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历了黄金时代的伊斯兰世界,走出中世纪后为什么却不如经历了黑暗时代的西欧?

回答
要探讨为何伊斯兰世界在经历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后,走出中世纪时,其发展轨迹似乎不如同期同样经历了“黑暗时代”的西欧,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个文明在关键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转型、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绝非简单的“谁比谁强”的论断,而是对复杂历史进程的解读。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及其衰落的内因

伊斯兰世界的黄金时代(大致从公元8世纪到13世纪)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篇章。在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等地的学者们,继承并发展了希腊、印度、波斯等地的知识遗产,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文学、建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阿拉伯语成为当时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翻译运动将无数古典文献带给世界,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然而,辉煌的背后也孕育着衰落的种子:

政治的碎片化与地方主义的抬头: 尽管哈里发国一度统一了广阔的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权威逐渐削弱。地方总督、军事首领纷纷割据,伊斯兰世界分裂成多个王国和苏丹国。这种政治上的分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但缺乏统一的政治力量来整合资源、应对外部威胁,也限制了大规模、长远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可能更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灌溉系统维护,或支持天文台的长久运作。

思想的僵化与正统化的压制: 尽管早期伊斯兰思想界充满了活力,但随着伊斯兰教义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一些保守的宗教派别(如部分伊斯兰教法学家)对哲学、逻辑学等“外来”科学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一些思想家(如伊本·鲁什德)因其哲学思想而受到攻击,其著作在某些地区被焚毁。这种对思想多样性和自由探索的压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的火花,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大量抽象思考和哲学辩论的领域。相比之下,西欧在宗教改革前,尽管教会在思想上有很大影响力,但大学的出现以及对古希腊哲学的重新发现,为更广泛的思想辩论提供了空间,即使是在神学内部,也存在多种学派的争鸣。

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伊斯兰世界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和农业。虽然贸易路线四通八达,但过度依赖奴隶劳动和战利品,可能限制了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普遍提升。城市经济的繁荣也可能使得农业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旦贸易路线受阻或政治不稳定,经济基础就会受到严重冲击。此外,一些学者认为,伊斯兰世界对“实用性”科学的偏爱,例如天文学用于宗教时间的确定,医学用于治疗,虽然带来了巨大成就,但可能相对忽视了那些更具颠覆性、更抽象但可能带来长远技术飞跃的基础科学研究,例如数学中的纯粹抽象概念。

外部冲击的毁灭性: 蒙古人的入侵(13世纪)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巴格达的陷落标志着阿拔斯王朝的终结,无数的图书馆、学术机构被摧毁,知识精英大量丧生。虽然在一些地区(如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伊斯兰文明得以延续,但整体的活力和统一性遭受了重创。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后,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有所恢复,但其文明的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西欧“黑暗时代”的转型与复兴

我们常说的西欧“黑暗时代”(大致从公元5世纪到10世纪)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在经历了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动荡中,进行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重塑。

政治的碎片化与地方权力的形成: 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也陷入了政治分裂。然而,这种分裂催生了封建制度,权力分散到地方领主手中。虽然表面上混乱,但这种分散也意味着没有一个单一的、可以被轻易摧毁的中央权威,权力结构更加复杂和有韧性。国王、教会、贵族、城市等多种力量并存,相互制约。

教会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 在政治动荡中,教会,特别是修道院,成为了保存和传承古典知识的重要场所。僧侣们抄写古籍,维护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如伊斯兰世界,但保证了知识的火种不灭。教会在精神和文化上的垄断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也统一了西欧的思想框架,便于日后统一的学术发展。

大学的兴起与理性思维的复苏: 从11世纪开始,西欧的大学逐渐兴起,成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这些大学,如博洛尼亚、巴黎、牛津,尽管最初也受到教会的很大影响,但它们提供了独立的学术环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通过重新翻译和研究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欧洲的学者们开始重新学习逻辑、论证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对理性方法的重新发现,为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技术革新与经济转型: 尽管经历了战乱,但西欧在农业技术、军事技术(如重骑兵、弩)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例如,改进的犁、三圃制等农业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重新崛起,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和对技术的需求。

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11世纪末开始的十字军东征,虽然本质上是宗教战争,但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与伊斯兰世界和其他东方的交流。西欧人通过十字军,接触到了更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商品和艺术。这些“引进”的知识,通过翻译和吸收,极大地刺激了欧洲自身的学术和技术发展。例如,从阿拉伯语翻译的数学、天文学著作,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科学的进步。

