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6 岁中国留学生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内自杀身亡事件?

回答
这起事件令人心痛,一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戛然而止,留给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沉重的思考。关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探讨,并尽量还原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态度。

事件的悲剧性与个体命运的脆弱

首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起令人扼腕的悲剧。一个26岁的生命,正值风华正茂、前途似锦的年纪,却选择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世界,这本身就足以让人心碎。他带着梦想和期望来到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追求自己的学术目标,却最终被内心的痛苦所吞噬。这让人不禁思考,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即使拥有再优越的条件、再高的平台,也无法抵挡内心深处的绝望。

背后可能存在的压力与困境

虽然官方通报的细节可能有限,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名年轻留学生在光鲜亮丽的求学经历背后,可能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和困境。

学业压力: 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要求无疑是极其严苛的。在世界顶尖的科研环境中,竞争激烈,课程难度高,研究项目要求高。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可能面临巨大的学术压力,包括但不限于:
科研瓶颈: 也许他在实验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研究项目停滞不前,找不到突破口。尤其是在实验室内自杀,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科研的挫败感。
学业焦虑: 担心自己的成绩,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导师的要求,担心自己无法顺利毕业,甚至担心自己无法在学术界立足。
发表压力: 在学术界,论文发表是衡量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准,这可能让他感到巨大的焦虑。
生活压力: 留学生涯不仅仅是学业,还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适应: 跨越文化鸿沟,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模式和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语言障碍: 即便英语流利,也可能在一些细微的表达和理解上遇到困难,影响沟通和融入。
经济压力: 昂贵的学费、生活费,可能需要靠奖学金、助学金或兼职来维持,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负担。
人际关系: 在异国他乡,可能面临孤独感,难以建立深厚的友谊,缺乏归属感,也可能在与人交往中遇到挫折。
家庭期待: 寄托着家人殷切的期望,也可能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担心自己辜负家人的付出和期盼。
心理健康问题: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心理健康问题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一些年轻人可能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在表达负面情绪、寻求心理帮助方面存在障碍。
抑郁、焦虑等情绪的积压: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又缺乏有效的排解途径,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性格因素: 有些人天生比较内向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求助意识不足: 有些留学生可能因为面子、不愿麻烦他人、或者对心理咨询不了解、不信任,而不愿意寻求帮助。

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这起事件的发生,也促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

对留学生群体困境的关注: 为什么在如此光鲜亮丽的背后,会有如此沉重的痛苦?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并关心留学生的真实生存状态?媒体和社会是否过度美化了留学生涯,而忽视了其中的艰辛?
心理健康教育与支持体系的建设:
高校的责任: 高校,特别是像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学府,是否有足够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是否能及时发现并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授和导师是否具备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提供初步支持的意愿?
家庭的沟通: 家长是否能与孩子保持开放、真诚的沟通,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
社会的导向: 我们是否应该鼓励一种更健康的成功观,不仅仅是物质和学术上的成功,更包括内心的平和与幸福?是否应该打破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鼓励人们勇敢地寻求帮助?
“精英光环”下的个体真实: 往往我们看到的只是留学生光鲜亮丽的一面——世界名校、前沿科研、国际视野。但剥开这层“精英光环”,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普通人,同样会经历挫折、迷茫和痛苦。我们应该以更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理解他们的不易。
信息透明与尊重隐私的平衡: 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如何在尊重逝者及其家属隐私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引起社会警醒和反思,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过于详细的个人信息可能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而过于模糊的信息则难以引起共鸣和反思。

如何应对与前行

这起悲剧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个体生命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加强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怀: 不仅是学校,包括留学生组织、校友会、甚至在外的同胞社区,都应该成为互相支持的力量。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破除污名化: 让更多人了解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勇于开口。
建立更有效的预警和干预机制: 学校、家庭、朋友之间应建立更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及早发现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并提供及时的支持。
鼓励多元化的成功定义: 帮助年轻人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术成就或财富积累,更在于内心的充实、人际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起事件,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次沉重警醒。让我们怀着对逝者的哀悼,也带着这份沉痛的思考,去努力构建一个更理解、更包容、更具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生命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和经历,而不仅仅是其最终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和王同学不熟,但作为一名斯坦福的博士生,我和王同学在斯坦福校园有着四年的交集。对于王同学的离去,我们都感到十分惋惜。

