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
我上高三的时候,当时的女朋友是我们学校的校花(我是这么认为的),很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玛婷达,平时走在路上的时候会有高一高二的学妹和她打招呼,现在的她在法国读设计,今天在巴黎时装周一个品牌的runway上看到了她,应该是她期待已久的时刻吧。
当时还没在一起的时候就听说了她家好像挺有钱,知道她们家为了生第四个小弟弟光是罚款就掏了几十万,而我当时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从小和妈妈两个人长大,但是当时对我们来说好像也无所谓,毕竟高中时候的感情还是很单纯的。而且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的我,在同龄富有的女孩面前,从来都有一种征服欲和反叛精神。
那个时候因为还没有自己的生活费,每天可支配的就是家长给的晚饭在学校门口吃的饭钱。当时正值高三冲刺,只有周日下午的时候有半天假,还要去学校偷偷给自己加自习,晚上因为太晚家长会去门口接,所以每次都是约好了和她下午一起自习,等到黄昏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晚上九点多再赶回学校。现在想起来觉得当初的自己也很可爱,每次都是拉着她一遍遍地去逛公园,那个公园还是她提议要去的,毕业之前来来回回去了大概有六七次吧。
平时晚上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她有时候会偷偷地过来把钱付掉(还记得学校门口那家饭馆老板意味深长的微笑…)。有的时候在一起吃小吃,都是很便宜十几块钱我就随手掏了,她也会跑上前一步先付掉自己的那部分。
而我给她花过最多的钱,应该是当时带她吃的一顿三百多块的烧烤吧,记得当时点了满满一桌。当时的我也确实没什么钱,不过我们每次出门都会花掉最后一分钱回家。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男生年轻的时候没钱不是个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愿意为喜欢的女孩花掉最后一分钱就好。
后来听说了她爸爸是我们当地一个地产商的合伙人,我们学校附近的几个楼盘都有他爸爸的股份,当时她的两个姐姐都在国外留学,加上即将去法国的她就有三个了,应该是笔不小的开销。
重要的是,在我们当时在一起的时候,她从来没想过要用自己的钱来平衡双方的差距,支撑这段感情,而是降低自己的物质需求,和我站在同一水准上,保护我的自尊心,当然有的人会觉得她不愿意给我花钱,我知道有一种女孩是养男朋友的也很幸福,但是我不喜欢。
后来高考后因为她要去法国所以我们就分手了,还记得是在一天晚上在学校操场的看台上,她想忘掉以前的事变成想要的自己(ps: 最近发现很多女生在人生的节点上都会如此),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其实她在高考前就想好去读服装设计,国内的高考对于她来说不重要,所以她每天陪着我上自习,等到高考出分后知道我能来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学校,才跟我提出分手。谢谢她,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的。
"祝你现在能够得到你当初想要的生活。”
再更新:
有人觉得我说99.999%的父母深爱子女太过绝对,文中进行了修改。
更新:
没想到这个回答得到如此关注。大家的称赞让我受宠若惊,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当你为人父母自然就会明白。这山望着那山高,别人家的爸爸总是好的,这是宇宙的基本定律(。ò ∀ ó。)。我姑娘也对我各种吐槽,经常跟我讲隔壁小明家爸爸的故事,呵呵。
不少人表示奇怪,为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以讲薛定谔猫。我觉得这没啥奇怪的,每个孩子都会对一些事情有独特的看法,可能很肤浅或者完全错误,但是我觉得“有看法”本身就是最可贵的。深刻与否,正确与否,可以在成长中不断学习,重要的是精神家园中有种子和土壤。因此,我努力的,是保护她思维的自由,帮她领略思维的乐趣。