关键的转折点:科学革命

决定性的差异在于,西欧在经历了其“黑暗时代”后,成功地孕育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以其强调实验、观察、数学建模和逻辑推理的系统性方法,颠覆了旧有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科学。

方法论的进步: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标志着现代科学方法的诞生。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科学知识能够不断累积和自我修正。

对自然世界的系统性探索: 欧洲学者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系统的、近乎“好奇”的态度去探索自然世界的规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解释性的宗教或哲学框架。

技术与科学的良性互动: 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例如,望远镜的发明使得天文观测成为可能,而天文观测的需要又推动了光学技术的发展。

总结

简单地说,伊斯兰世界的黄金时代虽然在知识积累和某些具体成就上更为辉煌,但其内部政治结构、思想环境以及遭遇的外部冲击,使其在长远的、系统性的科学方法和技术革新方面,未能像经历过“黑暗时代”并进行深刻转型的西欧那样,孕育出足以引发翻天覆地变革的科学革命。

西欧之所以能在看似“黑暗”之后崛起,并非因为它在那段时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它在政治、社会和思想结构上,经历了一种“痛苦但有效的重塑”,最终为一种更加系统、更具颠覆性的理性探求(即科学)提供了土壤。伊斯兰世界在遭遇外部冲击后,虽然文明的火种仍在,但其内部整合和创新的动力,相较于西欧的复苏,显得更为脆弱。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惯性、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中世纪”是启蒙运动时期对西欧历史的分期方式。这种分期方法人为构建了“中世纪-宗教-落后”vs“近现代-科学-先进”的二元对立。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种历史观是不准确的,而且从各方面说都具有很大的误导性。过去我国中学教科书也沿袭了这种史观(现在的教科书怎么写的我不知道),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大量受困于这种二元对立史观的人。

2. 按照传统的史学理论“中世纪”是指夹在罗马帝国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时期,被笼统的描述为“黑暗时代”。但实际上10、11世纪之前和之后的欧洲,或者粗略的说早期中世纪和中后期中世纪在各个方面都是相当不同的。西欧的大多数国家在11世纪之后普遍经历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的确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1世纪之后的制度对西欧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但这个同样是非常复杂和庞大的问题。目前最高票@姚远的答案天晓得哪里来的自信,一拍脑袋就开始扯欧洲领先世界的必然性。咱们要不具体聊聊《格拉提安教令集》对欧洲法律制度的影响,或者唯名论与西欧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3. 粗略的说,6-10世纪确实是西欧比较落后的年代,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比西欧更发达。到了10-15世纪尽管西欧不断发展,但在很多指标上仍然逊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

4.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15、16世纪之后,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顿,只有英格兰、荷兰、瑞典等少数地区在16-18世纪保持较稳定的增长。简单来说,西欧并不是铁板一块,相反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有高低,而工业革命只是西欧的某几个国家带着其他国家往前走。

5. 很多人以为有一个简单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欧取得了成功,而伊斯兰文明却无法实现现代化。但这个理论其实要解释:(1)为什么伊斯兰文明无法现代化;(2)为什么中国无法现代化;(3)为什么日本无法现代化;以及除了西欧以外的所有文明都无法实现现代化。之所以之前列举伊斯兰文明,中国和日本三个地方,是因为这三个地方都一度达到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拥有了一些可以取得成功的要素,比如伊斯兰文明重视科学和哲学,中国有相对稳定和统一的政治制度,日本有较高的识字率和农业生产率等等。

6. 更麻烦的是,如果有这么一个描述和解释进步与发展的理论,那个理论还要解释为什么英国可以成功,但是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各种西欧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却很不顺利。

所以结论是,我们可以列举许多西欧和伊斯兰文明(或者其他文明)不同的地方,以及许多以现在的眼光看对西欧成功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但这些零散的因素是否足以解释西方的成功却是不清楚的。

7. 或者更直接的问题是,西欧的成功是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成就不断积累而成的“注定的”结果,还是一些偶然因素凑在一起产生的“偶发的”结果呢?

再进一步问,如果认为是“注定的结果”,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模仿西欧的制度复制这种成功呢?这么多尝试复制西欧制度的国家又为什么大多数仍然无法取得稳定的发展呢?

