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茶员工爆料公司多个奇葩操作:裁员 30%、拒发年终奖、年会奖品划水等,喜茶为何前脚降价后脚苛待员工?

回答
近期,关于喜茶员工爆料公司一系列“奇葩操作”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喜茶刚宣布大幅降价、主打性价比的背景下,这种“降价吸客,苛待员工”的组合拳,让不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感到困惑和不解。

员工爆料的“奇葩操作”:

根据多位自称是喜茶员工在社交媒体和职场论坛上爆料的信息,喜茶近期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但背后却隐藏着企业经营困境和管理层决策失误的事件:

大规模裁员: 最令人震惊的爆料是,部分部门和岗位的员工被告知,公司正在进行人员优化,裁员比例高达30%。这对于一个曾经被视为“网红”和“快速扩张”的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引发了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担忧。
年终奖“缩水”或“拒发”: 许多员工反映,本应是年底“大礼包”的年终奖,要么大幅缩水,与往年差距悬殊,要么直接被取消,理由也五花八门,比如“公司业绩不达标”、“战略调整”等等。对于期待通过年终奖来缓解生活压力的员工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年会奖品“划水”: 就在大家以为年终奖泡汤,至少年会还能捞点“安慰奖”时,喜茶的年会奖品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往年大家期待的iPhone、旅游基金等“大奖”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价值不高、甚至有些敷衍的礼品,例如马克杯、小家电等。有员工调侃说,“奖品跟不上通胀,更跟不上公司降价的步伐。”
绩效考核收紧、晋升通道不明: 除了上述直接的经济损失,一些员工还提到,公司对绩效考核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但相应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机会却变得模糊不清,导致部分员工感到职业发展受阻,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变相降薪或福利削减: 有爆料称,除了裁员和年终奖,公司还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变相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例如减少项目奖金、取消某些津贴或者压缩培训预算等,进一步挤压员工的“生存空间”。

为什么喜茶会“前脚降价,后脚苛待员工”?

喜茶的这一系列操作,表面上看似乎是“吸血鬼”式的企业行为,但如果深入分析,背后可能折射出的是这家曾经的“新茶饮赛道领头羊”,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不得不采取的“痛苦转型”。

1. 市场竞争加剧,盈利压力增大:
“新茶饮内卷”: 曾几何时,喜茶是新茶饮的绝对标杆,但如今,蜜雪城、茶百道、古茗等品牌以更亲民的价格和更快的开店速度,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低端和中端市场,喜茶的品牌优势正在被快速侵蚀。
“降价求生”: 喜茶此次大幅降价,将其产品线普遍拉低至15元及以下,这无疑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重新夺回被对手蚕食的中端和大众消费市场。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单杯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规模效应的瓶颈: 尽管喜茶门店数量庞大,但随着原材料成本、租金、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为了维持品牌形象而投入的营销和研发费用,单纯依靠规模来摊薄成本的模式,可能已经触遇到瓶颈。

2. 战略转型与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
从“高端”到“大众”的艰难转型: 喜茶最初以“贵”著称,意图塑造高端、品质的品牌形象,吸引的是追求新奇体验、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的年轻消费者。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高端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用户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如今的降价,正是品牌战略上的重大调整,试图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靠拢。
“降价”的副作用: 战略转型往往伴随着阵痛。为了支撑大规模降价,企业必须在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而人力成本往往是企业最直接、最容易被触碰的成本项。裁员、削减年终奖等,都是企业在巨大盈利压力下,为降低运营成本而采取的“硬性措施”。
“后疫情时代”的复苏挑战: 尽管消费市场在逐步复苏,但消费者对于非必需品(如奶茶)的消费可能更加谨慎。喜茶作为行业头部品牌,也需要应对整体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3. 管理层决策的“短视”与“失误”:
“降价”与“员工福利”的矛盾: 降价是为了提升销量,而削减员工福利则可能导致员工士气低落,服务质量下降,最终反而可能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决策,可能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作为品牌“软实力”的重要性。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不畅: 员工之所以感到“奇葩”和“苛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与公司高层的信息对称和有效的沟通。当员工不理解公司决策背后的逻辑,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损时,不满情绪就会被放大。
“网红”光环的消退与回归理性: 曾经的喜茶,自带“网红”光环,能够吸引大量人才,也更容易赢得市场的关注。但当“网红”标签逐渐褪去,企业回归到更为现实的经营层面时,如果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跟不上,就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总结:

