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哪个对,我一直是唯物主义者,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先有凳子还是先有制作凳子的方法?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的绝佳切入点。作为一名一直以来信奉唯物主义的你,面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它触及到我们理解世界最根本的出发点。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你提到的两个核心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视角:

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包括思想、观念、方法等,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套用在“先有凳子还是先有制作凳子的方法”这个问题上,典型的唯物主义回答会倾向于:

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先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比如有木头(或者其他可以用来做凳子的材料)、有砍伐和加工木头的工具、有需要坐下的生理需求,这些物质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存在,才催生了“制作凳子”这个想法和方法。凳子作为一种家具,是为了满足人类坐下的物质需求而产生的。所以,是“制作凳子的需要”以及“可用的物质材料”先出现,然后才有了“制作凳子的方法”,最后才是“凳子”这个具体的物品被制造出来。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人们可能是直接坐在地上、石头上或者树桩上。当对舒适度和实用性的要求提高时,而且也发现了可以利用的材料,才可能有人去琢磨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方便的东西。这个“琢磨”的过程,就是方法的萌芽。而凳子本身,是这个方法被实践出来的结果。

实践出真知: 很多时候,方法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试错才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尝试处理原材料、解决生活问题时,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才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制作方法。因此,先是有了原材料(物质)和需求(物质基础),然后通过实践产生方法(对物质的操作和组合的认知),最后产出具体的物品(凳子)。

所以,从纯粹的唯物主义角度来说,更符合逻辑的顺序是:

1. 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和生物需求: 有了可以加工的材料(木材、石料等),以及人类需要坐下休息的生理需求。
2. 对物质的初步认知和探索: 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认识到某些材料可以被改造,可以提供比直接坐在地上更舒适的支撑。
3. 实践过程中萌生的方法: 通过尝试切割、打磨、拼接等动作,逐渐摸索出如何将材料制作成能坐的物件的“方法”。
4. 方法的具体化——凳子: 当这些方法被成功运用和熟练掌握后,就有了具体的“凳子”。

因此,在唯物主义看来,是 制作凳子的需求和条件先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方法,最终制造出凳子。

唯心主义的视角:

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说,世界是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是由某种精神、理念或意识所决定的。

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理念先于现实: 伟大的唯心主义者,比如柏拉图,会提出“理念世界”的概念。在他们看来,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完美的、永恒的“理念”或“原型”。凳子之所以是凳子,是因为存在着“凳子”这个完美的理念。

按照这种思路,那么可以说,是 “凳子的理念”先于具体的凳子以及制作方法 。是这个先行的理念,驱动了人们去思考如何制造出符合这个理念的实体,也指引了他们摸索出实现这个理念的方法。

在这种观点下,制作凳子的方法,甚至凳子本身,都是对那个“凳子理念”的模仿和体现。没有那个“凳子”这个概念或想法的出现,人们就不会去想如何制作凳子,也不会有“制作凳子的方法”。

意识创造物质: 还有一些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是人的意识直接创造或塑造了我们所认识的物质世界。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可能是某个人(或者某种集体意识)首先有了“我需要一个凳子”或者“我要设计一个凳子”的想法,然后这个想法(意识)才驱动了去寻找材料、去构思方法,最终才“显化”出了凳子。

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制作凳子的想法/意识”就可能是最先出现的,它包含了“凳子”和“制作它的方法”的蓝图。

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深层含义:

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很可能不是为了让你选择绝对的唯物或唯心,而是想让你思考 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和不同层面的逻辑。

抽象与具体: “制作凳子的方法”是一个抽象的“knowhow”,而“凳子”是一个具体的、有形的物品。有时候,抽象的概念(方法、规则、计划)往往比具体的实体更早地被构思出来。一个发明家可能先构思出某种机械原理(方法),然后才利用这个原理去制作出具体的机器。

意图与实现: 很多创造性的活动都包含“意图”(为什么要做)和“实现”(怎么做,做出来是什么)。凳子是为了坐(意图),制作方法是实现坐的方式,凳子是最终的实现体。那么是先有了坐的需求(物质原因),还是先有了“凳子”这个概念(意识/理念),进而有了方法?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问题。

我的看法,以及如何让你觉得“不是AI写的”:

你一直以来是唯物主义者,这是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经验和科学认知中,唯物主义往往更符合我们的直觉和经验观察。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哲学问题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

如果我直接告诉你“唯物主义是对的”,那就像一个标准答案,缺乏了思考的过程。而我想和你一起探讨的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让人觉得困惑。

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更符合实际发展逻辑的是:先有“制作凳子的需求(这是由物质条件和生理需求决定的)”和“可用的物质材料”,然后人们在利用这些物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摸索出了“制作的方法”,最后才有了具体的“凳子”。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唯心主义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比如,一个画家,他脑海里先有一个“我要画一幅画”的意图和构思(某种意义上的“方法”和“对象”的预想),然后才去准备颜料、画笔,并将其画出来。这时候,构思(意识)似乎是更早的驱动力。

所以,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

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层面的“先”? 是时间上的先?逻辑上的先?还是概念上的先?
我们讨论的“凳子”和“方法”是什么? 是指所有可能存在的凳子和方法(抽象的理念/需求),还是特指某一个具体的凳子和它的制作过程?

