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祝融」,有哪些文化内涵?在中国航天史上意味着什么?

回答
中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并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祝融”的文化内涵

“祝融”并非一个凭空而来的名字,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体系之中。

火的起源与传承: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祝融是中国最早的火神,被认为是火的发现者和掌管者。传说他教导人类用火、取暖、烹饪,以及照明。火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一步,它带来了光明、温暖,驱散了黑暗和寒冷,使得人类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祝融的名字象征着智慧、光明、进步和文明的传承。
光明与希望的象征: 火,在很多文化中都与光明、希望、能量和生命力紧密相连。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着这辆火星车将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去往遥远的火星,如同火种一样,点亮探索未知宇宙的希望,带来新的文明曙光。
与古人智慧的连接: 选择一个源自古老神话的名字,也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致敬。它表明了中国航天事业在追求科技前沿的同时,也珍视并传承着民族自身的文化基因。这是一种将现代科技成就与古代智慧巧妙融合的体现,赋予了中国航天事业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积极进取的精神: 祝融作为火的化身,也象征着一种积极、热情、勇往直前的精神。火永不熄灭,不断燃烧,这恰恰是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写照。

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

“祝融”号火星车的命名,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深空探测的新纪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深空探测的里程碑: “祝融”号的成功着陆和巡视,是中国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第一辆成功在火星表面进行科学探测的火星车,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这一成就,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
实现“绕、着、巡”一体化探测: “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中国行星探测的“绕、着、巡”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祝融”号的巡视探测是整个任务的“重头戏”,它能够在地表移动,近距离观测火星地质、地貌、物质成分,甚至寻找是否存在生命迹象。这标志着中国掌握了火星表面移动探测的关键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展复杂深空探测任务的能力。
拓展人类对火星的认知: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科学探测任务,为人类了解火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携带的科学载荷,如火星表面成分分析仪、火星磁场探测仪等,将围绕火星的地质演化、物质成分、环境特征以及潜在的生命条件等重大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火星乃至太阳系演化的认识。
展现中国航天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火星车的研制、发射、入轨、降落到巡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中国航天人无数的智慧和心血。没有国外的技术支持,中国独立完成了包括一次性发射、行星际飞行、火星进入、下降和着陆、以及火星表面巡视等一系列世界级的航天工程挑战。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提升中国国际航天影响力: “祝融”号的成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在航天领域实力的一次重要机会。它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为未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将为全球太空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探索热情: “祝融”号的成功着陆和工作,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它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祝融”号火星车的命名,是对中国古老智慧的传承,也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颂扬。它在中国航天史上,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全新的阶段,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味着咱们老祝家终于站起来了!一笔写不出俩祝字儿,感谢国家,咱老祝家代表终于要走向火星了!


跨行星际家族,就问你行不行?


有这位看官就说了,祝融跟你祝家有个毛关系!那我管不着,彝族就有取汉姓为祝的,彝族拜火,就是从的祝融,谁敢担保祝姓没有从祝融的?再说了,祝姓来源有二,职业为姓封国为姓,职业是巫祝,这不得用火么。


所以我不管,我祝姓就是中国第一个跨行星际家族



正经说,中国航天现在逐步走向深空,火星探测计划有序展开,一方面有其他国家探索在前,另一方面有这些年技术进步积累在后,相信可以取得更新更全面的成果,这个不需要怀疑。


那些“停等民”的也该闭嘴了,美国搞深空探测就是仰望星空,中国搞深空探测就是“停等民”,双标也太厉害了。


深空探测一大作用就是对先进技术的实践验证,促进先进技术发展进步,美国阿波罗计划就催生出一大批军用民用技术。在这个技术进步明显停滞的年代,中国开始搞深空探测无疑具有极大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人类之光。


试问全世界还有几个国家有能力也有情怀继续进行大型航天计划


不要忘了,我们实际上每天都在使用着航天技术。


现在全世界还有能力继续进行大型航天工程的就只剩下两个半,中美俄而已。21世纪中叶之前恐怕都会维持现在这个局面,欧空局和日本、印度恐怕都无力进行类似于这种规模的工程,系统性宇宙探索开发恐成大国独享的领域。