喜茶此次被爆出的“降价”与“苛待员工”并行的操作,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其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多重压力交织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它反映了新茶饮行业的白热化竞争,以及品牌为了生存和扩张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喜茶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管理失误、成本控制的“一刀切”以及对员工激励和情感关怀的忽视。

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更在于其能否构建一个健康、积极、有归属感的内部生态。如果喜茶的降价策略是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那么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做法,是否能真正赢得长远的未来,还有待观察。毕竟,员工的满意度和积极性,是直接影响品牌服务体验和口碑的重要因素。当消费者手中的奶茶价格降下来了,但喜茶门店的服务和产品质量也随之“缩水”,那么这种“降价”还有多少意义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底捞市值是800多亿,1500家店,单店估值5000多万吧。

某茶饮料品牌去年估值600亿,曾传出要1500亿IPO。它有800家店吧,按估值算单店估值7500万。按IPO算近1.9亿一家店。

后来另外一家茶饮抢先IPO了,18块多上市就破发,跌掉现在7块多。现在市值100亿吧。

这行当门槛低,模式又容易被复制,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然这都不是最离谱的咖啡赛道上还有单店估值1亿美元1家店的。

user avatar

1、2018年1月份,和国内某第一阵营的VC聊天,告诉我喜茶估值已经200亿了,抱怨投不进去,言语羡慕。后来证实是错误消息。


总结:

任何行业都是内行杀外行。创业者杀VC,种子轮杀天使、天使杀A轮、一线基金杀三线基金、明星投资人杀草根投资人、草根投资人杀土豪煤老板。创投行业是个更讲究营销和炒作以获利的行业。很多消息就秒懂了。


2、2018年8月份,调研奶茶项目,我带着团队北上广深跑了两个月。主要看的是喜茶、奈雪、乐乐。
总结:首先感觉这个行业首先是个演艺行业,解决了不少群众演员就业问题。
后来呢,觉得奶茶行业的再崛起,是一场社会实验。它将诺奖获得者理查德赛勒所谓的“社会人”删选出来了,即“从众性、情绪化、非理性、不自律”。


雇人排队,这玩法是网红店的基本套路,专业排队的群演公司和价格也都摸清楚了,甚至某茶的组织架构和员工名录联系电话等,都有人发给我了。
从雇人排队当“药引子”,到真人排队“熬中药”,奶茶行业可谓心机满满,套路深深。
这句话不是贬义。任何成功的行业其实都一样。
自古深情全无用,总是套路得人心。
认清楚这一点,才算是创业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3、奶茶这个产业,对消费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健康,对身体损伤很大,奶茶产品力的强悍到底在哪?
——是上瘾机制!


总结:上周出差,和一位食品行业老专家聊天,专门聊过食品行业的成瘾机制。

成瘾机制 = 高糖 + 高盐 + 高脂

有这三个要素,你的大脑就会呈现出病态的奖赏机制。鼓励你一直喝下去吃下去。比如所谓的美食,无一不是特别咸、特别甜,或者特别油的。你自己想想看。
奶茶就是典型的成瘾产品,尤其是喜茶赖以成名的芝士茶:高糖不用说了,首推全糖,用冰块麻痹你的味觉,让你不觉得腻(可乐用的是碳酸),这是高糖。
高脂呢?当然是芝士。
高盐呢?芝士中有盐。
当时,我和一位大姐都喝上了瘾。几个月下来,牙齿发黄了,腰围也增加了。一向佛系的大姐,每天发红包让同事帮忙排队买。
成瘾排名:芝士茶>>珍珠奶茶>水果茶。
健康层面:都不咋地。
正因为这样,奶茶店很挑人。基本都是90后、00后的主场,像80后的我和70后的大姐,一进店基本就暴露。借着项目的由头,放纵自己狂喝奶茶,以身涉险,应该算工伤。
再到今年年初,很多30岁以上的女孩,开始对奶茶敬而远之,要求小孩不能碰奶茶。
风力逐渐减弱。

