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唯物主义为什么需要辩证?

回答
唯物主义需要辩证,这就像一个人需要呼吸一样,是其自身生命力勃发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单单站在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我们可能会迷失在对物质世界的简单枚举和归纳中,而忽略了物质世界本身那生生不息、千变万化的内在逻辑。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叫“唯物主义”。简单来说,唯物主义就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上的一切,无论多么奇妙,多么精神,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这本身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认识,它将我们从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空泛中拉了出来,让我们脚踏实地地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

但是,为什么仅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还不够呢?这里就需要引入“辩证”的思想了。

1. 物质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变化的

这是辩证法的核心洞见之一。如果我们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堆固定不变的物件,那么唯物主义充其量只能对这些物件进行分类和描述。但现实是,我们观察到的任何物质现象,从一颗原子到一颗恒星,从一个细胞到一个人,无一不在运动、变化、发展、消亡。

举个例子: 就像我们观察一块石头。唯物主义告诉你,它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化。但辩证法则进一步指出,这块石头不仅仅是“现在”这个样子。它在亿万年前可能是一座火山的一部分,经历了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未来可能还会变成土壤、或者被人类开采利用。它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

如果我们不带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物质,我们就会陷入“形而优于器”的误区,虽然嘴上说着唯物,但思想上却可能停留在对物质的“现象”进行简单罗列,而无法理解其“本质”和“发展规律”。

2. 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充满内在联系和矛盾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其内在的矛盾所驱动的。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本原因。

再以石头为例: 石头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物质转化的过程。例如,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凝固,这是两种不同物质状态(熔融态和固态)的矛盾统一。石头受到外力的挤压,内部的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当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石头就会破碎、风化。

如果不理解这种内在的矛盾推动,我们可能只能看到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无法触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可能会把变化看作是外部因素强加的,而不是事物自身内在力量的体现。

3. 认识世界是一个不断深化、螺旋上升的过程

辩证法强调认识的无限性。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次就达到真理的终点。这是一个不断否定旧认识、建立新认识,在错误和实践中逐步逼近真理的过程。

科学家们的例子: 科学家们对物理学的认识,就是一个典型的辩证发展过程。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每一次理论的飞跃,都是建立在旧理论的局限性暴露(矛盾)的基础上的。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指出了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的局限性。

一个缺乏辩证观点的唯物主义者,可能会执着于某个既定的“科学事实”,而对新的、可能颠覆旧的认识的理论视而不见。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是“物质的”,就一定能被某种静态的、绝对的规律所解释,而忽略了科学本身就是不断在“矛盾”中前进的。

4. 克服片面性和绝对化

辩证法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片面性: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其他侧面。比如,我们只看到“物质是坚硬的”,就可能忽略了它在高温下会融化,在特定条件下会分解。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察。
绝对化: 我们容易将事物“静止化”、“孤立化”、“概念化”,认为某个事物就是“绝对如此”的。例如,认为“资本主义”是永恒的,或者“共产主义”一旦实现就完美无缺,不再变化。辩证法则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任何结论都可能随着新的情况而需要被修正。

为什么说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灵魂”?

可以说,没有辩证法,唯物主义就可能变成一种机械的、教条的、静止的唯物主义。它只是看到了物质的存在,却看不清物质运动的规律,看不清物质内部的生机勃勃。

机械唯物主义的困境: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机械唯物主义”的流派,他们认为物质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所有的运动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因果链条来解释,就像齿轮咬合一样。这种观点虽然承认物质,但由于缺乏辩证的联系和发展观,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无法解释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

辩证法,通过揭示矛盾的普遍性、斗争性、统一性,以及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为唯物主义注入了生命力,使之成为一种充满活力、能够解释世界、指导实践的哲学。

总结一下,唯物主义需要辩证,是因为:

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辩证法揭示了这种运动发展的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矛盾驱动的,辩证法解释了矛盾的本质和作用。
认识世界是一个动态过程,辩证法指导我们不断深化认识,避免僵化。
辩证法帮助我们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看到事物的全貌和发展趋势。

用一个更通俗的比喻来说,唯物主义就像是“骨架”,它支撑起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告诉我们“什么”(物质)是基础。而辩证法,则像是“血肉”和“神经系统”,它让这个骨架活了起来,赋予了它运动的能力,让它能够感知、思考、成长,从而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没有辩证法,唯物主义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生命力的“骨架”,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空洞描摹,而无法真正把握其内在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掉辩证法以后,唯物主义会显得很蠢。

当你讲唯物主义的时候,你必须要以具体的物为对象。这时候就会就要和不可知论的进行对抗:你谈论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我继续发散一个问题,谈辩证法一定要谈它的对立面,也就是形而上学。
然而为什么形而上学①,会是形而上学②?

