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大代表建议鼓励生育要进一步为家长减负,目前鼓励生育还面临哪些现实问题?怎样才能把家长减负做到实处?

回答
“鼓励生育”这个话题,近些年一直热度不减,但每次听到“进一步为家长减负”这样的提议,总觉得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却又好像隔靴搔痒。人大代表的建议,无疑是打到痒处了,但我们要深挖一下,这“减负”背后,究竟有多少现实的“重担”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当前鼓励生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家长们在“负重前行”

咱们就实话实说,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家庭,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随便拉出来一个家长,都能跟你掰扯半天。

1. 高企的养育成本,压得喘不过气:
教育军备竞赛: 从怀孕开始,各种孕期课程、月嫂、早教班,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一上学,那更是“无底洞”。课外辅导班、兴趣班、托管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趋之若鹜。这可不是一两个班的事,很多孩子是“技能点”全开,从绘画、音乐到编程、体育,一样都不能少。光是学费,一年下来就是几万甚至十几万。
住房压力: 很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学区,不得不背负沉重的房贷。特别是大城市,高昂的房价让许多年轻夫妇在考虑要孩子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房子够不够住?”、“孩子上哪所学校?”这两个终极问题。
医疗健康: 孩子生病是常事,各种疫苗、体检、突发疾病的医疗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有医保,但很多特效药、进口药,自费部分也不容小觑。

2. “双职工”家庭的精力与时间双重挤压:
工作与家庭的“两难”: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双职工模式。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来维持家庭生计,但孩子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照顾。从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到辅导作业,再到生病时的请假照看,都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家长们白天是职场“战士”,晚上回家还要变身“超级奶爸/奶妈”,睡眠严重不足,身心俱疲。
职业发展受阻: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生育往往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或停滞。产假、哺乳假,以及之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照顾孩子,让很多女性在职场上“掉队”。想重回职场,可能面临技能更新、职位空缺等问题,甚至有些女性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选择全职在家,放弃了自己的职业追求,这是一种无形的“牺牲”。
“内卷”的育儿方式: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把自己逼得很紧。恨不得自己会十八般武艺,才能辅导孩子、陪孩子玩。这种“卷”不仅体现在金钱上,更体现在时间的投入和精力的消耗上。

3. 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
托育服务稀缺且昂贵: 03岁的婴幼儿托育服务,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稀缺,即使有,价格也高得令人咋舌,很多普通家庭负担不起。这使得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后,就面临着“谁来带”的难题。请月嫂、保姆,也是一笔巨款。
弹性工作制和育儿假落地难: 虽然政策提倡弹性工作制、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但在实际执行中,很多企业为了效益,不愿意真正落实。员工请假,特别是男员工休育儿假,往往会面临同事的“白眼”和领导的“不待见”,甚至影响升职加薪。
家庭支持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很多年轻夫妇远离家乡,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即便是老人愿意帮忙,但观念不同、身体状况等原因,也并非所有家庭都能得到充分的家庭支持。

4. 心理压力和社会“内卷”:
“完美父母”的焦虑: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别人家的孩子”,营造了一种“不优秀就落后”的氛围。家长们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从而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剧了“减负”的难度。
社会竞争的传递: 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学校的排名、同学的成绩,都会让家长感受到竞争的存在,这种竞争压力层层传递,最终压在了家长身上。

如何把“家长减负”这件事,真正“做到实处”?

听到“减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钱”和“时间”。但其实,“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 真金白银的经济支持,必须到位:
加大普惠性生育补贴和奖励: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象征性的补贴。可以效仿一些发达国家,推出直接的生育津贴,或者一次性生育奖金,金额要让家庭切实感受到“有补贴,压力小了”。
实施阶段性、差异化的税收减免: 比如,设立生育税收抵扣,根据生育孩子的数量,可以享受更多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对于低收入家庭,可以考虑发放育儿现金补贴。
降低教育支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
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降低学前教育的费用。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让公立学校成为教育的主阵地,真正实现“就近入学”和“优质均衡”。
推行家庭友好型税收政策: 允许家庭在教育支出上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
住房支持政策向有孩家庭倾斜: 比如,在公租房、人才房等政策性住房的申请上,对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给予优先考虑或额外加分。

2. 切实保障家长的“时间权”和“休息权”:
强制推行并优化弹性工作制度: 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比如,允许部分岗位远程办公,或者提供下午弹性下班时间,方便家长接送孩子。
健全育儿假制度,保障男性参与育儿:
延长男性陪产假和育儿假: 并且要确保休假期间的工资能够得到保障,甚至可以考虑由国家财政承担一部分。
完善企业落实育儿假的相关激励和惩罚机制: 让企业不敢轻易拒绝,让员工敢于休假。
发展社会化、普惠性的托育服务:
政府加大投入,建设更多“家门口”的普惠性托育机构: 尤其针对03岁的婴幼儿,降低托育费用,让更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鼓励和支持社区、单位合作建立托育点: 比如,在大型社区、写字楼内设置母婴室和临时看护点。
规范和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确保托育机构的安全和专业性,让家长放心。

