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俄罗斯亲苏的老头是有很多非常喜欢中国的,但他们对中国完全不了解,甚至真的认为中国法律禁止侮辱斯大林这些,到处都是斯大林画像、雕像、人民集体拜斯。所以这类俄罗斯人喜欢中国,不是真的“喜欢”倒不如说是喜欢不存在的东西。
如下图这个谣言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我想给中国朋友说这么一句话,就是中国领导层和中国人民要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苏共衰亡的教训,因为只有充分总结这些教训,中国人民才能够稳妥地建设自己的国家。”
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亚·谢·卡普托:“我想再次强调中国成功改革的经验说明,在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保持政治稳定的环境下去实现经济方面的改革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政治体制方面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和完善,但前提是保证社会的稳定。”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根·瓦·奥希波夫:“希望中国避免出现俄罗斯的问题。中国只有避免出现这一问题,才能强大起来。中俄两国应该加强合作。”
俄罗斯的特点是有最聪敏最敏感的知识分子,和最混蛋(所谓的战斗性实际是二杆子)最奴性的人民。这个矛盾从彼得大帝那时候就开始了,没解。
最近读了有一遍卡拉马佐夫兄弟,更加深了这个看法。
谢邀
我举七个例子
我大一接触过的一个微机老师,年轻的时候是导弹遥感专家,此后一直跟军工打交道,九十年代的时候还被派到远东做武器顾问。后来公司破产了,找关系退到学校当老师,将近七十岁。精瘦精瘦的,头顶的头发也没几缕
第一次看到我的时候,他的眼神就不太对
怪在哪里呢,好像看到了一个尖牙利爪,而又捆绑妥当的怪物
他坐下,因为是大一第二天,刚刚开课,没有大的教学任务,他就让同学自我介绍,并且介绍起了自己
他以聊天的轻松态度谈着自己的履职经历,同时却又正襟危坐,不知是因为我,还是因为几十年军工就业养成的习惯
讲到九十年代去远东,他说那个时候两边关系特别紧张,两边都把核武器对准对方主要城市以示威摄,生怕其中一方侵略过去...
说着眼神不时飘向我,又不和我对视
等到我们下一次上信息课的时候,便换个老师,现在想来,可能是他主动申请调离了吧。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我并不想多做评论,毕竟他面对我,或者面对中国的态度有着他那个年代,他那个身份的正确。只不过因为只有一面之交,以至于我连他的名字都完全没印象了。就连日后在校园里碰到他的,可怜的几次机会也没有互相再问好
我的专业组长,我们都管她叫阿拉奶奶,精气神很足的一个老太太,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研究院和学校搞科研。我没问过她到底多少岁,但看样子至少八十岁了
有一次我有些东西要找她弄,忙完了我们在路上就闲聊,就谈到了中国
她说到中国的时候总是一阵感叹,语气中满带赞许,甚至带着一点羡慕
她说中国忍辱负重,过了一段苦日子,但不忘初心。事实证明中国走对了路,不论是科技,经济,军事上都很强大
说着她说到了俄罗斯,眼神一暗,深感惋惜
她说苏联原来也挺好的,也经历过向中国那么多的苦日子,只是他们没坚持下来,听从了西方的话,把自己弄解体了。大家都以为听他们的话就能过得更好,其实不是
现在的俄罗斯,在别的国家看来(斯坦国家看来)可能很强,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国家最后会往哪里走,有太多事情是不确定的。不像中国,有路,有计划,不用徘徊,去做就好了
斯维特兰娜夫人,我们都这么叫她,退休教员,高级女工程师。她不高,耳聋,平时不出门,九十岁高龄的她说话颤颤巍巍的,晚上戴了她那厚重的花镜也看不清东西。
认识她是因为她可以提供工程原理的辅导,最重要的是,时间由我们自己定,而且价格相当公道
她是那种完完全全的老苏联人,平时没有什么朋友,但很能说话(俄罗斯老太太通病-孤独症),她问我是哪里来的,知道是中国之后没有太大情绪变化,她对中国并没有太大概念
“还不错嘛,你们那里..都是...是共产党员吧?以前我们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后来苏联没有了,你说....我们能做什么呢...是不是...