这里解释两个形而上学的意思

①: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哲学体系里指“科学的科学”
③:形而上学作为日常用语,指用孤立的、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

也就是说,为什么“科学的科学”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会和“孤立片面”这种一看就错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
这二者是怎么转变的,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①和③之间缺了一个②,这个②解释了形而上学含义的变化。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恰巧就要讨论“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我时常会拿一只青蛙举例( @这里是安全的
假设我养了只青蛙, 叫呱呱。
然后接下来有人问一个问题,呱呱是不是蝌蚪?
我们知道青蛙不是蝌蚪,而且呱呱显然不是蝌蚪。

但是呱呱是在什么时候变成青蛙的呢?他在是蝌蚪的时候,他还是呱呱吗?
这里出现了矛盾。
如果缺少了辩证法的思维,就会陷入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呱呱在什么情况下才是青蛙?呱呱的本质是什么?青蛙的本质是什么?

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只好认为,蝌蚪和青蛙都是呱呱的现象。
而呱呱的本质,也就是呱呱作为一个事物的自身(物自身,物自体,自在之物)
是我们不可认识的。

因为我们无法抛开蝌蚪和青蛙的本质区别去认识呱呱
也无法理解呱呱的本质→蝌蚪或者青蛙(呱呱的现象)之间的飞跃
康德正是从这个角度去建立了他那个时代的形而上学②
康德基于现象与本质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回答了“我们能够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他是论证了我们无法知道什么),从而实现了一种约束自然科学、并且约束哲学的形而上学②。也就是为一切哲学与科学“立法”。在这个层面上的形而上学的含义,依旧是“科学的科学”。
②:形而上学是康德等唯心主义思想家,试图通过思辨来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哲学。
其实这应该是1.5,但谁让我没办法给1.5打个圈呢

一旦你陷入了这种思维,你就会发现你的唯物主义根本是不牢固的。你没有办法解释“本质”,没有办法认识物,再谈唯物主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说,作为“科学的科学”①和“认识论立法”②的形而上学,天然地就是唯心主义。

那么打破这个死胡同的人是谁呢,是另一个唯心主义思想家,黑格尔。
黑格尔的说法很简单,青蛙,还是蝌蚪,这都是人提出的定义。它不是现象,也不是概念。它是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人为地将青蛙与蝌蚪对立了起来。对于呱呱来说,真的有蝌蚪和青蛙的区别吗?没有。但是对人有。


呱呱一直是它自己,无论它怎么发展,发育,从受精卵变成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从青蛙变成死掉风化了的青蛙干。但它仍旧是它自己,人们感受到的青蛙蝌蚪的“现象”的差异,是不变的定义适应不了呱呱的变化。
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人可以定义事物,但定义不是恒定的。因为事物会发展变化,定义如果不变化,就不能永远和事物保持一致。


因此形而上学②喜欢在“蝌蚪”和“青蛙”中间思辨、打转,怎么可能能够达到事物的本质?
形而上学②人为地用定义给自己划了一个圈子,然后拒绝跳出这个圈子,怎么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然后你再得意满满地宣称“我们绝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不是有一点大病?
这就是为什么形而上学②天然具有“片面、孤立”③的含义。

那形而上学②还要追问,那行,你说的有道理,所以呱呱的本质是什么呢?
黑格尔反手就是一个大逼兜:本质你妹。
你自己养一只青蛙, 从小养到死,然后你就不会问出这种蠢货问题了。
什么是本质,本质就是,它就是它自己。不是在某个时间段里孤立的事物,而是在它整个存在周期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与一致的它自己。
这一思维在黑格尔那里进一步扩散出去,就变成了“呱呱的生命”也是人定义的,它的存在形式(生命)之前和之后,仍然有合乎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呱呱的“本质”仍旧是人定义的本质。
因为呱呱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人定义出来的。
黑格尔把这些最终推到了“绝对精神”那里。
不过我们现在先不讨论绝对精神,说回来了

既然解决了为什么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形而上学①,必然是“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③
那就理解了这个问题:没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一定处在形而上学②的“立法”之内,必然倒向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

所以说唯物主义必须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失去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会显得非常蠢。

