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油管看到一个视频,是个类似抓卧底的游戏,让 2 个台湾人混入 6 个大陆人之间冒充大陆人,游戏目的是经过几轮对话投票排查出卧底。
我记得他们提了一些读音差异的问题,比如问对方“______以令诸侯”,大陆读作挟 (xié) 天子,台湾读作挟 (xiá)。另外还有些更常见的,像是 和 (hàn)、括 (guā)、液 (yì)、法 (fà) 国等。
(这不是本文重点
当时我就想说,让对面背一遍元素周期表前 20 号就好了,14 号元素大陆叫硅(旧读矽 xī),台湾叫矽 (xì),知道这个的人肯定比知道常用词读音差异的更少 hhhh
P. S. 硅来自日本 “珪” → “硅” 的翻译,在上世纪初传入国内;矽来自 Silicon 的音译,上世纪中期两种叫法都存在。大陆因为其他念 xī 的元素已经有了两个(外加有机里的两个常用字烯/醯)而规定了硅这个译名。另外,醯(xī,指酸去掉羟基后剩下的基团)也因此改成了酰 (xiān),而台湾未做修改,这大概是两岸有机命名的少数区别之一。
补充:谢评论区 @夢蘭 提醒:氨基在台湾叫做胺基,相应地氨基酸叫做胺基酸;而 NR₃ 这种有机物在两岸都叫胺。
这点台湾的命名更统一,因为两岸对于同族的 −PR₂、−AsR₂ 等都命名成了月字旁的膦基 / 胂基。不过,胺膦胂台湾都读一声,大陆都读四声。(所以就算和台湾人说氨基酸也是听起来没毛病的x
此外,碱金属那一列氢锂钠钾铷铯钫 (Fr, Francium),台湾译作鍅 (fā);
吐槽:查 wiki 确认写法的时候看到个魔幻的故事:钫是最后一个碱金属,其发现人原本想用 “最容易形成正离子 (cation)” 的含义将其取名为 Catium,但是遭到了反对,因为这个词看起来像是猫元素 hhhhh
卤素一列氟氯溴碘砹 (At, Astatine),台湾译作砈 (è);
原子序数最小(43 号)的非稳定元素锝 (Technitium),台湾译作鎝 (dǎ);
镧系最后一个元素镥 (Lu, Lutetium),台湾译作鎦 (liú);
锕系元素镎钚镅、锫锎锿,台湾译作 錼(nà) 鈽(bù) 鋂(méi)、鉳(běi) 鉲(kǎ) 鑀(ài)。
其中有几个元素的台湾译名倒是更贴近原本的含义,比如 Francium 和 Einsteinium 取名自法国和爱因斯坦,台湾的译名对应地叫鍅和鑀。
还有一些元素同字不同音(括号内为大陆读音/台湾读音):钪 (kàng/kāng)、钴 (gǔ/gū)、钯 (bǎ/bā)、锡 (xī/xí)、锑 (tī/tì)、钆 (gá/gā)、镝 (dí/dī)、钽 (tǎn/dàn)、钋 (pō/pò)、铀 (yóu/yòu)、铹 (láo/lǎo)。
这些大概都是上世纪两岸几乎毫无交流的时候各订各的标准所导致的,最近新发现的元素反倒命名很统一。
另外顺便吐槽一个两岸四地的迷惑用语:
大陆(正式):移动电源
台湾(正式):行动电源
港澳(正式):流动充电器
大陆(口语):充电宝
台湾(口语):行充/行动充
香港(口语):尿袋( ?
澳门(口语):奶妈( ???
我们14亿人,干嘛听他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