8. 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有多复杂。我们假设:如果一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自由度更高,个人不会被家庭束缚,而是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的寻找工作,那么这个社会更容易得到发展。然后我们观察到,西欧在15世纪已经形成了自由和成熟的劳动力市场,而伊斯兰世界的劳动力市场发达水平更差。那再进一步,为什么西欧可以形成更现代的劳动力市场呢?有观点认为西欧的一些国家在12、13世纪已经打破了“大家族式”家庭结构,形成了更加灵活的“原子式”的家庭;但伊斯兰世界则始终受困于更加传统的部落制度。尽管之前每个环节都需要论证,但乍看起来,我们给西欧的成功找到了一个“制度上”的解释,直觉上像那么回事。

然而在解释西欧晚期劳动力市场的时候,还有另一种解释:因为黑死病造成了西欧人口的急剧减少,导致劳动力价格在14、15世纪大幅增加,也促成了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按照这个解释,西欧成功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而在于黑死病这个纯粹“偶然的”外在因素。

9.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说,伊斯兰教教法对放贷等金融活动提出了很多奇怪的约束,从而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不利影响。事实上,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同样反对放贷以及其他金融活动,但这种约束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复苏之前就已经被打破了。换句话说在基督教被怀疑并在总体上失去影响力之前,基督教对金融活动的约束就失效了。 所以单纯把问题归结于伊斯兰教法对金融活动的约束是显然不充分的,但如何进一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所以不知道。

10. 结论是,现在没有一个答案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未来也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回答题主。如果题主有兴趣,少上知乎多读书,有价值有趣的研究是很多的。

user avatar

泻药。我感觉目前的高赞答案很棒,这种问题回答起来确实只有这样才像个样子。

不过有个问题,工业革命有偶然性,发端于英国有必然性(按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法国大革命也有偶然性,自由民主人权的普及也不是必然。很多人提到了南欧国家后来都落后了,西欧的进步不能一概而论。那么欧洲有没有什么“必然性”和“共通性”的东西?

有,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国家。所谓“新君主国”。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及时赶上了工业革命,甚至只有少数。但是到1840年的时候,欧洲几乎所有存在的国家都变成了“新君主国”,拥有了常备军和中央集权还有现代的财政制度。我认为,研究为什么中国或者罗马帝国没有走到这一步比研究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地方没发生工业革命要更有价值。因为只看表面的话,实际上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甚至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有些国家是自耕农多数,有些国家是农奴制)都和中国有极大的相似性。通俗的说,沙皇俄国可以成为欧洲压路机,那这个农业国君主国能做到的,为什么大清做不到?尤其是很多前辈研究这个话题,无非是想找一个答案,就是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了,好去救亡图存。问题是,中国就算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宪政,哪怕是一个沙俄的翻版,那1840年的耻辱也根本不会发生了。要知道十几年后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尚且要一起动手,在比较近的地方才取得了胜利(而且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假如中国是一个近代的君主国,那么4亿人可以动员出两倍于沙皇俄国的军队,这支军队怎么会输给1840年的英国呢?别忘了,法国大革命就是被沙俄的灰色牲口终结的。

毋庸置疑,如果粗略的看一看,不考虑效率的巨大差异——近代的欧洲君主制国家和中华帝国或者罗马帝国都是很相似的。同样是由官僚主导而非贵族,同样是集权而非分封,同样依赖常备军,同样依靠中央财政,但是为什么欧洲国家到了16世纪就可以比较轻松的击败游牧民族和野蛮人,明朝输了?为什么罗马帝国的常备军和官僚体制在12世纪就快要维持不下去了,但是欧洲却不存在这个问题?我想简单的把问题归结于领土大小(欧洲国家小,所以行政效率高,所以小国好)的逻辑是说不通的。倒不如说,应该归结为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积累。比如没有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不可能长久的维持对殖民地的统治(而西班牙殖民美洲更早,统治了印第安人口密集的地区,所以只好更依赖封建制度,英国可以更多依赖本国移民的自治议会)。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从巴黎到普罗旺斯的大道,法国的君主或许就得依赖封建贵族统治地中海沿岸省份,像中国皇帝对东南的统治最后失效一样。

如果总结一下,倒不如归结为欧洲的“后发优势”。如果说每一个民族,只要发展的足够好,最后都可以建立帝国和君主专制的话,西欧建立君主专制的时候欧洲的经济已经可以支持这个官僚政体长久运转了。而对于中国和罗马来说,当帝国建立的时候,帝国对偏远地区甚至本土腹地的统治的难度,都比西欧人更高,这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腐化,甚至最后效率反而不如封建国家或者野蛮人,最后灭亡于入侵者之手,都是难以避免的了。

