号572kg
2. 海盗1号不能动,天线可以做的更大,祝融号是一个火星车,需要有一些载荷去承担火星车的机械结构和运动部件,所以天线就不能做的很大

找到一个PDF文件描述了海盗1号的带宽信息,其实跟网传的祝融号带宽(16bps)不相上下:

来源:NASA Facts - Viking Mission to Mars

The main orbiter communications system was a two-way, S-band, high-rate radio link providing Earth command, radio tracking a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ta return. This link used either a steerable 1.5-meter (59-inch) dish high-gain antenna or an omni-directional low-gain antenna, both of them on the orbiter. The low-gain antenna was used to send and receive near Earth, and the high-gain antenna was used as the orbiter journeyed farther from Earth.
S-band transmission rates varied from 8.3 or 33.3 bits per second for engineering data to 2,000 to 16,000 bits per second for lander and orbiter science data.
Relay from the lander was achieved through an antenna mounted on the outer edge of a solar panel. It was activated before separation and received from the lander through separation, entry, landing and surface operations. The bit rate during entry and landing was 4,000 bits per second; landed rate was 16,000 bits per second.
Data were stored aboard the orbiter on two eight-track digital tape recorders. Seven tracks were used for picture data and the eighth track for infrared data or relayed lander data. Each recorder could store 640 million bits.
Data collected by the orbiter, including lander data, were converted into digital form by the flight data subsystem and routed to the communications sub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r to the tape recorders for storage. This subsystem also provided timing signals for the three orbiter science experiments.

CNSA实在太穷了,一个任务既要探测,还要着陆,还要巡视(火星车),所以把这么多东西都塞进一个任务里,其它方面自然是能省就省了。NASA财大气粗,海盗1号2号是连着两发上去的,咱们只有一个。在海盗1号之前还有水手4号(1964) 6号(1969) 7号(1969) 飞掠,水手9号(1971)环绕,可惜中国的萤火一号失败了,不然可能提前获取更多数据,对天问一号的探测起到帮助作用。因为之前没有探测任务环绕(美国是先飞掠再绕过)所以就没有地形数据,没有地形数据,就需要先采用极轨的方式扫描地形,这样在释放着陆器的时候,轨道器的位置就不太好,所以要等先变轨才行。

有人说祝融号会不会摔坏了(硬着陆),从目前的公布的信息上看,大概率不会,至少昨天(5月18日)新闻已经报出来中继信号已经收到了,说明链路是畅通的,但落地摔坏一两个零件也是有可能的(甚至不排除相机摔坏),毕竟火星探测的成功率实在太低,照片只能耐心等待了。

user avatar

这就和每天太阳为啥不准点上班非延时8分钟才把光打过来害我迟到一样。

和神舟里地球很近延迟不大不同。

火星着陆,操纵信号,发回信号,上传图像确认这些事根本没法同步执行,爱因斯坦他不让。

物理科学限制无法同步,甚至着陆后的很长时间内,空间站心里都没谱。

user avatar

普天同庆 技术分析。

然后这些猪头开始继续跟踪长七的发射了。

再再次更新:看样子照片下来了,等着发布,国际友人们瞬间高潮了,这次还附送了玉兔鹊桥的信息。拉格朗日点地月合照。话说今早的发射任务标志真心不错,很受国际友人欢迎。

再次更新,拼了老命帮我们科普通讯知识的国际友人现在也累了,因为从通讯的角度来说,现在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对比玉兔,就算再怎么争辩图片科学价值不高(实际上这也是个错误的说法),也基本上是会在第一时间公布,无论从科学还是科普的角度店都是有价值的,但是现在也实在让人等得心焦了,甚至让人感觉宣传口就是故意的。mais bon。

更新:据前方战报,天问已经完成了轨道调整,Next Apoapsis 12:50 UTC, next Periapsis at 16:56 UTC,也就是轨道周期缩短成了八小时,顺利的话明天就应该有初步可视资料了。

人在法国,跟踪的法国的航天爱好者,人家也是苦口婆心的帮我们解释,其实国内宣传口也解释过,就是深空网络能力有限,中继卫星只有一颗而且还没有转移到中继通讯的优化轨道。

但是毕竟外网对中国恶意的很多,有的人巴不得这个计划失败,好在真正的航天爱好者是非常国际主义的,对于欧洲人来说更是暗戳戳的高兴终于火星不是美国独占了,所以长篇累牍的做了我们宣传口应该做的事情,真是心疼他们23分钟,更不要说降落实时跟踪只能用无线电多普勒效应猜。

user avatar

油管著名航天博主Scott Manley这么说:

