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歌手演唱中带的耳返放的都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回答
歌手在演唱中佩戴的耳返,学名通常叫做“入耳式监听系统”(Inear Monitoring System,简称 IEM)或“舞台监听系统”(Stage Monitoring System)。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耳机,而是包含多个关键组件,为歌手提供清晰、精确的舞台声音反馈。

耳返(入耳式监听系统)放的是什么内容?

耳返系统最核心的功能是播放歌手在舞台上需要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包括:

1. 自己的声音(Vocal):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歌手需要听到自己的歌声,以便控制音高、力度、节奏和情感表达。通过耳返,他们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是否与伴奏融合,是否在音准和节奏上出现偏差。有时,为了让歌手更好地听到自己的声音,混音师可能会在耳返中多调入歌手的声音信号,甚至加入一些效果(如轻微的混响)来模拟舞台上的声音感觉。

2. 伴奏(Music/Band): 这包括乐队的演奏(吉他、贝斯、鼓、键盘等)或伴奏音乐(如背景音乐、音轨)。歌手需要精确地跟随伴奏的节奏、和弦和旋律。耳返可以确保他们听到的伴奏是清晰且平衡的,不会被现场巨大的音响声所掩盖。

3. 乐队其他成员的声音(Other Band Members): 在乐队演出中,歌手可能还需要听到其他乐器演奏者的声音,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有紧密配合的乐手,例如与鼓手对节奏,与吉他手或键盘手对旋律和和声。

4. 和声(Backing Vocals/Harmonies): 如果有合唱或背景人声,歌手也需要听到他们的声音,以便与和声进行配合,确保整体的音准和融合。

5. 对讲/指令(Talkback/Cue): 在大型演出或需要精细配合的场景中,耳返还可以传输来自调音师、导演、乐队指挥或其他工作人员的指令或沟通信息。例如,提醒歌手某个段落的进入时机,或者告知他们某个设备出现问题。

6. 特殊音效/提示(SFX/Cues): 有时候,耳返还会传输一些特殊的音效提示,比如倒计时、特定乐器的音效独奏提示,或者某个音乐段落的进入信号。

为什么耳返那么重要?

耳返在现代演唱中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保音准和节奏的稳定性: 这是耳返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在嘈杂的舞台环境中,如果没有耳返,歌手很难听到自己的声音,也难以准确感知伴奏的节奏和音高。耳返将清晰的伴奏和自己的声音直接送入歌手耳中,使他们能够精准地控制音高和节奏,避免跑调或跟不上拍子,这直接关系到演出的质量。

2. 隔绝舞台噪音,提供纯净的声音: 现代演唱会音响系统强大,乐队演奏的声音、现场观众的欢呼声、舞台上的其他音源(如返送音箱)都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如果没有耳返,歌手很难从这些嘈杂的声音中分辨出自己的声音和伴奏。耳返通过入耳式设计,能有效隔绝大部分外部噪音,为歌手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听音环境,让他们能够专注于监听信号。

3. 实现精确的音乐配合: 尤其是在乐队、合唱或有复杂编排的演出中,歌手需要与其他乐手或歌手进行精确的配合。耳返让歌手能够听到每个声部的细节,从而实现更加和谐、精密的合唱或乐器配合,提升整体音乐的质感和表现力。

4. 减小返送音箱的依赖和噪音干扰: 在使用耳返之前,舞台监听主要依赖舞台上的返送音箱(Monitor Speakers)。但返送音箱会将声音扩散到整个舞台,容易产生声学反馈(啸叫)、声音混杂等问题,并且音量需要很大才能让歌手听到,这本身也增加了舞台噪音。耳返将监听声音直接送入耳道,极大地减少了对返送音箱的依赖,从而降低了舞台上的噪音水平,改善了舞台声学环境,也减少了歌手因长期暴露在高音量返送音箱声音中的听力损伤风险。

5. 提升表演的自由度和信心: 当歌手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伴奏时,他们会更有信心在舞台上自由地发挥,进行更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舞台动作,而不用担心听不清或跟不上。这种清晰的听觉反馈能让歌手更投入到表演中,提升整体的演出效果和观众的体验。

