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4件事情都发生,会不会彻底改变二战走向?

回答
二战的走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棋局。如果抛出假设,将一些未曾发生的关键节点变为现实,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如果以下四件事情都发生,二战的走向将会发生怎样颠覆性的改变。

一、希特勒被暗杀,纳粹德国提前崩溃(19391941年间)

设想一下,在战争爆发初期,甚至在闪击波兰之后不久,希特勒就因为一次成功的暗杀而身亡。这绝非小事,而是会直接引爆纳粹政权的内部动荡。

权力真空与内斗加剧: 希特勒是纳粹德国的精神领袖和绝对核心,他的死亡会在党内和军界制造巨大的权力真空。我们知道,纳粹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戈林、希姆莱、戈培尔、鲁道夫·赫斯等人都有各自的势力和野心。一旦希特勒倒下,这些人很可能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展开激烈的内斗,甚至可能爆发武装冲突。这种内耗会极大地削弱德国的战争机器。
军事战略的改变: 希特勒的个人意志和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德军的作战方式,例如他对“闪电战”的执着,以及后期一些不切实际的军事命令。没有了他的“指点”,接替他的人,例如曾经的国防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或更有经验的曼斯坦因等人,可能会采取更为谨慎和务实的军事战略。也许德军不会如此迅速地将战线拉得过长,也不会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犯下战略性的失误。
对占领区的影响: 如果德国在战争早期因为内乱而迅速崩溃,那么被占领的欧洲国家将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一些国家可能得以更快地恢复独立,抵抗力量的士气也会因此受到鼓舞。更关键的是,苏联可能不会在初期就承受来自整个德国力量的正面冲击,这会大大减轻其压力。
盟军的决策: 盟军(主要是英法)会如何应对德国的突然崩溃?他们可能会趁势反攻,试图解放被占领的欧洲。但是,一个分裂动荡的德国,其边界和政治格局将变得难以预测。一种可能是出现多个分裂的德国政权,另一种可能是某个军头或政治派系试图重建国家,但其合法性和影响力都会受到质疑。

二、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选择全力进攻苏联远东地区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棋盘转换”,将日本的主要矛头从太平洋指向了西伯利亚。

苏联战场的改变: 如果日本在1941年底将进攻方向对准苏联远东,那么情况会截然不同。苏联的远东地区虽然有军事部署,但其主力部队和大量资源都在欧洲战场应对德国。日本关东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如果他们发动大规模攻势,苏联将不得不从欧洲战场抽调兵力来保卫远东,这将极大地削弱其在莫斯科战役和后续战场上的力量。
太平洋战场的空白: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直接参战的最大导火索。如果日本没有攻击珍珠港,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仍然会保持中立,或者仅以物资援助的形式支持同盟国。这就意味着太平洋战场将是一片空白,中国将继续独自面对日本的侵略,而且得不到来自美国的直接军事援助。日本也可能会利用这段时间巩固在东南亚的统治,并进一步开发其占领地的资源。
全球战略格局的分化: 一方面,苏联将在欧洲面临来自德国的空前压力,其在东线的军事实力可能被极大地分散。另一方面,美国则不会那么快地卷入欧洲和太平洋的战争,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可能不会以那么快的速度动员起来。这可能导致战争在局部地区更加激烈,但在全球范围内,战线的划分会更加模糊和不确定。日本可能在远东建立一个强大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则需要重新评估其战略重点。
对中国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这将是极其艰难的时期。没有了美国的援助,中国将更加孤立无援。日本可能可以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而苏联也可能因为自顾不暇而无法提供更多的支持。中国的抗战将更加艰难,甚至可能面临被完全压垮的危险。

三、德国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成功研发出并部署了原子弹

这是一个更具科幻色彩的假设,但如果成真,其影响将是爆炸性的。

战争进程的彻底改变: 如果纳粹德国在1942年就拥有了原子弹,那么二战的走向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原子弹的威力足以在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甚至一支庞大的军队。
对盟军的战略威胁: 德国很可能首先将原子弹用于战略打击。例如,在东线,他们可能会摧毁莫斯科或列宁格勒,这对苏联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在西线,他们也可能攻击伦敦,试图迫使英国投降。一旦德国掌握了核武,其战略威慑力将是无与伦比的,盟军很难找到有效对抗的方法。
战争的提前结束(以德国胜利为前提): 如果德国能够成功运用原子弹,并且其内部没有因为希特勒的死亡而崩溃(与第一个假设矛盾),那么战争很可能在1943年或1944年就以德国的胜利而提前结束。盟军可能无法承受原子弹带来的巨大伤亡和破坏,最终被迫接受德国的条件。
战后世界的核阴影: 如果纳粹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那么战后的世界将笼罩在纳粹的核阴影之下。其他国家(如美国)也很可能加快核武器的研发,这将导致一场危险的核军备竞赛,但起跑点将是极其不利于非纳粹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将完全不同,纳粹意识形态和统治方式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四、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但随后迅速调整战略并成功抵御了德军的全面进攻