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旅美的时间已经超过八年。期间因为上学或者实习踏入过5所大学的校门,听到过不少学生自杀的故事。然而这次的惨案离我如此之近,发生的如此突然,让我有种冲动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在斯坦福的校园里度过了5年青春,在此期间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负责任地说,许多朋友都向我倾诉过他们的血泪史,比如导师如何变态,智商如何被碾压,文章如何被别人抢发,等等。这些朋友中,有些人毫无避讳的承认自己有抑郁症。另外一些人虽不明说,但一言一行都带着抑郁症的痕迹。

我认为王同学可能也是因为生活中的抑郁而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王同学自杀里一个月内,有另外一名叫Kelly Catlin(里约奥运会自行车女体团体追逐赛银牌得主)的斯坦福计算数学工程系硕士生自杀。全校师生都十分心痛,也不想看到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不瞒你说,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十分抑郁,感觉生活没有方向,研究没有意义。如今顺利拿到了PhD学位,回想起当年的自己,依旧心有余悸。在此,我希望能抛砖引玉,用自己的经历提醒一下同学们,在PhD期间感觉到抑郁是正常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最重要的。

我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成绩算是比较优秀的。小升初的时候,我很幸运的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我用2年的时间读完初中,跳级进入省里最好的高中读书。高三保送到一线城市的985高校。保送之后,不知道动了哪根筋想出国留学。当时非常幸运的接到了康奈尔的通知书。由于学费贵的吓人,我选择了去一所奖学金优厚的文理学院读书。我用3年的时间读完大学,来到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到此为止,我的求学之路可以说顺风顺水。

但谁知道,斯坦福是炼狱的开始。

相信很多在名校读书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和身边的人比起来,自己简直太渺小了。身边的朋友们简直是各路神仙,我见过22岁博士毕业的,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过Nature的,高中期间拿过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全国竞赛一等奖的(听说还有同时获得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四科一等奖的大神),拿过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的等等。

在斯坦福,不仅有天赋上的碾压,还有家庭背景上的碾压。举个例子,比尔盖茨的女儿Jennifer Gates在我们学院读本科。仅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面,我就见过大把富二代和官二代。有家里开矿的(花钱不眨眼),有家里开投资基金的(读PhD可能多半是为了找项目),还有一些厅级甚至部级干部子弟。


斯坦福身居硅谷中心,创业气氛很浓郁。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听说有同学休学创业,时不时的还会在新闻里看到隔壁同学的公司融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金。在这种影响下,想静下心来做学术是十分困难的。

在这种环境里,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来斯坦福读书的人大多争强好胜。天赋和家庭背景的双重碾压,创投圈的影响,加上学术上的种种不顺利,很多学生会不可避免出现心理上的扭曲,甚至会萌生轻生的念头。

在Nature上看到过一个统计数据,全世界40%以上的博士生患有轻度到重度抑郁。而学校越好,抑郁症的情况也越普遍。据报道,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中有80%曾在读书期间患过抑郁症。我在读PhD之前对这些数据不以为然,感觉这样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读过PhD之后才发现原来抑郁症简直就像流感一样在校园里面蔓延。

我博士3年级的时候科研不太顺利,情绪上受到了一些打击。思前想后决定打电话咨询一下校医院的心理科。电话那头的护士会问一些模式化的问题。而她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have you had any suicidal thoughts recently(你最近有没有轻生的念头)?”可见self-harm(自我伤害)在斯坦福的学生中多么常见。

我们课题组里有5-6个PhD。一天,坐我右边的哥们在Slack上给我们群发消息,说昨天他被诊断有重度抑郁。一瞬间Slack上面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也有抑郁症,所以对他的症状感同身受。抑郁仿佛已经不是病,而是一种常态了。

可怕的是,很多PhD学生即使感到十分压抑,也因为面子而不对朋友倾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抑郁,然而表面上却表现的很阳光。这个皇帝新衣式的恶性循环让每个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唯一不正常的人。我想戳破这层窗户纸:You are not alone。