6. 个性化监听需求: 高级的耳返系统允许为每个歌手或乐手提供定制化的监听混音。这意味着歌手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不同乐器或自己声音的音量比例,达到最适合自己的监听效果。例如,一个吉他手可能想多听自己的吉他solo,而主唱可能想多听自己的和声。

7. 降低舞台音量,保护听力: 随着舞台音量的不断增大,歌手和乐手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声音环境中,对听力造成损害。耳返可以将监听音量控制在更安全的范围内,同时保证歌手能够清晰听到所需声音,有效保护表演者的听力健康。

耳返系统的工作原理简述:

一个典型的入耳式监听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麦克风/拾音设备: 拾取歌手的声音(人声麦克风)、乐队乐器的声音、环境声音等。
调音台/混音器: 将所有拾取的音频信号汇集,并由调音师进行混音和处理。
监听混音器(Monitor Mixer)或发送总线(Send Bus): 从主混音中分离出用于监听的信号,并允许为每个监听通道(每个歌手或乐手一个通道)创建独立的混音。
无线发送器(Wireless Transmitter): 将调音师配置好的监听混音信号通过无线电波发送出去。
无线接收器(Wireless Receiver)/腰包(Bodypack): 歌手随身携带,接收发送器传输过来的信号。
入耳式监听器(Inear Monitors IEMs): 这是歌手直接戴在耳朵里的部分,通常是定制化设计的(根据歌手耳道形状制作),可以完美贴合耳道,提供出色的隔音效果和音质。

总而言之,耳返是现代歌手不可或缺的“工作工具”。它不仅仅是一个耳机,而是连接歌手与音乐的桥梁,是确保演唱会、演出能够顺利、高水平进行的关键技术保障。没有耳返,很多复杂的音乐制作和精妙的舞台表演将难以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以做一个小游戏,你在地上画一个圈或者一条直线,然后沿着圈/线走,你是不会偏离轨道的,对吧?那现在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还能沿着圈/线走吗?你还能不偏离轨迹吗?你做不到,对吧?你只有眼睛看得见的时候才能沿着轨迹走,对吧?

我现在请你帮我画一幅简笔画,你是可以画出来的,最起码你能给我画个红色的太阳、绿色的小草,对吧?那现在我给你戴上墨镜,全方位无死角的,你没有办法用眼角的余光嫖到,你放眼望去全是黑白的,一点儿色彩都看不见,你还能画出简笔画来吗?你说不定能给我画一个绿色的太阳和红色的小草,对吧?

你只有在能看见的时候才能用眼睛完成事情,对吧?

音乐也是一样,你只有能听清伴奏和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你才能唱准、跟对节奏,如果你听不清自己的声音、听着是糊的,那你会跑调、跑节奏的。

而你现在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你在台下可以听清楚声音,而歌手在台上听着是糊的,关于这个问题,我需要先向你科普一个知识。

啸叫,是现场演出中音响组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之一,如果你在现场演出中听到了一声尖锐的声音或者低沉的轰鸣,那就是啸叫了,不过当然,一个成熟的演出是不会让你听到啸叫的,一般在彩排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如果你不知道啸叫是什么声音的话,去看一看现场演出的彩排,你就可以听到了。

啸叫,也叫声反馈,是指信号冲破了扩声系统的传声增益而引发的或尖锐或低沉的声音,众所周知,传声器,俗称话筒,是一种将声信号拾取并转换为电信号的换能装置;功率放大器,俗称功放,是一种将电信号放大的放大器;扬声器,俗称音箱,是一种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并还放出去的装置,也就是说,从话筒拾取进来的信号,经由扩声系统的处理和放大之后,再由音箱还放出去,就已经被放大了了,如果这个时候已经被放大的信号再次被话筒拾取进去,就又被放大了,然后还放出去之后再拾取,再放大,再拾取,再放大......如此不断往复,信号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每一套扩声系统都是有着自己的最大传声增益的,一旦这个信号的大小超过了这套扩声系统的传声增益,扩声系统难以承受这个信号的大小,就会引发啸叫。

