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大代表建议「东北率先全面放开生育,设立东北振兴人才基金」,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人大代表的这一建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一、 “东北率先全面放开生育”可能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
直接效果: 东北地区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育率长期低迷。全面放开生育意味着鼓励更多家庭生育,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效果,但长期来看,有助于增加年轻人口的数量,为东北注入新鲜血液。
劳动力供给: 更多的新生儿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后,东北的劳动力供给会得到补充,这对于正在面临劳动力流失的东北经济至关重要。这也能为东北的养老金体系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消费市场: 年轻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潜在的消费群体扩大,这有助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2. 提升生育意愿和改变社会观念:
政策信号: “率先全面放开”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重视生育问题,并愿意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东北居民的生育意愿,尤其是那些有生育愿望但顾虑重重(如经济压力、育儿成本)的家庭。
社会讨论: 这一建议本身就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有助于公众更深入地认识到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鼓励生育的重要性。

3. 区域政策创新示范:
先行先试: 如果东北能够率先在生育政策上取得突破,其经验和模式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这可能包括配套的经济激励措施、公共服务优化等,为全国生育政策的调整积累宝贵经验。

消极影响或潜在挑战:

1. 效果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生育决策的复杂性: 生育是一个高度个人化且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决策,包括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发展、个人价值观、社会文化环境等。仅仅“放开”政策,并不一定能显著提高生育率。
经济和环境因素: 如果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公共服务(如托育、教育、医疗)仍然存在较大瓶颈,即使放开生育,很多家庭可能仍然难以负担额外的育儿成本,生育意愿难以被有效激发。
时间跨度: 新生人口的增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化为劳动力和消费力,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至少2030年。

2. 资源和服务的压力:
教育资源: 如果生育率确实出现回升,短期内将对原有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小学)造成压力,需要提前规划和增加投入。
医疗资源: 妇幼保健、儿科医疗资源也需要相应增加,以满足增加的新生儿和孕产妇需求。
托育服务: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充足、高质量的托育服务是鼓励生育的重要支撑。如果东北在这方面仍然短缺,放开生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3. “催生”的有效性争议:
单纯的“放开”不足够: 很多研究表明,生育率低迷的根本原因并非政策限制,而是经济社会压力。如果缺乏足够有吸引力的经济和福利支持,单纯的“放开”可能收效甚微,甚至被视为“形式主义”。

二、 “设立东北振兴人才基金”可能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吸引和留住人才:
政策吸引力: 设立人才基金可以为东北地区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提供直接的经济激励,例如一次性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生活补贴、购房优惠等。
创业和创新支持: 基金可以重点支持青年创业者、科技创新人才,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难题,鼓励他们在东北落地生根,创业创新。
人才回流: 对于曾经流失的东北籍人才,该基金也可能成为他们回乡发展的有力驱动。

2. 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人才驱动发展: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至关重要。基金可以支持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研和创新能力提升: 基金可以用于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
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人才政策和充足的人才储备,本身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3. 提升区域竞争力:
人才高地: 通过有效的人才政策,东北有机会打造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从而提升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
人才结构优化: 基金的设立可以有针对性地引进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优化东北地区的人才结构,填补关键领域的人才短板。

消极影响或潜在挑战:

1. 基金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撒胡椒面”式的使用: 如果基金的使用缺乏明确的导向和严格的监管,可能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效果不佳,甚至滋生腐败。
可持续性保障: 基金的来源、规模和持续性是关键。如果主要依赖政府财政,需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果吸引社会资本,需要有良好的投资回报预期。
人才“虹吸效应”的风险: 如果基金的吸引力巨大,可能出现“短期效应”,人才拿到补贴后可能再次流失,并未真正实现人才的稳定扎根。

2. 区域人才竞争加剧:
内部竞争: 基金的设立可能导致东北内部不同城市或区域之间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需要协调发展。
外部竞争: 东北地区的人才基金需要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的人才政策竞争,其吸引力需要足够有竞争力。

3. “唯人才论”的潜在风险:
忽视其他发展要素: 过度依赖人才基金可能忽视了经济发展中的其他重要要素,如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
人才结构不均衡: 如果基金过度偏向某类人才(如高科技人才),可能导致人才结构的不均衡,而忽视了对技能型人才、基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 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和效率:
선정标准: 基金的申请和评审标准需要科学合理,确保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关系户”或“萝卜招聘”的情况。
落地效果评估: 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人才引进和基金使用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

三、 建议的整体协同性分析:

这两项建议虽然从不同角度切入,但存在一定的协同性,也可能产生矛盾:

协同性:

人才基金为生育政策提供经济支撑: 如果人才基金能够成功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提高东北地区的整体经济活力和居民收入水平,这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生育的经济压力,间接为生育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支持。
人口结构优化为人才引进创造基础: 长期来看,如果生育政策能够成功提升生育率,未来东北将拥有更多年轻的潜在劳动力和创新群体,这也会为人才基金吸引人才奠定更好的基础。

潜在矛盾:

资源分配的冲突: 政府资源是有限的,在人口生育和人才引进两方面投入巨资,可能会面临资源分配上的权衡和冲突。如何平衡这两者的投入比例,将是重要的挑战。
政策侧重点的偏移: 如果过度侧重于生育政策的“放开”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和人才引进的配套措施,可能导致生育率提升不明显。反之,如果只注重人才引进而忽视了基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问题依然难以根本解决。

总结:

人大代表的建议具有前瞻性和重要意义,特别是针对东北地区严峻的人口和经济挑战。

“率先全面放开生育” 的核心在于长期扭转低生育率趋势,但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且依赖于经济社会环境的配套改善,单纯的政策放开效果有限,更需要的是一系列鼓励生育的综合性支持政策。
“设立东北振兴人才基金” 是一个直接有效的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手段,能够为东北的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动力,但其成功关键在于基金的科学管理、使用效率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契合度。

这两项建议的有效性,最终将取决于政策的具体设计、执行力度、配套措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对东北地区现实情况的精准把握。如果能够形成有效的联动和协同,将为东北的振兴提供双重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啥影响。

五个建议里,第一条减税和第五条放开土地都不可能,第三第四条体制改革这些车轱辘话也就都不说了。人才基金这就是建议,基金多少?如何使用,全都没说。也没法评价。

只说说放开生育为啥没用:早在开放二孩的时候(2015年)就证明过了,全国二孩平均申请率是8.3%,而黑龙江只有1.6%。那会就已经选择不生了,现在更不会转变。

user avatar

第一条明晃晃写着,参照西部大开发政策降低东北税率。然后媒体却视若无睹的装瞎,随手开始转移话题。

user avatar

东北的确需要减税,没有减税,哪家企业愿意跑来东北?

一样投资,环境更差,税收还高?

给东北减税,真的是太好的建议了。

至于说减税和政策不重要的,那是真没开过公司,这玩意可太重要了。

减税,给政策,先让东北经济活跃起来,才能谈到刺激生育率。

其实,东北想要生育率,一招就够了,二胎购房补贴二十万,已购住房和新购都给,但国家肯定不会这么干。

东北也没钱这么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