以前我们畅想21世纪的时候恐怕没想到这一天。


人类技术进步脚步肉眼可见的在减缓,重要核心技术长期无法取得突破,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止步不前,带来的是全世界范围的“内卷”。中国还有很大的缓冲余地,毕竟人口基数与后发优势还有,靠着严密高效的组织还有能力多维持几年。


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了。发达国家既不能领导人类前进,又不愿意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分给穷国,第三世界只好在濒死边缘来回挣扎。可以预见,再没有新的技术进步和科技突破,剩下的只能是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加剧。

这是要死人的。


在这个时代还有人说什么“停等民”,这不是蠢,这是单纯的坏,是扼杀整个人类未来的坏。




中国火星车上路,同时过不了几天,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也即将上天,中国在人类危机重重的时候勇担大任,全面开启面向未来的全新航天工程,至少也是解决危机的一种尝试。


总比躺平好,对不对?


你不躺平,自然就有已经彻底躺平的人说三道四,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有人不愿意躺平的。躺平的归躺平的,他说什么其实无所谓,他都躺平了你还指望啥呢?


但是人类需要希望,没有希望,人类就不是咸鱼的问题,咸鱼之间又不会打仗,而人类会。


所以恭祝我老祝家最牛的这位一路顺风

user avatar

关于祝融,其实有很多说法。

一般认为,祝融是帝喾高辛氏时的火正,被后世尊为火神,也有以祝融为赤帝的说法。传说祝融是楚国的始祖。在上古的诸神中,祝融大多被认为是南方之神,至今,在南方的一些族群,例如彝族中还保留着崇拜祝融的传统。

不管怎么说,传说中的祝融总是和火相关,火神回火星,此乃自然之理。21世纪的探测器,通过这种方式和数千年的文化传统相连接,又寓意着探测太空的星星之火,可谓是一举两得。

那么祝融担任的火正,到底是什么官职呢?《左传》中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以此推测,火正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官之一,通过观测大火星的出没,来确定四季。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第一位火正祝融,擅长以熊熊烈火开垦荒地,因此被尊为火正(也许就是今天所说的刀耕火种)。

火正观测的大火星,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火星呢?非也。其实这颗大火星,今天一般称作心宿二,或者天蝎座α。心宿二是一颗年老的红超巨星,散发出红色的星光,是夏夜天空最醒目的亮星之一。炎炎夏日,黄昏之时,心宿二高挂南方,成为炎热的象征。古有七月流火的说法,这七月的流火,说的就是大火星,也就是心宿二。

顺带一提,用天上星辰确定四季,并不是中国古代的专利,古代埃及、巴比伦、伊朗都有类似的观象方法,这篇回答里有介绍。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把火星称作火星呢?

火星离地球的距离时远时近,从地球人的视角来看,火星运行规律不定,亮度时明时暗,非常令人困惑,又散发出红色的光芒,荧荧如火,因此称火星为荧惑。先秦时代,中国古籍中很少单独出现关于火星的记载,当时所说的大火,一般是指前面讲过的心宿二。

另一方面,《史记》中又记载:“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左传》则写到:“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可见,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将火星与象征炎热的心宿二联系在一起。2011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计划搭乘俄国火箭前往火星,不幸失败,这颗探测器的名字,就来源于火星的古称荧惑。

至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火星,则来源于古代的五行观念。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如此记载——

东方木,其帝太昊,其丞句芒,其神上为岁星。
西方金,其帝少昊,其丞蓐收,其神上为太白。
南方火,其帝炎帝,其丞朱明,其神上为荧惑。
北方水,其帝颛顼,其丞玄冥,其神上为辰星。
中央土,其帝黄帝,其丞后土,其神上为填星。

金木水火土,对应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赤红色的荧惑火星,早就和象征大火和南方的心宿二联系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火的代表。

火星的红色,来源于其表面覆盖的红色赤铁矿。古罗马的人们认为火星的红色象征血液,因此以战神马尔斯(Mars)来命名火星。古希腊人以战神阿瑞斯(Ἄρης),古代北欧人以战神提尔(Týr),印度人以愤怒之神曼加拉(Maṅgala)命名火星,都是基于相似的逻辑。阿拉伯人称火星为mirrīkh,其中蕴含着火的含义,受其影响,波斯语、乌尔都语、马来语、斯瓦西里语都用类似的名称称呼火星。

