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大部分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被探讨的问题,但如果简单地回答“大部分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会有些过于简化科学家的群体。实际上,科学家的信仰或哲学立场是多种多样的,并非铁板一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概念在哲学上的含义,以及它们与科学研究本身的关系。

理解唯心论与唯物论

唯物论(Materialism): 简单来说,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实在。意识、思想、精神等都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或表现。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及其相互作用来解释。科学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往往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视角,因为它着重于观察、测量、实验和可证实的物质世界。科学解释不依赖于超自然力量或精神干预。

唯心论(Idealism): 唯心论则认为意识、精神、思想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表现,甚至是幻象。存在即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或者说,没有意识,就没有我们所理解的物质世界。唯心论的哲学流派很多,有的强调个体的意识,有的强调普遍的精神或理念。

为什么“大部分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这个问题难以直接回答?

1. 科学家的专业领域与哲学立场的独立性: 科学家的工作主要是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的规律,这通常是通过科学方法(一种强调经验证据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论)来实现的。科学方法本身并不必然导向任何一种特定的形而上学哲学(即关于世界根本性质的哲学)。一个物理学家可以研究物质的组成,一个生物学家可以研究生命的起源,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是唯物论者,也可能是唯心论者,但这并不直接影响他们科学研究的成果或方法。

例如,一个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传统唯物主义直觉的现象,比如测量行为对观测对象的影响,或者量子纠缠中的“非局域性”。这并不意味着他必须成为一个唯心论者,但可能会促使他重新思考物质和实在的定义,或者他可能会倾向于某些“非实在论”的解释,这些解释有时会被误解为唯心论。但更常见的做法是,他们会寻找新的物质模型或更完备的物理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而不是直接诉诸精神力量。

2. 方法论的唯物主义 vs. 本体论的唯物主义: 很多科学家在工作时会采取一种方法论的唯物主义。这意味着他们假设世界是可以被物质和自然规律解释的,排除超自然或精神干预的解释。这是科学研究的有效运作方式。然而,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在本体论上(即对世界根本实在的看法)就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

许多科学家可能在个人生活中接受宗教信仰,或者相信某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存在。他们可以同时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其中一些宗教可能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和卓越的科学家。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因为科学的解释范围和宗教或精神信仰的范畴可能存在差异。他们可能认为科学解释的是“如何”运作,而信仰解释的是“为什么”存在,或者赋予生活意义。

3. 哲学问题的模糊性与科学研究的聚焦性: 唯心论和唯物论是宏大的哲学议题,涉及到实在的本质、意识的来源等深刻问题。而科学研究则更侧重于解决具体、可观测、可验证的问题。很多科学家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或者他们的哲学立场并没有被明确地界定。他们更关心的是科学理论的预测能力和解释力。

4. 社会调查与自我认同的复杂性: 有一些关于科学家哲学立场的社会调查,但结果往往是复杂的。例如,一些调查显示,相比于普通公众,科学家中相信有上帝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比例可能较低,这似乎指向一种更普遍的唯物主义倾向。但这种调查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如何界定“相信上帝”,以及问卷的设计是否能准确捕捉到他们真实的哲学立场。而且,“唯物论”和“唯心论”也并非唯二的选择,存在着许多中间地带和不同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科学的实践更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视角?

尽管科学家个体拥有多样的哲学观,但科学研究的实践本身确实与唯物主义的视角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可观察性与可测量性: 科学的核心在于能够通过感官或仪器观察和测量现象。这些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质性的。
因果关系: 科学试图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因果链条通常是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的,而不是通过意念或精神的直接干预。
可重复性与客观性: 科学实验需要能够被他人重复验证,并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这种对客观性的追求,使得基于物质的解释更容易实现科学的共享和发展。
排除超自然解释的有效性: 历史上,许多曾经被归因于神灵或超自然力量的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最终找到了物质世界的自然解释。这使得科学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优先寻求自然、物质的解释。

总结来说:

如果非要给一个更贴近实际的描述,我们可以说: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倾向于一种操作性的唯物主义。 他们在工作中假设世界是由物质及其规律构成的,并依此来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构建理论。
然而,在个人的哲学信仰或本体论立场上,科学家群体的构成是多样化的。 有些人可能是坚定的唯物论者,有些人可能相信某种形式的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实在),也有些人可能持有某种程度的唯心主义观点,甚至有宗教信仰。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大部分科学家是唯心论者”或“大部分科学家是唯物论者”。更准确的说法是,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与唯物主义的视角高度契合,但科学家的个人哲学观是多元的,其中不乏持有唯心主义或包含唯心主义成分思想的人。

将科学家的立场简单二元化,忽视了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科学研究操作层面的实用性,也忽略了科学与个人信仰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共存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我国马哲中的唯物唯心是一个现在基本没有人使用的机械划分,是非常符合它自己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一个划分,大部分科学家也不关心这个问题,更不会用“唯物”“唯心”这种标签描述自己。(哲学家也一样)

如果我们强行用这个分类法去考察历史上的各个科学家、哲学家,那么绝大部分科学家/哲学家都会被定义为“唯心主义”者,例如马赫、庞加莱、奥斯特瓦尔德等人(列宁对这些“唯心主义者”的批判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凯库勒这样“不够实在论”的科学家多半也会被划入唯心主义的阵营,尽管他们可能根本不关心这种问题,也根本不能用这组概念来描述。