机遇越大,压力也越大

斯坦福大学第一年PhD学生会做rotation(中文叫轮转,也就是尝试不同的课题组)。我轮转的第一个课题组主攻方向是激光镊子。由于和我本科的研究十分相似,这个组是我最有信心加入的课题组。

可是加入的第一天就被来了个下马威。

和我一起轮转的新生有两个,H君是Caltech 物理系的本科,S君是Hertz Foundation Fellow(一个极其难拿的奖学金)。两个人对课题组里的研究了如指掌,并且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通通在我之上。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的能力明显是三个人中最不突出的。

轮转的第3周,导师在组会上说:“I have funding for one student this year(今年我只能留一个新生)。” 听到这番话,我当时觉得估计和这个实验室无缘了,便匆匆忙忙转到其他实验室轮转。后来小H拔得头筹,拿下了这个实验室的名额。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我从本科的全系第一,分分钟变成实验室的倒数第一。当然这不是故事的结尾,我会在之后分享H君和S君的经历。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遇到的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小学的时候,我们与全市的学生竞争;中学的时候,我们与全省学生竞争;大学的时候,我们与全国的学生竞争;到了斯坦福这种顶尖高校,我们已然与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在竞争。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身边的同学也越来越优秀。童年时“小天才”和“小神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随时可能被身边同学无情碾压的泯然众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员Shawn Achor曾经在一堂课上对他的学生们开玩笑:“if my calculation were correct,50% of you will graduate below average(如果我的计算是正确的话,你们中的一半将以低于平均水平的成绩毕业)。”

无论这些学生多么优秀,来到顶尖高校,他们中50%会变成差生。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早些接受这个事实,你的学生生涯就会变得快乐些。

机遇越大,追逐的人也越多,压力也就随之增大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讲: 压力越大,机遇也越大。

首先,在斯坦福大学,无论你的成绩多么差,也是全世界中的前1%。能来到这种顶级名校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把眼光放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优秀,多么幸运。

其次,在顶尖大学读书的好处之一是可以结交各种朋友。与其把同学们当成竞争对手,不如把他们当成战壕里的战友。你的朋友圈层次越高,你的层次也越高。没有必要与天才们和二代们竞争。把姿态放低,和他们交朋友,寻求他们的帮助,向他们学习,你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

中国有句古话:“人比人,气死人”。

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十分崇尚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会根据成绩排座位。每次月考之后,成绩好的同学先挑座位。无论身高,只要成绩好,可以随便坐。我们班有的时候会出现大高个坐第一排,小矮个坐最后一排的滑稽景象。

学校里面还好,大家学的是同一套教材,讲课的是同一批老师,学生之间相对来说是公平的。

走出校园,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可以说完全乱套。为了吸引流量,媒体常常会把故事夸大。比如,新闻中常常可以看到“28岁海归博士成为史上最年轻副院长”,“30岁CEO身价过亿”等等报道。

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默念,都是同龄人,为什么我和他们的差距这么大?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想法其实是十分荒谬的。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很难进行比较。

拿美国博士学位来说,理工科的PhD通常需要5-6年的时间,而文科的PhD则需要7-10年的时间。即使是同一个学科,不同的细分领域也很难进行比较。拿生物学来说,做计算生物学的通常毕业比较快,而做实验生物学的毕业会慢一些。就算是同样的细分领域,不同国家的PhD也很难进行比较。比如说在美国需要5-6年的博士,在英国通常3-4年就可以读完。

这种跨学科、跨国界的异质化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学生拿自己和另外一个领域的人比较。这种比较不但毫无意义,还通常会对自尊心造成损伤。

英国当代哲学家Alain de Botton说过:”if there is one dominant emo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at is envy(现代社会的主导情绪是嫉妒)。”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随便逛一个书店,就能发现琳琅满目的“成功学”书籍。这些书中的鸡汤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不比别人笨,也不比别人懒,别人能成功,你也能成功。”

很多人在同学聚会上都会八卦,听说成绩平平的小王当上处长了,懒散成性的小马公司上市、财务自由了,长得又矮又丑的小赵嫁了个二代、在北京买了三套别墅。于是他们在心里想,我比小王聪明,比小马勤奋,比小赵漂亮,为什么我还是公司的普通职员?