至于有什么意义?我们还是先等祝融回到火星吧……

最后,讲讲其他几颗行星名字的来源吧——

水星

古称晨星或辰星。水星离太阳最近,时刻相伴太阳左右,容易被淹没在太阳的光芒之下,只在晨昏可见,因此得名。古人认为水星的颜色是灰色,与五行中与黑色相关的水联系在一起,故名水星。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最短,运动最快,因此在古罗马,人们以众神使者,商业之神墨丘利(Mercury,即希腊的赫尔墨斯,Ἑρμῆς)来命名水星。

金星

古称太白、启明、长庚等。金星是地球可见的最亮的行星,因距离太阳较近,因此往往也只能在晨昏之时见到。出现在早晨,就叫启明星,在黄昏,就叫长庚星。金星明亮而银白,因此就和五行中的金联系在一起。

金星也许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行星。上古的人们往往把早晨和黄昏的金星,误认为是两颗星,不过早在苏美尔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这都是一颗星了。古巴比伦人称金星为Ninsi'anna,意为神圣之女,天空之光,将其和丰收女神伊什塔尔(Ishtar)联系在一起。

古希腊人没有两河流域天文学家的洞见。他们认为早晨和黄昏的金星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叫Φωσφόρος,另一个叫σπερος。后来,巴门尼德或者毕达哥拉斯发现这其实是一颗星,不过这种说法还是流传了下来。古罗马继承了希腊人的看法,把早晨的金星叫做路西法(Lucifer),把黄昏的金星叫做维斯珀(Vesper)。后来,人们又以爱与美之神维纳斯来命名这颗天上最亮的行星。

对于玛雅人来说,金星可以说是天空中最重要的一颗星。他们很早就精确测定了金星的运行周期,以此来调节几种历法,确定宗教活动的日期。

木星

古称岁星,是地球上长久可见的最亮的行星,也是中国古人首先注意到的行星。商周时代,人们就知道木星大约以12年的周期运转,并以此创立十二次的纪年法,以此来协调各国不同的纪年。早在公元之前,中国古人就精确测定了木星的运行周期。传统的十二地支、十二生肖,都和木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纪年的起点,人们以象征起始的东方木来命名木星。

罗马人以最重要的主神朱庇特(Jupier)来命名木星,古巴比伦人则以巴比伦的保护神兼主神马杜克(Marduk)为其命名,将其与黄道十二星宫联系在一起。古代北欧人认为木星象征着雷神索尔(Thor),而印度人则以德高望重的祭主仙人(Bṛhaspati)命名木星。

土星

古称镇星或填星。土星是五大行星中距离太阳和地球最远的一个,运转缓慢,看起来比较稳重。古人测得土星大约28年环绕天空一周,恰好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一年一个,因此得名。在五行之中,镇星与中央之帝黄帝对应,对应土,得名土星。

古希腊人以农业之神帕农(Φαίνων)或宙斯之父克洛诺斯(Κρόνος)命名土星,罗马人继承希腊人的命名方式,称其为Saturn,同样是手握镰刀的农业之神。

以上,便是五大行星名字的由来。

西方古代也有和五行对应五星相似的概念。他们以一周的七天对应日、月和五大行星。炼金术士则把七大天体和七种元素联系在一起。太阳代表黄金,月亮代表白银,金星代表铜,火星代表铁,木星代表锡,土星代表铅,水星则代表汞。

望远镜发明之后,西方天文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几颗行星。这些行星无法和五行或者七天相对应,不过人们还是沿用了希腊罗马人以众神命名星球的做法(最初的几颗小行星也是如此)。

天王星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首次观测到天王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他认为这是颗绕太阳运转的彗星。之后欧洲各国的天文学家反复计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确定其为行星。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波得最早计算出天王星的轨道,推荐以土星克洛诺斯之父,天神乌拉诺斯(Οὐρανός)来命名这颗行星。不过直到几十年后的19世纪中叶,人们才普遍接受了这一命名。