2、下面很多答主对“唯心主义”存在极其严重的误解,错误地把“唯心主义”当成“主观地看待事物、不顾‘客观事实”只根据偏见下判断“等等,乃至于以为”唯心主义者看到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就会气急败坏,闭上眼睛努力用意念使之符合预期”(这和把“f=ma”理解成“f是妈妈”没啥区别)。而”唯物主义”则代表“客观地看待事物”、“讲究实证精神”等等。

这是一种纯粹的误解,把“唯物/唯心”的区分混淆成了一种粗浅的实证主义与疯子的区分,即使在我国政治课本上,唯物唯心的区分也没有这么肤浅(虽然课本在表述的过程中也犯了这个错误)。实际上不管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可以是实证主义者,例如马赫就是典型的唯心论的实证主义者。

一个只承认意识主体及其知觉到的表象的实在性的哲学家(这在我国马哲看来是毫无疑问的唯心主义者),完全可以同时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可以用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去研究这些表象。

3、下面这位名叫“无语”的答主就是犯了上文所说的错误,在他眼里,唯物主义代表“实证精神”、“归纳法”、“可证伪性”等,而唯心主义代表“演绎法”。而实际上这些东西和唯物/唯心根本没有任何捆绑关系。

4、课本上对唯物/唯心的定义是“认为物质/精神是本原”,实际上“xx是本原”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挺反哲学的……更是反科学的……你要去问科学家(或者哲学家)“你觉得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他多半会觉得你有病……基本没人按照这种诡异的方式思考……(但并不是说哲学一定就不能讨论本体论问题了)当然,课本在阐述的时候也没有严格遵守这个定义……基本还是把唯物唯心解释成了粗浅的实证主义和疯子的区别……

更新一下,既然下面有人提到我,也就简单回应一下。

“唯心主义在科学实践中被否定”。估计这位答主还是和多数人一样,以为唯心主义就是“我可以意念移物”、“实验数据我随心情改动”吧……确实挺让我无语的……

这不是在拉出几个科学家代表所有人来给唯心主义站台……

我已经说过了,唯物/唯心的划分基本没人用,我也不会给自己贴这种标签……只是非要用的话很多人可能被打成唯心主义者。比如认为“原子存不存在不重要,我们只是用它来解释我们认识到的表象而已”的凯库勒,我们研究他的思想时,不会给他贴“唯心主义”这样的标签,只会说他继承了“拯救现象”这种非常流行的朴素的科学哲学观念……但是我国马哲就是会给他贴上这个标签然后批判一番……就像列宁把庞加莱的物理学批判成唯心主义科学一样。

当然了,我也能体谅这位答主的心情。从上面这条评论来看,他大概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烦人的民科吧。又因为缺乏哲学常识,以为“唯心主义”就是搞什么量子佛学、引力波驱动、太极飞船这些玩意儿……不过,在我这篇回答通篇没宣扬任何伪科学理论,只是科普下哲学常识的情况下就说我在“宣传玄学垃圾”,未免有些judgemental。

最后,说不好听一点,这位答主其实挺符合自己想象中的唯心主义者的——毕竟他在缺乏哲学常识和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就在凭自己的臆想大书特书……归纳法—唯物主义的对应都搞出来了。这就像把物理学分成“沃兹基硕德派”和“夏季巴谢德派”,然后说前者承认“f=ma”,但是牛顿是后一派的一样荒谬……痛恨民科,自己却在哲学方面干着和民科们一个性质的事情,确实很讽刺。

user avatar

基本上可以说,科学家中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都很少。

首先,如果说是作为科学家的科学家 - 也就是说,当他们仅关注科学理论的时候,他们既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因为科学和“唯心/唯物”这样的哲学概念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科学并不讨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排斥(例如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对科学的看法)这类本体论问题。你没办法把科学家划归唯心/唯物的哪一个阵营,就好像你不会问出类似“猴子大部分是乔木还是灌木”这样的问题。

如果说这个问题有意义,只能是把科学家看作是“正在做哲学思考的科学家”。科学家们当然会有一些哲学观念,只有当我们忘掉他们作为科学家的身份,去考虑他们的哲学观念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说他们是唯*主义。那么这个问题问的,其实是,“科学训练对一个人的哲学偏好有什么影响?”。毫无疑问,科学训练是会对一个人的哲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但是你难以用非黑即白的“唯*主义”划分他们,你以为的科学家是这样的:

而实际上他们是这样的:


而最终,当他们从哲思中醒过来,进入到科学家的工作状态之后,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会是这样的: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的哲学观念,它们之间的激烈冲突,往往是在科哲意义上的,例如:

  • 科学实在论vs科学反实在论;
  • 主观诠释vs客观诠释;
  • 自然主义vs历史主义;
  • 数学柏拉图主义vs形式主义;

这样的列表还可以有很多。但是大家基本上不会用本体论意义上的唯心/唯物给自己贴标签(正如高赞 @kant 所言,现在即使是哲学家,也很少有人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了)。有意思的是,在现代科学里面,比较极致的实在论(如果我们认为实在论与唯物论比较相近的话)者,往往有着很强烈的数学柏拉图主义倾向 - 而这是我们课本中认定的唯心主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