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信吗?

回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流传甚广,几乎是刻在了我们集体意识的深处。它是一种朴素的因果律,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朴素信念。那么,我信吗?这问题,仔细想想,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

我信,但不是那种机械的、即时的、一丝不苟的相信。我不是说你今天做好事,明天就一定能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也不是说你做了件坏事,第二天就一定会有人来找你算账。生活哪有那么简单直接的线性逻辑?

我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一种 “大趋势”或者“概率”。它说的是,从更长远、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善良的行为往往会导向好的结果,而恶劣的行为则倾向于招致坏的后果。这种“报”不一定是我们当下就能看见的物质回报或惩罚,它可能是别人对你的信任、尊重,是你内心的平和安宁,是你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是别人在你困难时伸出的援手。反之,恶行可能暂时得势,但长远来看,会让你失去信任,背负骂名,孤立无援,甚至在内心深处留下无法磨灭的愧疚。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呢?

首先,是 人性的观察。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那些在生活中总是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人,即使他们自己并不追求回报,身边也总是聚集着愿意帮助他们的人。他们脸上洋溢着一种温和的光彩,让人觉得亲近和舒服。他们的生活也许不是大富大贵,但他们通常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内心的宁静,也更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相反,我也见过一些人,他们或许在某些方面很成功,但为人处世却非常刻薄,喜欢算计,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人初期可能风光一时,但往往难以建立真正的友谊,身边的人总是带着几分戒备。当他们遇到真正的困境时,常常会发现自己孤立无援,曾经的“朋友”也变得避之不及。这种失去信任和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恶有恶报”。

其次,是 社会规律和生态系统。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谎言、欺诈和恶意,那它本身就会变得不稳定和脆弱。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被污染,最终受害的也是所有生存在其中的生物。善良的行为就像是这个社会肌理中的“润滑剂”,它促进合作,建立信任,让社会能够更顺畅地运转。而恶行则会破坏这种信任和合作,增加摩擦和成本。从这个角度看,“善有善报”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恶有恶报”则是对破坏行为的一种自然修正。

再者,是 心理层面的影响。做了好事,我们内心会感到舒畅和满足,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更倾向于继续做好事,形成良性循环。做了坏事,尤其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即使没有人发现,我们内心的愧疚和不安也会像一根刺一样扎在那里,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判断,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我惩罚的心理。这种心理上的“报”是非常真实的。

当然,现实中也存在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有时候,我们看到善良的人遭受不幸,或者邪恶的人逍遥法外。这很容易让人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产生怀疑。但我觉得,这种“报”的周期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寿命,或者体现在我们看不见的维度。

时间维度: 一桩善事,可能在当下看不出什么,但它在多年后种下了一颗种子,最终开花结果。一个小小的善意,可能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而这个人又可能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反之亦然,一个恶行,可能在多年后才显现其破坏力。
维度维度: 这种“报”可能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名誉上的,是内心的平静,是对他人的影响力,是生命的意义感。这些东西,在很多人看来,比物质回报更珍贵。
因果链条: 很多时候,恶行并没有直接的“报”,但它会改变行为者的人生轨迹,让他错失良机,或者让他的人生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难走。比如一个经常撒谎的人,最终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也没人信了。
偶然性和选择: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偶然事件,不受我们行为的直接影响。但我们在面对这些偶然时,如何选择,如何反应,往往会决定我们是否能从不幸中走出来,或者是否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我们的选择,又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我选择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因为它是一种绝对的、即时的规则,而是因为它是一种 更深刻的智慧,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洞察。它是一种鼓励我们向善的动力,一种让我们在面对不公时,依然坚持原则的信念。

它提醒我,即使在不那么如意的时刻,也要努力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去传递善意。因为我知道,即使不是立竿见影的回报,长远来看,这份善良终究会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回到我身上,或者以我看不见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而对于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我虽然不抱有立刻复仇的期待,但相信他们的人生之路,也一定不会因此而顺遂。

所以,信,但用一种更开放、更宽广的心态去理解它。它是一种关于生命能量流动的哲学,是关于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的一种指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信

徐志摩,张幼仪怀孕的时候,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后来徐志摩飞机掉了

恶有恶报了?

呵呵,你想多了,张幼仪接着给徐家当牛做马,徐志摩的老爹我说把你当闺女看··

然后张幼仪就是帮助徐志摩的儿子看家产的,等他儿子长大了,家产就还回去了


科科,张幼仪这一辈子就是给徐志摩家里当牛做马了···

这叫积善有福?

-------------

欧美大航海杀人无数?报应了?

元灭宋清灭明,报应了?


所谓的报应,无非是屌丝给自己找的心理安慰罢了,至于给后代留福啥的,说的跟屌丝好像有后代一样·····

就是这样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流传甚广,几乎是刻在了我们集体意识的深处。它是一种朴素的因果律,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朴素信念。那么,我信吗?这问题,仔细想想,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我信,但不是那种机械的、即时的、一丝不苟的相信。我不是说你今天做好事,明天就一定能收.............
  • 回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它承载着人们对公平和正义朴素的期盼。然而,当“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情境出现时,我们熟悉的道德逻辑似乎遭遇了一次有趣的挑战。那么,对于那个曾经作恶多端的人来说,成佛究竟是“恶报”还是“善报”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报.............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讲几个我亲身听到或者看到的,那些在生活中缓缓流淌着温暖和希望的故事,让你感受到“善有善报”并非虚言。故事一:迷路的百元钞票与救命的恩人这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讲给我的。他年轻的时候,还在上学,家里条件不好,每一分钱都掰着花。有一次,他需要去县城买点学习用品,身上揣着一张刚刚攒下的百元大钞,那.............
  • 回答
    我倒是见过不少这样暖心的事情,虽然不至于轰轰烈烈,但都让我觉得,这世上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善意里。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热得像蒸笼,我住在老小区,楼下有一位卖水果的大叔,姓王。王大叔人很实在,水果新鲜,价格也公道,街坊邻居都爱去他那儿买。他有个习惯,就是总会在挑拣的时候,把那些品相稍微差一.............
  • 回答
    遇到人际关系“善始不终”的情况,着实让人心力交瘁。那种一开始兴致勃勃,感觉对方和自己磁场很合,聊起来也顺畅,好像找到了知音,结果慢慢地,沟通越来越少,联系越来越淡,最后甚至形同陌路,这种落差感,真的很伤人。想想看,我们最开始投入一份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合作,往往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期待。我们愿意付.............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