你看我这冰箱,苏联的时候的,还不错还能...能用,还有这鞋拔子,我们苏联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不缺,真的。诶...扯远了.......”
去年冬天新年堆雪人的时候凑巧遇到过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很高很瘦,带针织帽子穿旧外套,身上一股酒气,显然刚喝了不少
其实那天还有几个人和我一起堆雪人,只不过到最后只有我在那里雕细节,其他人都回去取暖了。他看一个人在堆雪人,便上来攀谈
他九十年代中期在赤塔(满洲里)那边的中俄边境当过几年兵,后来退伍,从小城镇到了我们那(当然,我们城市不是莫斯科,就正常在俄罗斯人来说发展还可以的一线城市),现在就打打零工,挣一天花一天那种。知道我在上理工专业,他还拍胸脯向我保证有什么不会的可以问他,没有设计灵感了也可以问他,毕竟他原先地勤
他就觉得现在中国什么都有,中国人也有很多生活和科技的灵感。甚至想让我帮忙问问在中国怎么卖滑雪服,因为他在本地买的都不抗风。说着掏出了诺基亚九键的小手机,存上了我的手机号
估计他醒酒了之后就忘记了这件事了吧,以至于他从没给我打过电话
我们宿管,六十六岁,一个不到一米五,每天最多就是穿着长袍在一楼转悠,没事抱抱孙子的老妇人,心地挺善良,可就是这张脸,这张嘴啊,太臭太毒,不论是学生还是宿工,谁进她的办公室都得陪小心,要不可能就是一顿臭损
她对中国的印象不大,先是每年事业单位下发物品、零件里面的中国制造,然后是我,再然后是我之后的几届中国学生
在她的眼里,单位买的那些最残次的床板,玻璃擦条,各种零件代表的就是中国制造,她对这些货没有什么好脸色。对于我还不错,因为我能听懂能说明白,也能干活帮忙
对于下几届的中国新生来说她就是母夜叉,宿舍和厨房搞的脏乱差,她推门就进给人一顿臭骂;屡教不改就骂街。心情好一周不察,心情差一天三遍,给人都弄得提心吊胆的。经常宿管、新生两边跟我哭惨,宿管跟我说收这帮人简直折寿,新生跟我说被宿管都快逮出心理问题
本来她的宿舍都不打算再收中国学生了,好巧不巧有一个中国考察团来,她顶不住上面的压力就收了,没想到这帮考察团的人的卫生出奇的好,她就慢慢有好脸色了,对中国人的印象也改观不少
她就那种对事不对人的人,对中国的印象也就是我们这些中国人和中国货给的
同样住宿舍,住我斜对面的快六十的老夫人,离异,我们都叫她罗莎婶婶,我们经常一起做饭一起聊天,做完了各自端着各自做的饭回屋子,有时也会给互相盛一点自己做的菜尝尝
她儿子是学校教工,二十六岁,很有绘画钢琴天赋,曾经在法国办过儿童画展,也经常关心中国动态
她父亲是阿塞拜疆人,她和他儿子一样,脸看起来都像极了斯大林。在她五岁的时候举家搬到我们这个城市,但因为这个,她直到现在都还是“长期居留在俄罗斯的外国人”。在俄罗斯出生地点他儿子也在为入籍的事情发愁
罗莎婶婶有糖尿病,平常她很少出去走动,出去也就是买菜,最多的还是和我们这些学生聊天或者看电视
罗莎婶婶认为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不管这个人的身体是什么颜色,他们的血都是红的
她认为中国很有发展潜力,走的路很对,也善于,敢于勒紧裤腰带,把钱用到刀刃上;中国人很博学,很注重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性。只不过现在中国有不少人并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浪费钱财,也缺乏生存技能。男人做饭女人不会做饭在她看来很奇怪,以至于常常调侃我说:不行就在本地找个姑娘结婚算了
除了生活之外她还对玄学,中医和星象很着迷,电视上什么时候演中国了,她都会挺注意看。每到新年的时候她就举着饭铲子过来,跟我说星相学今年要避讳什么什么的
去中餐厅给朋友过生日,一共三个大圆桌,我们包了两个,另一桌来了一家子本地人,有大人小孩八人,为首的是一个看样子刚过五十的大叔
吃的都差不多了,那边和我们搭话,这才知道他的儿子在武汉念书,甚至他都会几句汉语
他问我们会喝酒吗,我说会,他从桌底掏出一瓶酒:“自家酿的,沙马棍(俄罗斯土酒名),尝尝?”