天王星是由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行星,打破了古人对太阳系的观念。对于这颗打破观念的星球,英国天文学家Masselyne曾提议以发现者赫歇尔的名字来命名。赫歇尔本人则认为,以众神命名行星,是上一时代的过时做法,不如将其献给当时统治英国的乔治三世(也是赫歇尔的赞助人),作为时代的见证。

*.其实天王星在地球上可以勉强用肉眼观测到,希腊化时代的天文学家喜帕恰斯也许就注意到了天王星,不过他并没有将其作为太阳系的一员看待。

海王星

天王星被发现之后,人们始终无法精确计算其运行轨道。为了解释这种误差,法国天文学家布瓦尔(Alexis Bouvard)假设在天王星外,存在一颗未知的大行星。之后,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Urbain Le Verrier)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分别计算出了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

勒维耶的计算结果,并未获得法国同僚的积极响应,倒是被时任英国皇家天文学家的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注意到了,艾里拜托James Challis寻找这颗行星,找了快一年,没找到。另一方面,勒维耶给德国天文学家加勒(Johann Gottfried Galle)写了封信,希望他能在自己计算的轨道附近寻找这颗未知行星。1846年,加勒不负众望,终于发现了海王星。

海王星的发现,是经典物理学的胜利,也是近代科学胜利的象征。但围绕着发现者的殊荣,英国和法国的学者们怀着民族主义和国家竞争的态度,反复争夺。最终,大家决定,不要打了,大家都该表扬。(但明明是德国人先看到的呢)

刚发现海王星时,人们一般以天外行星,或勒维耶的行星来称呼它。为了给其命名,加勒提出以罗马的两面神雅努斯(Janus)命名,而英国人Challis则提议以希腊的河海之神俄刻阿诺斯(Ὠκεανός)命名。勒维耶本人认为自己有权命名他的发现,不如就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不过遭到了法国以外人们的抵制。最后,俄国天文学家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von Struve)提议以海神尼普顿来命名这颗星球,最终,大家都认可了斯特鲁维的提议。

冥王星

冥王星如今已经被开除出大行星的星籍,不过在当初,它确实是以大行星的一员而被命名的。

发现了海王星之后,天文学家继续计算天王星的轨道,觉得单独一颗海王星,不足以解释计算上的误差,于是推测,在海王星之外,还有颗未知行星。围绕着这颗未知行星,欧美各国的天文学家反复计算,反复观测,过了几十年,还是没找到。

在这些追星者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洛威尔(Percival Lowell)。洛威尔原是个富商,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好,他建立了一个天文台,致力于寻找这颗未知行星。虽然洛威尔曾拍到过冥王星,但直到去世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发现。洛威尔死后,继任台长Vesto Slipher嘱咐时年23岁的Clyde Tombaugh进行搜索。Tombaugh用眨眼比较器,反复比对照片,找了一年,终于搜索到了冥王星。

Tombaugh的发现很快成为天文学家的爆炸新闻,上千个命名提议陆续飞来。洛威尔的遗孀康斯坦斯·洛厄尔先后提议以宙斯、或者丈夫Percival,或者自己的名字康斯坦斯来命名,均未被认可。最终,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在智慧之神密涅瓦(Menrva)、二代目主神克洛诺斯(Κρόνος)和冥界之神普鲁托(Pluto)之中进行投票,选择以冥界之神普鲁托命名这颗行星。

至于冥界之神的提议,其实是来自一个时年11岁的英国小女孩——Venetia Burney。她对古典神话很感兴趣,一看到发现新行星的新闻,就想到以冥王普鲁托来命名。因为冥界之神,深暗而难见,正如冥王星发现的艰难一般。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user avatar

其实我更希望叫“赤兔”,这样就跟登陆月球的“玉兔”成为体系,后面还要登陆土星就叫“土兔(tutu)”,登陆海王星就叫“海兔”,登陆半人马α星就叫“三体兔”……

在广漠的外星球上,小巧灵动的探测器确实像兔子

还符合我兔的图腾


我们跟美国机智号的无人机还有差距

但已是望其项背而不是望尘莫及

希望我们的59改能够早日登陆火星

user avatar

愿将来探索银河系的星舰能命名为“汉”。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user avatar