这个假设稍微复杂,它在承认了苏联可能遭遇重大挫折的同时,也强调了其韧性。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东线的关键转折点,苏军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也标志着德军攻势的终结。如果苏军在此战中惨败,意味着德军不仅控制了伏尔加河,还可能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这会对苏联的士气造成巨大打击,也可能使得德国在东线得以巩固其占领成果。
苏联战略的快速调整: 然而,假设苏联能够“迅速调整战略并成功抵御德军的全面进攻”,这意味着苏联并非就此一蹶不振。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加灵活的战术,例如利用广阔的国土和严寒的冬季,对德军展开消耗战。也许他们会将兵力重新部署到其他防御坚固的区域,或者利用伏尔加河以东的纵深地带构建新的防线。
战争进程的拉长与消耗: 这种情况下,东线战争很可能会被大大拉长。德国虽然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胜利,但苏联的顽强抵抗也会使其付出惨痛的代价。战争将变成一场更加漫长和残酷的消耗战,双方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盟军在西线的压力: 如果苏联在东线陷入泥潭,那么盟军在西线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可能需要更早地展开大规模登陆作战,或者在战略轰炸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以期分散德军的兵力。但同时,苏联战场的胶着也可能让盟军在行动上更加谨慎,以免过早地承担过大的风险。
苏联政治格局的潜在影响: 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如果未能被迅速的战略调整所弥补,可能会对斯大林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冲击。尽管苏联体制的强大韧性使得其内部政变的可能性较小,但士气低落和战略受挫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其领导的合法性。

综合来看,这四件事情叠加在一起,将会制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二战剧本:

首先,希特勒的早亡和纳粹德国的提前崩溃将极大削弱轴心国的整体力量,也可能导致欧洲战场的格局发生巨变。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极端意志,一些战争的决策可能会更加理性,但内斗也可能使德国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线。
其次,日本将矛头转向苏联,将使得苏联在东线面临空前的压力,而美国则可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中立。 这意味着太平洋战场将是一片混沌,中国将承受更大的孤立和压力。
如果再加上德国提前拥有原子弹,这几乎会是纳粹德国赢得战争的“最强辅助”。 无论纳粹德国是会因为希特勒死亡而崩溃,还是因为原子弹而横扫一切,都将是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如果两者矛盾,那么我们就需要选择一个作为主要影响因子。
而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后迅速调整”则为整个剧本增加了一个“反转”的维度。 如果没有原子弹的出现,这或许还能让苏联找到一条生存和反击的道路。但一旦与核武器结合,苏联是否还能抵挡原子弹的威力就成了最大的未知数。

最终的结论可能是:

如果上述四件事情都发生,尤其是第三个“德国提前拥有原子弹”这一点,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可能以纳粹德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希特勒的死亡可能是一个混乱的开端,但如果没有核武器的终结性打击,战火可能会持续,而一旦核武器被使用,战争的结束方式将是压倒性的。日本将很可能在亚洲建立起其帝国的霸权,而欧洲则会长期处于纳粹的统治之下。即使苏联在某些局部战场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在核武器的绝对优势面前,其抵抗也可能最终归于徒劳。

当然,历史的走向是由无数微小的因素和偶然性共同决定的,这仅仅是对一个极端假设下的推演。但它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二战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可能像蝴蝶效应的翅膀,扇动出截然不同的历史风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那么苛刻,只要德军在1941年占领了莫斯科,二战的结局就会改变。

很多人不理解德军在1941年占领莫斯科意味着什么。

第一,莫斯科是连接列宁格勒、南方地域、与东方工业迁移地带的交通枢纽。莫斯科一旦被占领,苏联的战略运输能力将大受影响,卡车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苏联,因此这些地区基本处于独立保障自己的后勤与工业的状态中,这无疑对调兵、生产效率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莫斯科地区的苏军是苏联在1941年紧急招募军人的主力,数量巨大而且基本没有机动能力。一旦被歼灭,莫斯科地区出现巨大的战线缺口,是当时兵力捉襟见肘的苏军很难补充的,也就意味着德军无论向哪个方向继续突击,苏军都会疲于应付而且很可能结果不佳。