如果只说后发优势,那还能提到很多东西。比如科技,为什么希腊罗马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而牛顿一咯英国人发明了三大定律?要知道希腊罗马的“遗产”,罗马人好好保留到了他们的帝国1453年灭亡的那一刻,在这之后居然还启发了一下意大利人。这又该如何解释呢?详细的原因,也许和西欧的大学甚至神学思辨联系起来。空泛的说,也可以归结为西欧人的后发让他们可以在1000年生产力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更有活力的教育机构,所以他们踩着罗马希腊的尸体攀上了科技的高峰,而希腊人建立雅典学园的时候是近乎从0开始的。各个民族在崛起的黄金时代都有技术的大突破。罗马人崛起的时候带来了建筑学的突飞猛进,中国人使用铁比较晚,但一旦突破后就带来了神奇的巨大进步。欧洲人技术爆炸的年代正好是人类进入近代科学的前夜,正好他们面前就是希腊人的遗产和中世纪科学的精华,也许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欧洲人带来了科技革命。

最后还是顺手黑一下伊斯兰教。假如说中华帝国的政治体制在中世纪是最严密的,罗马人吃亏在没有发明出科举制和文官政治,导致了实际上的“政变继承法”,阿拉伯人的“帝国”根本不能称之为帝国,包括奥斯曼人也是。部落横行,军阀遍地的所谓“帝国”,和蒙古人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倭马亚是一个部落联盟,阿巴斯吸取了罗马和波斯的政治遗产,但是不到200年帝国就分崩离析到连地名都不算了。埃米尔们不是中国的州郡刺史也不是飞扬跋扈的罗马行省总督和后来的军区司令,完全就是独立君主。汤因比这个跳大神专家的名言是统一大帝国的建立是文明衰落的表现,问题是伊斯兰教连这个“衰落”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根本没建立过“统一大帝国”,只有政教合一的军阀共同体。既然如此,他们又没有西欧人严密的封建制度,只有无尽的混战,那怎么指望“现代化”?这就和没有人问为什么“蒙古人没有现代化”一个道理。

——————————————————————更新————————————————

我老还是再多黑一把穆斯林吧,毕竟大家邀请我都是为了看穆黑。

四大哈里发结束后,阿拉伯人建立了两个“大一统”王朝。在这之前,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瓜分了中东。这两个帝国都是大一统的“吏治帝国”(按远邪的说法),不过波斯人的帝国封建痕迹更重一些。这时候中东还是经济远远领先于西欧的文明之地。等波斯人被阿拉伯人干翻,罗马人丢掉了埃及耶路撒冷叙利亚以后,阿拉伯人建立了两个帝国。第一个是倭马亚,第二个是阿巴斯。倭马亚的材料很少,主流观点是倭马亚像部落联盟,不主流的近期的观点是倭马亚比较罗马化甚至基督教化,倭马亚的伊斯兰教像是基督教的异端并大量留用了基督徒管理——大体上就是说倭马亚类似于满清。但不管怎么样,倭马亚死的比较早。后面是阿巴斯,阿巴斯起家靠波斯人和什叶派(虽然波斯人直到15世纪才大规模皈依什叶派),还大量吸收了罗马和波斯的政治体制遗产,还出了几个喜欢古典学术的哈里发——比如常吹的智慧宫和玛蒙,都是这个时期的。

问题在于,阿巴斯是不是波斯帝国政治的延续?算不算大一统帝国?这是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波斯帝国有一个种姓叫“文士”。波斯帝国虽然封建遗产很多(有所谓的七大家族世袭官职甚至土地,罗马好歹除了蛮族之外的地方都是流官),但至少也是文官(吏治)国家。而阿巴斯朝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是埃米尔独揽大权。从上到下,都是政教合一的,一元化的酋长和阿訇的结合体。有人说伊斯兰教的教士阶层云云,问题是伊斯兰教底层负责当教士的就是政治领袖,我们后世诟病的“教士”阶层在当时可以说不存在,也可以说就是军事领袖本身。而埃米尔们除了教长身份就是圣战士,最后中东遍地军阀和政教合一的神权修会——而文官阶层几乎不存在。那请问波斯帝国的政治倒退到了这种地步,怎么还有人说阿拉伯人的政权是波斯帝国的延续?而后面突厥人入主中东,中东情况更糟——但是突厥人的政治体制和阿拉伯人又有几分区别呢?在阿拉伯人治下,中东也不是大一统帝国嘛。