就连马云也说,像他这样的人都能成功,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

我想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那20%。

这种“别人行,我也行”的心理在这个去平台化社会无处不在,以至于很多人把别人的成功看得理所当然,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嫉妒不已。

这是病,得治。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无论怎么锻炼,人都不可能比鸟飞得高,比鱼游得快,比袋鼠跳得远。但我还没见过有谁嫉妒鸟,鱼,或者袋鼠。

同样的道理,小王说不定人际交往能力超群,小马说不定得到了贵人指点,小赵说不定温柔体贴、是个贤妻良母。马云虽然长相智商平平,但他鼓舞人心的能力超强,并且在完美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何必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不如冷静的分析别人的案例,从他们身上学习,再根据自己的长处设计一个game plan。

我见过大部分斯坦福的PhD都十分聪明,非常努力。这种特长很适合做研究性职位,留在学校可以做教授,去工业界可以做研究员,大胆点的可以创业,选择范围很广。你们已经是天之骄子,何必要嫉妒别人。

其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得快不代表跑的远。

这种例子在各个领域都有。拿娱乐圈来说,童星释小龙在2000年左右可谓是大红大紫,如今却一直在影视圈边缘徘徊。大器晚成的黄渤在32岁凭借疯狂的石头出名,如今45岁的他以百亿先生的头衔成为中国影视的一哥。

拿创投圈来说,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2014年成为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而如今聚美优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巅峰时期的22%下跌至0.7%,陈欧曾经的风光如今已荡然无存。刚刚去世的褚时健,在74岁的高龄二次创业,85岁的时候成为亿万富翁。

我进入斯坦福大学的时候成绩平平。实话说,当时对自己能否毕业都很没信心。但很高兴的告诉大家,通过不懈努力,我顺利在5年内完成答辩。

我答辩完之后,胆怯的搜索了一下上篇中提到的H君和S君的情况。当初的他们比我优秀很多,如今想必是文章很多了。查了之后发现,H君至今还未发一篇一作文章(虽然有两篇排名靠后的共同作者),PhD毕业可能遥遥无期。S君已经暂停PhD而转行去做医生了。

人生很长,把眼光放远一点。你现在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5年,甚至10年之后在哪里。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只要不懈努力,属于你的时代总会到来的。


成功不是我们能掌控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道:“尽人事,听天命”。

这句话阐述了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我们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要求我们有过硬的能力,并且勤奋、踏实地把工作完成。

其次,我们要听从老天爷的安排,也就是人们所谓的“运气”。

然而除非你是诸葛亮,东风不一定在你需要的时候刮起。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公司里,不可控的因素简直太多太多。

我在博士第二年的时候,导师接到了一个很大的跨国项目,需要多名研究生参与完成。当时实验室里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博士后和三位比我高一届的博士生,导师便顺理成章地安排他们四个去做这个项目。

项目完成之时,这四位学长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发表了两篇Nature,其中一篇还上了封面,而我却只能以共同作者出现。当时我非常懊恼,心想如果我早一年加入实验室该多好。

命运就是这样,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地点的人有肉吃,其他人只能一边乘凉。

这种事情在学术圈屡见不鲜。2003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生物学红遍世界各个角落,2002年加入华大基因的尹烨如今已经成为公司CEO。

2013年人工智能展现了巨大潜力,各高校和公司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研究,近期毕业的博士生便成为稀缺资源,跳过博后直接成为助理教授,这其中包括韩松(MIT助理教授),陈丹琦 (普林斯顿助理教授)。有些人加入公司成为高管,这其中包括Richard Socher (Salesforce首席科学家),Andrej Karpathy(特斯拉AI高级总监)。

红杉中国总裁沈南鹏说过,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八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读到这里,我猜有些同学会很苦恼,说小时候爸妈让算命先生看过,生下来就是苦命。还有些同学可能已经起身去拜杨超越了。

且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Tina Seelig花了20年的时间研究运气。在她的眼中,“It is easy to catch the winds of luck, but it is not obvious(抓住好运的方法很简单,但很多人不知道)。”

