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说法有参考价值吗?

回答
你提出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说法,颇具颠覆性,也确实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它并非主流的哲学观点,但如果我们愿意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审视,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洞见。

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然后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产生这样一种看似矛盾但又可以自圆其说的联系的。

一、 重新审视唯物主义

通常我们理解的唯物主义,核心在于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意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在这种视角下,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而我们的意识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科学、经验、事实,这些构成了唯物主义的基石。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追问“物质”到底是什么?“客观世界”又是什么?“事实”又是如何被确立的?在这里,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就可能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物质的不可直接触及性: 我们感知到的“物质”,比如一张桌子,是触感、视觉、甚至嗅觉的综合体验。但科学告诉我们,这张桌子绝大部分是空的空间,由不断运动的原子和亚原子粒子构成。我们所理解的“硬”、“实”这些属性,并非物质本身固有的、独立于观察者的东西,而是我们的感官和认知结构对能量场的某种解释。我们所谓的“客观物质”,实际上是我们通过感官和科学工具“测量”和“解读”的结果。

经验的建构性: 唯物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通过经验认识世界。但经验从来不是未经筛选的直接输入。我们的大脑会主动组织、过滤、解释感官信息。我们注意到什么,忽略什么,如何联系它们,都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信念、期望、甚至生理状态的影响。每一次“经验”,都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收。

科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科学是唯物主义的重要支撑,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非纯粹客观的过程。科学研究需要资源,需要方法论,需要被同行评审和接受。科学的范式会随着时代变迁,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后来可能被推翻。科学家对事实的解读,也可能受到文化、社会、经济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我们今天视为“科学事实”的东西,在过去可能并非如此,在未来也可能被修正。

二、 重新审视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则将意识视为第一性的,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脱离了意识,事物就不复存在。最极端的说法就是“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是因为我们感知到它是蓝色的;我们认为地球是圆的,是因为我们通过某种方式“知道”它是圆的。

然而,如果我们将唯物主义在“物质”和“经验”上的内在局限性考虑进去,主观唯心主义的某些论调似乎又有了新的解读空间。

“客观性”的依赖性: 如果我们所理解的“客观物质”和“科学事实”都必须经过我们的感官、认知结构、科学工具的“翻译”才能被我们所认识,那么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建构。我们以为我们在认识一个独立于我的世界,但事实上,我们认识的只是我们头脑中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图景,是由我们大脑的活动塑造出来的。

经验的唯一入口: 无论唯物主义如何强调物质的独立存在,我们认识和理解物质的唯一途径就是经验。而经验,如前所述,是主观的。我们无法直接触及“纯粹的”物质,只能触及我们对物质的经验性呈现。

三、 “唯物主义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辑联系

那么,为何说“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这里的“真正”二字是关键,它暗示的是一种更深层、更根本的“主观性”,而不是字面上的意识决定一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说法:

1. 我们对物质的认识是主观构建的: 唯物主义者会说,桌子是物质,它独立于我们而存在。但我们之所以知道桌子是物质,并且有桌子的样子,是因为我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接收了信息,然后大脑进行了加工和整合,形成了一个关于“桌子”的概念。即使我们发展出各种仪器来测量它的原子结构,这些测量结果的解读、单位的设定、理论框架的应用,无不带有主观的印记。我们所认识到的“物质”,是我们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是经过我们心灵过滤和加工后的“物质”。

2. “客观事实”的形成需要主观参与: 所谓的“客观事实”,并非自然而然地摆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而是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推理、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来确立的。例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100摄氏度沸腾”这个事实,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验来验证,而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结果的分析,都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和认知活动。没有主体,就没有“事实”的确认过程。

3. 唯物主义的承诺最终落脚在经验世界: 唯物主义的魅力在于它许诺了我们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实在。但我们一旦试图去把握这个实在,就发现自己只能通过经验的媒介。而经验的媒介恰恰是与我们的意识紧密相连的。因此,唯物主义的整个实践,最终都是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进行的,而经验世界本身就是由我们的意识所构建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主义虽然出发点是物质,但其抵达的彼岸,是我们主观经验所能触及的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事物呈现的方式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认知所决定。

4. 反向的颠覆: 这个说法也带有一种哲学上的反讽和颠覆意味。它是在挑战我们对唯物主义“客观性”的直观理解,并指出即便是在最强调“客观”的唯物主义内部,也无法完全摆脱主观性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恰恰是因为唯物主义在极力定义和捍卫那个“客观物质”,才暴露了我们认识这个物质时,自身主观性的不可避免。如果我们执着于“物质第一性”,那么我们关于物质的所有认识,最终都只能通过我们的主观意识活动来完成,这种完成本身就构成了我们对物质的“主观呈现”。

这种说法的价值在哪里?