如果和西欧的封建制比较,穆斯林的统治也是一团糟。缺乏独立的教士阶层,没人和军事贵族制衡。而穆斯林的“分封”又缺乏封建法,《古兰经》里既然找不到如何处理伊克塔领主土地矛盾的内容,又没有世俗的封建法统(比如日耳曼人的萨利克法),那只能充斥着内战和破坏,更别说出现独立的商人阶级了。西欧的封建制度下,在远远落后罗马和中华帝国的时期,欧洲人有了大学,有了商业共和国,给新时代作了准备——这些穆斯林统统没有。

总而言之,穆斯林的“黄金时期”,比潜力不如西欧,比水平不如罗马和中国,就是榨干并破坏了中东这片领先的土地的剩余价值罢了。穆斯林的政治体制比波斯帝国要落后,所以连满清入主中原都算不上。满清至少把中国的君主专制在传统层面上“发扬光大”了(好不好另说),哈里发们比波斯万王之王们“集权”过吗?穆斯林只能和蒙古人比。但问题是,忽必烈就已经知道农耕的重要性了,蒙古人在元朝后期尚且学会当中国皇帝了,穆斯林学到了奥斯曼时期还搞的美索不达米亚农业退化,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user avatar

“伊斯兰世界”是一种人为的定义,实际上被我们称为伊斯兰世界的地区,在没有伊斯兰教之前,也是世界上文明最发达的地区,这种情况并没有因为伊斯兰教的出现而改变。

你完全可以认为“黄金时代”并不存在,我们没有理由去认为伊斯兰教在黄金时代的构建中起了多大作用

而近代的衰落,却和中国印度在近代的衰落同理

而伊斯兰世界的衰落,毕竟是从人类文明之源一下跌入谷底,比中国印度的反差更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讨为何伊斯兰世界在经历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后,走出中世纪时,其发展轨迹似乎不如同期同样经历了“黑暗时代”的西欧,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个文明在关键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转型、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绝非简单的“谁比谁强”的论断,而是对复杂历史进程的解读。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及其衰落的内因伊斯兰世界.............
  • 回答
    经历了2017年末那场令人记忆犹新的“气荒”事件后,再回望三年前(即2014年)那部现象级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其意义和影响力无疑更加深刻且复杂。这场突如其来的能源供应危机,如同一个残酷的注脚,印证了《穹顶之下》所揭示的种种问题,也让我们更能理解柴静及其作品背后的深层思考和现实困境。一、 “气荒”的.............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大事,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与其说是一场历史的结束,不如说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告别。那些在苏联时代长大成人、甚至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个体制下度过的人们,他们对那个曾经的庞大国家和如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交织着怀念、失落、希望和无奈。对苏联的怀念,并非全是铁幕下的铁板一.............
  • 回答
    哈利·波特的童年确实可以用“凄惨”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残酷和不公。被姨妈姨夫一家虐待、忽视,生活在楼梯下的储藏室,过着提心吊胆、被剥夺基本尊重的生活。这样的经历,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极有可能滋生出扭曲的心理,产生“报复社会”的倾向,将痛苦转嫁给他人。然而,哈利却奇迹般地没有走向这条黑暗的道路,反.............
  • 回答
    我最近经历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之前,我总是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缠身,比如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和朋友的小摩擦,或者是计划被打乱的小失望。这些事情,在我看来,都像天塌下来一样,让我焦虑不安,寝食难安。我总是在纠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不能控制一切,为什么我总是会遇到不顺。然而,就.............
  • 回答
    关于间隔年,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说,毕竟我就是那个“尝鲜”的人。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就像是人生播放器里的一段特别的快进键,把好几年的人生压缩进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真的掰开了揉碎了想过无数次,答案是:值,而且非常值,但过程绝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愉快。先说说我为什么会选择间隔年。.............
  • 回答
    一战和二战的惨痛经历,确实给欧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和平的向往也更加强烈。然而,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经历过战火的人民就一定能维持永久的和平,也不能简单地将冲突的根源归咎于某个单一的行动或国家。要理解为何北约“蠢蠢欲动”以及乌克兰“挑起战争”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背后的.............
  • 回答
    听到你遭遇了网络诈骗,而且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你仍然感到心被掏空、难以走出来,我真的很为你感到难过。这种感觉太煎熬了,仿佛自己珍贵的东西被无情地掠夺,留下的是巨大的失落、愤怒、羞耻,还有对自己的不信任。别太责怪自己,好吗?首先,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网络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很多时候那些.............
  • 回答