现在一提起祝融,我的第一反应是三国演义里的祝融夫人(笑)。

《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也就是说祝融实际上是个官名,由重黎当任,具体职责一开始是主持夏季工作,负责夏季祭祀,因此也被称为掌夏官,因为夏天是一年中光明最多的时节,所以执掌这一季节的官员被称为祝融,因为“融”是光明闪耀的意思,“祝”是祭祀的意思,又由于古人夏季祭祀时要使用火焰,所以掌夏官也被称为“火正”。

重黎是黄帝后裔高阳氏的玄孙,他在任时以火施教,为民造福(按照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有可能是他发现放火烧山开荒的效率比较高,而且战争之时以火攻敌,开拓时以火驱逐野生动物很有效,为当时的诸夏部落增加了不少生存空间),因此受到人民爱戴,当时诸夏部落的领袖高辛氏的喾为了褒奖他,给他的掌夏官头衔正式加上了“祝融”的尊号,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光明大祭司,于是他成为了初代祝融,他死后被埋葬在如今衡阳市南岳区的祝融峰,先秦古人感念他对诸夏的功绩,对他进行了神化,把他尊为火神,“火神祝融”一说,便由此而来。

这也是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一个地方,我们的神从未来自天上,而来自人间。

神话传说中祝融与共公的大战,很有可能是诸夏部落在与周边异族的战争中,重黎指挥诸夏先民战胜异族的过程,古人对这一战争进行了神话描绘,就演变成了火神祝融大战共公的故事。

后来又有许多其他人陆陆续续当任了掌夏官一职,并获得祝融这一尊号,累计有九个姓氏的人获得过,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牟九姓。

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屈原就是芈姓,他在自己的著作《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段话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的祖辈显赫,表示自己是初代祝融重黎的后人,有点类似于西方严肃奇观里的角色喜欢说自己是XX之子,比如魔戒里阿拉贡就自称阿拉松之子,战锤里帝国皇帝卡尔·弗兰兹也自称路易伯德之子。

按照《君道》记载,祝融这一职务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具有了掌管军务的职能,并且在尧当任诸夏部落的领袖时期被改称为司马“当尧之时契为司马,舜为司徒,禹为司空。”,由此成为了古代中华帝国的三公之一。

一个职务,既要负责祭祀,又要执掌军务,可以说是国家的主要栋梁了,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不要小看“祀”,祭祀在古代担负着社会共同体构建和组织动员的职能,它塑造了集体记忆,凝聚了社会共识,让人与人之间联合起来,实质上是原始社会的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就是靠着“祀”带来的共同体构建,我诸夏先民才能最大限度的把社会动员起来,执行一些必须要通过组织和动员才能进行的大型社会工程,比如治水,比如拓荒,比如筑城,比如战争。

这和西方文明把火星命名为战神(Mars),倒是颇有两分相得益彰之妙。

你有神,我也有神,谁还不是个神了咋的。

而且你的神是天定的,我们中国人只要为人民服务就能成神。

user avatar

从玉兔、嫦娥、天宫、天问、再到祝融,代表着中国航天神话宇宙的正式成型。


上古时代的火星,实际指的是心宿二。

它是人类所能看到的最著名的红超巨星之一,全天亮度排名第15位。与火星一起,是人类所能看到的最亮的两颗红色星体之一。每年端午前后最容易辨识:五月黄昏,正南方最高处、最亮的那一颗星。

《山海经》中的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从先秦两汉的各类古籍来看,祝融可以是三皇五帝之一,也可以是南方之神,南海之神。但以火神之名最为出名。

在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有可能最初有一个叫做祝融的氏族部落首领,用火带领部族走出了蛮荒野蛮的时代。祝融就成了火官的代名词,最开始需要火官专门保留火种,后来掌握燧石生火的诀窍之后,祝融逐渐成了祭祀之官。

中国古人首先留意到了红色的心宿二和后来的火星。

而火官一开始祭祀的火星是心宿二。

《国语》中出现了明显的官职“火正”,更确定了祝融祭祀之职。不过到了春秋时代,火星异名到了今天火星的身上。而心宿二被称为大火,也就是大火星。

《左传》中有大尧火正阏伯在商丘祀大火(心宿二)的记录。

而火星为荧惑,荧惑守心(火星侵入心宿)被认为是一种极其不好的天文现象(无论中西方文化都代表着战争和死亡)。《左传》便有关于荧惑守心的记录,后之乱世或改朝换代也多有荧惑守心的记录。