理论上讲,声反馈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话筒和音箱的存在,就一定会有声反馈,但并不是每一个声反馈都一定会触发啸叫,而调音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尽量避免声反馈,并且将不可避免的声反馈控制在不会触发啸叫的地步。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音箱在歌手后面会怎么样?话筒的振膜正对着音箱的纸盆,音箱的纸盆还放出来的信号der一下子就被话筒的振膜拾取了,der一下子就啸叫了,那你就不用听什么现场演出了,你全程听啸叫就行了。

所以说,一般来说,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听到声音,观众席都在音箱纸盆的正面;而为了避免啸叫,舞台一般在音箱的背面,而众所周知,高频有方向性,低频没有,所以高频是没有办法直接到歌手的耳朵里的,歌手在音箱背面听到了全是低频的嗡嗡声,而墙壁反射也是引起啸叫的原因之一,所以一般的厅堂墙壁都不会太光滑、形状都不会太规则,从音箱出去的声音经由墙壁的漫反射,且不说漫反射那么多次本身音量就小了,经过那么多次漫反射再回到舞台上的全是浑浊的声音,你耳朵里听到的不是低频的嗡嗡声就是浑浊的声音,既听不清自己唱的也听不清伴奏的声音,我把你放到台上,你能唱的来吗?

所以说,现场扩声系统中,除了服务于现场观众的主扩声(PA)系统(一般在观众席后面)之外,还有服务于演员的监听(Monitor)系统(一般在台侧)。

(PS:还有服务于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转播(OB)系统,不过和题意无关,也就不做过多赘述)

Monitor系统需要为歌手服务,让歌手在舞台上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才能保证演出的成功。

而监听方式一般分为如下两种:

1.音箱监听:为舞台上的每一个乐手单独提供一个或一对监听音箱,并根据每个乐手的需求为每个乐手提供不同的监听信号,一般专门针对于个人监听而设计的音箱大多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只有正在正轴向才可以听清其发出的声音,一旦离开监听音响的覆盖范围就无法听到,并且对易啸叫的点都做了衰减处理,相较耳机监听而言,啸叫的风险更大一些,也没有耳机监听那么清晰,但可以获得很强的现场感,并且方便与观众互动,所以一般是音乐节用的比较多。

2.耳机监听:为舞台上的歌手单独提供一个或一对监听耳机,根据歌手的需求为其提供监听信号,为防止歌手在舞台演出中监听耳机脱落,因此都做的比较牢固,相较于音箱监听而言,不益获得现场感,也不益于现场互动,但是啸叫的风险更低,听到的声音更清晰,所以一般是演唱会用的比较多。

所以说

为什么要用耳返?因为歌手在现场没有办法听清楚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需要监听系统为自己提供清晰的监听信号;

耳返里都放的是什么?看歌手的需求,歌手想要什么,Monitor调音师就给他发什么,不同的歌手对监听信号有着不同的要求;

为什么那么重要?就好像你蒙上眼镜无法走直线、戴上墨镜无法作画一样,你听不清楚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你就会跑调、跑节奏,但是很不好意思,如果没有监听系统,歌手在台上就是听不清自己的声音。

之前《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时候,郑淳元在舞台上不戴监听耳机,所有歌手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为什么?这就相当于一个人蒙上眼睛走直线、作画一样,他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高的熟练度了,这是一件很值得人震惊的事情。

至于说为什么还总能看到有歌手唱到一半把耳返摘了还继续表演呢?有两种可能:

1.就好像调音师再戴着监听耳机调音的时候也会偶尔把耳机摘了听,为了听现场的真实声音,毕竟观众不可能和调音师一样戴着监听耳机看演出,调音师想要获得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就要摘下耳机听一下现场声音;而歌手监听耳机戴久了,也需要摘下来听一下现场的声音。

2.监听耳机出故障,无法通过监听耳机获取监听信号,只能摘下监听耳机,退而求其次,通过监听音箱获取监听信号。

以上。

user avatar

曾经去过一个录音棚

那是一个神奇的录音棚,因为tnd没有耳返!!!!