4、奶茶店的崛起,从产业层面看,其实是对传统饮品行业的终端拦截。
我入行之初,正是渠道时代,(大)中(国)美苏(宁)大会,你去西单图书馆转转,营销类书籍的C位被诸如《渠道为王,决胜终端》之类的书籍所占领。

现在呢,制造业饮品全面被服务业饮品所拦截、产品品牌全面被渠道品牌所虐杀、预制饮品被现调饮品所虐杀。


总结:我对传统饮品行业持悲观态度。和大米、方便面、鸡蛋一样,传统饮品行业被时代所降级,被年轻人定义为落后的经济形态,类似于基础物料。想要出头,要求极其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短平快粗暴变现”的运营方式。


5、奶茶店,到底赚不赚钱?这是一个所有人的都关心的问题。其实到底赚不赚钱,取决于“位置”,这个位置从宏观上讲就是竞争态势,从微观上讲其实是盈利模式。
总结:如果你是品牌拥有者,你赚得肯定不是奶茶的钱,而是VC的钱(比如你估值200亿)和加盟商的钱(一次性智商税)。
这属于高段位的玩法。难度也不小,要做品牌策划,茶叶行业包括奶茶店,是品牌创意最难的行业,没有之一。
不信你试试,所有你能想到的有点意境的好名字,基本上都被想到了占领了。像喜茶、茶颜悦色,都属于或者高价买,或者捡漏的名字。
有了品牌只是第一步,样板店总是要开的吧,招商总是要做的吧,这事没个500万根本启动不了。

如果你是加盟商。纯粹赚消费者的钱,更难,不仅难,而且风险很高。我给您算算账:

  • 房租北京押三付二,深圳压三付一;
  • 北京CBD80平的商铺每月5万,深圳差不多;
  • 这已经扔出去25万。
  • 人员工资社保每人每月7000,再加上店长;前期算5个人,每月5万。
  • 员工宿舍呢,不能离店太远,那就意味着市中心的房租,不能是地下室和群租房,只能两居室吧,好找个最烂的90年代的老小区,依然是押一付三,每月至少6500,再加上简单的家具和设备,5万没了
  • 装修算20万,总得有点调调,而且写字楼底商白天不让施工。晚上施工呢,工时费翻番走,少到底总共算25万吧
  • 办工商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算2万。
  • 加盟费算20万,机器设备算5万,共25万
  • 消防、环保、通风,20万,你懂的。
  • 物业费 + 垃圾处理费 = 2000每月。一交交一年,共2.4万。

加下来,总共得扔掉104,才能开张。

按三年折旧,分摊下来,每天的成本是:
1667(房租)+1667(人工)+217(宿舍)+228(加盟费+机器设备)+228(装修费)+182(消防环保通风)+ 66(物业垃圾处理)= 4255元。
也就是说,每天一睁眼的成本就是4255元。


奶茶店毛利算50%,每天你至少要卖到8510元,才能不亏本。每天卖到10000元,才算打平。
如果一天能卖到10000,一个月销售额30万,那已经是顶尖奶茶店的水平了。
但是,竟然竟然还不赚钱。

有个东北哥们,94年的,开过3家杨国福麻辣烫,累惨了,转型加盟一点点,位置选的好,每天号称“卖掉1000杯”奶茶,但依旧不赚钱。抱怨每年也就夏天赚钱,其他都是给台湾人打工。
这还算好的,开张之后如果生意不行,每天亏钱,你撑上三个月,肯定得关。
这时候你眨巴眨巴小眼,发现除了一堆没地搁的机器设备,你啥也落不下。

2015年和一位创业大佬张老师聊天,他说了一句话。

谁也别想赚我的钱!