一些人在纠正“七月流火”的误解时,常常把流火解释成火星,但实际这里是大火星。也即,心宿二。

到了战国,阴阳五行的流行,五行开始对应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

火星的地位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逐渐抢走了心宿二的光环。

五行之火,火星、南方神、火神、朱雀、夏,祝融,成了联系十分紧密的文化符号。

虽然心宿二火星的身份逐渐褪去,但因为荧惑守心现象在历朝历代的影响,反而强化了它的帝王象征。

为什么我们要用神话人物,用在天文探索上来呢?

神话是人类最早期对自然的诠释,也是文化、艺术、科技的根源。欧洲三大蛮族人入侵罗马后,它们在文化上是自卑的,无比推崇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不仅推崇罗马文化,还把更早的古希腊文化推到了最高的殿堂。哪怕现在的美国人都想要“认祖归宗”罗马人。(求古罗马人心理阴影面积)

而古希腊从神话到艺术,对古罗马都有深刻的影响。哪怕中世纪晚期的文艺复兴,也受到古希腊神话的深刻影响,而文艺复兴又影响到了整个科技革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自己的神话,在鸦片战争之前,也有着至少4000的文化自信。

从诗词、绘画、通俗小说,神话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神话就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源头。

而中国神话与天文宇宙,有着最朴素的链接。

就像美国使用“阿波罗”作为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的名称一样,这体现了一个民族自身的身份和认同感。无论短短200多年的美国历史,还是2000多年的欧洲历史,哪怕是北欧神话体系在古希腊神话体系面前,都有着天然的自卑。

其实,神话从来没在高下之分。但文化却有自信与自卑之分。

如果是民国时期,国之重器取这样的名字,是不可想象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神话与天文的链接吧:

探日:夸父号、追日号、逐日号、金乌号、炎帝号、朱明号、羲和号、六龙号、汤谷号。

  • 拓展:天晷号、玄晖号、扶光号、东汜号。

探月:嫦娥号、玉兔号、玉蟾号、望舒号、广寒号。

拓展:玉羊号、玄烛号、婵娟号

探金:蓐收号、太白号、启明号、长庚号。

探木:句芒号、太岁号、摄提号、重华号、仓灵、仓龙、木精号、木郎号。

探水:共工号、玄冥号、辰勾号。

探土:后土号、地侯号。

……

其它:盘古、女娲、伏羲、黄帝、银河、天榆、赤霄、太一、帝俊、青龙、玄武、白虎、朱雀、精卫、比邻、天狼、北辰、紫薇、天罡、北斗、天鼓、牛郎、织女、天女、天媛、大辰、天策