对你而言,作为唯物主义者,关键在于不要因为这个问题而完全抛弃你的立场,而是要 深化你对唯物主义的理解。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和思想的重要性,它只是强调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可能想让你思考的是,即使是物质的创造,也离不开“想法”或“计划”(即意识活动)的引导。但这个“想法”或“计划”,本身又是为了解决物质需求、利用物质条件而产生的。这就像一个永恒的螺旋,物质与意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总而言之,我的建议是:

1. 坚持你作为唯物主义者的基本立场: 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其产物。
2. 理解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思考“先有”背后的不同维度(时间、逻辑、概念)。
3. 寻找唯物主义的解释框架: 即使意识(方法)看似提前出现,也要追溯其背后的物质根源和需求。比如,人类的语言(一种意识形式)帮助我们交流和传承制作方法,而语言本身也是在满足社会交往(一种物质/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到可以让你一锤定音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你更深入地理解哲学辩论的精髓: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同一个现象,以及我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世界观的。 这个问题,反而能让你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更加稳固和透彻,因为它迫使你去思考意识是如何与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是先有坐这个动作,再有制作凳子的方法,再有凳子。

也就是说,古人应该是先发现坐在树墩上和大石头上比坐地上舒服。

然后再砍树墩坐,或者是直接坐石头上。

后来树少了,树墩不够,或者石头太重,难以移动。才想到的制作方法。

大石头和树墩也可以当凳子坐,这些算不算凳子?

user avatar
先有凳子,还是先有制作凳子的方法?

这个例子很狡猾,但是不对,属于诡辩的范畴。

凳子的功能是坐,比席地而坐更舒服地坐。

人类是先坐了一块大小、高矮、都很合适的石头,然后有了把石头顶部磨平的石凳,再然后有了石头雕刻的石凳,然后为了应对不同功能需求,发明了马扎、木凳这样的东西。

你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可以证明人能够改造物质世界。但和唯心主义其实没什么关系。

从我的视角上看,你老师只是为了说服你或者是通过让你哑口无言来说服第三方观众。并不是为了让你真正地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

总之,忘掉这个例子,允许我尽量不带倾向性地用大白话来聊一聊个人理解中的“唯心主义”。

我们不聊黑格尔,也不聊马克思,我们聊聊古希腊,准确地说是“前智者时期”的古希腊,聊一聊唯心主义的起源。


唯心主义,虽然我们用了一个“心”字。但它强调具有“第一性”的并不是你的“感觉”或者“知觉”,而是“规则和理性”。

早期的唯心主义认为“规则”为真,是存在;“物质”为假,是幻象。

世界上大部分动物都有“知觉”,能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去感知这个世界。但目前看来,真正尝试理解,并且用语言去阐述这个世界的只有人类。

我们对世界的解释最早是神话,天下雨是因为天发怒、有龙王打喷嚏、有丰饶之神哺育乳汁,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神话”,虽然这些神话非常的粗糙简陋。

神话的内容不一定重要,但是神话本身很重要。神话的出现,意味着直立猿已经不再把各种自然现象当成理所应当,而是开始寻找原因了。这是一种远高于“条件反射”的高级神经活动,恭喜我们自己,我们不再是“巴浦洛夫的狗”了。

神话中,最重要的是“创世神话”。创世神话解释宇宙天地的由来,它回答了空间和环境的诞生过程,所以它隐含了这个文化族群认识世界的方式。

从神话讲起

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叫泰勒斯,他是第一个将世界本源说成“神”以外东西的人。

泰勒斯为主的学派叫“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比写《神谱》的赫西俄德晚一点点。他们受到神谱的影响,所以必须先讲一讲希腊人的创世神话,解释一下希腊人的思维方式。

古希腊人的创世神话,是从“无”中诞生出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空间,这片空间叫卡俄斯(Chaos)。没错,就是今天英语里“混乱、混沌”这个单词。

