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有没有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是的,在哲学领域,也存在“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的说法,尽管它们在历史上和哲学体系中的具体内涵与唯心主义的主观/客观之分略有差异,但基本逻辑是相通的。

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核心区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唯物主义内部的主观与客观之分。

唯心主义 vs. 唯物主义:根本区别

唯心主义(Idealism): 认为意识、精神、观念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简而言之,“精神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的属性或派生。简而言之,“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中的主观与客观

在唯心主义内部,区分“主观”与“客观”主要在于“意识的来源和基础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 Idealism): 认为个体的、主体的意识是第一性的。世界是主体意识的创造、投射或解释。例如,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认为物体的存在依赖于被某个心灵(感知者)所感知。没有感知者,物体就不存在。这里的“主观”指的是主体我、个别我。
客观唯心主义(Objective Idealism): 认为存在一种独立于个体主体意识的、普遍的、客观的精神或理性(如理念、绝对精神、上帝、世界理性等)是第一性的。个体意识只是这个普遍精神的一部分或反映。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存在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我们所感知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的“客观”指的是超越个体主体的、普遍的、独立的精神实体。

唯物主义中的主观与客观:核心区分点

将这个逻辑应用到唯物主义,区分“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的核心在于:

当讨论“什么是第一性的物质基础”时,它的“物质性”是否“独立于”或“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具有意识特征的“主体”的活动来定义和认识?

或者换句话说,它关注的“物质”是:

1. 一个独立于任何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具有内在属性的实体? (客观唯物主义)
2. 还是那个“物质性”的根本来源,某种程度上与“某种内在具有能动性、可塑性的基础性存在”相关,而这种存在又可能被认为与某些“主观”的活动或者说是“能动性”相联系? (主观唯物主义,虽然这个概念相对不那么常见,且容易与唯心主义混淆)

让我们更详细地展开:

客观唯物主义 (Objective Materialism)

核心观点:

物质是第一性的,且这种物质是独立于任何意识、精神或特定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类的认识或感知而存在。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的属性或功能。

解释:

客观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独立存在的物质”。无论人类是否存在,无论人类是否能感知,物质世界(如原子、能量、空间、时间)都是客观地、独立地存在的。我们对物质的认识,是对这个客观实在世界的反映。

这种唯物主义强调的是实在论(Realism)的立场,认为外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与我们的意识无关。

历史上代表人物/思潮: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他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永恒不变的实体,它们运动、结合、分离,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原子本身不依赖于任何意识而存在。
近代的唯物主义者: 如霍布斯(将自然界看作机械运动的集合)、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经验和物质身体)。他们虽然在具体物质的界定上有所不同,但都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的本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同样是客观唯物主义的代表。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自然界自在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学研究就是不断揭示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客观实在、独立存在、物质本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映论。

主观唯物主义 (Subjective Materialism)

核心观点:

物质是第一性的,但这种“物质性”的根本出发点或者其“存在”的方式,却与某种“主观”的、内在的“能动性”或“生成性”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内在地包含”了某种“主体性”或“意向性”的特征。
“物质”的本质不完全是脱离了意识的静态实在,而可能是一种具有潜能、能够生成意识或与意识活动相关联的基础性存在。

解释:

这个概念相对来说不如“客观唯物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的历史传承和统一的哲学体系。很多时候,当我们讨论“主观唯物主义”时,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者是一些哲学思潮的边缘地带,因为它容易与主观唯心主义混淆。

但如果我们要从字面上理解“主观唯物主义”,它试图在保留物质第一性的前提下,引入某种“主观性”的色彩,这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将“物质”的根基视为某种“活动”或“过程”: 例如,一些早期的、不那么成熟的唯物主义者,可能会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力”或者“运动”,而这些“力”或“运动”的背后,可能带有某种内在的驱动力或目的性,这种驱动力或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类比为“主观”的。
2. 强调“实践”在物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可能将其推向极端: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实践本身是通过人的能动性(一种“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而实现的。如果某个哲学流派过于强调这种“主观能动性”在界定“物质”本身(而非认识物质)的地位,就可能被贴上“主观唯物主义”的标签。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物质本身仍然是客观的。
3. 一些对“物质”的定义可能更偏向于“信息”或“关系”: 在一些当代哲学讨论中,如果将最根本的“物质”定义为“信息”或“关系”,并且这些“信息”或“关系”的生成和存在本身就与某种“能动性”或“观察者”的活动密切相关,那么这种观点可能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广义的“主观唯物主义”。但这往往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界限。

为什么“主观唯物主义”不那么常见或容易混淆?

