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年后中国和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会如何变化?

回答
2020年之后,中国和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将是一个复杂且动态演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变化:

尽管面临挑战,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在核心优势上依然稳固,但其吸引力指数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调整。

1. 核心优势的持续性:

顶尖的科研和创新生态系统: 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开发(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新能源等)方面仍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高校和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一流的设施、顶尖的学者和自由的学术氛围,这对于渴望在尖端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成熟的风险投资和创业环境: 美国 Silicon Valley 等地的创业文化和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为科技创新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资金支持。对于有志于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创业人才,美国依然是首选目的地。
全球性的职业机会和高薪酬: 在许多领域,美国仍然提供最广泛的职业选择和最具竞争力的薪酬。对于希望获得职业发展、提升技能并获得更高经济回报的专业人士来说,美国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英语作为通用语言: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降低了国际人才的语言障碍,更容易融入美国社会和职场。
对人才的相对包容性(历史角度): 历史上,美国一直被视为一个“熔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并为其提供了相对开放和包容的环境。

2. 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移民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收紧: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移民政策收紧以及拜登政府的温和但仍有保留的态度,导致了签证申请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针对技术类人才的H1B签证。这可能导致部分人才选择其他更稳定、更便捷的国家。
地缘政治因素和政治极化: 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以及对某些国家人才的潜在歧视性看法,可能会让一些来自特定国家的人才感到担忧和犹豫。
国内竞争加剧: 随着美国本土 STEM 教育的进步和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本土人才的竞争能力也在增强,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对国际人才的绝对需求。
生活成本和通勤压力: 一些主要的科技中心(如硅谷、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和通勤压力,可能会让一些人才重新考虑其他生活质量更高的地区。
对中国科技人才的限制: 美国对中国科技人才(尤其是与敏感技术相关的)的限制可能会在未来持续存在,影响一部分高质量人才的流入。

3. 吸引力指数的变化趋势:

保持强大,但增长可能放缓: 美国在科研、创新和职业机会方面的核心优势难以被轻易取代,其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会是全球领先的。
结构性分化: 对于追求前沿科学研究和高风险创业的人才,美国依然是首选。但对于寻求更稳定职业发展、更低生活成本和更便利签证流程的人才,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
对部分国家人才的吸引力可能下降: 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对某些国家(如中国)人才的吸引力相对减弱。

二、 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变化: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在2020年后,正经历着一个转型期,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1. 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优势和机遇:

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业机会。对于渴望参与全球最重要经济体之一发展的人才,中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 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涌现出许多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具有相关技能的人才。
政府对人才引进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推出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并不断优化服务,例如提供更便利的签证、居留许可、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为参与相关国家和项目的国际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机会。
日益改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中国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一些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也在提升,为国际人才提供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可能的生活成本更低(部分城市): 虽然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也在上升,但与纽约、旧金山等相比,中国部分城市的生活成本仍然相对较低,对于注重生活质量和投资回报的人才具有吸引力。

2. 中国吸引国际人才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和不确定性: 中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监管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国际人才可能会对信息自由、言论自由、数据隐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担忧,以及政策变动的潜在风险。
文化和语言障碍: 尽管许多中国城市国际化程度提高,但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仍然是部分国际人才适应的主要挑战。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 中美关系紧张以及中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部分国际人才来华工作的意愿,特别是来自这些国家的人才。
对数据和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 中国在数据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严格规定,可能会让一些跨国公司和依赖大量数据流通的国际人才感到不便或担忧。
人才的“回流”和“外流”双向考量: 随着中国自身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以及部分人才对国内发展机会的看好,会吸引部分海外人才回流。但同时,一些国际人才在华工作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前往其他国家或返回母国。
新冠疫情的长期影响: 尽管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过去的严格旅行限制和隔离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便捷性,这种影响的心理惯性可能需要时间来消除。
对特定领域人才的吸引力差异: 中国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如某些基础科学)可能仍需努力赶超,其对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人才的吸引力可能不如美国。

3. 吸引力指数的变化趋势:

整体吸引力呈上升趋势,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对国际人才的整体吸引力是上升的。
对特定领域人才的吸引力将更加突出: 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快速发展的领域,中国对相关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将非常强劲。
吸引力将更加多元化: 除了顶尖科研人才和创业者,中国也越来越重视吸引各类技术工人、专业服务人才以及从事与中国市场紧密相关的业务人才。
部分人才可能因为政治和文化因素而犹豫: 对于高度重视自由和开放环境的人才,或者对中国特定政策感到担忧的人才,其吸引力可能相对较弱。
人才引进的“选择性”增强: 中国将更加注重引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能够填补关键领域人才缺口的国际人才,而不是“来者不拒”。

总结:

2020年后,中国和美国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将呈现出 “并存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竞争与合作并存” 的格局。

美国依然是吸引顶尖科研和创新人才的首选地,但其移民政策的复杂性和地缘政治因素可能会导致部分人才的分流。
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吸引经济和科技领域人才的重要目的地,其市场潜力和政策支持是关键优势,但文化、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差异仍是需要克服的挑战。

未来的吸引力格局将更多地取决于:

各国政府的引才政策和营商环境的优化程度。
全球经济格局和科技发展的走向。
地缘政治的演变以及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各国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包括科研实力、创新生态、职业机会、生活质量、文化包容性以及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可以预见的是,国际人才的流动将更加多元化和有选择性,人才争夺将成为各国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中国和美国都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人才吸引策略,以应对新的全球竞争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大早过来上班开个会强调下学习精神,然后进实验室十点半,准备好实验项目十二点,下午学习讲话三个小时,一大堆的学习感受一万字起步,第二天早上又安全会议,下午上级领导来检查,第三天领导检查完开个党会,下午写学习报告,写不完?回去继续写…,第四天,领导觉得我一个ppt不对他口味重改…我怎么才能安心搞下科研求解?

