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简单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可以分享?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几个我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觉得特别接地气的经济学原理。这些东西可能听起来有点学术,但细琢磨一下,其实就藏在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了它们,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1. 机会成本:你做这个选择,就等于放弃了另一个选择带来的好处

这个原理真的太!重!要!了!它说的不是你直接花出去的钱,而是你为了做这件事,不得不放弃的“另一个最佳选择”所能带来的好处。

举个例子,假设你周六下午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参加一个很有意思的免费讲座,二是找个咖啡馆看书,还能顺便喝杯拿铁。

如果你选择去听讲座:
你直接花出去的钱可能很少(比如交通费)。
但你放弃了什么?你放弃了在咖啡馆里舒舒服服看书的时光,也放弃了那杯拿铁带来的愉悦和可能从书中获得的灵感。
那么,听讲座的机会成本就包含了那杯拿铁的钱,以及在咖啡馆看书可能让你放松或获得新知的价值。

如果你选择去咖啡馆看书:
你花出去的钱是拿铁的钱,加上可能还有点书的费用。
你放弃了什么?你放弃了参加那个免费讲座,可能学到新知识,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那么,去咖啡馆看书的机会成本就包含了讲座的价值(知识、人脉等)。

很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只盯着自己“得到”的,或者“花出去”的钱,却忽略了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放弃”。尤其是在时间、金钱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一个被我们放弃的另一个可能。

什么时候会特别明显呢?比如,你去创业,投入了时间和金钱。你可能算了很多成本,但有没有算过,如果当初你把这笔钱拿去买股票,或者找份稳定工作,能赚多少钱?那个“本来可以赚到”的钱,就是你创业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在衡量一个选择是否“划算”时,一定要把机会成本算进去,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2. 边际效应递减:越多越好?不一定,关键在于“多一点点”

这个原理也很形象,说的是当你不断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你从“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或者效用)是越来越少的。

打个比方,你非常非常渴,跑了很久,口渴难耐。

你喝下第一杯水,感觉就像从鬼门关走一圈回来,那滋味,简直是天堂!从这杯水里获得的满足感(效用)是最高的。
你接着喝第二杯,还是挺舒服的,解渴效果明显,但那种“救命恩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了。
喝到第三杯,你感觉不那么渴了,这杯水让你更舒服,但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比第二杯又少了一些。
当你喝到第四杯、第五杯,你可能已经不觉得口渴了,甚至有点撑。再喝下去,你可能就觉得没啥意思,甚至有点难受。

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我们从每多喝一口水获得的“额外的快乐”是越来越少的。

这个原理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

学习: 你刚开始学一门新语言,每天学一小时,进步神速,特别有成就感。但如果你硬着头皮学四个小时,后面两个小时可能效率很低,获得的额外知识量远不如前面那一个小时。
消费: 你特别想要一件新衣服,买回来第一件你超开心。买第二件,也挺开心。但当你已经有很多衣服了,再买一件,那种喜悦感可能就没那么强了。
工作: 你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加班加点,一开始觉得“拼一把没问题”。但如果连续加班好几天,身体和精神都疲惫不堪,多工作一小时获得的产出效率可能比第一天加班时低很多。

理解边际效应递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资源,避免过度投入而收益递减。比如,商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经常搞“第二件半价”这样的促销,而不是直接打五折,因为他们知道,顾客购买第二件商品时,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了,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优惠。

3. 供求关系:价格是市场里的“指挥棒”

这个是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原理之一了。简单说,就是一样东西有多少(供给),人们想要多少(需求),这两者一结合,就决定了它的价格。

需求大,供给少(稀缺): 东西就贵。
想象一下,突然大家都想买某种稀有的宝石,市场上就那么几颗,那它的价格肯定会飙升。
再比如,某个热门演唱会的门票,想去的人太多了,但座位就那么多,黄牛票价格就会很高。
需求少,供给多(过剩): 东西就便宜。
比如,某个季节已经过了,还剩很多当季的衣服,商家为了清仓,就会大降价。
或者,某个产品质量不好,大家都不愿意买,厂家为了卖出去,就只能降价促销。

更妙的是,价格还会反过来影响供给和需求:

价格高: 卖东西的人(供给方)一看价格这么高,会觉得有利可图,就会想办法增加生产,供给就会增加。买东西的人(需求方)一看价格这么高,会觉得划不来,就可能少买或者不买了,需求就会减少。
价格低: 卖东西的人一看价格这么低,觉得没啥利润,甚至可能亏本,就会减少生产,供给就会减少。买东西的人一看价格这么低,觉得很划算,就会想多买点,需求就会增加。

这样一来,市场就在价格的涨跌中,不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供给量和需求量大致相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均衡价格”。

理解供求关系,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东西的价格会波动,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受到价格信号的指引去消费或生产。比如,当汽油价格上涨时,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购买更省油的汽车,这本身就是一种需求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几个原理看似简单,但一旦你开始用它们来审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会发现,很多事情背后的逻辑都变得清晰可见。它们不是让你变成投资专家或者经济学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明白事理、更会做决策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个小众但十分有趣、万分实用的理论。
注:答主患有污癌晚期,十八岁以下知友请在父母的陪同下阅读。