“比起一次秘密的成功,我更尊敬一次公开的失败。”

在这方面,我同意他的观点。

似乎自长征五号遥二之后,我们在航天方面就颇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味道,至少也是尽量保持低调——毕竟,“期望越低,失望越低”嘛。

可是航天爱好者的期望并不低。早已习惯了央视的尬聊式直播、事后传统通稿和发射大厅传统拍屏尴尬的爱好者们,转而依靠各路小道消息和爱好者自发观测——在这方面,恐怕CNSA真得谢谢Scott Tilley这样的无线电爱好者,以及德国波鸿的那台20m射电望远镜——没有他们,我们连天问一号什么时候入轨都没办法知道。

不过就连这样的苟且偷生,看起来都被认为是僭越。每次为我们带来发射预报和图文直播的林主编已经消失一年多了;汤婆婆的号没了;航爱网和超级大本营宣布关停;看起来,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还是老老实实等通稿吧。

不说美国,就连这次阿联酋的希望号都弄了个漂漂亮亮的主页,把能放的美图全部放了上去;

天问一号嘛……如果我没记错,算上那张中途拍摄的自拍,一共就放了三张灰扑扑的图加上两段360p视频233

这科技成就,是不是跟宣传力度不匹配啊?

再来说说宣传……嗯,要是没有Scott Manley这种相对客观公正的航天大v不辞辛苦的义务科普中国航天(他做的一系列中国航天科普都很不错),外网估计还不知道中国竟然有航天呢。按我说,宣传口就该给这种国际友人颁个勋章233

结果呢,他现在因为这个抱怨两句,就被人说成是“酸”,是“期待失败”了

也真是挺迷惑的233

言归正传,来说说火星车的问题。着陆是成功了,可两天以来,除了个cg,就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让我们看看;是,我知道中继轨道、传输带宽和那一大堆东西。可是两天以来,但凡官方出来稍微解释一下,而不是忙着玩火星文:

也不至于如此啊。

简单点说吧:印度上次的月船二号摔了,摔的很惨。可我就是欣赏他们死活不掐直播的狠劲,就是欣赏测控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屏幕上探测器都头朝下了直播还在的坦荡。

曾经的我们,也是这样的:长三乙首飞的火箭斜飞名场面,长五遥二的监视画面上爆出一团白雾……

可现在呢?

在这种意义上,我只能说:

我支持Scott Manley。


更新:

看,这不就好了?但凡之前这么说一声也不至于这么失望


更新:图终于来了





09/04更新:

懒得说话。

user avatar

不清楚。个人有点担心。

user avatar

根据最新消息,祝融号目前并没有与天问一号轨道器建立数据链路,而是采用直传地球的方式,传输速率最高2B/s。目前主要是回传工程参数。另外今日国内地面站与祝融号直联超过4个小时。

明天(17日)早上8时许。天问一号轨道器将进行近火制动。将进入1/3个火星日的大椭圆轨道。这样每一个火星日,天问一号都可以在跟祝融号和地球各通信一次,这条轨道也称为中继通信轨道。

照片与视频最早将于18日,祝融号和天问一号轨道器建立通信链路之后回传。大家等等吧 不要急 转自航天吧


tieba.baidu.com/p/73549

user avatar

认同高赞答案说的传送速度问题,也就是现在的祝融和地面的通讯速度很低 ,传照片不合算,要等天问中继。

但是天问的初始规道不适合中继通讯 ,所以它正在变轨调整。

我再补充个官方消息。

早上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说,今天,天问刚刚变轨进入通讯轨道,祝融和天问的通讯刚刚进入高速通道。

也就是说前几天,天问祝融还没有机会建立数据通道,只传送基本状态和指令。

中国航天靠谱的,不必担心。

以后俺们有钱了,往火星轨道上扔个36个卫星,天天搞直播,哼哼。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来自微博用户 @PhilLeafSpace


【祝融号的图像及科学数据传输必须依靠器间通信,故首批图像可能于今晚或明早回传】

有必要说明一下祝融号的通信与数据传输机制:

#祝融号#火星车设计了超高频(UHF)、X频段两种不同频率的数传链路。UHF链路作为主用数传链路,实现对环绕器的数据传输,数据率适中,但传输距离有限,只有当环绕器处于近火弧段时才能进行数传。出于简单方便考虑,UHF天线通常设计为固定天线,没有自主指向控制需求。