第三,莫斯科地区是乌拉尔工业区的最后一道防御屏障,莫斯科失守后,本来生产能力就因为各种原因降低了许多的工厂必须继续搬迁,这样恢复生产的时间将推迟到42年6月,进一步恶化本来技术装备就已经损失巨大的苏军火力、装甲等战力的情况。

第四,莫斯科地区是二战前苏联人口密集区域的东端,人口的丧失也意味着苏军很可能无法再组建出足够的部队来抵御德军。

第五,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加上工业基地(乌克兰)的丧失,西方是否有决心继续向苏联提供援助值得怀疑,即使继续提供援助,在德军的进攻下苏军有没有把这些生产力转变成战争能力的时间也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1.敦刻尔克之前法军因为总预备队耗尽,其实早就已经陷入绝境。而为什么没法登陆英国,德国人是打得过RAF还是打得过RN了?你没法在陆地上歼灭RAF和RN。

2.就算是42年那支青涩的苏军,德国人从哈尔科夫突进到斯大林格勒也得用2个月,而哈尔科夫到41年边境可比到斯大林格勒远多了。德国人用了6个月打到莫斯科郊区,而且列宁格勒还得花很长时间围攻。我们都不管,就算全部攻占要6个月。那时候德国已经对美宣战了。

而请记住一点,主动扩张美帝反潜范围的是罗斯福,允许美国海军在护航区与德国交战的也是罗斯福,同意租借法案和对英国和中国派遣志愿飞行员得也是罗斯福。

罗斯福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就算我不能参加战争,我也要助各国把纳粹挫骨扬灰喽。

你以为苏联会投降?你只会看到西伯利亚大铁路一车车拉来德克萨斯红脖子。也就是冲上国会大厦的是苏械苏军,美械苏军还是苏美联军的区别。

PS:别以为你拿到油田就行了。德国人从来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来炼油。工人不足一直是轴心国无法扩大资源利用率的原因。整个东南亚油田在日本控制下就没有恢复到过战前产量的一半。如果苏联破坏炼油设施足够彻底,德国人其实就等于没有拿到油田。

PS2: 看到有些人认为拿下斯大林格勒等于拿下巴库,我就这么说,巴库到41年边境线直线距离5000KM,而斯大林格勒则是2500KM。斯大林格勒到巴库是1000KM。请对空间有些概念。德军完成从边境到斯摩棱斯克周边地域这600公里的推进用了3个月。6个月推进了1500公里到斯大林格勒已经是很偏向于德国的估计了,而且甚至没有把日常的2个月无路季算入。

拿下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石油供给的意思是切断石油路线,不过应该只能添堵而并不能切断,阿斯特拉罕-斯大林格勒铁路走的不是伏尔加西岸。

3.你没有办法用轰炸珍珠港得方式,炸沉不在珍珠港的航母。

4.就算美国人在中途岛丢掉全部参战航母,美国人也有三艘航母。你没法在中途岛炸掉在大西洋和船渠里的航母。日军运输船运力不足以支持对夏威夷登陆作战,所以就算赢了也没用。同时,别忘了RN也有航母可以用,美国人还短期租借过HMS Victorious