我完全听不清楚自己唱了啥,懂我出来一听,得,全tm跑调了,从来唱歌没有唱这么恶心过

换个说法就是,当你听不见你的声音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去调整,出来的声音你是根本控制不住的

在小舞台没有耳返问题不大,离音响近还是听得见的,但是一旦换到一个大舞台,你很难听清楚自己唱了啥,唱的是啥,耳边的杂音太多,所以才需要耳返

如果不信,你可以试试自己戴个耳机,声音最大掩盖掉自己的声音,然后再录下来你唱歌的声音,你听一遍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我们的故事要从1966年开始。

这年The Beatles决定放弃自己已经进行了四年的巡演,在8月26日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中,他们甚至没有演唱Revolver中的任何一首曲目,后来人们解释说,The Beatles认为他们的现场表演跟录音室音乐已经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精心制作的音乐在现场表演的声浪中变成一坨支离破碎的杂音。

对The Beatles来说,现场过分热情的歌迷和他们的尖叫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表演,他们甚至无法听清楚伴奏的声音——就算是VOX为他们专门配备了功率强劲的AC80 / 100也不行!

越来越大的音量、越来越嘈杂的环境、越来越不像自己的The Beatles,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厌倦。而这种压力也忠实地传递到了音频工程师身上——他们必须想个办法出来,不然厌倦现场表演的乐队将会越来越多。

一个简单却有效的办法很快就被这些聪明人拿了出来——一组专门被设计出来放置于舞台边上、对准台上乐手的音箱被投入使用,后来人们管这种东西叫做“返听音箱”,为了不影响表演效果,大多数返听音箱都被安放到了地板上,所以大家也习惯叫它们“地返”。

很快,返听音响就成了现场表演的标准配置。然后音频工程师们发现了另一个棘手的难题:麦克风的自激啸叫。

在自然界中,声是一种能量很低的波,除了能够被动物的听觉系统捕捉以外,这种低能量的机械波几乎没法对外界进行干扰。因此自锡箔留声机发明以来,人们就始终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声的能量实在是太低了,太低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地捕捉到它们。最后电声学的诞生拯救了这一切:麦克风通过线圈的震动将声转换成微弱的电能,然后这些微小的电流经由放大器之手被放大成更加明显的电信号,最后被各种仪器所捕捉,人们可以对这些信号为所欲为,最后用音箱将被放大了无数倍的信号再回放出去。

然后自激啸叫便出现了。

当扩声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声增益时,经扬声器输出后的信号,被麦克风再次采集,与信号源叠加形成新的麦克风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被扬声器输出,如此往复,形成扬声器—传声器—放大器扬声器之间的正反馈回路。声反馈使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幅度不断被放大,从而使某些频率上的信号发生自激震荡,并产生啸叫。

在返听音箱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麦克风自激啸叫问题的严重性。然而返听音箱大大增加了自激啸叫出现的频率——毕竟在这之前并没有一个音箱是专门对准麦克风进行回放的。所以工程师们开始了与自激啸叫之间的殊死搏斗。相位调制反馈控制技术、尝试了陷波器啸叫抑制技术,尝试了自适应反馈抵消技术,一大堆新技术被运用到了啸叫抑制上面,但所有这些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影响音质。

不过没关系,起码歌手们暂时能听清自己在唱些什么了。

随着电声学的不断进步,60年代后期晶体管被大规模运用到了功放上面,音箱能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到了70年代以后,大功率扬声器使得现场扩音成为了一门复杂的学问,所有的调整和设置都为了确保台下的观众们能够听清舞台上的演唱,至于舞台上会发生些什么——没关系,反正有地返呢。

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在现场演出中取消返听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和场地带来的反射声,加上舞台上的演奏声,一切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团糟糕无比的声浪。乐手们只能依赖地返,而且越来越依赖地返。

