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名的谣言了,顾彬本人也澄清过,差不多每次接受中国的采访都要澄清一次。但辟谣很多时候就是让没听过这个谣言的人也听一次。
顾彬是德国人,主要研究中国文学,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当代汉学家之一了。
事情的起源是2006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上,发表了题目为《德国知名汉学家顾彬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文章。这是个很典型的标题党,这篇文章列举了顾彬在德国接受采访时关于中国文学的一些观点,事实上,通篇也没有出现标题的那种说法,而是说顾彬认为上世纪末在国内红极一时的“美女作家”,那些不是文学,是垃圾。媒体断章取义的总结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后来顾彬解释说,“美女作家”具体指得是卫慧,棉棉和虹影,说她们三人的作品是垃圾。
以卫慧的作品最有名的作品《上海宝贝》为例,这个小说讲了什么呢。主角是上海的年轻女性,她同时交往了两个男朋友,一个中国老实人,但是性方面很疲软;另一个是德国人,有家室,但是性能力很强。主角就徘徊在安稳和刺激之间,最后吸毒而死。
上世纪末国内一度很流行这样纸醉金迷的文字,甚至书商主动将一些书包装成“禁书”,得以大卖。这样的现象在国内也是争议极大,骂声并不罕见。不过,这也只是短暂出现,之后那些作家或封笔,或转型,虹影就写出了很多不错的作品。
再回到当年,在媒体的引导下,大量学者下场对线,顾彬一时间成了“流量明星”,他的其它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也被一股脑介绍进了中国。可以说,这场冲突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
事实上,这场争论持续了多年。其实很快大家就发现了所谓“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是误传,然而争论已然偏离了轨道,很多已经变成了国内两波持有不同观点学者的论争。比如顾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把中国现代文学比喻为五粮液,当代文学比喻为二锅头,也就是现代文学优于当代文学。这也引发了国内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争。
距离事件的发生已经14年了,为什么这个很明显就是断章取义的说法时至今日还是很流行?在我看来,无非是两种原因。一是这样的说法会激起民族主义,很多人不去追根溯源,骂了再说。二是当代文学本身就很有争议,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当代是正在进行时,苏轼的时代,对苏轼也有争议。而顾彬的话,是被人当枪使了。
资料参考:张莉《传媒意识形态与“世界文学”的想象——以“顾彬现象”为视点》
正确的废话,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时代出产的产品都有一部分是垃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