然后,这个空间发生了演变,进行了“分裂”,出现了大地(盖亚)、深渊(塔尔塔罗斯)和爱(厄洛斯)。

所以,希腊人的世界观里,世界一开始是一个整体,一片无边无际的混沌和虚空(这和中国其实很类似),然后这片虚空发生了“分裂”、“衰变”,分裂出了最古老的神祇们。

“神”、“神圣的”这个词:Divine 里 的 Divi- 就是“分开、分裂、分割”的词根。

这就是希腊人理解世界的方式,首先是一,然后分裂为多

我们今天的人看待世界,是“像素思维”:1+1+1+1.....→ ∞。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宏观物质。就像用像素点去画图一样。

而古希腊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细分思维:∞ → 42,虚空生出大地、爱、深渊,这三个再“交合”产生其他东西。

了解了这个基础之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就会变得比较好理解。

1.最早的唯物-米利都学派:水、阿派朗、气

泰勒斯细心地观察世界,他发现大海、河流、土地、空气、人体、动物、植物、种子......

几乎万事万物都含有水分,所以他提出了“世界的本源是水”。

注意,古希腊人是“细分思维”,不是“像素思维”。所以世界的本源是水,并不是说1粒1粒的“水子”拼成了万物。

而是说,水才是世界的本体,他是整个世界的底色、背景、白噪,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处不在,所有物质都从水中“析出”(同时也意味着最终都将回归于水)。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他认为老师的理论有问题。

水如果是世界的本源,是“一”,那么意味着两件事:① 与水有“克制”作用的火、土也是从水中产生的;② 水的力量无穷无尽,而其他元素是有穷的。

如果水真的是世界的本源,那么根本就不应该有“土”和“火”,因为二者要么无法产生,要么产生的刹那也立刻会被水“征服”。

由此,阿那克西曼德推测,本源物质不是水,而是一种比水更加“稀薄”,更容易转化成万物,同时更加“中性”的东西——非冷非热,不干不湿。

这种东西无处不在,填满了世界所有空间,是真正的“一”,他把这种东西称作“阿派朗”,翻译成中文就是“无限”、“无定”、“无界”(两层含义,① 没有被规定和限制 ②同时无穷无尽,不会枯竭)。

“以太”、“场”这些概念最早都可以追溯到“阿派朗”。

在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里,我们这个世界,只是无边无际的“阿派朗”上的小小涟漪,“阿派朗”中有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世界存在着。

个人认为,现在的“气泡理论”、“膜理论”实际上仍然是在“阿派朗”基础上进行的演绎,只不过用词更加有趣,更贴近现代罢了。

由于阿派朗“没有被规定”,所以“无法观测”,因此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虽然自洽,却太“狡猾”了。

阿那克西米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将“阿派朗”指认为“空气”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老师所说的“阿派朗”就是空气,无形、无限、无定、无处不在。

而且,他还将“冷-凝聚,热-稀散”从物质中独立出来,用来解释气如何生成万物。

凝聚,指的是单位体积内物质量增加;稀散,指的是单位体积内物质量减少。

阿那克西米尼说,物质遇冷凝聚,就能从气变成 风、云、水、土、岩石;物质预热稀散,就会倒过来,还能从气变成火。(气散成火,之所以不说“火本源”,是因为火本源同样会面对水本源那个存在悖论——非中性的元素会消灭其他元素,所以世界不可能存在,然而世界存在)

这个思想,为之后发现“密度”这个概念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是第一次将物质变化的“动力”从本源物质里分离出来。

这是最早的唯物主义,接下来我们将唯物主义身上萌发的唯心主义。

2.毕达哥拉斯的数本源,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逻各斯

· 毕达哥拉斯,唯心或者说唯理的起点

毕达哥拉斯比阿那克西曼德小30岁,比阿那克西米尼小6岁。

他受到米利都学派的影响和启发,但不认同米利都学派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对阿派朗的评价是:一个自己都没有定数的东西,不能构成万物。

这句话有点奇怪,不正是要“无形”才能变成其他东西吗?比如软泥怪可以变化伪装成圣骑士兄贵,但没听说过圣骑士兄贵能变美少女的。

那么毕达哥拉斯在说什么?

个人认为,毕达哥拉斯其实是在问:阿派朗的性质让它可以变成万物,但阿派朗为什么要变成万物?阿派朗的运动由什么决定?服从什么规律?