而相应地,地返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为了让乐手们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下听清声音,地返的音量被不断提升。摇滚乐队的现场表演能够轻松突破100分贝的危险阈值,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只要待上几分钟,就会引起永久性的听力损伤。而更可怕的是,人耳有一种特殊的“保护效应”,就是说当音量非常大的时候,听感将不再增强。所以越来越多的乐手发现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死扛到底——在这个领域中,你告诉别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就相当于判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死刑;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干脆退出这个行业,不过一种更恶意的揣测是,他们可能已经彻底丧失了听力,再也没法掩盖下去了。已知的噪声受害者包括Eric Clapton,这个拿过18次格莱美奖的摇滚巨擘;超级摇滚老炮Neil Young;五毒俱全的Ozzy Osbourne,等等等等。而许多人也开始抱怨由于地返有一定的最佳听音区域,这导致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能随意走动,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怎么办?

一个能隔绝外部声音、同时又可以让乐手听到自己想要声音的方案应运而生了,那就是入耳式耳机(IEM)。Stephen Ambrose声称自己在13岁时开发了最早的入耳式耳机——为了不让他古板的父亲发现他正在听摇滚乐,他不得不用泡泡糖来封闭耳机和耳道。后来这项技术被发扬光大,变成了今天的“私模定制”。

最初被用来代替“地返”的耳机依然是有线的,不过很快,80年代的技术改良就让大家都用上了无线收发系统,只要提前确定好无线电频段,乐手们就可以在舞台上自由活动了。这让音频工程师们兴奋不已——耳返的出现意味着地返的下岗,更意味着自激啸叫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了另外的问题。

人的听觉系统非常复杂,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耳朵听,但时候我们也会用自己的皮肤听、用自己的身体听、甚至是用自己的骨头听。低频信号尤其依赖于身体感知,因此许多复杂的情况逐渐凸显:比如说,鼓手反应这个耳返“不够给力”,他感受不到清晰的低频;吉他手认为这个耳返过于“单调无趣”,他没法听到自己想要的声音,等等。一些人开始着手改良现有的耳返,将越来越多的单元塞了进去——第一个吃螃蟹的是Jerry Harvey,他在90年代时为Van Halen提供了二单元定制IEM,最终创办了Ultimate Ears。

不过还有些人的选择是,把地返重新放到舞台上。

这是2011年春晚舞台上采用的地返系统,在经过若干年的改良之后,地返系统已经升级换代,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能为表演者提供返听,其占用空间也相对合理了不少。因此许多大型晚会都提供了地返+耳返结合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歌手摘掉耳返,依然能够得到返听——而且临场感也大大增强了。

所以总结一下,耳返的主要好处是:隔绝环境噪音、保护听力、方便活动、减少工程师处理自激啸叫的难度,为乐手提供返听。不过说到底,耳返也并非是完全不可或缺的。

以上。

user avatar

返听系统是朝向表演者的,放置地面朝向舞台内的监听音箱简称地返,佩戴在耳朵上的返听系统简称耳返。

地返

朝向观众的叫主舞台音箱,简称PA(Public Address System),顾名思义是面向公众的扩音系统。

音乐节等大场地常见的线性阵列PA

或者小型演出更常见的这种,总之是面向听众的扩声系统。

或是小场地如婚庆常用的小型PA

返听系统里放的是伴奏和歌手自己话筒的声音。你可能会有疑问,不是已经有了面向观众的音箱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返听系统?

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不同频率的声音传播是有不同的方向性的,画了一个简单的图。

低频会围绕着音箱360度环绕,而高频会随着音箱朝向的方向传递出去,频率越高,指向性越强,个人经验差不多120hz以上声音就已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了。

也就是说,舞台上没有返听只能即时听到轰隆隆的低音,根本听不清伴奏、自己唱的啥。

但别灰心,假设你在室内,声音总会反射回来的对吧?