实际上,是因为我先给她提到过这个话题,她感到十分有趣。然后,她觉得在同伴中讲一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就自告奋勇在班会上做个小演讲。我呢,为了不误人子弟,就翻了很多书。最后,其实只跟她讲了一点波粒二象性、态叠加原理、和双缝干涉的基本道理,对她没啥特别困难,剩下的都是她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谈不上严谨和正确,(反正后来她老师说,完全没听懂)但是趣味盎然。但是这就够了,不是吗?孩子有了兴趣,又在小伙伴面前装了酷,有了面子,至于对错,可以慢慢来嘛。
关于笛卡尔,也是我先跟她谈到笛卡尔恶魔和我思故我在,激发了兴趣,然后她才开始自己翻书的。当然,这逼迫我看更多的书,作茧自缚,此之谓也。
你应该看出来了,我是一个爱掉书包骗取闺女崇拜的邪恶爸爸,嗯。
以下为原答案:
我是一名十三岁女儿的爸爸,我觉得我对我家姑娘就是富养。
我女儿爱看书,一次她看到笛卡尔,非常感兴趣,我就到网上买了《第一哲学沉思集》原著硬啃了下来,只为了在她感兴趣的几周时间里有共同话题,让她能有机会发现更加有趣的思想。
我女儿在班级活动中要做一个薛定谔猫的演讲,我就翻出大学课本,把忘掉的量子力学重学一遍,充当她的知识库。
在她小学毕业前,每年万圣节都变花样给她雕刻南瓜灯 ,什么灰太狼、跳跳虎、TOM猫之类。然后她总是高高兴兴带到学校。以至于某年学校艺术节邀请我去参加。他们把我一个理工男当成艺术家了。
有一次带着她和几个小朋友出去玩。回家路上她们不尽兴,吵着去游泳。我觉得她们太累,就许诺明天再带她们出来。孩子们不信,吵成一团。我女儿这时说:“我们明天再去吧,我爸爸从来不骗我。”
另外,我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亲手写的书。
原国内包邮区子民,现欧洲某国在读高中,大学应该会申美帝的。家庭大概是属于中产吧。我就来讲讲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的感受。
1.非常看重契约精神。
爸爸妈妈从小就会教我即使是和最亲密的朋友也不应该有金钱纠葛,能不借钱就不借钱。所以只要是合理用途,父母一般都会满足我的需求,防止我向他人借钱。
现在不论是别人向我借钱,抑或是我暂时向别人借钱,我都会很认真地记录下来,有时候会显得很抠门(毕竟别人借钱我记那么牢…),但是我知道父母当年攒钱多不容易,所以我这也是在对我们家的资产负责。
并且可能这边从商的氛围比较浓。感觉我对于等价物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比如从小同学送我某些礼物,父母一定会让我在她生日的时候送回同等价值或是更高价值的礼物,虽说礼轻情意重,但是父母一直严苛要求我这般做(以一换一),防止金钱纠葛发生于朋友之间,而这似乎已经养成了习惯。
2.天塌下来有地方可躲
当初我也是个失败者。真的是失败者,事事都失败。
高中的起点太高,导致后来跌落的时候一蹶不振。
我说我想放弃数竞的时候,我妈妈说“没事呀你可以去高考,你英语好,可以试试上纽呀”。
我说我快要被所在重高的封建压抑氛围压的喘不气了,我妈妈说“好,你要是实在撑不下去的话和我说吧,你先脱产吧(不上学),试试申请美国大学本科吧,。”
然后机缘巧合被世界联合学院录取,我就转学去了国外读高中。
刚来国外时候的我,也不过就是十六十七岁,承受的事情远远超过了我的心智,来的第一个月就一直跟家里开视频哭,我妈妈就发微信跟我说“你要是压力大的话就找同学去隔壁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什么地方旅行一下吧,去你们城里最花里胡哨的那家餐厅吃顿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也行。我们不要求你成绩怎么怎么好,你开心一点,好好活着,就很好了。”
记得有一个金字塔的说法,当人们满足了生存需求后,再往上一层就是内心的愉悦了。快抑郁的时候看看截图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太感动了。这种感觉就是非常安心,天塌下来也有地方可躲的感觉。
3.尊重我的自由发展与选择
从三岁开始练舞,考到中国舞八级的时候,我妈妈问我“你想清楚还要不要继续练了?我过了这么多年现在才问你这个问题是因为你长大了,你现在有自己的意识了。所以你现在可以自己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还是换成其他舞种。”并且小时候其他的兴趣班也基本都是尊重我的意愿的。
而我可能是三分钟热度的最佳代表。
有一天突发奇想跟我爹讲我好想学拉丁语,也就是一时冲动,我爹第二天就拎来了五六本拉丁语教程 词典 单词本什么的,一副“你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样子…
又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跟我爹讲要不补习一下西语吧,更加一时冲动了,我爹一拍大腿就说“好阿我刚想给你报班来着的”,我当时可真是嘴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