逻辑上的张力: “主观”通常与意识、精神、意识活动相关联。而“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独立性和第一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如果不加以非常精细的界定,很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物质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或表现。
历史上的主流: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主流倾向于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与此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对主观的强调。因此,明确提出“主观唯物主义”并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被广泛接受的哲学流派并不多见。

可能的举例或思想倾向(需谨慎对待):

某些关于“意识是物质基本属性”的早期设想: 比如一些泛灵论或者泛心论的早期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本身就具有某种“生命性”或“意向性”,这种意向性带有某种“主观”色彩。但这更接近于一种物质与精神的混淆,而非清晰的唯物主义。
一些强调“人的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唯物主义者(但需要区分是认识上的主导作用还是本体论上的主导作用): 如果有人认为,没有人的活动和改造,所谓的“物质”甚至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物质”,那么这种观点就带有“主观”的痕头。但这很容易被归为工具主义或操作主义对实在的理解,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唯物主义。

总结:

客观唯物主义 是主流的唯物主义形态,它坚信物质是独立于任何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我们认识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感官和思维作用于我们,我们则是对这个外部世界的反映。
主观唯物主义 的概念相对模糊,如果存在,它可能是指一种将物质的根本基础或存在方式与某种“内在能动性”、“生成性”或与“主观活动”联系起来的唯物主义倾向。这种观点可能会强调“物质”本身并非完全独立于某种活动或过程的静止实体,而是带有某种动态的、生成性的属性,而这种属性又可能与某种广义的“主体性”相牵连。

为何区分“主观”和“客观”对于唯物主义很重要?

在唯物主义内部区分主观和客观,主要是在于界定“物质”的本体论地位和认识论来源。

客观唯物主义 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去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它鼓励人们去探索外部世界,相信真理是客观的。
而如果存在某种形式的“主观唯物主义”,它可能会在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主体性”在构建和理解“物质性”过程中的作用。这需要非常精细的哲学论证,以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

总而言之,在哲学光谱中,“客观唯物主义”是明确且有力的主流观点,而“主观唯物主义”则是一个需要谨慎解读和界定的概念,它更多地体现了对“物质”本体及其与能动性关系的哲学探索,其具体内涵需要根据具体的哲学理论来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不客观就唯物不了。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全人类的面前假设有一些照片,照片上有一个美女,认为这个美女不存在,叫做“主观”,认为这个美女存在,叫做“客观”,认为照片中有假的,叫做“唯心主义”,认为照片是真的,叫做“唯物主义”。

哲学中,这张照片被称作“意识”。

这个美女被称作“物质”。

(物质指能被意识反映,且能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照片上完全没有相关信息,无法反映的东西,不是物质)

人的主观判断——“画图。” 干扰意识——“修图”,影响物质——“化妆”。

能修图或能给美女化妆的人,被称作“神”,有些神,因为全知全能,甚至可以创造美女。


美女都不存在,显然照片就必然是假的,整个照片都必然是画的,所以主观必唯心,所以不存在主观唯物。

认为照片上的美女确实存在,但认为照片上的样子不是她们的样子,自然就必须认为她化了妆或者图被P了,所以客观唯心必有神。

但承认有会P图和化妆的,不代表承认图一定被P过,一定有化妆,所以有神不一定唯心,也可以唯物。


认为完全不可能知道这个美女长啥样,叫做“不可知论”,认为可以完全知道这个美女各个部位长啥样,叫做“完全可知论”,认为可以知道这个美女部分长啥样,叫做“不完全可知论”。

不承认美女存在,自然就知道美女长“无”的样子,照片中随便出现美女的样子就是美女的本体,所以强主观唯心必完全可知。

承认图被修过或美女化了妆,但修图化妆的可能有一天会告诉你他是怎么修的,也可能永远不告诉你,所以客观唯心不一定可知。

不承认图被修过,认为所有图都是真的,那么就必须认为有些图能反应美女的一些长相,所以唯物主义必然不是不可知论。


1:美女的所有部位都被照片拍了下来,且部位和照片的信息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完全认识——机械唯物主义

2:美女所有部位都会被照片拍了下来,但照片会越来越多无穷无尽,不能完全认识——辩证唯物主义。

以上,就是这些哲学流派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