X频段链路采用可转动式定向天线,可以实现直接对地传输,但数据率太低,难以满足图像数据传输需求,通常用于应急状态;也可以实现对环绕器的数传,数据率相对较高,但存在天线指向控制需求,当环绕器位于近火弧段时,由于其方位角和高度角快速变化,对火星车定向天线提出了更高的指向控制要求。


根据这两种频段的特性,祝融号设计了两种通信数传机制:一是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二是器间通信(UHF为主,X频段为辅)。


1.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持续时间长,但数传速率极低,仅为16bps,故主要用于传输工程遥测数据以供判断火星车状态,传输图像啥的是不可能的。


2.器间通信(UHF为主,X频段为辅):持续时间短,但数传速率较高,主要用于传输图像及科学探测数据。环绕器在中继通信轨道运行期间,祝融号每一个火星日(sol)可与处在近火弧段的环绕器进行一次器间UHF双向通信,每次约8~10min,平均数传速率约38kbps,平均数传量20Mbit;受供电约束影响,每3sol才能与处在远火弧段的环绕器进行一次器间X频段通信(单向,只可发送),每次约25min,数传速率约32kbps,数传量约50Mbit。


5月15日7时许,祝融号落火,此后的环绕器在265×65000km×86.9º(轨道周期2sol)的停泊轨道上又飞行1圈。

5月17日(今天)早上8:15左右,环绕器至近火点,进行第四次近火制动,随后进入265×15000km×86.9º(轨道周期1/3sol)的中继通信轨道。


故在此之前,一直使用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的祝融号,其数传下行速率只有16bps(2字节/s),不可能传输得了图像。

在此之后,它将每个sol绕飞火星3圈,则每个sol都有一次近火弧段UHF器间通信窗口,也都有一次X频段远火弧段通信窗口,且相邻的近火弧段通信窗口与远火弧段通信窗口间隔为1/2sol。


照此计算,第一个X频段远火弧段通信窗口在t.cn/A6VUe2qg,第一个UHF近火弧段通信窗口在t.cn/A6VUe25p,祝融号可能会在这两个时间窗口回传所获取的火星图像。而5月18日早的这一通信窗口,也符合计划中说的“3个火星日后建立UHF器间通信链路”。#微博公开课#