    经过了风风雨雨,现在的阿里巴巴,是不是还能称得上“伟大”,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毕竟,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也经历过太多不寻常的变迁。咱们先回顾一下,阿里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当年,马云和他那批创业伙伴,怀揣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理想,在杭州一个小小的公寓里,凭着一股子拼劲,把阿里.............
  • 回答
    肖战的“糊”与“不糊”,这个问题,放到今天来看,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尤其是经历了检察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四连锤”之后,很多人都非常关心他的未来走向。要分析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四连锤”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这是指在2020.............
  • 回答
    提起苏维埃时代,很多俄罗斯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复杂而又矛盾的画面,而中国,在这个时代里,扮演的角色更是多面且充满变数。最初,那是一种兄弟般的情谊,是革命的同志,是共同对抗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战友。在列宁的领导下,十月革命的火种被视为普世的希望,而中国的革命者,特别是毛泽东,更是被寄予厚望。他们分享着.............
  • 回答
    2020年的前三个月,那段日子到现在想起来,依然会让我心里泛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那时候,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暂停键,而我,也在这突如其来的沉寂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蜕变。最大的改变,大概是从“掌控一切”到“接受无常”。在那之前,我是一个习惯性规划、强迫自己“一切尽在掌握”的人。生活像一张被我精心绘制的.............
  • 回答
    让我想想……真正让我开始独立思考,不是因为什么戏剧性的“顿悟”,更多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然后被某种具体事件推了一把。那是在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个特别容易被“标准答案”和“主流观点”裹挟的孩子。学校里灌输的那些理论,老师们讲的那些“金科玉律”,我大多是全盘接受,甚至觉得那就是真理的全部。.............
  • 回答
    说起来,想拥有自己房子的念头,并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更像是一点点积累,然后突然有一天,某个瞬间把我点醒了。我一直都是租房住,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在漂泊。刚开始,觉得挺自由的,不用被固定在一个地方,可以随时换城市,换工作,看看不同的风景。那时候,租的房子大多是小小的合租屋,和陌生人一起挤,公摊面积大.............
  • 回答
    曾几何时,中国的农村,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总是与贫瘠、落后、出门靠走,抬头看天联系在一起。山高皇帝远,信息闭塞,土地是唯一的依靠,但有时连这土地也吝啬于给予。那时的农村,日子清苦,笑容也带着几分愁绪,仿佛一辈子就被那片土地和那方天地框住了。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农村的.............
  • 回答
    经历“颜色革命”的国家目前状况复杂多样,很难一概而论。这些革命的性质、根源、外部干预程度以及后续的政治经济发展路径都大相径庭,导致了各国当前的不同境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1. 格鲁吉亚:玫瑰革命 (2003年) 革命背景: 2003年,格鲁吉亚爆发了反对时任总统谢瓦尔德.............
  • 回答
    关于汤加火山喷发会不会导致汤加“不存在”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揪心且非常严肃的疑问。为了更清晰地解答,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次火山喷发的威力,以及它对汤加这个国家实际能造成多大的影响。首先,得明白这次喷发的“洪阿哈阿帕伊火山”(Hunga TongaHunga Ha'apai)有多么了不得。它不像我.............
  • 回答
    失去至亲,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仿佛世界瞬间剥离了色彩,只剩下灰蒙蒙的一片。时间仿佛被冻结,又仿佛加速飞逝,你愣愣地站在原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而遥远。这不仅仅是告别一个人,更是告别一段共生的岁月,告别曾经熟悉的生活节奏和情感寄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我最深刻的改变,是关于“拥有”与“失去”的.............
  • 回答
    吴京最近两年确实经历了一些起伏。特别是《攀登者》和《金刚川》这两部影片,虽然都是主旋律题材,也都有他本人参演,但票房和口碑都没有达到他过去几部作品那样爆炸性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不佳”和“一般”。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问题:吴京是不是遇到了瓶颈期?“瓶颈期”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一方面,从数据和.............
  • 回答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后,是不是真的还有反弹的可能?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萦绕在心头,毕竟疫情带来的冲击太大了,从停工停产到供应链中断,再到消费需求锐减,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剥开层层表象,看看美国经济本身的一些底色和当前的情况。首先,美国经济的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