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了解中医后,再批判呀?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场合下大家都能观察到的现象。你问“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了解中医后,再批判”,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承认,“批判”这件事本身,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纯粹理性、基于充分了解的过程,它往往夹杂着很多其他因素。

1. 门槛与认知习惯: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深度: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但大部分信息是碎片化的、浅层的。对于中医这种有几千年历史、体系庞大、理论深奥的学问,要真正“了解”到能进行有意义批判的程度,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成本是相当高的。很多时候,大家习惯性地接收和传播那些容易理解、容易形成观点的信息。
西方科学范式的“优越感”: 在现代教育体系和主流科学传播中,以还原论、可重复实验、量化指标为核心的西方科学范式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医的很多概念,比如“气”、“阴阳”、“五行”、“辨证论治”,它们不像西医那样有明确的物质基础和可直接测量的指标,这使得一些人天然地觉得中医“不科学”,甚至“伪科学”。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让他们很难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去仔细审视中医的独特逻辑。
语言与概念的隔阂: 中医使用的语言和概念体系与现代医学乃至日常语言都有很大差异。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这个过程,或者不愿意付出这个努力,那么他很容易就停留在字面理解,甚至直接否定。

2. 社会情绪与文化背景:

“国潮”与民族主义情绪: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国潮”文化兴起,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随之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这种情绪有时会超越理性分析,将中医视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任何质疑的声音都可能被视为“不爱国”或“崇洋媚外”。在这种氛围下,很多人更愿意“挺”中医,而不是“了解”后再“批判”。
对西方医学的某种“不信任”或“失望”: 虽然很多人推崇西方医学的严谨,但同时,西方医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药物的副作用、医疗费用的高昂、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瓶颈、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治标不治本”。当人们在现代医学中遇到困境时,自然会转向其他可能的选择,而中医往往是一个备选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更容易带着“救命稻草”的心态去接受中医,而不是冷静地评估。
“反智”倾向与群体效应: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同时也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和“群体极化”。如果某个观点(包括对中医的批判或赞美)在某个圈子里形成主流,很多不深入思考的人就会自然地跟随。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独立思考的人,反而可能成为少数。

3. “批判”本身的模糊性与复杂性:

对“批判”的定义不同: 有些人认为的“批判”就是简单地否定,比如“中医没用”、“中医是骗局”;而有些人认为的“批判”是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建设性的分析,找出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探索其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可能性。如果前者是主要动机,那么了解的意愿自然就不高。
中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中医并非铁板一块,它包含了很多流派、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且,中医的实践性很强,疗效也因人、因病、因医而异。想要全面地“批判”它,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非常广。如果只是因为个别中医诊所或医生的失误,就否定整个中医体系,这是不负责任的。但反过来,如果因为个别疗效显著的案例,就盲目神化,同样也是缺乏批判精神。
“了解”与“批判”的顺序倒置: 很多人其实是带着某种先验的结论(比如“中医不行”)去“看”中医的,或者他们只是听说了一些关于中医负面的故事,就形成了批判性的立场。这种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兴趣去“了解”中医,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人想评价一种新口味的咖啡。

深入了解再评价: 他会去了解咖啡豆的产地、烘焙程度、研磨方式、冲泡水温、水质等各种因素,然后尝试品尝,仔细体会其中的风味,最后根据自己的品鉴经验给出评价。
不了解就评价: 他可能只是看了一眼包装上写着“XX产地”、“XX风味”,就觉得“这种咖啡肯定不好喝”或者“这种咖啡肯定很特别”,然后根据这种模糊的印象就去说“这咖啡不行”或者“这咖啡太棒了”。

对于中医,很多人往往是后一种情况。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在了解中医后,再批判?

门槛高,认知习惯使然: 中医的理论体系难以快速掌握,很多人习惯于接受已被简化和断言的信息。
社会情绪和文化心理: 民族情绪、对现代医学的期待与失望、以及网络时代的群体效应,都可能影响人们的批判态度。
“批判”本身的目的性: 有些“批判”并非追求真理,而是出于情绪或已有立场。
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倾向: 人们倾向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容易形成非黑即白的判断。

这并不是说大家都不应该批判中医,而是说,一个成熟的、有意义的批判,应该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了解之上。 只有当我们愿意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去学习、去思考,我们的批判才能更有深度、也更有建设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标签化和情绪宣泄。

当然,也有很多乐于学习、理性批判中医的人,他们才是推动事物进步的关键力量。只是从“大多数人”这个角度来看,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是导致“先批判后了解”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先从《黄帝内经》学中医解剖学:“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黄帝内经 邪客》,

于是我学到了,一年有365日,人就必须有365块骨头。西医说的人全身有206块骨头肯定是错的。

然后从《本草纲目》学中医药学:“〔魚骨哽〕。。。。魚網(燒服,或煮汁。)鸕頭及骨、嗉、喙、翅、屎(並燒服。)魚狗(燒服,亦煮服。)禿喙(燒服。)獺肝及骨、爪(燒服。)獺爪(項下爬之。)海獺皮(煮汁。)(本草纲目 百病主治药》)

我发现,鱼骨鲠住,原来可以这样治。鱼网和鸬鹚、鱼狗(即会抓鱼的翠鸟)、禿鹰、水獭等等都是鱼的敌人,它们或它们身体部件的转世(烧灰、煮汁)肯定能击败鱼的转世(鱼骨)。多么精妙的理论.

学了中医的的这些原理,你怎么还会反中医?

user avatar

来来来,我们来讲逻辑。

既然你说的是 “大多数人”,而不是 “全部人”,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之外还存在少数人还是在了解了中医之后再批判的。

那么,这部分了解后再批判的,你们接受了么?