对于如何让自己获得好运,Seelig教授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

1)走出舒适圈

首先,我们要敢于走出舒适圈。一年多前,我在回国的飞机上坐在一位中年先生旁边。一般我坐飞机是不会和人搭讪的,但是12个小时的飞机确实让我有点坐不住。几句简短的介绍,我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位先生是美国某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而且他们系正好有教职空缺,正在招人。两个月后,我去面试,异常幸运地接到一个offer。至今我还对这位教授心存感激。

如果我们在飞机上没有互相介绍,这件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2)学会感恩

其次,要学会感恩。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在人生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心人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表示感谢,不单单辜负了他们的好意,他们或许以后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表达感谢有很多种方式,一封简单的感谢信或者一件走心的礼物足以。形式不重要,心意是最重要的。

3)敞开心扉

最后,我们要敞开心扉,勇于接受并尝试新的想法和意见。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说过,“good ideas are always crazy until they are not(好的想法一开始都不靠谱,直到它们被实现)。”从异想天开的Project Loon到炫酷的Google Glass,谷歌员工有各种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员工都是被鼓励的。

一些顶尖科学家会留出时间去尝试crazy ideas。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Andre Geim教授和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来表彰他们对石墨烯制备方法的发现。这两位科学家有个习惯,就是在每周五做一些有趣但看似毫无意义的实验,叫做“Friday afternoon experiments”,而这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听到这些例子你会发现,运气并不稀有。牛顿的苹果不只挂在树枝上,而是满地都是。只要你敞开心扉,鼓足勇气,说不定你的运气会越来越好。


结语

这个回答很长,能读到末尾不容易。在回答末尾,想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篇文章总结的我博士5年的一些心得,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公司里,学位或职位越高,身边的人就越优秀,压力也会越大。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压力越大,机会也就越大。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意义不大。你现在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在哪里。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属于你的时代终将到来。

最后,成功很大一部分靠运气。但只要敞开心扉,心存感激,勇于尝试,你的运气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的人才是赢家。每个人在这个旅程上都可能迷失方向,半路退出,你就输了。把握趋势,不懈努力,你最终一定成为赢家。

