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成佛到底属于恶报还是善报?

回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它承载着人们对公平和正义朴素的期盼。然而,当“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情境出现时,我们熟悉的道德逻辑似乎遭遇了一次有趣的挑战。那么,对于那个曾经作恶多端的人来说,成佛究竟是“恶报”还是“善报”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咂摸。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报”。在这里,“报”往往带有因果、奖惩的意味。善行招来好的结果,恶行导致坏的结局,这是“报”的基本含义。而“成佛”呢?在佛教的语境里,成佛意味着彻底摆脱轮回,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获得无量的智慧和慈悲,进入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无疑是生命层面的升华和解脱,是所有修行者梦寐以求的最高成就。

从世俗的视角来看,一个人过去作恶,给他人、社会带来了痛苦和伤害。如果他突然之间“立地成佛”,并且没有人追究他过去的罪责,甚至还得到众人的赞叹和尊敬,那么这似乎不太符合“恶有恶报”的直觉。如果把“报”仅仅理解为一种外部的、物质性的回馈,那么成佛对于受害者来说,可能显得是“没有得到报应”。但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个“坏人”自身而言,成佛的意义远超了任何世俗的奖惩。

这里的关键在于,佛教所说的“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赏罚分明,它更多地指向了业力(Karma)的运作。业力不是外在的审判者,而是我们自己行为产生的力量,它会塑造我们的生命体验。过去种下恶因,会带来恶果,而放下屠刀,意味着停止了继续播撒恶的种子,并且开始培植善的因子。成佛,则是这种善因发展到极致的终点。

所以,当一个“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善报”“恶报”的二元对立。我们应该从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

从“坏人”自身的角度来看,成佛绝对是莫大的“善报”,甚至是终极的“善报”。

摆脱了业力的束缚: 过去所有的罪业,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在轮回中饱受痛苦。成佛,意味着他已经超越了这些业力带来的限制,不再受其牵引,获得了彻底的自由。这本身就是从无边苦海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最圆满的安宁和幸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善报吗?
获得了无量的智慧与慈悲: 过去的恶行,源于无知和贪嗔痴。成佛,意味着他证悟了事物本来的面目,拥有了洞察一切的智慧,以及普度众生的慈悲。这种内在的圆满,是任何外在的荣华富贵都无法比拟的。他不再被旧的习气和烦恼所困扰,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在。
完成了生命的转化: 放下屠刀,只是转化的开始。立地成佛,是这种转化的极致体现。他完成了从一个充满负面能量的个体,到一个散发着光明和智慧的存在体的彻底蜕变。这是一种生命层次的飞跃,是一种内在的涅槃。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受害者就不公平了呢?

这确实是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的地方。如果一个罪大恶极之人,仅仅因为“放下屠刀”就能获得如此殊胜的果报,那些受害者的苦难似乎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偿还”。

然而,佛教的因果观是极其精密的,并非简单的“一笔勾销”。

受害者自身业力的显现: 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受害者,在佛教看来,也与他自身的业力有关。过去的业因,使得他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遭遇了特定的事件。当“坏人”放下屠刀时,他可能是在某个契机下,开始偿还他过去更久远的恶业,并且同时也在积累新的善业。
“放下屠刀”的艰难与意义: “放下屠刀”并非易事。它需要极大的勇气、觉醒和对过去错误的深刻反省。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做到这一步,并在后续的修行中达到成佛的境界,那说明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完成了自我救赎。这种自我救赎本身,就是对他过去罪业的一种“反向抵消”或“转化”。
“成佛”的普度众生: 真正的佛陀,其本质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他一旦成佛,其力量是用来利益一切众生的,包括那些曾经的受害者。佛陀的教法,能够帮助世人熄灭贪嗔痴,走向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成佛者的存在,本身就包含了对众生的普度,包括那些因他过去业力而受苦的人。他们的苦难,也可能在佛陀的教导下,找到超脱之道。

所以,我们更应该理解,“成佛”并非是对“坏人”过去罪行的豁免,而是对其生命走向的一种根本性扭转和升华。 这不是简单的“恶有恶报”或“善有善报”的世俗计算,而是关于生命本质的转化和业力流转的更深层面的理解。

成佛,对于曾经的“坏人”而言,是其生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束缚走向解脱的终极“善报”。而对于遭受他过去恶行的人们而言,虽然无法直接从“坏人”那里获得某种“物质性”的补偿,但一个真正成佛者的存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能够普度众生,化解无边苦难。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报”,是宇宙秩序中一种超越个体恩怨的和谐之道。

用一句更通俗的话来说,就好比一个罪犯,经过深刻的反省和漫长的改造,最终成为一个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虽然他过去的罪行无法抹去,但他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对过去错误的最大“补偿”,并且他未来的贡献,远超了对过去罪行的简单惩罚所能带来的平衡。

因此,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是其生命回归正道、实现最高价值的“善报”。而这种善报的背后,是业力的转化、自我救赎的努力,以及最终将这份功德回向众生的慈悲胸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念准提咒大悲咒一百万遍了为什么还是诸事不遂?