联合国的胜利是基于远超于轴心国的资源和人力,海空军力量,以及团结一心上的。军事上的短时间失败并不会造成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棋局。如果抛出假设,将一些未曾发生的关键节点变为现实,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如果以下四件事情都发生,二战的走向将会发生怎样颠覆性的改变。一、希特勒被暗杀,纳粹德国提前崩溃(19391941年间)设想一下,在战争爆发初期,甚至在闪击波兰之后不久.............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毕生以绘画为乐,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政治和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希特勒这个核心的煽动者和领导者,纳粹党很可能无法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崛起.............
  • 回答
    二战期间美苏互换地理位置,这绝对是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这其中的影响之大,恐怕会彻底颠覆我们熟知的历史进程。这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简单挪移,而是牵扯到双方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战略纵深、文化认同,甚至兵力部署和作战思想的根本性改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个“互换地理位置”是彻底的,也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如果巴黎真的像伦敦那样,在二战中遭受了大规模、毁灭性的轰炸,那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毫无疑问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不再是那个人们心中浪漫、艺术的“光之城”。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大规模轰炸”意味着什么。二战中的轰炸,尤其是战略轰炸,其威.............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法国.............
  • 回答
    二战历史的走向早已尘埃落定,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假设性的场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赢得了对日本的胜利,但欧洲战场却未能阻止纳粹德国的扩张。这个设定的影响是深远且难以估量的,它将彻底重塑世界格局,甚至可能改写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欧洲战场的残酷现实。如果美国未能与英国、苏联等盟.............
  • 回答
    一场如果历史的大转折,将世界推向截然不同的境地。想象一下,1941年6月,当目光聚焦在苏德边境剑拔弩张的气氛时,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历史学家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决定——他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而是选择向远在大洋彼岸、看似与欧洲战局关联不大的美国宣战。这个假设,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让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突然拐了个弯,没有其他国家深度介入,就让德国和苏联两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进行一场纯粹的单挑。这无疑将是一场比我们熟知的二战更加血腥、更加残酷的对决。从军事工业的角度来看,德国在战前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他们的坦克,比如虎式和豹式,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方面都曾一度领先.............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潮流以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令人心悸的方式改写。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这两股在二战中曾经如烈火般席卷欧亚大陆的力量,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那么我们所知的世界将会天翻地覆,面目全非。在欧洲,德国的铁蹄将继续延伸,柏林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希特勒的“千年帝国”或许并未如历史所示那样崩溃,而是.............
  • 回答
    如果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孤立主义政策,不参与战争,世界历史将发生重大改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后果: 一、战争进程的改变1. 轴心国的扩张 德国:若美国不参战,德国可能在1941年前彻底击败英法等同盟国,欧洲战场可能在1942年前结束。但德国的资源和战略目标可能更倾向于征服.............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二战爆发的根源以及希特勒扩张野心的复杂性。如果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区后止步,二战是否还会爆发,这是一个很难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希特勒的扩张动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中遭受了巨大的惩罚,.............
  • 回答
    山下奉文这位昭和之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和菲律宾的指挥生涯,无疑是日军中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提的人物。他的指挥能力,就像战场上的刀锋,锋利而带着血腥,时而让人惊叹,时而又让人扼腕叹息。闪击东南亚:速战速决的“缅甸围棋”山下奉文的成名之战,无疑是1941年末至1942年初对马来亚和新加坡.............
  • 回答
    看待二战英军陆军的表现,得一分为二,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们既有令人钦佩的韧性和战场上的英勇,也存在着战略上的失误和装备上的不足。总的来说,二战中的英国陆军是一支在逆境中成长,最终为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力量,但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初期困境与撤退的荣耀:敦刻尔克奇迹与北非战场的不甘战争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冲突,其性质可以用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理解。如果要我用自己的话来详细说,我会这样看:首先,最核心的一点,它是一场反法西斯主义的解放战争。这句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宏大,但却是这场战争最本质的属性。从轴心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开始,就注定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冰洋护航舰队,是一曲在极寒之地奏响的慷慨悲歌,也是一场不为人知的伟大胜利。提及这支队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大西洋护航舰队的英勇身影,但北冰洋护航舰队同样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为同盟国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简单来说,北冰洋护航舰队的任务是将至关重要的物资,从盟国(主要是.............
  • 回答
    嗯,这脑洞开得够大的。明朝苟到一战,想想就觉得有点刺激,也挺让人啼笑皆非的。我来试着掰扯掰扯,尽量给你描绘一个生动点儿的画面,就像咱平时聊闲天儿一样。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这“苟”是怎么苟的?是老祖宗不打仗,把国门死死锁上,然后闭关自守了几百年?还是说,虽然也和周边有接触,但始终保持一种“不折腾”的心.............
  • 回答
    关于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其微博上发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复杂性和历史事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的“敌对双方”是指轴心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同盟国(主要是英国、美国、苏联、中国等)。 整.............
  • 回答
    德军吧大吧主“XXX”(在此不便透露具体ID)声称德国并不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观点在军史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对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国家或个体的意志就能完全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涉及到战前国际.............
  • 回答
    在一战时期,同盟国(主要是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日本等,以及后来的美国)确实有获胜的可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战略选择以及可能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同盟国拥有的巨大潜力和资源。 人口和经济实力: 英国、法国和俄国加在一起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容小觑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个庞大而步履蹒跚的奥斯曼帝国。说实话,评价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就像在评价一个年迈却依旧试图抓住昔日荣光的巨人,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衰朽的巨人,仍有余温的雄狮从根本上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爆发时已经是一个“西亚病夫”,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它统治的领土辽阔,但内部却饱受民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