也不含糊,说过祝酒词就一口闷,别说,还不错
连下三盅,大家高兴起来,又说了一会话,互相祝福,各自离去
读完这些,那些经历过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人是怎样看待中国的,我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啊破500赞?我的首个破百赞回答嗷嗷
感谢老亚当等知乎大佬对我的提携,我会继续努力写出生活中更多真实的片段
嗯???这就1k了?!..等等,2k??3k??!4k??!!
_________(争议部分)___________
为了解释知友们对第一个例子核武对峙的怀疑,也为了弄清楚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我在网络上一片唱好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个关于1994年前后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虽然寥寥几笔,但我想足以证明那个信息老师的话并不算空穴来风。文献在下面,不打算看出处和俄文原文的可以直接拉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看够?
安排
关于其斯佳科夫A.N.撰写的文章《俄中远东国境关系:历史与现代》的相关引用如下:
文章有用章节:从1991年起
Итогом переговоров явилось подписание в Москве 16 мая 1991 г. Соглашения 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границе на восточном участке,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ратифицированного парламентами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В процессе демаркации, начавшейся в апреле 1993 г., были исключены острова Большой Уссурийский и Тарабаров, которые каждая страна считает своими.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Б. Ельцин в своем выступлении на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м собрании, посвященном Дню пограничника, в 1994 г. отметил, что, "учитывая динамику наших отношений с Китаем, считаю возможным вести охрану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границы на принципах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16>.
<16> Вестник границы России. 1994. N 11. С. 45.
Одним из последних шагов в этом направлении стало подписание в 1994 г. меж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нного Соглашения о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и опасной воен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в пограничн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двух велики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Этот документ предусматривает исключение инцидентов между армиями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в ходе повседнев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войск, ненамеренное пересечение границы сопредельных стран боевыми самолетами и кораблями, случайный запуск ракет, устанавливает режи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границы.
Официальные лица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в целом высоко оценивают достигнутые результаты решения пограничных проблем. Так, дальнейшему развитию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двух пограничных ведомств послужат августовские (1995 г.) Соглашения между Федеральной пограничной службой РФ 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 обороны,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и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КНР, заключенные в целях укрепления взаимного доверия на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границе.
译文来源于谷歌翻译对上述文献的自动翻译,我会在需要的地方用黑体和下划线来标注,为了不制造表达个人观点的嫌疑,我在这里并不打算自己翻译
译文:谈判的结果是1991年5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东部地区的《国家边界协定》,该协定随后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议会的批准。 在1993年4月开始的分界过程中,每个国家都认为自己属于的大乌苏里岛和塔拉巴罗夫岛被排除在外。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B. Yeltsin)在1994年纪念边防日的庄严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鉴于我们与中国关系的动态,我认为有可能在合作原则上捍卫国家边界” [16]。
<16>俄罗斯边界公告。 1994.N 11.P.45。
朝此方向迈出的最后一步之一是在1994年签署了一项关于防止在两个大国边界空间进行危险军事活动的政府间协定。 该文件排除了在部队日常活动中俄罗斯和中国军队之间的事件,战斗飞机和舰艇无意越过邻国边界,导弹的意外发射,建立了国家边界制度。
俄罗斯和中国官员普遍赞赏在解决边界问题方面取得的成果。 因此,俄罗斯联邦联邦边境服务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国家和公共安全部之间达成的八月(1995)协议旨在加强对俄中边境的相互信任,这将进一步发展这两个边境机构之间的合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