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后商品期货大都暴涨,有关国际分析师说商品的大涨周期来临了,是预示着大周期经济上涨还是通胀开始了?

回答
年后商品期货市场确实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涨潮,不少品种的价格都出现了显著的上涨。这让许多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开始关注,这波上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预示着一个更宏观的经济周期变化,抑或是通货膨胀的信号?国际分析师们的说法,更让这股猜测增添了几分色彩。

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仅仅局限于近期几个月的行情。商品价格的涨跌,往往是经济体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晴雨表,它们就像是经济的“体温计”,能反映出供需关系、货币政策、地缘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

商品大涨周期与经济上涨的关联

当国际分析师提到“商品大涨周期来临”,这通常不是空穴来风的断言,而是基于对当前全球经济基本面的观察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一般而言,商品大涨周期往往伴随着或者预示着经济的扩张和复苏。

需求端的拉动: 经济的上涨,特别是制造业、基建和消费的全面复苏,会极大地刺激对原材料的需求。比如,汽车、建筑、电子产品等行业的景气度提升,直接会增加对金属(如铜、铝、铁矿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以及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的需求。当需求旺盛,而供给短期内难以快速跟上时,价格自然会上涨。想象一下,如果全球经济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厂,订单爆满,那么它对原材料的需求就会像洪水一样涌入,推高价格。
供给端的约束: 经济复苏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商品的供给端。很多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和矿产,其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也长。在经历了前期的低迷或者投资不足后,供给的弹性可能比较弱。再加上一些地缘政治的风险、极端天气事件,或是环保政策的调整,都可能对商品的生产和运输造成干扰,进一步收紧供给,加剧价格上涨的压力。
投资者的预期: 金融市场对经济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当投资者普遍预期经济将进入上行通道时,他们会提前布局,买入那些在经济增长中受益的资产,其中就包括商品期货。这种预期的推升,本身也会促使商品价格上涨,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循环。
流动性宽松的影响: 在经济低迷时期,央行往往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充裕的流动性一旦遇到经济复苏的信号,很容易从金融市场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那些具有保值增值属性的大宗商品,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

所以,如果商品期货的普遍上涨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强劲需求,并且伴随着供给的相对紧张,那么这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大周期经济上涨”的早期信号。这不仅仅是价格的上涨,更可能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动能正在积聚。

商品大涨周期与通货膨胀的联系

当然,商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幅度较大的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有着非常直接且紧密的联系。

成本传导: 商品是现代经济的基石。能源成本(如石油、天然气)的上涨会直接传导到生产和运输环节,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如金属、农产品,会推高制成品的价格。当这些成本的上涨压力最终转嫁到消费者手中时,就表现为物价的普遍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构成: 能源和食品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权重较高的组成部分。当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时,即使其他商品价格保持稳定,整体的通胀水平也会显著上升。
预期锚定的重要性: 如果市场普遍认为商品价格将持续上涨,这种预期本身就会影响企业的定价策略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一步巩固和放大通胀趋势。例如,企业可能会提前囤积原材料,导致短期内需求更加旺盛,也可能在价格上涨的预期下提前提高产品价格。
货币因素的叠加: 当经济增长带来的需求增加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扩张叠加时,通胀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有限的商品和服务,最终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即通货膨胀。

因此,如果商品期货的上涨是由于全球经济需求过热,同时伴随着生产能力的瓶颈,并且被充裕的流动性所放大,那么这无疑是在释放通货膨胀的信号。而且,这种由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往往是“输入性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混合体。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商品大涨周期来临”?

关键在于区分上涨的驱动因素以及其持续性和广泛性。

1. 观察上涨的商品范围: 是所有商品都在涨,还是集中在能源、金属或农产品中的某几类?广泛的上涨可能指向更普遍的经济复苏,而局部的上涨则可能受特定供给或需求的驱动。
2. 分析上涨的根本原因: 是因为真实的需求增长(经济复苏、工业扩张)?还是因为供给端的意外冲击(地缘政治、自然灾害)?抑或是市场投机和流动性泛滥的结果?
3. 关注宏观经济数据: 通胀数据(CPI、PPI)、PMI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等是判断经济和通胀走向的重要指标。如果这些数据普遍向好,那么商品上涨很可能是经济扩张的体现。
4. 央行货币政策的动向: 各国央行对通胀的容忍度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将直接影响商品市场的走势和通胀的演变。