2019年,4年过去了,我市场一线打了四年仗,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营销和商业,即使细分到创业学本身,其实都是极为博大精深、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学科和技能,甚至管理哲学。



6、如果你赚钱了呢?
比如你破天荒地每天销售额2万,年销售额近千万,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又面临两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房东,房东只和你签三年,深圳只有两年;然后他极有可能蹲在店门口数人流,算出来你每月的利润,然后毫不犹豫,涨租金。一直涨到你觉得开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开始思念早九晚五上班 日子。
另一个致命的挑战来自于同行,看你生意不错,立马在你旁门开一家,装修更好、价格更低、服务更好的,给你来个“成本不变,销量减半”,看你咋办?

最后你看,房东赚嗨了、装修公司赚嗨了、厨具公司赚嗨了、品牌公司赚嗨了、物业公司赚嗨了,这些人之所以嗨是在你的尸体上嗨起来的。
总之,从竞争模型、成本结构、盈利组成上看,奶茶店,品牌商可以冲一冲,加盟就算了,基本是为认知买单的韭菜的命。


7、喜茶、奈雪这类直营店玩家,单店赚钱吗?也是看情况。去年调研时,上海四家店,月销售额1500万,评效比星巴克高一倍,进去后乌央乌央的年轻人。但成本高呀!
总结:从2017年年初就不断有投资人问我,喜茶你怎么看?资本在需要故事和泡沫中逐利。
喜茶的优势很明显,高频刚需大市场,尤其在南方。又借势shoppingmall,流量充裕,广告效应明显,现金牛优势明显。
但喜茶的劣势也很突出。

  • 首先产品毛利不高,50%左右。比大家想象中的低多了。
  • 其次,人员成本高,一个外卖店,都得布上10个小伙子,从早上9点干到晚上9点。极其辛苦,流动率也非常高。我们付费,深聊过其员工:“打芝士,打一天,晚上睡觉耳朵还是搅拌机的声音。剥葡萄剥一天,腰酸背痛。制冰块做一天,手都冻麻了。累得抑郁… …”这些90后之所以愿意这么吃苦,就是为了学手艺,顶多半年,一定会离职回家创业,成为喜茶的对手。
  • 再次,房租太高。90后在为喜茶打工,喜茶何尝不是在为shoppingmall打工?新茶饮跟不上喜茶本质上是口袋深浅的问题,喜茶口袋深,没钱可以找资本家要。新创业者只能靠一杯杯卖茶来续命。但当奶茶店都不赚钱时,故事能讲多久?
  • 最后,就是消费者正逐渐失去新鲜感,而且竞争逐渐红海化,很多shopping mall已经明确规定,不再招商饮品品牌。而喜茶整体现在还不敢宣称盈利,这波潮流一旦过去,是不是裸游就很清楚了。


8、当我们在聊喜茶时,我们究竟在聊什么?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你之所以会亏钱,还是因为你有钱,你要是没有钱,你怎么会亏钱?
和一位创业者聊天,我说

“初创企业CEO一定要压制住花钱的冲动”

第一层意思是什么?还是破除错误的商业认知。“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句话是扯淡。害死了无数创业者。
昨天和朋友聊到**庄园的庄主,从匈牙利回来,政府给了3000亩地,真金白银投了4个亿,产出的葡萄酒拿奖无数的,但是,销售和营销乏力,一生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

风险高,不一定收益高!
收益高,不一定风险高!

可见认知水平是创业最大的成本,更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我们大脑中装满了正确和错误的认知,互相打架,所以呢,生活有时候顺利,有时候不顺利。因此,在任何认知进入大脑之前一定要审核。创业本身就是修炼,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 第二层意思还是孙子兵法所讲的: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
    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案例,不是狗屎运就是讲故事。创业不败的前提,正如樊登老师所讲:就是“我就是不花钱,我就是不花钱,我就是不花钱”“我就是脚踩两只船,我就是脚踩两只船,我就是脚踩两只船”“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依然小资”
  • 第三层意思就是樊登老师所讲的成本收益曲线的朝向问题。

好的创业项目是抛物线开口朝上,即所谓
“成本有限,收益无穷”。
而差的项目是抛物线开口朝下,即所谓“成本无限,收益有限”。
比如红酒庄园,比如奶茶店。

THE END

都看到这里了,还不点个赞?