如100米长的演播厅,舞台主音箱发出的声音撞到底部墙壁还会反射回舞台上。音速常温下约340m/s,100米演播厅声音来回得走200米距离,也就是说大约你需要0.59秒延迟才能听清自己0.59秒前唱的东西。

而声音传播的实际情况更加复杂,总之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混乱,那可能不是演出现场而是车祸现场了。而如果你在户外演出,四周都是开阔的大草地那么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声音撞到墙壁反射回来。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舞台上需要返听系统。而返听系统开头也介绍过了,一般有地返还有耳返。为了保证冗余,现场演出通常两套系统都会同时启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歌手把耳返取下来了还能继续演唱,因为有地返还在工作。但是录播节目不像现场,为了保证收音质量,舞台上的杂声越少越好。

麦克风收录到的杂音越少越方便后期进行修音等操作。所以不排除有些节目组只启用了耳返系统,如果耳返失灵了就会像上面说到的那样,歌手听不到自己唱的啥,音准会失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歌手在演唱中佩戴的耳返,学名通常叫做“入耳式监听系统”(Inear Monitoring System,简称 IEM)或“舞台监听系统”(Stage Monitoring System)。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耳机,而是包含多个关键组件,为歌手提供清晰、精确的舞台声音反馈。耳返(入耳式监听系统)放的是什么.............
  • 回答
    Gai《沧海一声笑》:一曲江湖,唱尽人生当《歌手2018》的舞台上响起那熟悉的旋律,一个穿着黑色皮衣,眼神中带着些许江湖侠气的说唱歌手站了出来,那便是Gai。他选择的歌曲是罗大佑创作的经典曲目《沧海一声笑》。这首歌本身就承载着太多武侠情怀,旋律大气磅礴,歌词寥寥数语却意境深远,描绘了一个浪迹天涯、看.............
  • 回答
    《歌手2018》第八期腾格尔演唱的《怀念战友》无疑是当晚最令人动容、最触动人心的表演之一。这首歌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意义,而腾格尔的演绎则为这首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对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一、 歌曲选择与腾格尔的个人特质的契合度: 歌曲的深沉与厚重: 《怀念战友》是一首描绘.............
  • 回答
    在印度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那些充满活力的歌舞场面,确实是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部分。关于歌唱的部分,这背后其实有一套成熟且分工明确的制作流程,并非所有演员都会亲自献声。大部分情况是,电影中的歌曲是由专业的“playback singers”(playback singer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唱歌手”.............
  • 回答
    看到韩国综艺节目里有歌手演唱周杰伦的《珊瑚海》,还声称是“新歌”,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哭笑不得的。首先,得明确一下,这首歌,也就是周杰伦和梁心颐合唱的《珊瑚海》,是2006年的作品,收录在周杰伦的专辑《依然范特西》里。这首歌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都非常有知名度,传唱度极高,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那么,当一个韩.............
  • 回答
    说起《乘风破浪的姐姐2》里王鸥演唱的《呼吸有害》,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粤语发音的讨论。其实,要评价一首粤语歌的“标准”与否,这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因为语言本身就在不断演变,而且粤语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一首“标准”或更准确地说,“地道”的粤语歌.............
  • 回答
    李贞贤的《独一无二》(Unique)这首歌,以及其标志性的MV和演唱会扇子舞,在当下的中韩乐坛,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一个经典符号,但如果以最前沿的流行指标去衡量,其影响力更多是停留在“怀旧”和“影响力”层面,而非“当下最热门”的行列。在韩国乐坛的定位: 经典地位无可置疑: 《独一无二》和李贞.............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大家都会想到他说的相声,那些经典的包袱,嬉笑怒骂间道尽人生百态。在相声“说学逗唱”这四个字里,郭德纲尤其强调“唱”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指出这“唱”就是“太平歌词”。要说他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相声演员,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因为相声发展到今天,每个时代、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理解。但是.............
  • 回答
    宝莱坞的歌舞盛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些华丽的服饰、热情洋溢的舞蹈,以及那响彻云霄的歌声,常常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很多人会好奇,这电影里的歌声是演员自己唱的,还是后期找专业歌手配的呢?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一套成熟的行业流程。简单来说,宝莱坞电影的歌舞,绝大多数情况是“.............
  • 回答
