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心无杂念需要很多先决条件,其实心无杂念不难,难的反而是这些先决条件。真正有正念的读书人,他的生活不能太拮据,但也不需要太富裕。心无杂念必然需要从生产劳动中解脱,但也不能陷入“做大做强”的苦海。这种先决条件其实有自己营造的,但多数还是出身环境决定的。这是非常现实的。
心无杂念还需要清晰学习求知是为了干嘛。一个人,如果遇到的问题都是钱能解决的,那他较难心无杂念;因为这种情况下,用学习解决问题太间接了;但如果遇到的问题钱很难解决,那就有了促成心无杂念的另一条件。同理,他遇到的问题如果是前人从未解决的,也会有利于心无杂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心无杂念是最快捷的道路,想其它,反而是曲折绕远。
心无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状态,是自我追求和客观环境同时促成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目标,因为心无杂念是途径,解决问题才是目标,没有目标,你不可能获取途径。
其实每个人对新信息接受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比如一篇英文文献,如果只有两三个生词,你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如果有十几个生词,你就会觉得有些吃力。如果里面有三四十个生词,你读完一遍莫名地就会走神儿。
同样,一道数学题,如果只有一个地方想不明白会激发你研究一下的热情。如果你连这道题的题目都看不明白,你脑子里面就会产生各种杂念,想要逃离。
当你开始学习发现学不进去的时候,其实是因为眼前的内容信息量太大,大到你的潜意识第一时间告诉你,你根本不可能搞明白这些东西,所以它就不断地产生情绪,而情绪又会以杂念的形式在你脑中起起落落。
想要心无杂念地学习,首先就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这个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了潜意识会让你逃,太容易了潜意识会想让你睡觉(它觉得太无聊)。
每个人都有自己接受信息的节奏,这个节奏的快慢应该是符合高斯分布的。它的平均值,大概就是学校里老师上课时的速度。由于每个人接受信息速度不同,所以提高学习成绩的诀窍就是永远让你的知识储备达到某一个最优值,在这个知识存量下,老师新讲的内容刚好能跟你接受信息的节奏相符合。当然更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专人,让他根据你的知识存量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再根据你的节奏单独授课。
可惜的是,并没有那么多人能够有条件找到这个专人,而靠自己去做预习,复习,自学对于在校的中小学生实在太难。所以我们会发现只有少数节奏跟授课老师相符的学生才能胜出。
问主到底年纪多大我不知道,看问主的状态大概是你的节奏跟当前的学习速度不合拍。如果你对自己未来有很高的要求,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专人开小灶。次好的办法是休学一年,把所有基础知识补完;再次的办法是利用好课余时间自己制定补完计划,一点点找回节奏。最差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自己某一课越来越看不进去。
如果问主是大学生,那么先搜索能看进去的资料,再找能读进去的,仔细研读,如此反复。
人的先天禀赋不同,知识存量不同,不同学科的灵敏度不同,相比而言知道自己的节奏,能够找到让自己静下来的学习方法,比学了多少东西其实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学习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