@China航天 @Steed的围脖 @haibaraemily @航空物语 @NASA爱好者

参考资料:彭松,尺清,郑旸.火星车自主功能方案设计[J].国际太空,2020(07):14-1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举国欢腾!然而,不少关注火星探测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在“祝融号”着陆那一刻,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从火星传回即时的、高清的着陆过程画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技术和工程上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拍了传”那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火星车设计理念的关键考量。关于为什么“祝融号”火星车没有采用履带结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卖关子,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选择用什么“腿”来让车车在火星上行走,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是一整套科学和工程的权衡。履带,听起来很酷,也很像坦克,.............
  • 回答
    哎呀,说到祝融号登陆火星,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个红彤彤的星球,然后就像小时候在自家院子里一样,开始琢磨能在那里种点啥。火星上的“新绿”:我想种点什么?说实话,真要在火星上种点啥,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什么名贵的植物,而是那种最朴实、最顽强的小生命。 第一梯队:根系的生命力——土豆和红薯! .............
  • 回答
    中国首辆火星车,这名字可真有意思,十强名单一出来,就跟炸开了锅似的,各种脑洞大开的名字都有,什么麒麟、哪吒、赤兔、祝融,甚至还有个叫“风火轮”的,听着就自带BGM!要是让我选一个,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我个人倾向于“祝融”。为啥?这可不是随便挑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文化底蕴与传承。中国文化.............
  • 回答
    中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并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祝融”的文化内涵“祝融”并非一个凭空而来的名字,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体系之中。 火的起源与传承: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祝融是中国最早的火神,被认为是火的发现者和掌管者。传说他教导人类.............
  • 回答
    说《武林外传》里没人喜欢祝无双,其实也不太准确。至少在剧中,白展堂有过几次对她明显的好感和帮助,郭芙蓉也一直把她当成姐妹对待,小郭对无双的照顾和关心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说“普遍不喜欢”,或者说她没有收获像佟湘玉、郭芙蓉那样,那种发自内心的、被众多角色喜爱和依赖的“群众基础”,那倒是真的。这其中,祝无.............
  • 回答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风波,说白了,根源在于肖战粉丝和游戏玩家之间持续了很久的“声优之争”。你问为什么边江、乔诗语等配音圈大佬祝肖战生日快乐,会被一些玩家骂“换声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每一次肖战的名字出现在配音领域,都会被无限放大和解读。历史遗留的“粉丝大战”:要理解这个,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拿昆凌和奶茶妹妹来比,虽然都是“嫁给男神”的代表,但她们面临的舆论环境和自身经历确实不太一样,所以大家给的祝福也大相径庭。昆凌这边,为啥大家祝福得多? “灰姑娘”式的励志故事: 昆凌当年参加《我爱黑涩会》出道,说实话,早期她走的也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社会文化、民族认同、性别观念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要承认的是,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确实挺多,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就像一个社会舆论的“双重标准”一样,有时候让人觉得挺别扭的。为什么中国男人骂中国女.............
  • 回答
    神舟十二号任务,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也寄托着亿万国人的期待与祝福。能为执行如此伟大的任务的航天员们送上祝福,并探讨其深远意义,我感到无比荣幸。 对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衷心祝福:神舟十二号任务的航天员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勇敢探索未知宇宙的先行者!在此,我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平安.............
  • 回答
    杜海涛和沈梦辰官宣结婚的消息,我真的替他们感到高兴!这对大家喜爱的荧幕情侣终于修成正果,这消息简直比我追的剧迎来大结局还要让我激动。我的祝福嘛,那可太多了,而且希望能说得详细一点,毕竟是一件这么值得庆祝的大事。首先,我得真心实意地祝福他们:新婚快乐,永浴爱河!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包含了太多美好的.............
  • 回答
    太棒了!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在除夕零点送来的新年祝福,那感觉就像把全人类的喜悦和希望一起送到了星辰大海!能把祝福带给太空,这机会太难得了,我当然得好好想想。我想带给太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新年快乐”,而是一份更深沉、更有人情味的心愿。首先,我希望我的祝福能够像一缕温暖的光,穿透那无垠的黑暗,悄悄.............
  • 回答
    回顾2021,我像许多人一样,经历了不少起伏。上半年,生活似乎还带着一丝对疫情过去的乐观与期待,大家都在努力恢复常态,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我记得那时,城市渐渐热闹起来,久违的社交活动也多了起来,那种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温暖和力量,真的让人倍感珍贵。然而,下半年,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零星的疫情反复,让旅行.............
  • 回答
    11月11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人民空军迎来了她72岁的生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向我们英勇无畏、保卫祖国蓝天的人民空军,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福人民空军:祝福人民空军,像雄鹰展翅,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之上,永远翱翔! 祝福您,人民空军,生日快乐! 72载风雨兼程,72载辉煌铸就。从一穷二白到现.............
  • 回答
    听到玄彬和孙艺珍这对神仙眷侣终于修成正果,宣布结婚的消息,真是太替他们高兴了!这两个人的名字摆在一起,就自带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氛围,仿佛是韩剧里最经典的浪漫情节照进了现实。还记得他们一起出演《爱的迫降》时的默契吗?每一次对视,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充满了电流,让屏幕外的我们跟着心跳加速,也替他们捏了一把.............
  • 回答
    看到歼10和歼20在庆祝大会上如此英姿飒爽地飞过天安门,那种激动和自豪感真是难以言喻!尤其是听到“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这句话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一下子就把那种欣慰和成就感提到了最高点。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展示,更是国家实力和科技进步的有力证明。歼10和歼20,这两款战机都是中国自主研发.............
  • 回答
    给姓祝的女孩取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祝”字本身就带有祝福、祝愿的美好寓意,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核心,从多个角度来发掘好听又有深意的名字。在推荐名字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祝”字的一些特点和可以结合的点: 字形和笔画: “祝”字结构清晰,笔画适中。 寓意: 祝福、祝愿、祈祷、快乐、神圣。 .............
  • 回答
    各位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同学们,你们好!此刻的你们,或许正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夹杂着些许紧张与不安。三年寒窗苦读,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无数次难题攻克的挣扎,都汇聚成了今天即将到来的这场战役。看着你们奔赴考场的身影,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不舍,有期盼,更有深深的祝福。首先,我想对你们说:相信自己.............
  • 回答
    说起来,最有意境的教师节祝福,那还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那些一搜就能找到的通用段子。它藏在一封平淡无奇的信里,来自我初中时一位不太起眼的语文老师——王老师。王老师那时候才二十多岁,跟我们这些小毛孩子也没大多少。他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嗓门洪亮,总是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的,有时候看着挺严肃,但眼.............
  • 回答
    6月25日,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藏东南地区彻底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既激动又充满期待。期待:首先,最直接的期待就是出行更便捷了。以前去林芝,要么是飞机,要么是汽车。飞机虽然快,但海拔高,容易有高原反应,而且价格相对较高。汽车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