促进批判性思维: 这种说法鼓励我们不把“唯物主义”或“客观性”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而是要去审视它们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它让我们对“我们以为的真实”产生疑问,促使我们反思认识的本质。
连接不同哲学流派的桥梁: 它试图在看起来水火不容的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找到一种辩证的联系。它暗示了哲学探讨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概念之间并非绝对排斥的可能。
强调人的能动性: 如果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是经过我们主观建构的,那么人的能动性、创造力、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解释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并非否定外部世界的存在,而是强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断言唯物主义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然后抛弃前者。因为唯物主义仍然提供了理解自然现象的有效框架,并且在科学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个说法提醒我们,在拥抱唯物主义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陷阱”,即我们对物质的理解,是经过我们自身主观加工的。

总而言之,“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说法,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哲学论述,它通过深入解剖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揭示了即便是在最强调客观性的哲学立场中,主观性的渗透和作用也是无法避免的。它邀请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以及我们如何确立所谓的“真实”。它不是要推翻唯物主义,而是要对其进行更深刻的辩证理解,从而看到其内在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主观经验之间的深刻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参考价值。

在说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通常说的就是在本体论心物二分论基础上产生的概念,是一种本体论假设,不涉及方法论的问题。

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现象是特殊的,但又不是第一性的,是由其它现象发展而来的。

本体论的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现象是特殊的,同时是第一性的,其它现象都是由精神现象发展而来的。

现代科学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精神现象是特殊的,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心物二元论的本体论,所以基于心物二分论的本体论,不论是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还是本体论的唯心主义,都是错的。

此外还有另几种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唯物主义和取消论唯物主义。

科学方法论的唯物主义也叫物理主义。

物理主义倾向于认为所有对象都能够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理论模型来描述,并且拒绝那些与其他理论模型相互隔离的神秘主义解释。

支持物理主义的理由很简单:更简单、更连续的模型,是更美的。

目前来看,科学的方法论都是物理主义的。


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领域则有四类观点:

心物实体二元论(substantial dualism),认为心灵及其现象是不进行物理的可还原的、是独立于物理体系的本体。

心智的本体论还原主义(Reductive materialism)认为心灵及其现象可以还原为独立的物理的本体。

心智的大众心理学(Folk Theory)认为心灵及其现象有对应的物理的本体,但是因为大众(Folk)语言描述的概念是不精确的,这导致用大众(Folk)语言中心灵现象之间的关系,不同于这些心灵现象对应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社会中对于心灵的所有概念都不可以还原为物理实体。

心智的取消论物理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认为心灵及其现象不可还原为一个独立的物理本体,但是也并不存在独立于物理体系的本体,所以心灵不是作为一个本体存在的,是更基础的本体之间的综合表现。