不,你们任然是不接受的。

所以题主强调的了解与否,其实根本就不重要,只是个借口说辞罢了。

何况,至少在知乎,质疑中医的人蛮多都是了解中医的呀——除非你说的 “了解” 是指学了几十年能接诊才算

如果是这个标准,那你这 “学习了才能批判” 的观念显然是有问题的,不然把你的中医换成修仙、跳大神、永动机之类的,也成立——你都不去学修仙筑个基结个丹啥的,凭啥批判修仙呢?

我也想问,题主马原究竟学到哪里去了?马原是这么教你认知世界的么?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粉判断一个人是否了解中医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是捧中医还是批判他。

有个中医粉提出了一个搞笑的标准:至少要真的能用中医治病才能算了解中医。了解跳大神的标准是真的能请到仙家上身?还敢说中医不是骗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场合下大家都能观察到的现象。你问“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了解中医后,再批判”,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批判”这件事本身,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纯粹理性、基于充分了解的过程,它往往夹杂着很多其他因素。1. 门槛与认知习惯:.............
  • 回答
    年轻人不愿给别人介绍对象,这可不是件新鲜事,背后原因可多着呢,而且都挺实在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责任太重,压力山大。 咱们自己找对象就已经够费劲了,现在还要操心别人?一旦介绍了,心里就得跟着悬着。要是成了,那还好,大家都开心。可要是黄了,那麻烦就大了。介绍的人会觉得“都是你的错”,被介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聊聊的,感觉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或者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仔细想想,里头确实有不少门道,也反映了咱们社会上一些普遍的心理和现实情况。首先,最直接也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品种”和“血统”。这就像买衣服,你可以随便买件打折的,也可以花大价钱买个名牌。很多人养宠物,特.............
  • 回答
    上海地铁安检,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明显“愁”的人更多点儿。为啥大家伙儿都不太待见,甚至有点儿抵触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说到点子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效率问题。上海地铁人流量有多大,您心里有数。早晚高峰期,那简直是人挤人,每个人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才能挤上地铁。这时候,.............
  • 回答
    这问题可太实在了,我身边好多朋友买车都纠结半天,最后发现还是自动挡舒服。说到底,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方便。你想象一下,早晚高峰堵车,走走停停,油门刹车来回踩。要是开手动挡,你得不停地换挡、踩离合,左脚右脚忙活个不停。时间长了,胳膊腿儿都酸。尤其是在坡起的时候,那叫一个考验技术.............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选择少,好像就滴滴和出租车两条路,但其实背后的原因,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可不是一两块钱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要我说,这主要还是用户体验上的几个关键点,滴滴恰好抓住了这些痛点,而传统出租车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首先,咱们得说便捷性。想当年,路边招手拦出租,得看运气,尤其是在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生物本能与短期满足: 规避痛苦的本能: 人类作为生物,天生具有规避不适和痛苦的本能。学习往往伴随着艰辛、枯燥、挫败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直接触碰了我们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 即时满足的诱惑: 相较于学习的长期回报,生活的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 回答
    医学生选择专业的决定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考量的过程,儿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尽管其工作非常有意义和挑战性,但确实存在不少医学生不太倾向于选择儿科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经济回报与职业发展考量: 相对较低的薪资水平: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之一。相较于其他.............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工程师选择不回流中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个人选择、职业发展、生活环境、家庭因素以及对中国当前状况的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大多数”都不愿意,确实有很多人选择回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留在美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并希望能做到自然,不像AI.............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玩家现实中的纠结。要说为什么大家宁愿在网游里“氪金”也不肯入手正版单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我尽量给大家掰扯清楚了。首先得从“获得感”和“社交属性”上说。你看网游,尤其是那种多人在线的,它提供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而且是互动的世界。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惑。与其说是“不愿”,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交流的意愿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思考方式以及对自身资源的考量。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有钱人”和“穷人”也不是铁板一块。这里说的“有钱人”,我理解是指.............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地域差异、文化习惯,甚至还有些刻板印象在里面。不过,如果非要说“大多数东北女孩不愿找南方男生做男朋友”,这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毕竟感情的事儿是讲究个人缘分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如果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性”或者说“比较少”的情况,倒也能从几个方面去分析。首先,.............
  • 回答
    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完电影直接走,不愿等待彩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文化、习惯、信息获取方式、观影环境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分析。1. 文化习惯与社会观念的差异: “看完即止”的习惯: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许多事物讲究一个完整的“结束”。一旦故事讲完了,电影的本体也就完成了。彩蛋在很多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教育理念、现实需求和地区差异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许多高中更倾向于学习“衡水模式”(以衡水中学为代表),而不是“人大附中模式”(以人大附中为代表),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者在实践中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所面向的群体和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确“衡水模式”和“人大附中模式”的核心特征:衡.............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为什么大多数人似乎不追求精神世界?一个多维度的探索“精神世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指代追求意义、价值观、内心平静、超越物质的体验、与宇宙或更高力量的连接、个人成长、深刻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等等。坦白说,“大多数人”是否真的“不追求”精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论断。 很多时候,人们对精神.............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乍一看,战乱频仍、赋税沉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避世”之策。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迁往人烟稀少之地,原因多方面且环环相扣,涉及生存、社会、经济和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生存的根本:土地与水是命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回答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甚至在很多时刻,遭遇不公正的对待。这可能来自家庭、工作、学校,甚至是我们日常接触的社会结构。然而,一个令人颇感无奈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这种不公时,选择了沉默。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盘根错节,牵涉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及个体生存的考量。首先,恐.............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觉得不上化肥的蔬菜比施用化肥的蔬菜更美味,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感受,背后涉及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更好吃”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化肥的作用。化肥,尤其是化学合成的氮磷钾肥,主要是为了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营养,快速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这意味着,施用化肥的蔬菜在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