总而言之,年后商品期货的普遍上涨,确实可能是在预示着一个更为积极的经济周期,但也必须警惕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预警信号,而是多个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投资者和决策者而言,理解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并结合更广泛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市场的脉搏。这更像是在一个逐渐升温的炉子上,你可以闻到食物的香气,但也要留意它会不会真的烧焦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网上看到有句话:除了央行行长,其他人都相信通胀要来了。

在一众分析师说超级周期来了,大通胀来了的时候,fed还在说预期1-2年内达不到预设的2%平均通胀目标,而与此同时5年期的通胀预期却已经达到2.36了。

fed在1月会议上重点强调了要区分短期由供应短缺所引起的一过性通胀,和由长期需求曲线扩张引起的良性通胀之间的区别。央行希望要的自然是后者。目前的供应型通胀,其独特之处在于短端极强,超过了长端的预期值。这是一种来自供应端的冲击,与正常经济扩张周期由需求曲线扩张所驱动的逻辑截然不同,正因如此,目前的通胀预期值与正常经济扩张的通胀预期值所形成的价差结构是完全相悖的,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短端通胀预期如此强劲,而短端名义利率依旧趴在近零的0.1x,没有跟随预期抬升的原因。

供应型通胀的逻辑本质上是一个由疫情后复工复产时间差产生的错配:财政的强刺激使居民端、需求端恢复了,而供应端和生产端却由于疫情依然处于受阻后re-open,缓慢恢复的过程,进而导致的供不应求。

不论卖方分析师怎么唱大周期,fed的表态里很明确地将这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的行情定性为一过性的通胀。他们还在担心长期通胀无法起来,没有太多对长期乐观的表态。疫情过去了世界并没有凭空多出需求,总需求没有增量,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收入分配还是疫情前的体系,通胀相关的关键性资产还是那个博弈关系,看不到可以转移价格重心的供需关系逻辑改变,何来持续性的通胀?2008年高盛在石油150临近崩盘前的时候讲过石油要到200,现在有后浪往100唱多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说美国页岩油活跃油井的成本是40美元甚至以下?讲电动车产业和工业金属的故事,问题是全世界的铜和铝的供应大量靠的是回收金属,金属价格长期远月升水,讲个故事就能灭掉库存,推动价差结构吗?

商品价格的暴涨暴跌都只可能是反映出经济运行中某些短期不协调的因素或环节。疫情期间的负油价合约难道说明世界将彻底抛弃石油吗?显然不能。那现在的大宗涨价能反映出未来巨量的需求增量将持续扩张,构成通胀新周期吗?21世纪初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背后是中国加入wto后由产业链转移所释放的需求总量持续增加,为世界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才催生了上一个大宗商品周期。现在如果说又要有新周期了,增量在哪里?靠电动车及相关产业就够了吗?