作为权力的游戏的粉丝,我想用一个经典镜头结尾。

每个研究生都是未出壳的小龙,只有经过graduate school这个炼狱的无情火焰,才能孵化成为一只所向披靡的火龙。

祝大家享受炼狱,开心孵化。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innerpower520。微博:刘博的innerpower。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起事件令人心痛,一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戛然而止,留给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沉重的思考。关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探讨,并尽量还原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态度。事件的悲剧性与个体命运的脆弱首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起令人扼腕的悲剧。一个26岁的生命,正值风华正茂、.............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难过。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一次本以为是小事的手术就这样戛然而止,让人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26岁,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有无限的可能,就这样被剥夺,实在是太残忍了。关于拔牙为何会致死拔智齿,虽然是很常见的口腔手术,但说它“不会致死”那就是绝对的误导了。任何手术,哪怕再微小.............
  • 回答
    看到“26 岁北京妇女董珊珊婚后 10 个月被家暴致死,终审判决凶手有期徒刑 6 年半”这件事,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不仅仅是一条冰冷的新闻标题,背后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破碎,以及一个社会问题的沉痛揭示。首先,生命的陨落,让人痛惜不已。董珊珊才 26 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本应有无限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和警示意义的事件,将一个年轻女性通过精心打造的“完美人设”在朋友圈中进行集资,最终卷走巨额资金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和法律的问题,更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事件的表象与核心:表面上看,这是一个26岁的年轻女性,通过朋友圈展示出光鲜亮丽、事业有成、生活精致的生活状态,.............
  • 回答
    关于中科大陈杲教授在复微分几何领域攻克世界难题的事件,这无疑是中国数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事件本身:陈杲教授的突破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陈杲教授所攻克的“复微分几何领域世界难题”具体是指什么。虽然公开报道中可能不会非常详.............
  • 回答
    .......
  • 回答
    这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不仅是一位年轻生命在学业道路上戛然而止的陨落,更是撕开了我们学术界乃至社会结构中一些深藏不垢的沉疴。一个26岁的研究生,本应是意气风发、前程似锦的年纪,却因为一场由导师学术不端引发的风波,被迫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重担,最终在无尽的压力下油尽灯枯,猝死在家中,凌晨两点的灯光见证的.............
  • 回答
    中国足协计划成立一个由足协内部成员和专家组成的外籍球员入籍推荐审核小组,并围绕入籍球员年龄设定了“小于26岁”等具体规定。这无疑是中国足球改革中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举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推荐审核小组”的意义。成立这样一个小组,最直接的意图在于规范和专业化外籍球员的入籍流程。过去.............
  • 回答
    这个事件,说实话,我听到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沉重的。16岁的少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与班主任之间的冲突,酿成了如此惨烈的悲剧。26刀,这个数字本身就让人不寒而栗,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绝望、愤怒和失控,简直不敢想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起极端恶性事件。 任何形式的暴力都应该被谴责,尤其是夺取.............
  • 回答
    26日,关于朝鲜在开城发现一新冠疑似病例并因此宣布实施紧急状态的消息,引发了外界高度关注。这无疑是自疫情爆发以来,朝鲜罕见地将某个地区置于如此严厉的管控之下。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和潜在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正视朝鲜的国情。朝鲜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信息封锁非常严格。官方公布的信息往.............
  • 回答
    2015年6月26日,法国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一名男子在法国南部一家工厂被“斩首”。这起事件的发生,在当时以及之后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人道主义的悲痛,到社会安全的反思,再到国际反恐的紧迫性,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事件经过与现场状况:根据当时的报道,袭击者是一名名.............
  • 回答
    3月26日CNN直播中主持人强行打断关于Ted Cruz的讨论,这事儿让不少观众觉得挺不是滋味的。具体怎么看,还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从“直播”这个情境来看,主持人有控制节目节奏的责任,这是肯定的。 直播嘛,时间就是金钱,也是电视媒体的生命线。如果一个话题扯得没完没了,或者偏离了预设的议程,主.............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看到印度26天来新增病例首次低于30万,这确实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过去几个月印度疫情形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群体免疫”这个词,觉得是不是情况终于要大好转了。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India 的情况到底如何,以及“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是否真的适用。首先,新增病例下降到30万以.............
  • 回答
    截至 26 日,美国 24 小时新增 12017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达到 68572 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三日破万。这一数据表明美国新冠疫情正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阶段,并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详细解读和分析:1. 单日新增持续破万,表明疫情失控风险增加: 趋势的严峻性.............
  • 回答
    就你提出的“乌克兰26日之后以乎坛为阵地反攻莫斯科”这个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并尽量让我的叙述更具人文色彩,而非机械的AI输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以乎坛为阵地反攻莫斯科”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一种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规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味。 在现实的军事战略中,一个国家不太.............
  • 回答
    3月26日浙江嘉兴出现的一例本土新冠病例,其感染源头指向一起“境外人员落地后转机混乘国内航班”的事件,这无疑为当前我们正努力巩固的疫情防控成果敲响了警钟。这起事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暴露了我们在对外防输入环节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捋顺。从通报来看,这位嘉兴的本地病例,他的感染路.............
  • 回答
    关于第26届LG杯世界棋王战8强赛申旻埈对阵卞相壹的比赛中,出现的“疑似滑标”事件,这在围棋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和讨论。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可以看得更清楚:事件的发生与初步反应首先,要明确“滑标”在围棋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在电子棋盘上操作棋子时,棋子落点与预期不符,可能是因为手滑、鼠标移动过快或者屏幕.............
  • 回答
    这届三星杯真是让人看得过瘾,尤其是申真谞和杨鼎新这场半决赛,太精彩了!申真谞能赢下杨鼎新,这绝对不是偶然,也证明了他在当今围棋界的统治力。韩国棋手包揽冠亚军,这更是韩国围棋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先说说这场半决赛,申真谞和杨鼎新可以说是目前中韩围棋界的顶尖代表了。杨鼎新这两年在世界大赛上的表现大家有目共.............
  • 回答
    这盘棋,我只能用“扼腕叹息”来形容。柯洁,这位我们看着一路成长起来的围棋天才,在LG杯的半决赛中,竟然不敌韩国的申真谞,止步四强。说实话,心里是挺不是滋味的。赛前的心态博弈与期待其实,赛前我对柯洁是抱有很高期待的。毕竟是多冠王,经验和实力摆在那里。而且,近期他的状态起伏似乎也比之前稳定了一些,在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