答:

1 如果你失败了

你没念够就是你弄虚作假,糊弄佛祖;你念够了就是你虚情假意,没有用心。

你觉得你诚心了,但那就是你目的不纯,有求皆苦。

2如果你成功了

你没念够就是佛看你辛苦,不忍心;如果你念够了就是佛终于被你打动了。

然后你就把你的经验发到网上,让很多人知道,更多人去念。

为了达成和您一样的幸存者,无数的人都来做那枯骨。

成功的人又将作为"幸存者"引导更多枯骨争相有求于佛。

把你念咒的时间,用来学习,考个公务员也考上了。

学个雅思也6.5了。你就算搬块砖,还有钱拿了呢。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第七》中释迦牟尼佛曰:

“若未来世,国王受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千剑轮往护彼国。五大士、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

释迦摩尼自己的国家被灭亡,族人被屠杀的时候,经文中白纸黑字承诺的五位保安没有出现过;释迦摩尼投靠的国家被灭的时候,这一承诺依旧没有兑现,五位保安队长还是没有现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信佛最虔诚的梁武帝被侯景围城,城内士兵和百姓挨饿的时候,这五位保安没出现,士兵和百姓被屠杀的时候,这五位还是见死不救,最后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被活活饿死了,经文中信誓旦旦的承诺的这五位保安依旧没有出面。

南唐后主李煜,面对宋兵大军压境,把提议抵抗的大臣下了监狱,跑到寺庙里与和尚们钻研佛法,火烧眉毛了都想着探索佛理,不可谓不虔诚,可惜经文中承诺的保护并未兑现,李煜国破家亡,最后被牵机毒药毒死,死得惨不忍睹。

到底是五位保安不慈悲,还是玩忽职守,还是没能力,还是压根就不存在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真的,还是佛说的怪力乱神是真的?

捐功德换取升官发财是真的,还是奋力进取,坚忍图成是真的?

捐香火钱保平安和买保险保平安,哪个更实际?

只要不傻,或者不缺心眼,肯定知道答案的。


1】佛经说,人类居住的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水又住在风轮上的,风轮下面是空的,有时突然刮起大风,风轮就乱转,水就乱动荡,就引起地震。也就是说,整个“地球”结构大致是四个层次叠起的。(《长阿含经》、《大般涅盘经》、《般泥洹经》、《华严经》)

2】佛经说,身高2万8千里的阿修伦天王、用手指盖住太阳,“日王”吓得放不出光亮。这也就是所谓的日食发生的原因。(《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长阿含经》(《大正藏》第53册第238~239页)

3】佛经说:海鱼最大比太阳大十几倍,大鱼拉屎撒尿海中使海水咸。佛经原文:“海水何故咸……海中有大鱼。身长……三万二千里者。皆清净溺海中。故海水咸。二者……放大雨如车轴……其咸水悉流入大海故。……昔得仙道人能咒。咒海水咸一味。故海水咸一味。是为三事。”(见《大楼炭经》卷6)

4】佛经说:我们居住的大地和太阳的距离仅数万由旬?注:由旬,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还有说太阳月球是方的,里面有宫殿住人。月球有方城郭,“月王”住在方圆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月球有圆有缺,是被青色天所遮蔽的原因。佛经说:陨石,那是二龙相争,落下像石一样的东西。但不是石,因为呀,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

(《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大般涅盘经》《般泥洹经》)

如果这叫参透物理化学的知识,那真是呵呵呵呵,至于解决世俗烦恼,也不见得。人生在世,总要解决衣食住行,还有人际交往以及繁衍后代,自己自身精神需要的烦恼。佛教不事生产,无法解决世俗的问题,倒是逃避这方面不错,什么事都推给因果业力,跟鸵鸟把头埋在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没有佛祖显灵搭救世人的案例?没有吧。

要真有法力修为的话,1003年喀喇汗大军攻破佛国于阗首都,

杀得血流如阿姆河水,中亚大诗人喀什噶里得意洋洋写那首“我们拆毁他们的造像和寺庙,我们在佛头上拉屎”的诗那会儿,怎么不当场出现放个雷劈死他?而且喀什噶里还活了近百岁?

越南战争美莱村惨案,美军大屠杀,大量越南百姓逃到庙里面对佛像磕头,很多都被美军从后面开枪打死,后来震惊国际社会。


刚才在翻《大乘要道密集》,元朝国师八思巴写的。

从藏传佛教视角来看,他老人家应该才是菩萨转世再来吧,如果他都不是,不知道谁才有资格。里面拙火定成就说:“于自己身,毒药不侵,器械不碍。”

可是八思巴他在45岁时被人毒死了,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再看看历史上几次发生在藏地的战争就知道了,神通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著名的诺那活佛被政敌抓了,关在地窖里,还是挖地道逃脱的。

历史上,龙树菩萨如果真的是从龙宫中以七颗白芥子开南天铁塔取出经文,首先这些海量的经文(传龙猛菩萨于北印雪山的龙宫中,曾见十万颂的广本般若经)就必须能抵抗海底的水压和海盐的腐蚀,这要怎么诡辩才能自圆其说?