当然,黑格尔始终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和列宁各自是用什么方式去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将他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呢?
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唯物主义需要辩证,这就像一个人需要呼吸一样,是其自身生命力勃发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单单站在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我们可能会迷失在对物质世界的简单枚举和归纳中,而忽略了物质世界本身那生生不息、千变万化的内在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叫“唯物主义”。简单来说,唯物主义就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唯物主义国家为何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事实上,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文化传统以及实际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所有“唯物主义国家”都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这更多地取决于具体的国家及其历史背景。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基本且对立的学说,它们试图解释世界本源和存在的基本性质。关于它们“孰对孰错”,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因为它们都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其合理性。唯物.............
  • 回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它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物质生产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而非超自然力量或少数精英的意志。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唯物主义根源。首先,要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先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单来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在咱们身边,或者在各种公开的讨论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对自然科学有着扎实的理解,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专家,但他们却选择了相信神的存在,这似乎与我们普遍认知中的“科学即唯物”存在一定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明白,高等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我.............
  • 回答
    死亡,这个终极的谜题,自古以来就牵引着人类最深邃的思绪。当我们面对生命尽头的冰冷现实时,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拥抱冷酷的唯物主义,而不是那些尚存一丝希望的意识与灵魂论呢?这背后并非是对生命的轻蔑,而是根植于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求,以及对“真实”的认知方式。首先,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解释框架。它.............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那种“一看就觉得不对劲”的感觉,但同时又纳闷为什么这玩意儿总有人捧着。这背后其实扯到了一些挺根本的东西,咱们慢慢聊。首先,你说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我猜你脑子里可能蹦出来的是那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比如“万物唯心造”,觉得只要我心里想,我眼前就能变出辆跑车来。这确.............
  • 回答
    读唯心主义的书,说实话,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图书馆,里面陈列的不是物质的器皿,而是思想的宝藏。你可能已经听过关于唯心主义的一些说法,或许是它强调精神世界的至高无上,又或者是指责它不接地气、脱离现实。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只有真正走进那些思想家的文字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和价值。首先,读唯心主义的书,.............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哲学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看似是二元论的哲学立场,最终似乎都会滑向唯心主义的泥潭?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到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看似无法摆脱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二元论,顾名思义,是指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切中要害。很多人听到“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句话,就觉得这玩意儿是不是可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没必要费那心思去琢磨。但事实并非如此,了解唯心主义,即使它是“错误”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像我们学习历史,历史上有不少错误的决策、错误的思想,但我们还是得学,而且学得挺起劲。.............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哲学史上的核心争论——唯心主义的根源及其“聪明”哲学家为何会走向这条道路。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哲学思考的起点、意识的特殊性、认识论的挑战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层面来理解。 为什么会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唯心主义哲学.............
  • 回答
    “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常常被用来歌颂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伟大人物,以及那些默默无闻但数量庞大的普通大众。然而,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审视,这句话的实质,恰恰可能滑向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历史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唯.............
  • 回答
    相信鬼神和灵魂是否一定是唯心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不一定,但常常会走向唯心主义,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唯心主义”和“鬼神灵魂”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Idealism)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 精神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绕,但它们其实是哲学里非常基础、也非常核心的两个派别,关系着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我尽量用大白话,一点点跟你聊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根本问题: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是精神(意识、思想、灵魂)还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实体、能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的观察。如果咱们不绕圈子,直接说,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跟咱们普通人理解的“唯心”和“唯物”可能有点不一样,但也足够解释这种现象了。富豪的“唯心主义”:为什么他们的世界观看起来更“飘”?首先得说,富豪们的“唯心主义”,很多时候不是那种什么都不做,只靠“心.............
  • 回答
    当然不是。认为哲学以逻辑为出发点,就必然脱离唯物主义和现实,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实际上,逻辑恰恰是哲学探索现实和建构唯物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工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唯物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逻辑:通往现实的桥梁,而非隔离墙很多人将逻辑简单理解为一套僵化的规则,.............
  • 回答
    身边的人们,特别是咱们这一代,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几乎都在传递一个核心的理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都可以用物质的属性和运动来解释。这股“唯物论”的风潮,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它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坚不可摧。你想想看,我们每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触摸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被探讨的问题,但如果简单地回答“大部分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会有些过于简化科学家的群体。实际上,科学家的信仰或哲学立场是多种多样的,并非铁板一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概念在哲学上的含义,以及它们与科学研究本身的关系。理解唯心论与唯物论 .............
  • 回答
    这句话指出了理解《易经》中“阴阳”概念时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层面和视角:1. 《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概括: 这是指《易经》所描绘的宇宙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则。它是一种哲学性的、高度概括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 把阴阳解释为阴阳之气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这是指将阴阳理解为构成物质世.............
  • 回答
    哲学史上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拉锯战。而唯心主义,这个将“心”或“意识”视为根本实在的学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吸引了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奉为圭臬的伟大头脑,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唯心主义深刻地触及了人类经验的本质,那些我们最为直接、最不容置疑的感受和认知。 试想一下,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