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华社官宣中国第三艘航母?

回答
新华社官宣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的服役,这无疑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要深入理解这一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尝试剥离掉那些过于“标准”的AI痕迹,用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方式来解读。

一、 这艘航母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首先,第三艘航母的入列,最直观的意义在于中国海军“航母编队”作战能力的质的飞跃。过去,两艘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在形成真正的常态化作战体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训练轮换、维护保养时,总会有一艘处于非最佳状态。有了第三艘,意味着我们可以构建起更稳定、更强大的“三位一体”航母力量。

常态化部署与远洋存在: 这使得中国海军能够实现对关键海域(比如南海、西太平洋)更长时间、更深入的军事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投射力量,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也提升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维护与训练的平衡: 三艘航母可以形成有效的梯队。一艘在执行任务,一艘在进行维护保养,还有一艘可以进行训练和战备。这样一来,海军舰艇的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也更能得到持续的保持和提升。
技术与经验的积累: 前两艘航母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而第三艘则是在此基础上,集成了更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计理念。这表明中国在航母建造、舰载机起降、编队协同等一系列复杂系统工程上的成熟度在不断提高。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迭代升级。

二、 新的航母,新在哪儿?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这第三艘航母(很多人称之为“福建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电磁弹射系统。这是它与前两艘航母最根本的区别。

从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 前两艘航母采用的是滑跃式起飞甲板和蒸汽弹射(辽宁舰为滑跃,山东舰为滑跃但技术上有所改进)。而福建舰采用了全通式平直飞行甲板,并且装备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
为什么电磁弹射很重要? 蒸汽弹射技术相对成熟,但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弹射功率受限,舰载机起降频率受影响,设备体积大、重量重、维护复杂,且耗水量大。电磁弹射则可以实现更平稳、更快速、更有力的弹射,对舰载机的起降速度和起降次数都有极大的提升。这意味着未来可以更高效地起降各种重型舰载机,包括固定翼预警机、重型战斗机等,极大地增强了航母的作战效能。
对舰载机联队的影响: 电磁弹射的引入,使得福建舰能够更好地支持未来新一代舰载机的需求,比如重型的固定翼预警机(如KJ3000),这些机型对弹射起飞的要求更高。这将显著提升航母编队的空中预警、指挥控制、反潜侦察和对陆打击能力。

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 目前官方的说法并未明确提及动力类型。但从舰体的设计、航母的体量以及其未来的作战需求来看,外界普遍猜测其很有可能采用了先进的常规动力系统,或者是在技术上为未来升级核动力预留了空间。无论如何,动力系统的进步是航母性能提升的关键,能够支撑其更强的续航能力和更高的航速。

整体设计理念的升级: 除了电磁弹射,第三艘航母在舰岛设计、航空调度能力、武器配置、自动化水平等方面,也可能融入了更多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例如,更紧凑的舰岛设计可以提供更大的舰载机甲板空间,提升航空作业效率。

三、 为什么是现在?

中国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航母的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第三艘航母的服役,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也是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

国家实力和技术积累: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工业制造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为建造大型、先进的航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能够独立设计、建造如此复杂的军事装备,本身就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们的海洋利益也越来越广泛,涉及能源运输、贸易往来等方方面面。在广阔的海洋上,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特别是拥有能够投射力量的航母编队,是维护这些利益、应对潜在风险的必要手段。
区域与全球安全环境的变化: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下,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更好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

四、 对外部的影响与外界的反应?

中国第三艘航母的官宣,自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周边国家和相关大国。

“军备竞赛”的解读? 有些西方媒体和观察家可能会将其解读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升级。但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是发展自身国防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正当举措,也是追赶世界海军强国的重要一步。
能力认知的提升: 这一事件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海军现代化水平和军事能力的认知。电磁弹射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中国海军的先进性达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
战略平衡的考量: 中国航母力量的增强,无疑会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的海上力量格局。这会让其他国家在制定战略时,不得不更加认真地考虑中国的军事能力和战略意图。