后来我决定了要和我最爱的数学相濡以沫,我爹一边嫌弃的不行地说“你看得完嘛。。。”一边给我下单了GTM全套。
有一天我问我爹“你觉得专业是纯数学比较好呢还是应用数学呢?我怕学纯数找不到工作呀…”我爹一脸嬉皮笑脸地说“我又不要你赚钱,而且你这么傻,就算赚钱了也肯定不如我多。应用数学哪有纯数学优雅?去学纯数去!不用怕工作什么的,我们还能养你呢。”
不管我是想学多么奇怪的东西,我爹都会义无反顾地支持我。我一直记得他和我说过一句话“反正你才十七岁嘛,学什么都不怕晚,只要你想学,就是好的。”
于是我为了践行这句话,又头脑一热开始学当地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还有Esperanto,我希望这俩兴趣能活过半年(逃
4.眼界 性格的塑造
“世界观是建立在你看过完整世界的基础上的。”我妈妈言之,她同时也在努力与我一同实现这句话。比如我18岁之前去了20+国旅行。
母亲带我去了匈牙利看国庆阅兵仪式,去斯洛伐克喝啤酒,去阿联酋拍海岸线,去土耳其遇上暴乱2333当然也有年少无知的我一个人去美国在曼哈顿Broadway大街上的酒店住了一个星期,晚上10点面对满街的流浪汉和黑哥哥压制恐惧心理假装镇定地快走回酒店的经历…
后来我母亲说“在十六十七岁这种三观逐渐成型的年纪,把你送去看看另外一个事情还是挺好的”,于是我又一个人去巴尔干小国读高中,见识到了一个完全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开始来的时候觉得完全不是过去所认为的“欧洲”该有的样子,因为九十年代内战的原因建筑物依旧破破烂烂,甚至现在依旧种族分裂,各分地盘,当时觉得我浙比这垃圾小国强不知道多少倍。待久了,上了人类学课后的我深刻意识到文化与文化,地区与地区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不同点与相同点,而正是这些不同点才塑造出这些独特的文化。我自己的经历也说明了一切,从自己之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格格不入,到自我挣扎到底要不要强行融入,再到最后意识到“不论是黑头发单眼皮黄皮肤,抑或是我身上拥有的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继承下来的优良品格 如隐忍 谦让 勤奋,还是我一直优秀的数学,都让我成为一个他人眼中的Typical Chinese阿。可也就是这些西方都没有特质,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阿。为何要去摈弃呢?”我记得我作为全班唯一一位亚洲人在课上大谈特谈我国盛行低调品格时,全班人瞪大眼睛听着我讲一个他们从未了解过的文化,下课一个个都好奇地跑来问我中国的历史,那是我最开心的一次。此后我也意识到了人无需为了强融而改头换面,坚持自我的人才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也许我母亲说的是对的,就只有在去过那么多国家,见识过那么多人后,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和外国同学交流(甚至争吵)中间提到一些敏感话题时也会在想,可能我们无法彻底消除偏见,但我们可以加强理解与尊重。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直在支持并鼓励我“见识更大的世界”。
至于性格方面,自我感觉还算善良吧…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带我挑选不常用的文具衣服书籍捐给山区的小朋友们。我现在脱离父母掌控还是依旧热衷于志愿服务和被小朋友打(不),于是每周都会花一个上午去旁边教堂办的幼儿园做志愿服务,平时看到小猫也会过去抱抱。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他所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去过的地方都会在他现在的样子里反映出来。可以说是,经历塑造性格。而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我成为了一个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充满兴趣的,守信,踏实,乐观,善良的人。
写了这么多怕是没人看得完,也罢,就当作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