草履虫的游动 绵羊吃草 狮子吃小动物 这三者的行为分别是善是恶?

对应的果报分别是什么?它们需要怎么做能够转为人身?这些都是悖论。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清章帝爱新觉罗·福临、南唐后主李煜,不都是信佛的么?灭国的灭国,早亡的早亡,横死的横死,这四个人都全了;

武则天二次迎佛骨当年就病死了;唐中宗以发代身送还佛骨,同年被毒死了;肃宗迎奉佛骨转年就挂了;宪宗迎奉当年就完了;懿宗迎奉三个月后就没了。

灭法横死的叫报应,护法横死的叫消业。

护法活得长叫福报,灭法活得长叫造业。

前生后世是两个极好用的垃圾桶,所有不负责任的话都可以丢到里面死无对证。

上错了车,千万别因为投了币而不肯下车,因为那样,只会错过更多的站。


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以简单断言的文风来写作。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

还是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

——《乌合之众》


人都是想不劳而获走捷径的,都想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x教正好顺应了人性中的弱点。

你要记住你的每一次主动就是一次付出,

你付出的越多就越难割舍,

有时候,及时止损比苦苦坚持更加重要。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沉没成本”,大多指已经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钱、时间、精力和感情等等。

因为舍不得已经投入的精力成本,

所以当面对一摊残局的时候也不敢选择放手。

所有在x教里上当受骗的人,很多会选择委曲求全,

他们并不是因为还信仰着,而是因为不甘心。

人,总是该为自己活着的。

撕开了x教一直以来欺诈哄骗的伪装,

也终于揭开了欺骗谎言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如果说之前被骗钱的信徒,是被欺骗和玩弄,

那后来的发展,无疑是一场跳梁小丑的狂欢。

是在把公众的智商踩在脚底下,使劲儿摩擦。

沉迷幻想不能自拔,正在摧毁x教徒的感官世界。

x教只是一个缩影,背后还有无数个“x教”,

在经文里,在信徒前,打造着虚假的人设,

污染别人的精神家园,欺诈别人的血汗钱。

谎言背后的因果,代表了一部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

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填补内心大面积的空白,

甚至是弥补社会认同感的缺失。

年龄、身份、方式、金额,或许各有不同,

相同的是,没有骗子退还过这些钱,捐款行为出于自愿,

即使他们惯用激将、功德、福报、诱导、来世等手段和伎俩,

但没有人会承认,也不会有人把到手的鸭子还回去。

近年来宗教经济近乎井喷,大大小小的“文化传媒”公司,

网罗素人迅速打造,圈钱捞金。

但这种愚民式的造星手段,和无知无法的割肉供养,

不过是泡沫罢了,站不住脚的。

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注了价格。

赚多了快钱的骗子,是回不了头的。

也不是每一次的迷途知返,都能找到回来的路。

说人间丑态,写唏嘘真相,归根结底,是为了烘托美。

神棍言行和x教谎言的如此种种骗局,

让我想起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杂文。

他说,人总得有点业余爱好,找点事情消遣消遣。

如今说来,是极对的,

人心里有光,才不至于在迷雾中失了方向,

甚至越走越远,做出那般荒唐事来。

你瞧着那股子人间烟火气,活成了足足的人情味道。

哪还有心思去惦记虚拟世界的荒诞幻觉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它承载着人们对公平和正义朴素的期盼。然而,当“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情境出现时,我们熟悉的道德逻辑似乎遭遇了一次有趣的挑战。那么,对于那个曾经作恶多端的人来说,成佛究竟是“恶报”还是“善报”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报.............
  • 回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流传甚广,几乎是刻在了我们集体意识的深处。它是一种朴素的因果律,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朴素信念。那么,我信吗?这问题,仔细想想,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我信,但不是那种机械的、即时的、一丝不苟的相信。我不是说你今天做好事,明天就一定能收.............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讲几个我亲身听到或者看到的,那些在生活中缓缓流淌着温暖和希望的故事,让你感受到“善有善报”并非虚言。故事一:迷路的百元钞票与救命的恩人这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讲给我的。他年轻的时候,还在上学,家里条件不好,每一分钱都掰着花。有一次,他需要去县城买点学习用品,身上揣着一张刚刚攒下的百元大钞,那.............
  • 回答
    我倒是见过不少这样暖心的事情,虽然不至于轰轰烈烈,但都让我觉得,这世上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善意里。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热得像蒸笼,我住在老小区,楼下有一位卖水果的大叔,姓王。王大叔人很实在,水果新鲜,价格也公道,街坊邻居都爱去他那儿买。他有个习惯,就是总会在挑拣的时候,把那些品相稍微差一.............
  • 回答
    遇到人际关系“善始不终”的情况,着实让人心力交瘁。那种一开始兴致勃勃,感觉对方和自己磁场很合,聊起来也顺畅,好像找到了知音,结果慢慢地,沟通越来越少,联系越来越淡,最后甚至形同陌路,这种落差感,真的很伤人。想想看,我们最开始投入一份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合作,往往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期待。我们愿意付.............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