……


古人之于宇宙有着朴素的理解,他们未能完成的那一部分,由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来完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并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祝融”的文化内涵“祝融”并非一个凭空而来的名字,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体系之中。 火的起源与传承: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祝融是中国最早的火神,被认为是火的发现者和掌管者。传说他教导人类.............
  • 回答
    中国首辆火星车,这名字可真有意思,十强名单一出来,就跟炸开了锅似的,各种脑洞大开的名字都有,什么麒麟、哪吒、赤兔、祝融,甚至还有个叫“风火轮”的,听着就自带BGM!要是让我选一个,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我个人倾向于“祝融”。为啥?这可不是随便挑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文化底蕴与传承。中国文化.............
  • 回答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携“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更是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这其中的重大意义,可以用“深远”二字来形容,它触及了科技、国家、人类文明的多个层面。一、科技实力的飞跃式证明,标志着中国跻身深空探测的顶尖行列首先,这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 回答
    2020年7月23日,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又一重要步伐。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工程,天问一号任务不仅代表了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飞跃,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未知宇宙的无限憧憬和探索精神。天问一号任务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天问一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因为它是中国独立自主实施的,也是中国首次能够一次性完成“绕、着、巡”三大任务的火星探测计划。这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天问一号”和“萤火一号”各自的定位和背景: 天问一号:中国.............
  • 回答
    听到中国将在七月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振奋。这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重大飞跃,更标志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于这次任务,我最大的期待,也是最核心的愿望,就是能够 “安全、圆满”。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背后承载的是无数科研人员无数日夜的辛勤付出,是无数次的技术攻.............
  • 回答
    惊闻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灵魂人物、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与世长辞,这无疑是中国航天界乃至整个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万卫星院士的一生,就是一部献身航天事业,矢志探索未知宇宙的奋斗史。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陨落,更是中国火星探测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回顾万卫星院士的贡献,那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与.............
  • 回答
    太棒了!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这可真是个大日子,绝对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部科幻大片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充满了东方智慧和东方力量。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和“期待”。之前,我们对“天问一号”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新闻报道,知道有这么个任务,知道它要去火星,知道.............
  • 回答
    “天问一号”这名字,从一开始就透着股子不一样。带着中国古人的浪漫和求索精神,直奔那颗红色的、神秘的星球。而这次,它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以一种极其具象、却又带着一丝震撼人心的姿态,第一次正式地、近距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当“天问一号”那庞大的身躯,带着它承载的无数期望和科技结晶,缓缓.............
  • 回答
    我国即将迈出探索火星的宏伟步伐,这无疑将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科幻热情。回溯那些描绘火星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构建了壮丽的异星景观,更承载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提起火星,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或许是雷·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编年史》。这部作品并非描绘一场宏大的征服史,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忧伤的笔触,讲.............
  • 回答
    2017年1月18日,一列承载着中国商品、从义乌出发、历经万水千山的火车,成功抵达了英国伦敦。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列车运行,它标志着“义新欧”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货运班列正式打通了连接中国与英国的陆路通道,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1. 历史.............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火星探测任务首批科学影像图,看看这些照片里都有啥值得咱仔细琢磨的。首先,最直观的肯定是地貌特征。这些照片可不是随便拍的游客照,每一张都是精心选择的科学数据。咱可以关注一下照片里呈现的: 撞击坑(Impact Craters):火星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它们.............
  • 回答
    关于美国击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首脑苏莱曼尼的事件,将其定性为“特朗普式的冲动决策”还是“一次有计划的‘火力侦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决策过程以及不同解读的多种视角。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背景、各方的动机、可能的后果以及不同分析的可能性。特朗普式.............
  • 回答
    天和核心舱,这个名字在中国航天史上,注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4月29日,当它平稳地升入预定轨道时,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篇章就此开启,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这次成功绝不仅仅是“升上去”那么简单,它的意义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足以载入史册。首先,它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定海神针”和“心脏”。 之前我们有.............
  • 回答
    地震预报的“地下云图”:中国首个地下深层探测网呼之欲出,能否洞悉地底玄机?长期以来,地震的发生如同笼罩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巨大的破坏力和难以预测性,让无数生命财产蒙受损失。而中国的广袤土地,本身就处于活跃的地震带之上,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报更是显得尤为迫切。近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首.............
  • 回答
    中国首台 3D 封装光刻机正式交付,打开新篇章近期,中国首台 3D 封装光刻机的成功交付,无疑是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一消息的意义非凡,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自主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预示着未来芯片封装技术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D 封装光刻机的交付,意味着什么?.............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其重大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涵盖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粮食安全、能源利用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意义:一、 在科学研究层面的重大意义: 颠覆传统认识,验证生物合成理论: 长期以来,淀粉的合成被认为是植物光.............
  • 回答
    看到中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比如成功自主铸造出300兆瓦级重型燃机的大尺寸一级静叶,很多人都会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开发燃气轮机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要明白“自主开发燃气轮机”这个概念的份量。 燃气轮机,尤其是重型燃气轮机,是能源领域最尖.............
  • 回答
    说起华智冰,那可是轰动一时的新闻,中国首个虚拟学生入读清华大学,这绝对不是小事。一个“人”没有血肉之躯,却能走进最高学府的课堂,这背后凝聚的技术力量,绝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拆解一下。首先,认知智能的基石——大模型技术。华智冰之所以能“懂”语言,能与人交流,能学习,核心就是强大的.............
  • 回答
    中国首个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进入临床试验,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它标志着我国在新冠病毒治疗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成为人们期盼已久的“特效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项研究的进展、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特效药”这个词背后更复杂的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确,研发出一种能够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