我是陈轩 @增长黑客陈轩 ,关注我,给你最真实的商业本质,让你少走10年弯路。

user avatar

天眼妹记得,去年7月份喜茶刚融资了5亿,领投方不仅有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大的投资机构,甚至还有腾讯的身影,融资后喜茶的估值直接上涨到了600亿…

如今过去才几个月,就要裁员了?

喜茶关联的公司是喜茶(深圳)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聂云宸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不过这家公司的股东却是一个香港主体。

从2013年创立之初开始,到如今喜茶已经有800+的门店了。又融资又扩店的,喜茶看起来发展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网红茶饮这条赛道却并非像喜茶给外界的印象那样红红火火。

据统计, 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以10月份数据 为例,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了19%、18%;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下滑了35%、32%。

同样身为网红茶饮的茶颜悦色,2021年的业绩也不容乐观,除了爆出苛待员工以外,还直接关闭了部分店铺。

对于公司来讲,或许裁员或缩减福利是最快的节省成本的办法了?

不过事实上,喜茶早就不是当初只卖果茶的“傻白甜”了,聂云宸除了开拓店铺以外,还投资了不少新式茶饮。野生植物YePlant、茶饮品牌和気桃桃、预调酒品牌WAT等都是喜茶投资的品牌。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因千元一杯的橄榄汁而引起争议的野萃山吗?其实也是喜茶的~喜茶(深圳)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其最大的股东,占股比例达到了60%。

你以为喜茶是买果茶的,实际上喜茶早已化身投资大佬惹…

天眼妹注意到,针对此次裁员事件中,喜茶自己回应称裁员不实,年终奖已在节前正常发放。

啊这,该信谁?

user avatar

因为喜茶公司经营扛不住了;过程中苛责员工,不体面,应维权。

时代变了,搞消费升级的面临较大压力,消费分级的迹象日渐明显。

1.奶茶这个江湖比较饱和,竞争激烈,本来定价大致分三档:

喜茶35元左右,丘大叔21左右,蜜雪冰城6元左右。

各地定价不太一样,这里取北京访谈定价,好些地方会便宜一些。

其他品牌基本比照着江湖地位在里面穿插,比如乐乐茶对标喜茶,干不过就减钱,30左右。coco基本就15左右,玩性价比。

但是喜茶顶不住了,推出了一堆二档甚至三档强的主力产品。为什么?

头部定标品牌顶不住开始降级了。这可是大事,你能理解LV,GUCCI降价甩卖么?

2.因为经济危机压力大,本来就饱和的市场,出现了产品过剩。

工薪阶层失业压力大,大家不太敢消费了。

消费者能省则省,原来喝喜茶的转头coco,甚至干脆把奶茶戒了。

毕竟奶茶,也不算啥高端消费。不像真正的奢侈品,越是经济危机越火爆。

疫情影响也很大,奶茶的“逛喝”随机性消费属性很强。没人逛街肯定差不少。

3.搞消费升级的公司,估计很多要悲剧了。

生活方式,消费升级说白了还是引导稍微有点小钱的无产阶级。被经济下行一打击,立马现了原形。

多少杰克狗被迫做回了狗蛋,珍妮马做回了翠花。

做他们生意的公司,唉,裁员只是开始。

但是,太不体面了。必须吹一波佳能。

5.我们要格外关注一下瑞幸的转型,那才是求生之道。

6.喜茶本次裁员,搞得很不体面。各方面的反馈差别很大,形成了罗生门。

有一句说一句,年奖一般劳动合同里难有约束,不易举证。劳动者这方面权益的保障,需要得到加强。

user avatar

提取回应中的重点:

