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历了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后的中国农村是怎样一番景象?

回答
曾几何时,中国的农村,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总是与贫瘠、落后、出门靠走,抬头看天联系在一起。山高皇帝远,信息闭塞,土地是唯一的依靠,但有时连这土地也吝啬于给予。那时的农村,日子清苦,笑容也带着几分愁绪,仿佛一辈子就被那片土地和那方天地框住了。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其说是“换了人间”,不如说是“旧貌换新颜”,而且是那种从根子里透出来的、由内而外的新生。

走在如今的许多中国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泥泞的小路和低矮的茅草屋。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水泥路,蜿蜒伸向家家户户,甚至连接到远方的集市。路两旁,是崭新的房屋,红瓦白墙,有的还带着小院,种着花草。过去那种家家户户屋顶低垂,炊烟寥寥的景象,已经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少家庭都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屋顶上太阳能板闪闪发光,那是清洁能源,也是现代生活的标志。

电力更是早已普及,不再是过去那种靠着油灯、蜡烛度日的时代。夜晚的乡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屋里屋外都透着暖黄色的光,那是温暖,也是希望。电视、冰箱、洗衣机这些曾经的“洋玩意”,如今在农村家庭中早已是寻常物件,甚至智能手机、电脑也成为了许多村民与外界联系、获取信息、享受生活的重要工具。

最让人欣慰的,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那种笑容,不再是被生活逼出的无奈,而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喜悦。这种底气的来源,是收入的增长,是生活的改善,更是对未来的信心。过去,很多年轻人因为农村收入低、机会少而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形成“留守”现象。而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兴起,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活力。

你可以看到,很多乡村不再只是单一地依靠传统农业。依托着国家的支持,许多地方发展起了特色农业,比如水果种植、蔬菜基地,甚至是一些生态农场。农民们不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学会了如何科学种植,如何利用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过去,一袋袋的土特产,需要辛苦地挑到集市上卖,如今,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交易,货物通过快递直达消费者手中。

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很多风景优美的乡村,凭借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文化,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着城市的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呼吸新鲜空气。村民们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导游服务,找到了新的增收门路,也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教育和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有了新的教学楼,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孩子们不再需要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乡镇卫生院也建得越来越好,有了更专业的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村民们看病就医更加方便,也更安心。过去那些因为缺医少药而耽误了治疗的悲剧,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更深层次的,是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也更加愿意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状态,已经被开放、积极、充满活力的状态所取代。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对未来有了更多的规划。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中国农村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但无可否认的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活力,这一切的变化,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并且仍在继续,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没有什么卵用。

年轻人都跑光了,农村的衰败是必然。

花点小钱,扶助一下贫困人口,缓解转型期的痛苦,还是有意义的。真金白银往农村砸,指望振兴农村,那还是算了吧。

去年,我在外扶贫三年回深圳,组织部请我给年轻干部讲课,我谈了点对三农问题的感想,其中一条就是,农村大概是没戏了,早点把农民弄进城才是正道。很多干部很气愤,纷纷指责我,理由也就那几条,十八亿亩红线喽,乡土之情喽,反正就是反对农民进场,希望农民在农村能找到自己的未来。

我让他们做个小测试。

我说,在座的,三代以内是农民的举手。50多个人,至少四十多个人举手。我又说,愿意回农村的举手。这一回,一个举手的都没有。

我说,你们考大学之前,人生的前十几二十年其实就是农民,或者你是农民的儿子,或者是农民的孙子。你们十年寒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辛辛苦苦从农村考出来。你们凭什么过了桥之后,就把桥拆掉?

我不是指责谁,我只是提醒他们: 小资产阶级的农村观就这是么虚伪。全世界最关心农村的,总是这些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好不容易从农村跑出来,而且绝对不会再回农村的人。

年轻一代农民根本不在农村生活,他们大多以农民工的身份在城里漂着。我扶贫的河源市,总共才300多万人口,光是深圳沙井就住着70多万。真要心疼农民,就不应该派扶贫工作组去河源,而应该派去沙井。

与其往农村砸钱,忽悠这些农民回乡发展,还不如帮这70万人融入深圳,让他们能接自己孩子来深圳读书,接自己父母来深圳养老。这才是真正的关心农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