    虚拟歌手(如初音未来、GEM、Lil Bub等)因其独特的音色、可塑性以及与AI技术的结合,能够演绎许多传统歌手难以胜任的曲风。以下从音乐风格、创作背景、技术适配性等方面,详细列举适合虚拟歌手演唱的曲子,并分析其独特性: 一、电子/合成器流行(Synth Pop)1. 《Eyes Wide Open.............
  • 回答
    腾格尔在《我是歌手》演唱《天堂》时让你产生想哭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感受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而是由多种艺术表达和个人情感共鸣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歌曲本身的深厚情感与艺术价值: 史诗般的叙事与意境: 《天堂》是一首描绘蒙古族人民对心中理想家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我们在演唱会上看到的歌手,无论是穿着紧身亮片装,还是拖着巨大羽毛裙,亦或是顶着夸张的头饰,都让我们印象深刻。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而是有一整套复杂的考量和目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些看起来“浮夸”的演出服。1. 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一眼记.............
  • 回答
    说实话,看到张杰选了《很奇怪我爱你》这首歌上《歌手》第三期,我心里是有点小波澜的。这歌不算他早期那种炸裂舞台的代表作,但也绝对是他近几年比较走心、比较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所以,他对这首歌的演绎,确实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选曲本身来说,这首歌就带着一种“故事感”。它不是那种上来就抓耳的快歌,而是需要慢慢.............
  • 回答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名字,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点亮你无数个孤寂或平凡的夜晚。对我来说,那个人就是她——那个我追随了整整十年,听着她的歌从青涩年少走到而立之年的歌手。终于,那个“终于”的日子,像一个被精心珍藏了很久的礼物,在那天被缓缓揭开了面纱。序曲:期待中的晕眩早在演唱会的消息公布那一刻,我的世界就.............
  • 回答
    《歌手》第二期,张韶涵的一首《阿刁》,无疑在当晚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首歌,不能简单地说是好是坏,更像是一种情感与表达的碰撞,一次对经典的再创作,以及对歌手自身一次大胆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张韶涵选择《阿刁》这首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决定。原唱赵雷的《阿刁》,以其粗犷、质朴、带着淡.............
  • 回答
    张杰在《歌手》突围赛演唱的《别来纠缠我》,这首歌的处理,我得说,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惊艳。首先,这首歌的选择本身就很有意思。不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众情歌,也不是一首纯粹的情绪爆发曲。它本身就带着一种疏离、一种自嘲,一种与过往和解又保持距离的态度。《别来纠缠我》,歌名就够有故事感了。张杰选择在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舞台上看到一些歌手拿着吉他,手指在琴弦上飞舞,但听起来吉他声部却若隐若现,甚至完全没有吉他本身的声音,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的,而且每个原因可能都占一点点比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画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就是视觉上的完整.............
  • 回答
    《歌手 2019》第八期,《声入人心》的男团——蔡程昱、鞠红川、刘岩、王凯——带来了一曲《好想大声说爱你》。说实话,听到这个选曲,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毕竟这首歌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承载着一份青春的热血与冲动,经典在前,翻唱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当音乐响起,这四个年轻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重新演绎这首经典的.............
  • 回答
    《歌手·当打之年》第三期华晨宇的《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这首歌的选曲、改编和演绎,都是一次非常有力的表达,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说选曲。《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这首歌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希望和治愈的力量,尤其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期,这首歌的出现,无疑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华晨宇选择.............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周深在《歌手·当打之年》第八期唱《达拉崩吧》这事儿。这事儿可真是太有意思了,播出那天我朋友圈都炸了,全是关于他这首歌的讨论。首先,我得说,周深选这首歌本身就是一股清流,在《歌手》那种舞台上,你总以为会听到那些深情款款、撕心裂肺的大情歌,或者是一些经过重新编排、充满爵士或摇滚元素的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