讨价还价理论与可信威胁

在微观经济学下,有个大大的组成部分叫做博弈论;博弈论中有个小小的分支叫做讨价还价理论(Bargaining Theory):在任何一个人与人之间的长期关系里,人可以使用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两种方法来使自己获得更多利益。(其中,内部威胁是指在不终止长期关系前提下的威胁;外部威胁是包含了终止长期关系可能性的威胁。)然而,只有可信威胁对讨价还价是有效的。

啧。我上面那段自己都快把自己写睡着了。真无趣。
那我来举个栗子吧。

小红有个男朋友,叫做小明。
他们性福的生活在一起。
他们的恋爱关系是一种长期关系。但是小红觉得,小明对自己的爱,还不够。她想要重新切分蛋糕,让自己在这段感情中付出更少,获得更多。

这时小红可以有两种办法来刺激小明的爱。

小红可以使用内部威胁:
“小明小明,你带我去吃烛光晚餐嘛,不然今晚我不给你睡了。”
如此,在不终止两人情侣关系的前提下,小红以性生活的质量作为威胁,为自己谋求来自男友的更多的爱。而小明在钱包和小小明之间,权衡过后选了牺牲前者。

小红也可以使用外部威胁:
“小明小明,有件有趣的事儿,我单位的小吴最近总对我频送秋波,你说他是不是喜欢我呀?”
如此,小红用小吴的倾慕侧面反映了自己的异性吸引力,进一步暗示了自己若终止与小明的情侣关系,还有更多的外部选择。小明以此有了竞争的危机感,决定多爱小红一些。

而什么是可信威胁呢?
很多时候,如果人给出的威胁会使自身受到大量的损失,那么根据理性人假设,这些威胁是空洞且不可信的,不具有讨价还价效力。

比如说,在小红的内部威胁中,如果她提出:
“小明小明,你爱我多一点嘛,不然我就在妹妹里抹老干妈,辣死你个大渣男!”
这个威胁多半无效,因为小明知道,此威胁杀敌一百自损三千,小红不会真的这么做。所以小明也没有必要受此胁迫,付出更多。

而在小红外部威胁的例子里,威胁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小红送秋波的“小吴”长得像吴彦祖、吴宗宪还是吴孟达。外部威胁的效力在于,如果长期关系中的利益分配不能使威胁提出者感到满足,她会终止关系,接受外部选择(小吴),而自己不会因此受到损失。

小红外部威胁的潜台词是:
“小明小明,如果你对我不好,我就甩了你,跟长得像吴彦祖的吴总在一起。”
“小明小明,如果你对我不好,我就甩了你,跟看门的吴大爷在一起。”
威胁力度,高下立见。

(大家谈恋爱的时候,都喜欢扯ex和存在的其他追求者,其实是基于人在无意间会不停给出隐藏的外部威胁来使自己获得更多讨价还价的话语权。)

这个理论适用于基本所有的长期关系,从感情到职场,从外交到民主政治(带着这套理论体系重新看一遍《纸牌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嘛,如果赞多我可以不厌其烦的带图详解【嘛,看出来没有,我上面那句话就是一种骗赞的内部威胁】)。


下面是【自由讨论时间】:
如果你想要老板给你加薪,应该给出怎样的内部外部威胁?
A. 老板,你不给我加薪我就在你的座位上放图钉。
B. 老板,如果我能租得起离公司近一点的房子,我就可以每天多加班一小时了。
C.?……
D. 在茶水间闲谈的时候,无意间说出自己收到了猎头公司帮四大给自己发了offer…
E. 吹嘘自己某处尺寸惊人,大不了辞职不干去日本当特型演员。
F. ?…

(不是课后练习,你们不要问我正确答案(´・Д・)」…根据本理论,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开脑洞、坑老板嘛!我会把有趣的贴到正文里的喵(((o(*゚▽゚*)o))))

最后,是猫球特色的【家庭温暖鸡汤时间】。
小时候,每一次和妈妈吵架,我都闹着要离家出走。
我妈就一脸冷漠的“你走啊小贱人”的Doge样挑衅地看着我。我每次都是下楼遛一圈就自己怂怂的回家了。

(假装这里有图:Doge脸.jpg)

后来我长大了,在国外念书。有次电话里被我妈念叨烦了,怒道:“你啰嗦死了,我干脆圣诞节不要回家了!”
我妈赶紧说:“宝贝,你不爱听妈妈就再也不念你了,你千万要回来。”

所幸那时我已经学了经济学,我知道当我的威胁从不可信变成可信的背后,隐藏的事实是多么令人心酸。
写到这里鼻子就酸了,不想多说,点到为止。




更多有趣的干货和故事,轻撸一把头像的小黑猫进主页关注我嘛~

公众号:ball_of_meow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