3. 打破“育儿内卷”的社会氛围,重塑家庭价值: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树立健康的育儿观: 媒体应多宣传科学育儿、轻松育儿的理念,反对过度鸡娃、过度攀比的“内卷”文化。
倡导“爸爸角色”的重要性: 鼓励父亲更多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分担妻子的压力。这既是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减轻学校的“唯分数论”压力: 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看重考试成绩。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坚实的后盾:
加强医疗保障: 进一步提高儿童医疗保障的报销比例,减轻家庭在儿童医疗方面的负担。
心理健康支持: 为年轻父母提供育儿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应对育儿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
社区支持网络: 鼓励建立社区育儿互助小组,让家长们有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共同面对育儿的困难。

说到底,“鼓励生育”不仅仅是生一个孩子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大家“敢生、愿生、生得起、养得好”。如果家长们一直在“负重前行”,那么任何鼓励措施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让家长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缓解,才能让生育这件事,变得不那么“沉重”,也更让人充满期待。这需要的是长远的战略眼光,扎实的政策执行,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提一些建议吧。】

1、管控校园里针对最终使用者是家长的网络平台建设开发招标采购。

清查一下全国范围内有多少家校共建形式的网络平台,有多少是需要家长每日打卡的、有多少是需要家长缴费的。省级、市级、区级、校级等层级,有没有重复开发相关软件给家长用的。我认为,家长减负,不仅仅是减经济上的负担,也是减时间上的负担。一些家校共建的网络平台,是否有必要存在?如果确实有必要,能否将不同种类和共同的网络平台,整合成一个?另外教育部门是否有必要自己去测试一下,每一位家长,每天需要多少时间去完成类似打卡、疫情体温报备的网络平台使用时间。

2、减少需要家长参与的学校活动。

类似网络学习课程需要家长写心得体会、举办活动要求家长参加、制作手工作业要求家长参与指导等等。清查学校是否为了完成一些上级部门的绩效任务,而设计开展必须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对该类活动进行统计,研究一下每年家长需要为学校活动花费的工作日小时数一共有多少。

研究一下是否存在有孩子的家庭,经常需要为了参加学校活动,而经常向用人单位请假。研究一下这种情况比较重的地区,是否用人企业对有子女家庭具有消极情绪。

3、减少面向学校的摊派任务或者增加学校行政人员编制。

了解学校在承担一些社会事业推进的过程中,是否负担过重,探讨标准,就是任务完成过程中占用教师时间的比例究竟有多大。是否存在学校和教师为了完成任务,留信息、留活动开展图片,而经常叫家长去学校参加活动的情况出现。了解学校和老师是否出于完成任务的无奈而进行。

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探讨是否直接减少该类摊派,或者直接增加行政人员编制,由增加的行政人员去完成该类业务。

4、全面的推行“禁止机器阅卷”和助教制度或专职班主任制度。

在减少学校和教师上级任务摊派压力的基础上,推行禁止机器阅卷,任何考试,均要求教师手工阅卷,以此来实现教师能够对学生考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症下药。使90年代教育优秀传统进行回归。

同时探索助教制度或专职班主任制度,更为细致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将管班与课程教授业务分开来,各司其职,各岗位业务深入开展。

5、鼓励一定规模的写字楼、园区、大型企业开办托儿所、幼儿园。

建立课题组对七八十年代的国企、事业单位托儿所及幼儿园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复制的可能性。鼓励一定规模的写字楼、园区、大型企业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并对此类机构的开办方,提供水、电、暖、城建税费等等方面的补贴或减免。最终目标是,实现劳动者可以在上班之前将孩子送到工作场所附近托儿所或幼儿园,下班后接回,收费尽可能低廉。

6、就业局与民政局联合成立孵化办公室,针对小区非正规托儿所进行引导孵化。

将各个小区内,由民房改造的小微型托儿所,由孵化办公室进行指导、手续办理支持等形式,进行合规化运营。以官方引导小微民营的形式,去探索小区民营托儿所正规化、普及化。

7、育儿产品健康耐用品认证。

建立育儿产品健康耐用品认证体系,设计专用标识。要求:申报企业产品符合育儿耐用品合规标准,标准除了从材质、功能的健康认证以外,还要求产品在价格层面做到价格合理低廉。以此来确定育儿过程中物质消费品的锚定物,避免消费主义资本,带动育儿消费贵族化、奢侈化。

使愿意理性消费的育儿群体,可以选择由国家认证的育儿健康耐用品。

使愿意超高消费的育儿群体,可以自由选择。

8、探索建设社区图书馆运行。

制定社区图书馆标准,针对中小学生进行12小时开放,实现中小学生一定步行路程即可享受无家长看管的公共文化消费服务。

9、幼儿园收费标准参照义务教育执行。

改变目前由发改委召开价格听证会形式确定价格的现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