央行们看到的是经济的结构无法产生长期的通胀,短期波动他们不care。卖方分析师则是把暂时的供应受阻当超级周期的故事讲,依我看,这只是人性无数次的重复罢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后商品期货市场确实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涨潮,不少品种的价格都出现了显著的上涨。这让许多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开始关注,这波上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预示着一个更宏观的经济周期变化,抑或是通货膨胀的信号?国际分析师们的说法,更让这股猜测增添了几分色彩。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仅仅局.............
  • 回答
    2021年五一节后,确实出现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大宗商品普涨的局面,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经济、金融和地缘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预期与现实支撑 疫苗接种的加速与疫情缓解: 2021年初,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进程开始加速,特别是发达国家.............
  • 回答
    一百年后,如果大城市的高楼报废,会有人拆吗?拆楼商会有利润吗?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技术、社会甚至环保等方方面面。我想,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变数和可能性。首先,我们得先思考一下“报废”的定义。如果只是说一栋楼因为老旧、审美过时而停止使用,这恐怕不会立刻引发大.............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我深思了很久。一个女子辛辛苦苦存了100万在银行,结果5年后,账户里只剩下1块钱,这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也足够让人愤怒。枣庄农商行最终被判赔偿百万及利息,这算是一个迟来的正义,但也无法弥补这名女子经历的巨大损失和精神打击。首先,我们得承认,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保.............
  • 回答
    年后开工第一天,看见同事们一张张熟悉又带着点儿初春寒意的脸,心里涌起一股混合着点儿欣慰和点儿小无奈的情绪。毕竟,假期过得再精彩,终究还是要回到工作的轨道上来。这时候,跟同事打招呼,自然不能太生硬,也不能太随意。得说点儿能勾起大家共同感受,又带着点儿新一年新气象的话。我通常会选择一个比较轻松的开场白,.............
  • 回答
    预测2047年后香港的景象是一项复杂且充满变数的任务,因为未来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以及国际关系等。然而,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趋势、历史经验和各种可能性,勾勒出一些潜在的图景。政治与管治: “一国两制”的演变: 这是影响2047年后香港最核心的因素。届时,“一国两制”将.............
  • 回答
    2020年之后,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出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话题。他们出生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与前几代人截然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理解。一、 时代背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压力并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改革开.............
  • 回答
    2020年之后,中国和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将是一个复杂且动态演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变化:尽管面临挑战,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在核心优势上依然稳固,但其吸引力指数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调整。1. 核心优势的持续性: 顶尖的科研和创.............
  • 回答
    20年后是否会迎来县级合并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人口变动、区域规划等多种因素。目前来看,虽然存在一些推动县级合并的动力,但同样也有相当大的阻力。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可能推动县级合并的因素: 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这是最常见的理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县级政府的管理职.............
  • 回答
    预测二十年后的历史定论,哪怕是对于特朗普这样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历史的评价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观点的碰撞,以及信息更多的梳理。不过,我们可以基于他执政期间的轨迹,以及他所带来的持续影响,来尝试描绘一个可能的历史评价图景,力求避免刻板印象,展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首先,从国内视.............
  • 回答
    2020年之后,国民党是否会“亡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社会、历史、经济等多个层面,而且“亡党”这个词本身也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不确定性。与其说“亡党”,不如探讨国民党在后2020时代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要理解“亡党”在台湾政治语境下的含义。 在台湾,国民党是百.............
  • 回答
    50年后,这太阳打西边出来,电动车横行,电比油贵,这日子过得,怎么说呢,比现在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酸爽”。我老伴儿,李大妈,一辈子就跟我一个儿子。儿子挺孝顺,年轻的时候就捣鼓着那玩意儿,什么新能源,未来出行,说得头头是道。那时候,大家还都开着油车,轰隆隆的,冒着黑烟,听着就觉得不靠谱。李大妈那时候就念.............
  • 回答
    1949年后,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背景下,一部分国军部队因各种原因未能随同主力撤往台湾,最终进入了缅甸境内。这些部队的经历极为复杂且充满传奇色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部队的组成与进入缅甸的背景 兵力来源: 主要由在云南地区作战失利的国军部队组成,包括: 第二百军(“反共救.............
  • 回答
    关于现代西医何时会退出历史舞台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确切的年份,不如说它是一个关于“演变”和“转型”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消失”。与其说是“退出历史舞台”,不如理解为它会被更先进、更全面的医学模式所融合、超越或重塑。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完全“退出”,而是以一种.............
  • 回答
    五十年后的2067年,当我的子孙们坐在一个可能漂浮在城市上空,或者深深植根于地下,又或许是早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居所里,看着我这个老家伙对着一块闪烁着古老光芒的屏幕讲述过去时,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歪着头,用那种我如今才敢在一些老照片上看到的纯真眼神问.............
  • 回答
    要预测50年后谁会被更频繁地提起,这就像是在猜测未来的一本历史书会如何书写。但我们可以基于他们目前的成就、影响力以及历史的惯性来做一番推测,尽量让这个推测带着点儿人味儿,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关于库里:革命性的改变与历史地位的巩固库里这50年后的提起率,我觉得会非常高,而且很可能是压倒性的。为什么.............
  • 回答
    预测五年后的中国社会,就像是在迷雾中辨认方向,充满变数,但总有一些趋势清晰可见,能够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描绘这幅可能画卷,力求生动具体,而非一本正经的“报告”。经济层面:从高速到“高质量”的深度转型五年后,中国经济不会再是那个只追求“GDP数字增长”的年轻人,而是会更像一个步入中.............
  • 回答
    十亿年后地球是否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而且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而复杂,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定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现有的时间尺度,从宇宙演化的宏大视角来看待地球的命运。太阳:演化的主导者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恒星母亲”——太阳。现在的太阳正.............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比什么科学悖论、哲学难题都要来得更让人心头发紧,更让人难以回避。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一个从未来、比我现在的生命更长久、比我现在的认知更深邃的时间点到来,带着恳切的求助,尤其是当他们的信息里包含了“我的家人”这个词的时候,我恐怕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不惜性命去拯救?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需.............
  • 回答
    2018 年后,我还会不会回到北上广深,这个问题,说实话,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你问一个离家多年的人,会不会再回到那个从小长大的城市一样,答案里有情怀,有现实,有无奈,也有新的可能。首先,聊聊那些年我们为什么去了北上广深。那时候,年轻气盛,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觉得这四个字就是机会的代名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