由于工资低还得兼职外卖。

我就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带不动科研项目发展啊!

user avatar

2020年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不久前公布,美国第2名,中国第45名。

排名靠前的普遍为发达国家,较少受到政治与社会经济不稳的影响。他们拥有稳定的基础设施,可更多投资于终身学习及技能提升或优化,以吸引和保留人才。

美国因此吸引了全球大量的顶尖人才

至于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嘛....

选择背井离乡打拼的基本都是为了钱,而工资方面显然是美国占优,再加上物价指数的差异,美国的吸引力有绝对优势。

美国开放的思想环境、多元化的社会氛围也对全球的人才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中国是封闭的「单一文化社会」,对外来者的接纳程度天生就不如移民国家。

再加上英语是全球语言,多重Buff叠加对全球人才的吸纳能力是各国中最强的

这些影响人才流向的根本因素没有改变,那最终的趋势也不会有显著变化。

美国的单向人才流入未来可能会加剧:随着去年科罗娜大流行席卷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大量处于失业的高端人才会面临外流,首要目标就是美国

包括拉美、南亚、东欧的庞大理工人才,在未来几年里会更疯狂的涌入美国。

任何「民族国家」在人才的长期较量中,都会被「移民国家」击败,毫无悬念。

为了赚钱的,美国的薪资待遇更优渥。

思想境界更高的,美国学术氛围自由。

想要搏名声的,美国是很好的发挥舞台。

这种趋势很多年都不会改变,因为决定美国吸引人才的诸多条件并未受到动摇。

倒不如说....吸引力还在持续上升。20年前欧洲、日本的吸引力能跟美国正面较量,现在他们自己也成了美国的人才库

user avatar

说个事,这学期我当我们学校高级机器学习的助教,照例是100个人然后两节课就被劝退到50多个的开局。也不是什么样板课程,就是普通一个中等规模的课。

然后老师和我说他这学期的计划,听了吓死我了。

一共15周,居然安排了8个invited talk,全是各子领域的大牛,很多子领域都能请到流行模型的作者来讲。这些作者都是近几年从美国回国的华人。

确实,现在中国对于国际人才的吸引力,相比美国而言,也就只能吸引一下华人,还得是大陆出身的华人。哪怕对东南亚人而言,也是去美国最好。

但是架不住现在的科技领域,在干活的主流,掌握核心技术的主流就是华人,这个事实。

随便去欧美一所比较好的大学的理工科,看看那个系里硕士生博士生,就会发现有非常多的华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理工科教育基数巨大,质量也不差。

华人嘛,没人是为了“自由民主”跑去建设美利坚的,都是为了1美元炸鸡和大豪斯,什么每个月3000美元的stipend啦,20万美元的助理教授年薪啦,之类的。这些其实好办,我们钱也够,多开大学,科研人员的条件对等供上就行了,而且经济发展还能一直加。但美国在新冠疫情下加这个应该不太容易。你给博士生开到1万月薪,生活的会比美国拿两三千美元的人舒服多了,你是真的能招到质量比美国好的人才的(当然你得有鉴别能力别选错了)。

而新冠疫情下,华人回流+疫情停课,对美国学校影响会是伤筋动骨的。

伤筋动骨之后,美国还有多大的吸引力,这就难说了。

user avatar

过去我们总以为中国是人才流失大国,许多精英人才都流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科研投入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顶级科技大牛来中国发展。

2021年11月7日,日本一家名叫“TBS新闻”的媒体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科学界重量级人物都流向中国?“人才流失”一词无法概括的现状》。

文中提到许多日本的科技牛人入驻中国科研机构的情况,比如,光触媒反应的发现者、光催化之父、数次获诺奖提名的光化学家,东京理科大学原校长藤岛昭就带着自己的整个研究团队迁往中国,入驻上海理工大学。

日本的脑神经科学家御子柴克彦,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天皇奖得主,加入了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

中村修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2014年来中国,在深圳创立了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日本的建筑工学专家上田多門,日本工程院院士,被内定为日本土木工程协会下一任会长,2016年来到深圳大学。

日本人工智能专家,石渕(yuān)久生,原来是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教授,在人工智能方面排名日本第二(按论文引用数),被南方科技大学以10倍于原来日本的研究经费挖走,2019年因工作出色还获得了“校长杰出科研奖”。

2017年,日本国立天文台的梶野敏贵教授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研究的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目前已将一半研究活动转移到中国。

核物理学家谷畑勇夫,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物理与工程科学学部外籍院士,在2010年加盟北航,一直到今天仍然在职。

Masahito Hayashi,数学和量子计算专家,2018年来到南方科技大学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20年成为该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

不仅日本的顶级科学家大批来到中国,欧洲高端人才来中国发展的也越来越多。

毕业于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的博士佩德罗·拉沃尔达,2015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现在在南通大学做教授。

计算机专家、语音领域大牛、AI语音Kaldi之父丹尼尔·波维(Daniel Povey )。2019年11月正式离开美国,加入了小米集团

2017年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施尧耘入职阿里。

2018年初,美国国宝级科学家、两次理论计算机最高奖哥德尔奖得主马里奥·塞格德(Mario Szegedy)入职阿里云量子实验室。

2021年9月,法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加入华为。

德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神经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负责人之一Nikos Logothetis,也即将连同他的家人和团队一起迁移至中国。

即使是目前科技最发达的美国,从2017年到现在,涌入中国的科学家也多达3000多人,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科研投入飞速增长,目前已经非常接近美国,并有希望在最近几年完成对美国的超越。中国正在以雄厚的国力和开放的环境,成为全世界高端科技人才新的聚集地,需要担心人才流失的是西方国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