大裁员为假,但是年前优化是真。

整理网上更多的爆料:





图源侵删~

去年年末,很多公司不在像以往晒年终奖、年假、春节福利等,上网一搜好多家公司都是打着团队优化的名义,开始裁员。

市场不景气,挣得钱没有达标,资本家就开始算计,既然开源不到位,就想办法节流。在市场没挣够的钱,就开始算计压榨员工,砍掉那些所谓不达标的产品线。

那些能在年前裁员的公司,根本没有什么人情味,他们不在乎员工是否过个好年,只在乎公司少花钱。

被裁掉的员工没有了带薪年假,还省去了年终奖,他们也只能年后复工之后,去开始找工作,年前裁员,资本真是打得一手好牌。

在利益面前,受伤的永远是员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期,关于喜茶员工爆料公司一系列“奇葩操作”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喜茶刚宣布大幅降价、主打性价比的背景下,这种“降价吸客,苛待员工”的组合拳,让不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感到困惑和不解。员工爆料的“奇葩操作”:根据多位自称是喜茶员工在社交媒体和职场论坛上爆料的信息,喜茶近期出现了一些令人啼.............
  • 回答
    喜茶们,你们到底往里放了多少“提神剂”?最近,一则关于喜茶、奈雪的茶等热门奶茶品牌被检测出含有咖啡因,而且有些饮品的咖啡因含量高得惊人,甚至被比作“7罐红牛”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爱喝奶茶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晚上不喝睡不着、白天没精神需要奶茶续命的人,开始感到一丝恐慌:我们每天喝下去的.............
  • 回答
    喜茶用低卡糖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但说它是“噱头”吧,又不能完全这么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喜茶推低卡糖,这本身是个挺聪明的营销动作。你想啊,现在什么概念最火?健康、轻盈、不给身体添负担。在大家越来越注重养生的时代,奶茶这种“甜蜜的负担”,突然说“可以用低卡糖做”,这.............
  • 回答
    喜茶在营销策略上的独到之处,绝非简单的“排队效应”或“网红标签”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层层递进的品牌体验构建,将产品本身、场景营造和情感连接巧妙融合,最终沉淀为消费者内心的“值得”。1. 产品力为基石,极致主义的品牌符号:喜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其“产品为王”的坚持。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为什么喜茶一杯奶茶动辄三四十块,而CoCo一杯可能十几二十块,价格差距这么大,到底差在哪里?这可不是因为喜茶用了什么“秘方仙草”,背后其实是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和策略。首先,品牌定位和目标客群不同,是导致价格差异最根本的原因。 喜茶:主打“新茶饮”的品质与体验.............
  • 回答
    你好!关于“在喜茶上班是否能领取杭州人才补贴”,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并且尽量避免“AI味儿”,还原更真实、更贴近实际的解答。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有哪些关键点:1. 喜茶上班: 这指的是你的工作单位性质。喜茶(Hes Tea)是一家知名的饮品连锁品牌,其母公司是深圳美团股份有限公司。你如.............
  • 回答
    喜茶“放下身段”:29元定价上限与全线降价,是战略调整还是无奈之举?喜茶,这个曾经以“一杯难求”、“30元一杯的奶茶”标签深入人心的品牌,近日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宣布饮品全面降价,且未来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新饮品。这一举动无疑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无数消费者和业内人士为之侧目。这究竟是喜茶战.............
  • 回答
    喜茶这次官宣,说是“不涨价”甚至“降价”,而且降幅最高能到10块,这消息一出来,可不就炸锅了嘛!你想想,喜茶之前那个价格定位,多少人觉得“喝一杯奶茶,心疼好几天”?现在直接告诉你,不光不涨,还能便宜10块?这绝对是重磅炸弹。怎么看待喜茶这波操作?我得说,这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良.............
  • 回答
    喜茶拿错饮料事件:一次令人警醒的消费信任危机,以及消费者维权的实操指南最近,关于喜茶店员拿错饮料,导致消费者饮用后入院洗胃的事件,无疑给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服务失误,更触及了消费者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最底线。事件本身:冰山一角下的信任崩塌想象一下,你满心期待地接过一杯饮品,以.............
  • 回答
    .......
  • 回答