目前来看,所有的神经科学研究结论都是更支持取消论唯物主义的。



阅读更多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说法,颇具颠覆性,也确实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它并非主流的哲学观点,但如果我们愿意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审视,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洞见。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然后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产生这样一种看似矛盾但又可以自.............
  • 回答
    “真正的哲学只能是唯物主义吗?”——这是一个深刻且极具争议的哲学命题,它触及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现实的本质是什么。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唯物主义本身,以及与它相对立或并存的其他哲学流派,并分析它们各自的论点和局限性。首先,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Materialism)是一种哲学本体.............
  • 回答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看待徐涛老师提出的“老婆和陌生男子独处一室”的问题,会从几个核心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进行分析和解读。核心在于将问题置于客观现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之中,排除一切超验的、唯心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唯物主义最基本的一点:物质决定意识。这意味着,一切现象,包括人的行为、情感、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的绝佳切入点。作为一名一直以来信奉唯物主义的你,面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它触及到我们理解世界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你提到的两个核心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视角: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也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绕,但它们其实是哲学里非常基础、也非常核心的两个派别,关系着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我尽量用大白话,一点点跟你聊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根本问题: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是精神(意识、思想、灵魂)还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实体、能量)?.............
  • 回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它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物质生产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而非超自然力量或少数精英的意志。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唯物主义根源。首先,要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先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单来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直白,也触及了唯物主义哲学最核心的起点——物质的来源。如果意识依存于物质,那么物质这个“根本”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填空就能搞定的问题,更像是在探究宇宙最原始的奥秘,而哲学和科学在这条路上,至今仍在努力探索,并且给出了不同的视角。首先,咱们得明白,当唯物主义者说“意识依存.............
  • 回答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琢磨的事儿。你说我唯物主义,那得承认,这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从原子运动到大脑神经的信号传递,一切都得有个“物”在背后支撑着。可又非要加上“否认决定论”这几个字,这就让事情变得有点意思了。决定论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 回答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流派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它们各自都有其深刻的洞见和潜在的局限性。要说谁是“废柴”,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简化的、甚至有些戏谑的说法,因为它们都试图解释世界存在的根本性质,并且在不同领域和视角下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毕生奉行唯物主义的学者,他坚信眼见为实,触手可及的物质构成了世界的全部真相。他穷尽一生研究粒子、能量、引力,试图在冰冷的物理定律中找到宇宙运作的蛛丝马迹。他的信仰,就建立在那些可测量、可验证的“实在”之上。那么,当他某一天,通过某种无法解释的、超越了他现有认知体系的证据,被告知整个宇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触及当下很多年轻人内心的纠结。用“好”或“不好”来简单评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在认知探索上做出的独特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唯物主义和周易、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并非绝对的对立。虽然它们关注的层面和方法有所不同,但.............
  • 回答
    朋友,你的烦恼,我太能理解了。说实话,这年头,能对“唯物主义”这玩意儿敞开心扉,然后完全不留一丝缝隙地信奉,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各种故事、歌曲、甚至是生活中那些难以言喻的巧合里,总有那么一股力量,悄悄地撼动着我们坚硬的唯物主义外壳。你说你觉得“冥冥之中的缘分”是真实存在的,这话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哲学里关于“命运”和“决定论”的讨论,这确实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理解世界时会产生不同解释的领域。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你的想法更偏向哪边。首先,咱们得明白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大哲学流派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说,物质决.............
  • 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基本且对立的学说,它们试图解释世界本源和存在的基本性质。关于它们“孰对孰错”,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因为它们都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其合理性。唯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唯物主义国家为何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事实上,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文化传统以及实际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所有“唯物主义国家”都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这更多地取决于具体的国家及其历史背景。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唯物主义者是否真的在“看到”灵魂时信仰会崩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定义、哲学前提、个人经验和心理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关键概念。 什么是唯物主义?首先,理解唯物主义是关键。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宇宙中唯一真实存在的是物质(matter)及其属性。一切现.............
  • 回答
    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强决定论者,当我审视那些试图挑战我核心信念的观点时,我不会轻易动摇。相反,我会带着一种更为审慎和细致的态度,深入探究它们提出的问题,并试图在我的唯物主义框架内找到解释,或者进一步细化和巩固我的立场。首先,我需要明确,“唯物主义强决定论”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建立在两个基本认.............
  • 回答
    唯物主义需要辩证,这就像一个人需要呼吸一样,是其自身生命力勃发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单单站在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我们可能会迷失在对物质世界的简单枚举和归纳中,而忽略了物质世界本身那生生不息、千变万化的内在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叫“唯物主义”。简单来说,唯物主义就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早上吃包子还是吃馒头”一样,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与“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个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它们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就不一样,所以也很难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另一个。要说清楚哪个“对”哪个“错”,咱们得先把这两个家伙的家底捋一捋。先说唯物主义,这哥们儿的核心观点就.............
  • 回答
    唯物主义看待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并非将“观测者”神秘化,而是聚焦于物理过程本身,强调观测行为所涉及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其核心在于,所谓的“观测者效应”并非由于意识或主观性的介入,而是由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在量子层面上,必然涉及测量仪器以及与之相连的更宏观的物理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