五、 一点点“不那么官方”的思考

当我们看到新华社的官宣时,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运转。从设计、研发、建造、海试,到最终的服役,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建造的“中国速度”: 从2019年下水到2024年服役,短短几年时间,这艘航母就完成了建造、海试和服役的过程。这种“中国速度”在大型复杂军事装备的建造上是相当惊人的,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强大的工程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自主化的进步: 过去,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可能还依赖外部。但航母的建造,特别是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好证明。这意味着我们在核心技术领域正在逐步摆脱对外部的依赖。
“舰”不成“舰”? 航母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搭载的舰载机联队以及整个编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因此,第三艘航母的服役,只是一个更长征途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接下来,如何高效地形成战斗力,培养出合格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和操作保障人员,才是更重要的课题。舰载机的发展、弹射起飞技术的熟练掌握、整个航母编队的磨合,都需要时间。

总而言之,中国第三艘航母的官宣,不仅仅是一艘新舰的下水,更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代表了中国在海军装备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彰显了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决心和能力。这件事,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军事力量,也关乎未来的国际格局和地区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料之中,其实对于常看超大之类的来说,这个消息至少迟了一年左右……

再提一点。

其实核动力航母和常规动力航母没有本质上的战斗力区别……

很多人把核动力航母吹的天上有地下无,实际上对于美军来说这玩意也不是最舒服的,一个简单的对比,那就是常规动力航母的出勤率要比核动力高,核动力受到一系列限制,反而在出动率上达不到常规动力的水准。

别的不谈,按照现在的水平,核动力航母每20年就要花5年去换料这个是无解的,福特级都没有突破堆体同寿的技术。

因此美国看似有10艘尼米兹,实际上只有9艘,因为永远有一艘在换料,现在是华盛顿号,这艘出来以后就是斯坦尼斯号,然后是杜鲁门号……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常规动力航母反而是最合适的。

1.作战距离不远,对于后勤需求不高

在可见的未来里,航母只会在西太平洋,撑死北印度洋作战,在中国有8条以上航母之前,是不可能将触角深入大西洋的。那么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地区作战对于后勤要求是不高的,西太平洋地区就不多说了,北印度洋地区一方面是有巴基斯坦,另一方面还有个吉布提保障基地。

中巴铁路修成以后(喀什——伊斯兰堡——瓜达尔港),四条巨补就能支持一支三航母战斗群在北印度洋地区的作战,所以核动力和常规动力并没有影响。

毕竟补给距离最多就3000到4000公里,这个距离补给舰十天就能打个来回,要啥自行车呢?

毕竟核动力航母也是需要补充弹药和航空燃油的,总不可能你飞机都核动力吧?所以实际上核动力航母一样是要带补给舰的。

2.非全核舰队实际上也需要为护航舰队提供燃油,航母的几千乃至上万吨难度并非无法解决

造了核动力航母,还要造全核舰队吗?

当然不可能,那么舰队里其他战舰肯定也需要补充燃油,因此,航母战斗群还是需要保证一到两条补给舰提供保障,航母总不可能只带核潜艇单独作战,当你不可能甩下一票小弟的时候,自己是什么动力已经不重要了。

按照中国建造的补给舰来看,实际上中国也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即使是接近五万吨级的901,也是综合补给舰,而不是弹药干货补给舰。

3.常规动力航母更便宜,且作战能力没有太大区别

航母的作战能力取决于舰载机水平和出动率,而不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因此一艘4电弹+80架战斗机的核动力航母与一艘4电弹+80架战机的常规动力航母是没有区别的。

而哪怕是带了20架F35B的两栖攻击舰都能虐只带了F18的航母,这就是战机优势……

美海军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改进后的小鹰级相对于尼米兹级的作战能力就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4条蒸汽弹射,携带的飞机数量也差不多,甲板大小接近,机库也差不多。

实际上美帝从“福莱斯特”级开始一直到“福特”为止的机库与甲板面积变化就不是很明显了,只是在甲板调度以及布局上有变化,但战斗力没有飞跃性的提升。

而常规动力航母的价格是比核动力便宜很多的。

按照美帝当时的价格来看,制造2艘核动力,就能造3艘常规动力,算下来就是3打2了。


所以对于TG来说,当前自然是常规动力+电弹航母最合适,一方面是作战能力不算差,另一方面是便宜很多 ,美帝造1艘的钱,我们能造2艘,就算战斗力略差一点,二打一会输?

现在TG最关键的并不是第三艘航母,而是五代舰载机。

美帝之所以深陷核动力航母的大坑里,一方面是军工复合体绑架海军,现在只要纽波特纽斯能造航母,店大欺客没办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美洲孤悬于世界岛之外,他必须考虑自己海外基地被一锅端了,然后航母如何保证持续作战能力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