如果阿派朗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或者阿派朗的运动服从的是一个并不永恒的规律,那么世界就是一个根本不稳定的镜花水月,随时都可以分崩离析 —— 这意味文明将被悲观主义笼罩。

在当时的人类看来,世界已经稳定运行了十万年、百万年,从经验上世界应该是稳定的。因此,理性和感性要求人类证明或者至少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

世间没有比数学逻辑和规律更紧密的东西了,所以,作为数学家的毕达哥拉斯选择彻底放弃阿派朗,转而提出“数本源”,希望将世界本源归结到“数学”这个“永恒真理”之上。

它背后暗含的假设是:世界的本源应该是永恒的。

但其实有点“矫枉过正”。

emm,我有点烦躁,数本源介绍起来篇幅会很长,解释十个基本对立的时候要解释“奇偶数”东西方词源的差异,还要算数列... 算了,我们直接略过数本源吧。

总之,毕达哥拉斯点明了“物质”之外还应该有“永恒规律”存在。脱离“永恒规律”,纯粹的本源物质是不能稳定构成世界的。

· 赫拉克利特和他的逻各斯

然后赫拉克利特出现了,融合“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两家的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首先接纳“阿派朗”,提出“火本源”——火才是阿派朗。火生成万物,万物又回归于火,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燃烧的大火球。

至于“永恒规律”,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逻各斯”

逻各斯(Logos),今天的意思是“标志”,当年作“语言”讲。也指人类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其引申义是“理性”。

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一词,代指世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包括其分寸、周期。用“语言”来代指“绝对真理”,说明赫拉克利特认为,只有人类的理性能够认识和学习“世界的理性”

赫拉克利特强调“逻各斯”是火的固有属性。也就是说,他认为“逻各斯”是绑定在物质之上的,并非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规律。

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果“逻各斯”是“永恒不变的”,而本源之火“服从逻各斯”不断地转化为万物,又变回火;

如果“逻各斯”能够规定和约束无穷的“火”,“命令”它不去征服有穷的其他元素;

那么很大程度上“逻各斯”比“火”更像是世界本源啊??

所以,他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将“逻各斯”,从“火”中独立出来作为本源。

注意,当逻各斯被作为本源的时候,物质世界就变成了虚像。

因为逻各斯永恒,而万物流变,转瞬即逝。如果没有“逻各斯依赖万物存在”这个条件,万物就成为了逻各斯“运行”时的“现象”。

也就是说,“理”成了真,而“物”成了假。

这就是后来爱利亚学派做的事情,将“逻各斯”抽象为“存在”,将“存在”作为世界的本源(而不是物质)。

这样“逻各斯”所代表的“真理”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神”。

篇幅已经有点太大了,既然唯心主义已经出现了,那我们的古希腊就先聊到这儿吧。


多说一句。

人呐,总容易产生一种误区,叫做“我只做对的事情”。所以遇到决策不定的时候总想问“哪个对?”“哪个好?”其言下之意是,哪个对、哪个好我就学哪个。

然而,什么叫对?什么又叫好?这个你的目的挂钩啊。

孙猴子半夜去菩提祖师那里学艺的时候,问的是什么?

—“师傅,这个72变他好吗?”

不是啊,人家猴子问的是“师傅,学这个,可得长生嘛?”

“唯心、唯物”也是一样的,如果是想增进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那么所有前辈“爱智者”的思想都应该涉猎涉猎,然后对比学习。毕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得嘛。

好,就先聊到这儿~

user avatar

你被拖入诡辩了。

诡辨者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搅乱或者模糊定义。对付它的方法很简单:先明确定义,然后在明确了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讨论。在定义明确之前,一切免谈。


对于你老师的问题,很简单的应对方法是:什么是凳子?请老师您给凳子下一个定义。


如果他给下的定义是:人工制造或者天然形成的平台,使人可以屈膝坐在上面的,就算是凳子。

那么很显然,先有凳子。


如果他下的定义是:人工制造的,可以稳定支撑体重的平台,并且其作用就是供人坐着。

那么很显然,先有制造凳子的方法。


不要陷入诡辩,那毫无意义而且浪费时间。

明确定义,再跟他谈。


另外:你可以看看这个问题下的其它回答。

那些认为“人类从可以坐的东西里得出经验,然后再由此经验制造出凳子”的回答,正是将“凳子”这一概念定义了之后才能讲清楚的道理。先将凳子定义为“可以坐的东西”,人类从这些东西上形成了经验,再由这些经验去制造凳子,于是凳子的定义悄悄变成了“人类制造的用来坐的物品”。

用这样的思路,你会发现本问题下几个高赞回答一下子就易懂了起来。


当然了,仍然有一个满口说着漂亮话,却根本没有试图从最基本的定义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他要回答的问题是“先有凳还是先有制凳法”,讲了一堆哲学术语,却根本没有(或者不能)切题地讲讲“到底什么是凳子”。

再回头想一想,你就知道唯物主义者,和这种人的区别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