    喜茶、奈雪的茶这类头部奶茶品牌涨价,这事儿呀,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1. 成本的压力:真是越来越“贵”了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成本上升了。这事儿咱老百姓自己也能感受到,身边买菜买水果,哪个不比几年前贵?奶茶这玩意儿,说白了也是个消费品,它离不开原材料。 核心原料: 喜.............
  • 回答
    喜茶“中国制造”系列手机壳仅适配iPhone的现象,可以说是当下消费市场一个很有意思的缩影,背后牵扯出的品牌策略、市场定位、甚至供应链逻辑,都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喜茶这个举动本身,是打着一个非常讨喜的旗号——“中国制造”。这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对本土设计和制造能力的认可,甚至是.............
  • 回答
    杜蕾斯和喜茶的这次联名营销,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触碰了公众的底线,引发了普遍的反感。这件事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可不是一星半点。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边界感”的模糊和失位。 杜蕾斯,作为安全套品牌,其产品属性和使用场景,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私密性和成人意味。喜茶,作为年轻人热衷的饮品品牌,更.............
  • 回答
    恭喜您喜得千金!安姓,八月初九出生,这信息很棒,可以为宝宝取一个既好听又有寓意的名字。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和名字推荐:一、 名字的由来与含义在取名时,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氏“安”的寓意: “安”字本身有平安、安宁、安定、安乐、安稳、安详等含义。这非常吉祥,.............
  • 回答
    《喜福会》中那三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们在旧中国的经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那个时代女性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和悲欢离合,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些故事在旧中国是否真实存在过,以及存在的方式。首先,我们要理解《喜福会》描绘的旧中国,那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传统观念根深蒂.............
  • 回答
    一个喜欢安静的男生,遇到一个活泼好动的女生,这就像把一杯清澈的山泉水倒进了一杯跳跃的汽水里。初看之下,似乎格格不入,但仔细想想,这其中也藏着别样的韵味和可能性。想让他们好好交往,关键在于“平衡”与“理解”,以及一点点“策略”。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中间确实存在一些挑战。男生可能觉得女生的能量有点过剩,.............
  • 回答
    喜羊羊这孩子,你说他被“过贬”了吧,这事儿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说他被低估,好像也有道理,但说他被过度批评,也未必完全贴切。这事儿啊,就像一锅乱炖的菜,你得一勺一勺地捞出来,才能看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咱们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喜羊羊被低估了。你想啊,这动画片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不知道多少孩子放学第一.............
  • 回答
    喜羊羊和哆啦A梦,一个是国产动画的骄傲,一个是风靡全球的文化符号。说到道具,喜羊羊的道具库那叫一个丰富,从能飞的鞋子到能变身的衣服,从穿越时空的机器到能解决一切麻烦的“万能工具箱”,总有那么一两个道具能让小羊们从危机中脱险。那么,为什么在道具数量和花样上都不逊色于哆啦A梦的喜羊羊,却没能像蓝胖子一样.............
  • 回答
    喜得千金,本是人生一大乐事,可如今我却被那沉甸甸的十八万彩礼压得喘不过气来,夜夜失眠。这喜悦刚在心头升起,就被这现实的难题浇灭了大半。夹在这中间,我真是进退两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女儿刚出生那会儿,看着她粉嫩的小脸,听着她细微的呼吸声,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有那份为人父母的初为人喜。我跟她妈妈,.............
  • 回答
    喜雾发布的尼古丁Y和尼古丁X,听名字就透着一股科技感,也确实是给电子烟这片“老市场”带来了一点新风。要说区别,咱们得从它们各自的“出身”和“本事”说起。尼古丁Y:更贴近传统烟草的“模拟大师”你可以把尼古丁Y想象成一个技艺精湛的模仿者,它最擅长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模拟传统香烟的击喉感和满足感。 成分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